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古代诗歌四首》 课内外古诗对比鉴赏 强化练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一、课内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萧瑟秋风吹拂,汹涌的波涛溅起阵阵浪花的景象。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之情。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2.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沧海形象,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突出了海上风光壮阔迷人的特点。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 (选填“直舒胸臆”或“借景抒情”),描绘大海 的壮丽景象,抒发诗人 的雄心壮志。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诗歌颔联用词颇为讲究,请分析诗人用“风正”而不用“风顺”的理由。(2)下面是李明同学《次北固山下》的学习笔记,请你在横线处帮他补全表格中的内容。诗句 手法 赏析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1) 描绘了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平齐,江面开阔;风平浪静,船帆高高悬挂的画面。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拟人 (2)蕴含了 哲理。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设问 (3)表达了 的情感。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5.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诗作首句以描写两样景物起笔,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其中,“杨花”给人以 之感,而“ ”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营造氛围。诗人又借月抒怀,将明月看作 ,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真切的情谊。6.这首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语不仅标示了地理位置,还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中具体词语说说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天净沙”是这首曲的 ,“秋思”是这首曲的 。8.“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是否与整首曲中满目萧瑟的秋景相矛盾?为什么?9.小语和小文讨论如何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设计朗读脚本,请你补充完整。以下是讨论内容:小文:“‘夕阳西下’应该有一处重读,我不知道应重读‘夕阳’,还是重读‘西下’。”小语:“我认为应重读‘西下’。因为“西下”强调了夕阳的落下过程,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黄昏的来临,给人一种苍凉、萧瑟的感觉。我也有一个困惑:‘断肠人在天涯’的‘在’字后,是否要停顿?”小文:“我认为可以停顿,因为二、诗歌对比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乙】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0.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诗人,他征讨乌桓途中登临碣石山,有感而发写下此诗。B.诗歌开门见山简要点明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沧”字富有表现力。C.全诗语言华美细腻,多用修辞,对大海与山岛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D.本诗为汉代乐府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11.甲乙两诗都借山水抒发诗人的情怀,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润州①二首(其一) 次北固山下杜牧 王湾向吴亭②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③东晋最风流。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月明更想桓伊④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江南再次到润州时所写。②向吴亭:在丹阳市南。 ③可怜:可羡慕。④桓伊:东晋吹笛好手。12.与《润州二首(其一)》中“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意境最为相似的诗句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3.两首诗都提到了润州(京口)附近的江水,杜牧侧重写江边的“酒楼”,王湾直接写水,分别突出了润州(京口)的 、 特点。14.甲诗尾联“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与乙诗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5.对(甲)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B.诗中“知”“斗”“解”等词将花树拟人化表现出它们各逞姿色、争芳斗艳的情境。C.“杨花榆荚无才思”,诗人极力嘲讽“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没有其他花卉那般艳丽,不配在春天飘落。D.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季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芳斗艳,尽情展现生命的本色。16.(甲)(乙)两诗都写到“杨花”,两者借“杨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乙】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17.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B.该作品文字精炼,全篇只有28个字,运用典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C.前三句共写了九种事物,并通过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D.动态的“流水”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18.甲诗使用名词叠加,乙诗连用五个地名,均在不着痕迹地抒情。简要分析两首诗所抒发情感的异同。参考答案1.C 2. 