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沈佺期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古意呈补阙①乔知之【唐】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②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③?[注]①补阙:官名。乔知之:唐代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以文词知名。②丹凤城:此指长安。③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郁金香和泥涂四壁,玳瑁壳装点顶梁,芬芳华丽。B.颔联上句写秋深了,天凉了,女主人公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声。C.颈联“白狼河北”照应颔联的“辽阳”,“音书断”与颔联“忆”照应,衔接紧密自然。D.尾联“独不见”指的是女主人公在郁金堂里见不到月亮,只能看到照在流黄里的月光。2.这首诗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浓墨重彩地夸写居室之华图,并用“海燕双栖”暗作比兴,反衬出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处境。B.“十年”突出夫妻分离时间之久长,“辽阳”表明他们空间距离之阻隔,从而加重了“忆”字所表达情感的分量。C.“音书断”明写征人杳无音讯,“秋夜长”暗写思妇彻夜难眠,二者构成因果,凸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担忧。D.尾联描写了女主人公满腹愁思、独立窗前望月的情景,而末句在抒情方式上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相同。4.请简要赏析“九月寒砧催木叶”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早发昌平岛①沈佺期解缆春风后,鸣榔②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③,心赏独泠然。【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自广西境内取道海上赴贬地途中。②鸣榔:敲响船帮,代指开船。③魏阙:出自《庄子》,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后代称朝廷。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船出海,“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B.颔联“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描写了行程中所见明丽景象,对于赴贬地途中的诗人来说,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是非常幸运的。C.颈联中的“冲”“溢”二字刻画出了海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这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表现了诗人在炼字方面的匠心。D.这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早发昌平岛旅途中的壮丽景色,语言生动,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E.诗歌叙事、描写、抒情自然结合,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感表达极为充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矛盾的内心。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沈佺期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瘅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洗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欢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A.首联通过描写大庾岭的情景,切合题目“过岭” 二字。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无穷使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B.诗中有多处景色的描写,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其中“白云”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似“浮云”般漂泊不定的感慨:“群雁”则写出了自身的孤独以及对友人的思念。C.《围炉诗话》亦评说道此诗:“诗乃心声,……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的初唐风气。D.颈联“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通过描写南海风高浪急,写出了作者自身处境的凄凉;下句“北望”似与朋友谈心,表达作者对杜审言的深刻的思念,也抒发了自身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E.尾联“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回应首联,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山重水复相距万里,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不满。8.诗歌颔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喜赦沈佺期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①归。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②。还将合浦叶③,俱向洛城飞。注:①肆眚:宽赦罪人。②青衣:指报赦的官吏。唐代八、九品官员服青色。白衣:旧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这里是诗人自指。③合浦叶:古时传说合浦县有种大树叶,人坐其上能随风飞翔。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流放、遇赦的时间、地点,字里行间饱含辛酸和赦免后悲喜交加的情感。B.颔联紧承上联直抒胸臆,通过比喻手法,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瞬间的兴奋心理。C.颈联的“青衣”对“白衣”,表明了诗人身份境遇,又从色彩上渲染出凄清的韵味。D.本诗风格苍凉深沉,情感真挚,抑扬顿挫,一气流转,浑然成章,是记事述怀佳作。10.本诗尾联富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宿七盘岭①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褒城,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北。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破题,说自己远流千里,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高卧”这两个词用得十分巧妙有韵味。B.中间两联写“高卧”“独游”的情趣和愁思,颔联显出“高卧”,颈联衬托“独游”,生动形象。C.尾联承“清夜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悲啼声中难以入眠,秋夜独宿异乡的惆怅之情油然弥漫。