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卢纶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卢纶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卢纶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夜赠别友人
卢纶①
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
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归上国,应怜贡禹②未成名。
【注】①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一生仕途坎坷。②贡禹:西汉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已经远去,而诗人的相思之愁,却正如这“千家流水”,扰人心绪,连绵不断。
B.诗人独自行走在冬夜月色之下,触景生情,心情压抑,更加重了月下独行的愁绪。
C.诗人久居他乡、身体多病、生活贫苦,与仕途不畅的友人可谓同病相怜,故离愁更浓。
D.诗人面对即将归京的友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抒发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有人认为该诗颔联“极富画面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刘判官赴丰州
卢纶
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
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
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
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
【注释】(策行)古时命官授爵都用策书为信符。[耻战]《左传》语出“明耻教战,求杀敌也”,意谓注重改治教育,进行军事训练,是为了杀敌制胜。③[左车]西汉李左车,为人深有谋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饯别情境,一个“急”字写出了出征在即的紧迫,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B.颔联“山沈雪”“草发花”描绘大漠辽阔、苍凉的自然风光,突出了边疆环境的恶劣。
C.颈联写战士们接受命令奔赴战场杀敌,内心思念家乡,却有家难回,直抒内心苦痛。
D.本诗语言直白浅显,或借景抒情,或借用典故,或直抒胸臆,情感抒发真挚动人。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中咏古木
卢纶①
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②去亦通。
[注]①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后因友获罪。著有《卢户部诗集》。②云门:周六乐舞之一,相传为黄帝时所作。一说为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雨复秋风”,既渲染了古木所处的环境,又照应了前一句的“萧索”。
B.第四句中“断蓬”与王维的“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都是诗人自喻。
C.五六两句视觉和听觉结合,古木和山中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以幽深之感。
D.“此地何人到”表明此地人迹罕至,意即古木生长在深山之中,无人欣赏。
5.林庚在《说“木叶”》中对“高木”和“高树”进行比较,极言各自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首联中“高木”一词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都护还边
卢纶①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②。
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
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注】①卢纶:中唐诗人,屡考进士不中,后做过户曹、县令等小官。②上将间: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韩都护早年即声震名显,化用项羽的典故,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B.“军移”句用拟人手法,写草木闲看韩都护军队整肃,体现其军纪严明。
C.尾句既充满对韩都护白首还边的深切同情,也有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D.全诗语言苍劲、情感真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
7.这首诗刻画了韩都护怎样的边将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使用“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写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题目。
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体现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一词含有对居住楚地的满意之情。
C.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不仅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而且有对年华逝去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遥远的现实,也透露出因距离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题杜叟山下别业
唐·卢纶
白鸟群飞山半晴,渚田相接有泉声。
园中晓露青丛合,桥上春风绿野明。
云影断来峰影出,林花落尽草花生。
今朝醉舞同君乐,始信幽人不爱荣。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声色交融,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将人引入幽胜之境。
B.颔联大小图景层次鲜明,景色明艳相互辉映,摇人心旌。
C.尾联以幽人收束幽景,使景愈见其幽,情意愈见其诚挚。
D.通篇以寻常景物点缀情思,笔意恣肆,道不尽盎然意趣。
11.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寄西岩警上人
卢纶[注]
过雨开楼看晚虹,白云相逐水相通。
寒蝉噪暮野无日,古树伤秋天有风。
数穗远烟凝垄上,一枝繁果忆山中。
何言暂别东林友,惆怅人间事不同。
[注]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大历年间。虽诗名远播,却屡试不第,仕途不顺。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晚虹”和“暮野”等词语表明登楼的时间是雨后傍晚时分。
B.“白云相逐水相通”描绘了雨后天空云烟滚滚、地上流水哗哗的景象。
C.颈联中诗人视角由近及远,描写内容由眼前到回忆,颈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D.尾联写诗人想起了东林的好友,诗人面对世事纷繁,内心充满了惆怅。
13.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卢纶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15.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答案