水何澹澹(或:秋风萧瑟;或: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或:树木丛生;或:百草丰茂) 3. 借景抒情 吞吐日月、包蕴万千 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导语】《观沧海》通过描写碣石山下的大海,展现了自然的雄伟壮丽。诗中充满了动感的画面,尤其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联,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整体诗歌气势恢宏,抒发了曹操的豪迈胸襟和雄心壮志。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起巨大的波涛。确实写出了秋风吹动,大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但这里诗人展现的是大海在秋风中的雄浑壮阔,体现的是一种宏大的气势和力量,表达的是诗人对大海的敬畏和自身的壮志情怀,而非落寞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动景:“水何澹澹”描绘了海水波涛荡漾的动态之美,展现出大海的广阔与深邃,让人感受到海水的涌动和不息的生命力。“秋风萧瑟”通过对秋风呼啸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动态感,仿佛能听到秋风掠过海面的声音。“洪波涌起”则生动地刻画了大海在秋风作用下掀起巨大波浪的壮观场景,突出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和雄浑力量。静景:“山岛竦峙”将矗立在海中的山岛的静态之美展现出来,山岛高耸挺拔,与波涛汹涌的海水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稳定、坚实的感觉。“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绘了山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的景象,是一种静态的生命之美,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饱满。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情感主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升起又落下;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仿佛是在这大海里闪烁发光。第一空:诗人在这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而是通过描写日月仿佛在大海中运行,星河的闪烁似乎是从大海里涌现出来的奇幻景象来抒情,所以是借景抒情。故填写:借景抒情。第二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诗人将日月的运行与大海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日月都在大海的怀抱中升起落下的感觉,极言大海的辽阔无边,仿佛能容纳天地间的一切。“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天上璀璨的星河,也好像是从大海中孕育出来的,进一步渲染了大海的浩瀚无垠,展现出大海包容宇宙的磅礴气势,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包容万象的画面。故填写: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第三空:诗人眼中的大海如此雄浑壮阔、包罗万象,诗人以大海自比,暗示自己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能够容纳万物,有气吞宇宙之势。表现出诗人曹操渴望像大海容纳日月星辰一样,统一天下,将天下万物都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建立伟大的功业,抒发了其宏大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故填写:统一天下、建功立业。4.(1)诗人用“风正”而不用“风顺”,是因为只“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时,帆就会鼓成弧形。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而“正”字兼有“顺”与“和”的意思。(2) 对偶 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导语】《次北固山下》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了江面的壮阔与行舟的顺遂,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交织,寓意新旧交替的哲理。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为象征,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与期盼,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词句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一帆悬”中的“悬”字描绘的是船帆笔直高挂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需要特定的风力条件:如果只是“风顺”,即风向适宜,但风力过大的话,帆会被吹得鼓起弧形,无法保持“悬”的姿态;只有当风不仅顺,而且风力柔和适中时,帆才能稳稳地、笔直地悬挂着。“正”字恰好同时包含了风向合适与风力柔和这两层意思,精准对应了“一帆悬”所需要的风力状态,而“风顺”仅能体现风向的适宜,无法涵盖风力柔和这一关键条件,也就难以解释“帆悬”的景象。因此,用“风正”更能准确地呼应“一帆悬”的画面,让诗句的景象描写更严谨、贴切。【小题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理解。(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上下句在结构、词性上都十分对仗工整。由此可知,此句运用的手法是对偶。(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此句写时序的交替,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在残夜未消时升起,“江春”在旧年未尽时到来,既展现了昼夜交替、冬去春来的时序变迁之景,又暗含深层哲理:新的事物(海日、江春)总会在旧的事物(残夜、旧年)中孕育并取代它。据此可概括为:诗句蕴含了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为: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此句情景交融,风格壮美,诗人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传达出内心的乡思愁绪。诗人在自问自答,自己的家书要寄到哪里呢?希望能让归雁带到洛阳去。据此可概括为: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5. 飘忽不定 子规 友好的使者 6.示例:“五溪”“龙标”“夜郎”都是唐代的偏远之地,暗含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诗人记录友人的经行地及被贬之地,始终牵挂着友人的行踪,这些词语传递出对友人的关切。