D.“子规”即杜鹃鸟,古人多用作愁情的寄托。如《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即是此意。12.在初唐宫廷诗坛上,沈佺期以工诗著名,即所谓工于骈偶,巧于构思。请结合本诗谈谈诗人的这一特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钓竿篇沈佺期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注】“钓玉”即“钓玉鱼”,“玉”“鱼”指代皇帝赐给官员的玉带金鱼(佩饰)。13.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联“敛”字写出了太阳能将灿烂的红霞聚敛来,又能将它收敛去。“垂钓向绿川”,既切题“钓竿”,又点出了地点;既写出人物的动作,又表现出其雅兴的浓郁。B.第二联“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紧承首联从人的感觉和视觉表现“绿川”的澄澈宁静。这里写景能够虚实结合,境界清幽,引人入胜。C.第三联“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是描摹游鱼的情状。目的是表现鱼的紧张和惊魂未定,写出了自己的恐慌和无奈。D.第四联“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描绘的是钓者“乐亦忘返”的情态。物我融洽化一,文势跌宕,兴味无穷。E.第五联转为抒情。“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上句话用姜尚谓滨钓鱼的曲故,下句话用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感慨。14.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寓意?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有所思沈佺期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美人旷延伫,万里浮云思。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绿滋。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君子”是女子对男子的称呼,与颔联中的“美人”相呼应。B.首联下句表明男子离家时间已经很长,女子在等待中美好的青春已逝。C.颔联中“浮云”是指女子的思绪如浮云般追随远在万里之外的男子。D.本诗主要是从女子的角度来叙事、描写、抒情的,思绪深沉,感情缠绵。16.古人评价唐代诗人依“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写诗,“虽为旧题,但技艺成熟”,本诗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技艺”特点。答案1.D 2.①用梁上相依相偎、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②用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来烘托离愁别恨。③用一轮恼人的明月,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表现愁上添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见不到月亮,只能看到照在流黄里的月光”理解错误,尾联写女主人公之愁无人得知,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竞透过帷帐照得明晃晃炫人眼目。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前一句写卢家少妇,后一句写双栖海燕,以玳瑁装饰的画梁上双栖海燕的亲昵自得来反衬深居郁金堂的那位卢家少妇生活的孤单和内心的寂寞,这是反衬的技巧。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写景,农历九月,已是深秋气候,京师长安一带西北风飒飒送寒,萧萧落叶伴随着邻家厨房里隐约传出的阵阵刀砧声而飘零,用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来烘托离愁别恨。尾联“更教明月照流黄”写女主人公之愁无人得知,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竞透过帷帐照得明晃晃炫人眼目。3.D 4.①融情于景,通过砧声、落叶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主人公对丈夫的相思之情。②视听结合,砧声阵阵是所闻,木叶潇潇是所见,二者结合写景更丰富。③造句奇警,明明是潇潇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断,诗人却故意主客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里反响,无理而妙。【解析】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独立窗前”无中生有,在抒情方式上也与李白并不相同,李白是直抒胸臆,而该诗是以景结情。故选D项。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看诗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特点,使用了什么技巧。赏析诗句的妙处要从诗句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入手,本句情景结合,从情和景的关系来看,木叶萧瑟,砧声预示家家户户在为游子赶制新衣,声音凄凉,一年快到头了,丈夫却未归家,烘托出主人公对丈夫的相思之情;从写景手法入手,砧声是所闻,木叶是所见,视听结合;另外诗人故意将主客体颠倒,本是潇潇落叶催人为游子捣衣而导致砧声不断,但诗人却说是砧声催落叶,收到了更加奇妙的效果。5.BC 6.尾联表达了诗人身在江湖、心系朝廷的报国之志和贬谪途中孤独寂寞的内心。。采用了用典和直抒胸臆的手法。“魏阙”使用典故,表达心系朝廷之心;“独泠然”直抒胸臆,表达孤独寂寞之情。尾联“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的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去国离家的人来说,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崇高节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让人伤心的啊!言外之意则是表明,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所以,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自己心头终有一种寂寞清冷之感。【解析】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分析不当,此处所写虽为乐景,但此诗表达的是哀情,故这里是乐景衬哀情。D项,“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分析不当。从尾联来看,“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独泠然”体现出孤独寂寞之情。E项,“矛盾的内心”分析欠妥。故选BC。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一个去国离家的人来说,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崇高节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让人伤心的啊。前一句“怀魏阙”表达报国之志,“不能”体现空有报国之志,但无法实现的愁苦,此处借助典故;后一句“独泠然”直接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首先利用注释可以知道,尾联的第一句使用了典故,第二句“独泠然”直接表达了情感,再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写诗的背景,根据这些知识即可把握诗歌的情感。7.DE 8.①通过对自身凄凉处境的 感慨,表达了作者的思国怀乡之情。②对比,通过家乡的美丽风光和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做对比来表达自身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③借景抒情,作者借眼前“瘴疠不堪”之景,回忆起故乡洛水两岸的美景,表达作者对故乡故国的思念。(虚实结合。由眼前“瘴疠不堪”之景,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解析】7.试题分析:D项,通过注释①可知,杜审言先于自身被贬,此句不是“对自身处境的担忧”而是诗人对杜审言的关心和担忧之情。“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E项,“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不满”不对,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去国离家”“两地江山”“重谒圣明君”分析情感,然后从“对比”“借景抒情”的角度分析抒情手法。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对比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9.D 10.①运用想象:作者要凭藉合浦叶的神奇功力,一夜之间飞回洛阳,尾联回应首联紧扣“归”字作结,表达了作者归心之切。②炼字精准:句中的“将”字用得颇有考究,若易以“似”“随”等字,便有点煞风景,显得平庸无奇了。【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苍凉深沉”错误,诗歌语言精炼畅达,情感真挚,清新活泼,无苍凉深沉之感。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和炼句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尾联的特色,可以从内容、手法、语言等角度加以分析。内容上,尾联不直言归家,“俱向洛城飞”回应首联紧扣“归”字作结,“飞”字表明诗人的心境比“归心似箭”还要急切。手法上,结合注释③合浦叶的传说可知,“还将合浦叶”表明作者想象着自己凭藉合浦叶神奇很快飞回洛阳,运用想象的手法突出归心之切。语言上,如果把“将”字替换为“似”“随”等词语,与后句“俱”字无法照应,“俱”字 说明合浦叶伴随作者归家,助其一臂之力,更见其归心之急,用语精准新颖。11.C 12.工于骈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山月”对“天河”,“临窗近”对“入户低”,“芳春”对“清夜”,“平仲绿”对“子规啼”。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巧于构思:诗歌首联点出“独游”、“高卧”;颔联承“高卧”写所见之景,颈联承“独游”写所闻之声,尾联以“浮客”应“独”,以“闻鸡曙”作结,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导语】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以丰富的意象和精致的构思展示了诗人在流放途中孤独惆怅之情。通过描绘山月、天河、平仲绿、子规啼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氛围,以细腻的情感传达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感慨。诗以骈偶见长,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而有力,体现了其在初唐诗坛的工巧风格。11.本诗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欣赏能力。C.“秋夜独宿异乡的惆怅之情油然弥漫”错误,根据颈联“芳春平仲绿”可知,此时季节应该为春季。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工于骈偶:颔联“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对仗工整,“山月”对“天河”,都是自然景物;“临窗近”对“入户低”,是夜宿所见之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颈联“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中,“芳春”对“清夜”,一为时间,一为季节,相互对应;“平仲绿”对“子规啼”,颜色与声音相对,整联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中间两联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巧于构思:首联以“独游”“高卧”破题,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和所处地点。中间两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颔联侧重写所见之景,颈联着重写所闻之声,层次分明,且情景交融,通过描写山月、天河、平仲、子规等自然景物,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春夜独宿异乡的孤独、惆怅之情。尾联以“闻曙鸡” 收束全诗,与前文的“清夜”相照应,暗示诗人一夜未眠;同时“浮客”应“独游”一词,再次强调了诗人漂泊异乡的身份,充分表达了诗人被远流他乡的哀苦心情。13.CE 14.(1)表面写鱼儿贪食侥幸,实则包含贪得利禄者,难免要被世网所牵的寓意。(2分)(2)夹叙夹议,描摹出鱼儿抢食的神态,写出了观鱼人专心致志。(2分)(3)照应题目,收结全篇,展现了一幅鱼跃人欢,谐趣横生的游乐图。【解析】13.试题分析:C项,“写出了自己的恐慌和无奈”有误,将鱼儿诡谲可爱的形态描摹得活灵活现。E项,“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感慨”有误,应是怀才不遇的感慨:你我还追求什么功名利禄呢,那都是不现实的,悠悠乎天地之间,垂钓于绿川之上,岂不快哉。14.试题分析:注意从结构的角度答出“照应题目,收结全篇”,从内容的角度答出“展现了一幅鱼跃人欢,谐趣横生的游乐图”。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结尾,注意从结尾的作用分析。15.C 16.①细节描写生动。“延伫”“坐看”等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诗歌借园中美好的景物反衬女子内心的哀愁。③运用典型意象。“秋月”是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本诗中借助这一典型意象,表达了女子的思念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指女子的思绪如浮云般追随远在万里之外的男子”错误,“浮云”是比喻在外的男子如浮云般游踪不定。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美人旷延伫,万里浮云思”“坐看长夏晚”, 美人空闲地流连忧思,思念千里之外的云彩;坐在那里,看着长夏的夜晚。“延伫”“坐看”为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绿滋”,花园里的槿花绽开红艳,郊外的桑树温柔地滋养。这是乐景,而此处要体现的是女子内心的愁思,所以此为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借园中美好的景物反衬女子内心的哀愁。“秋月生罗帏”,秋月婆娑地映在薄纱帷幕上,“秋月”是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月圆思团员,月残伤别离,本诗中借助这一典型意象,表达了女子的思念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