【导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暮春杨花、子规意象,奠定飘零哀愁基调。以“五溪”“夜郎”极言贬谪之远,托明月传情,化抽象愁心为具象,既见对友人遭际的痛惜,又显李白浪漫诗风与至真友情。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结合“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杨花在暮春时节随风飘落,其轻盈漂泊的状态给人以“飘忽不定”之感,既点明季节,又暗含飘零之感。结合“子规啼”可知,子规(杜鹃)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在古诗中常象征离别与哀愁,营造出凄凉伤感的氛围。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赋予其传递情感的功能,视其为“友好的使者”,托它将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关切带往远方。由此可知,诗句通过景物描写和想象抒情,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担忧与思念。6.本题考查内容及情感理解。结合“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龙标”是友人王昌龄的贬谪之地,“五溪”是其途经的偏远荒芜之域,“夜郎”更属唐代西南边陲的荒僻所在。这些地点均远离中原,暗示友人被贬路途之艰险、处境之孤寂。诗人特意在诗中连缀这些偏远地名,既如实记录友人的贬谪轨迹,更通过地理位置的遥远感,层层递进地凸显对友人行程的深切牵挂。由此可知,“五溪”“龙标”“夜郎”等词语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承载着诗人对友人被贬远方的忧虑、同情,以及跨越空间阻隔的真挚关切。7. 曲牌名 题目 8.不矛盾。本句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温馨、安适的画面使得作者的思乡之苦更为浓烈、深重。 9.示例:可以突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和无助,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导语】《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散曲,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结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通过写景寄情,抒发了游子孤苦伶仃、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意境深远,情感浓烈。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曲牌名是元曲中曲调的名称,它规定了曲子的旋律、节奏、字数、句数等格式。不同的曲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同一曲牌的曲子在旋律和格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天净沙”这个曲牌,通常句式较为短小,节奏明快,适合表现特定的情感和内容。“秋思”是这首曲的题目。题目是对作品内容的概括或提示,直接表明了这首曲子的主题是抒发秋日里的思绪、愁情等,引领读者去体会作者在秋天这个特定季节里的种种情感和思绪。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等词句能明显感受到一种衰败、孤寂、凄凉的萧瑟秋景氛围,奠定了愁苦的基调。而“小桥流水人家”描绘出的是一幅温馨、安适、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与其他萧瑟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就是典型的以乐景衬哀情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以相反的景象来衬托情感是常见的创作手法,此处温馨的画面不但没有破坏整体氛围,反而让漂泊天涯的“断肠人”更感孤独,更添思乡之苦,使作者的这种愁苦之情更加浓烈、深重,所以从表达效果和情感烘托的角度来看,它与整首曲的萧瑟秋景并不矛盾,而是和谐统一地为表达秋思主题服务。9.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极度的思乡之苦和孤独无依的状态。在“在”字后作停顿,从朗读节奏的角度,打破了原有的连贯节奏,形成一种短暂的休止,这种节奏的变化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停顿仿佛是诗人在倾诉时的一声沉重叹息,给“断肠人”和“天涯”之间留出足够的情感张力,让听众有时间去体会“断肠人”那种远离家乡、身处异地的孤独和无助,更深刻地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所以在“在”字后停顿,能更好地强化诗歌情感的传达效果。10.C 11.甲诗作者借大海波澜壮阔、吞吐日月之景,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乙诗作者借不愿受到束缚的河流和起伏不平的群山,表达自己想要冲破阻碍、追求个性解放的决心。【导语】曹操《观沧海》以雄浑笔触绘沧海壮景,日月星汉尽纳其中,彰显政治家吞吐宇宙之志;谭嗣同《潼关》则借山水“嫌束”“不解平”的拟人化意象,暗喻变革者冲破束缚的激越情怀。两诗皆托物言志,一显豪迈,一露峥嵘。10.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观沧海》全诗语言质朴刚健,并非“华美细腻” 。诗中描写大海与山岛景象时,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以简洁有力的笔触勾勒出大海的壮阔与山岛的风貌,重在表现宏大的气势,而非“多用修辞”“细致入微的描摹”。故选C。1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在甲诗《观沧海》中,曹操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出大海的波澜壮阔之景,又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仿佛能包容日月星辰。诗人将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入这宏大的海景之中,借大海的雄浑壮阔,表达出自己渴望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情。 乙诗《潼关》里,谭嗣同写“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黄河在广阔原野奔腾却仍嫌受束缚,山脉进入潼关后依然起伏不平。诗人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借这不愿受束缚的河流和不平坦的群山,来抒发自己内心渴望摆脱种种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不被世俗拘束的坚定决心。12.A 13. 经济繁荣、热闹 江面开阔、江水丰沛 14.甲诗:借桓伊的笛声表达了怀古之忧愁、历史沧桑感;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乙诗:借归雁传书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羁旅的愁苦。【导语】这两首并置的诗歌形成有趣的时空对话。杜牧《润州》以历史回眸展现江南风物变迁,寺庙冷清与酒楼繁华的对比暗含盛衰之叹;王湾《次北固山下》则聚焦行旅途中的自然意象,以开阔江景反衬羁旅乡愁。两诗尾联均以声音作结(笛声/雁声),却分别指向历史虚无与空间阻隔,体现唐人面对时空的不同抒情维度。1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描绘的是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变得荒凉冷落,有昔盛今衰之感。A.相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燕子从前在王谢堂前,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了世事变迁、昔盛今衰,与题干诗句意境相似;B.不同,表达的是思乡之情;C.不同,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抱负;D.不同,表达的是在困境中出现希望的喜悦;故选A。13.本题考查诗歌比较。杜牧写“酒楼”,“绿水桥边多酒楼”意思是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突出了润州市井繁华、商业发达、繁荣热闹的特点。王湾直接写“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体现出江水浩渺、丰沛,江面开阔的特点。1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甲诗尾联“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意思是: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借桓伊笛声的“出塞愁”,以历史典故抒写对往昔风流人物的追慕与现实孤寂的感慨,情感含蓄深沉。杜牧由月下笛声联想到东晋名士的风流不再,隐含对盛衰无常的感慨,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限哀愁。乙诗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通过“归雁”这一具象意象,传递游子思归的迫切,表达游子的愁苦,情感更具体现实。“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羁旅思乡之情,表达羁旅漂泊中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15.C 16.(甲)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榆荚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的情景,抒发了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抓住时机。(乙)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借“杨花”渲染悲凉伤感的气氛,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导语】这两首唐诗均以“杨花”为意象,却呈现迥异的情感色彩。韩愈《晚春》以拟人手法写草木争春,杨花榆荚的“无才思”实为反衬春光的绚烂,暗含对生命活力的赞美;李白则借“杨花落尽”的萧瑟意象,烘托贬谪之愁,将个人际遇与自然物候交融,展现深沉的羁旅情怀。两诗一动一静,一扬一抑,共同构成唐代咏物诗的丰富维度。15.本题考查诗歌理解与赏析。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因此,“杨花榆荚无才思”并非嘲讽,诗人是说杨花榆荚虽不像其他花艳丽,却也尽力为晚春添彩,以杨花榆荚来表达对春天的珍惜之情;故选C。16.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分析。(甲)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榆荚不甘示弱,虽无艳丽色彩,却如雪花般漫天飞舞,这里的杨花体现了一种珍惜春光、积极向上的精神,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及对杨花榆荚这种精神的赞赏。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抓住时机,莫负春光。(乙)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作者杨花飘落,子规哀啼,营造出一种哀伤、凄凉氛围,借此表达诗人听闻王昌龄被贬远谪的悲痛思念和担忧之情。17.B 18.相同:两诗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不同:甲诗名词叠加,抒发诗人的羁旅哀愁;乙诗连用五个地名,凸显行船速度快,表达出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导语】这两首作品均以意象组合见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萧瑟秋景的铺陈,勾勒出游子羁旅的孤寂苍凉;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则以地名串联展现舟行轨迹,在明快节奏中暗藏离乡之思。前者沉郁顿挫,后者空灵流动,都体现了古典诗歌“以景结情”的至高境界。17.本题考查对诗曲的理解与赏析。B.全篇虽仅28字,但全用白描勾勒意象(枯藤、老树、昏鸦等),未运用任何典故。“典故”指引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文,本曲并无此类手法。故选B。1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相同点:两诗均借空间转换抒发羁旅情怀。甲诗通过“古道”“天涯”等暗含行踪的意象,乙诗以“清溪”“三峡”“渝州”等地名串联行程,暗示旅途漫长与漂泊之感。不同点:甲《天净沙·秋思》的情感基调:孤寂凄苦。叠加“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萧瑟意象。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故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萧瑟苍凉凄苦的氛围,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断肠之感尤为浓厚。渲染深秋荒凉,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抒游子思乡断肠之痛。乙诗《峨眉山月歌》中,李白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五个地名,这些地名不仅构成了诗歌的地理背景,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人通过这些地名的串联,巧妙地造成了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读者仿佛跟随诗人的脚步,在江面上迅速穿梭。这种空间转换不仅体现了行船之快,更展现了诗人对行途的憧憬和喜悦,表达出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诗人以峨眉山月为起点,一路沿江而下,经过清溪,向三峡进发,最终抵达渝州。这一路上,诗人不仅欣赏到了沿途的美景,更在心中勾勒出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