1.C 2.①明亮的月色下,暗草、重霜、寒山,层次鲜明,仿佛一幅山水画,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愁绪。②“侵阶”“遍郭”由近及远,呈现出动态的画面之感,暗含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③“暗草”“月明”明暗对比,色调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画面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与仕途不畅的友人可谓同病相怜”错。尾联是写朋友乘车归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引发了无限的感慨。没有写友人仕途不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秋草侵阶,重霜压地,城外寒山耸立,明月高悬。由低到高,层次鲜明,仿佛一幅山水画,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侵阶”为近景,“遍郭”为远景,诗句由近及远,呈现出动态的画面之感,暗含了送别的友人,渐行渐远,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暗草”,草的颜色深邃,“月明”,月亮明亮当空,二者明暗对比,色调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画面感。
3.(1)C
(2)①离愁别绪,诗人为友人把酒相送,催行的军乐吹得很紧,内心充满了不舍。
②颂扬了战士们杀敌报国的豪情,尽管作战环境恶劣,但战士们依旧斗志昂扬,想要为祖国杀敌立功。
③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能够像西汉的李左车一样,为国家建立功勋。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却有家难回,直抒内心苦痛”错误,颈联中主要是写战士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斗志昂扬、誓死杀敌报国的豪情。
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句“衔杯吹急管”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的伤感。有太多不舍。饮酒践行时,催发的军乐吹得很急很紧,说明已经催了一遍又一遍,展现出离别的伤感与不舍。
第二联“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展现的是将士们作战之地环境的恶劣。茫茫大漠,风雪交加。“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尽管环境恶劣,但是战士们对于训练没有一刻的松懈,斗志昂扬。这几句歌颂了战士们杀敌报国的豪情。
最后两句“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写到说自己也在祈祷友人能够建功立业,希望他成为像西汉李左年那样的深有谋略的人,这是对友人此去的美好的祝愿,展示了两人真挚的友情。
4.B 5.①“高木”点题,照应“古木”二字。
②“高木”点明季节,引出下文的“秋风”。
③“高木”更显得疏朗、空阔,与“萧索”相映衬。凸显出古木在艰难处境中所表现出的顺应环境的顽强生命力。
④“高木”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这个词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孤独、落寞之感。同时诗人借此托物言志,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都是诗人自喻”错误,本诗第四句“斜根拥断蓬”的意思是“古木倾斜的树根怀抱着蓬草”,描绘出秋日山中的寂寥之景。本句是实写古木之态,并没有诗人自喻之意。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赏析字词时,可以从手法、情感、内容、结构等方面切入展开具体分析。
从结构上看,首联“高木”一词与诗歌题目“山中咏古木”中的“古木”相照应,起到了开篇点题、照应标题的作用。
同时,“高木”写出了叶子越来越少,点明季节——秋天,从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秋风”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高木”体现出“落木千山”的空阔,更显出环境的空旷、舒朗,与首联中“萧索”一词相映衬,突出了环境的萧瑟。五六两句写出古木与山中景色融为一体,从而体现出古木在恶劣环境中所表现出的顺应环境的顽强生命力。
从写作手法及情感来看,“高木”身处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这正像遇乱不第、因友获罪的诗人自己,诗人以“高木”观照自我,表达出自己内心孤独、落寞之感。同时,“高木”虽身处“夜雨”“秋风”的萧瑟环境中,但仍不改其志,与山中景色融为一体,诗人借此托物言志,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6.B 7.①好勇争雄。首联写出韩都护早年即声震名显,且勇猛无比,敢在“上将间”争雄斗胜。
②久经沙场。春来几度“入塞”,征战疆场;夜晚“登山”围猎,也是惯常。
③治军有方。“龙蛇动”写三军像龙蛇一样首尾相应,突出其布阵奇巧;而“草木闲”又体现出其大军行军时迅疾隐秘、秋毫无犯的情形。
④晚景凄凉。韩都护部下都已风流云散,而他白首之时,还要去往边塞,令人慨叹。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草木闲看”错,“闲”是平静之意,与上句的“动”相对应。此句用拟人手法,以草木的“闲”写出韩都护军队行军途中纪律严明、迅疾隐秘的情形。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一句,写韩都护早年成名,因其“好勇”“争雄”,可见其争雄斗胜的性格及早已扬名的特点。
“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一句,写韩都护因战乱频繁,多次入塞征战,因打猎而“惯”夜里登山,体现其久经沙场的特点。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前一句写韩都护指挥有方,军队如龙蛇舞动,可见其布阵巧妙;后一句以草木之“闲”静,衬托其治军严谨有方,以至于大军国境而草木不动,秋毫无犯。
“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一句,则满含悲凉感慨,说韩都护这次前来,从前的部下都已“尽”,而他“白首”尚且还要边塞征战,晚年仍不能安度,令作者无比感慨。
8.B 9.①羁旅思乡之情,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心正切。②时光流逝,功业无成之叹:颔联写到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因乱世而无法建立功业,人却白白老去,与尾联的“布衣”相呼应。③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两联写兄弟与我距离遥远,朋友散亡,诗人独立于天地间,伤心垂泪。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喜出望外的情感”“满意之情”错误。“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意思是“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没有喜出望外,是想要劝慰自己不要思归,却无法做到,“楚客”也流露出的是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无奈。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标题“春江夕望”点明时间、地点、季节以及人物的活动,诗人在春天的傍晚眺望远处,那么诗人望向何处?自然是家的方向,且诗歌注释说“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即思念家乡之情,而且首联说“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口中说“莫思归”,内心恰恰是思归心切;“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颔联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独立”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而“垂泪”“布衣”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自身的感叹。
10.D 11.①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诗中描绘了白鸟群飞、渚田泉声、晓露青丛、春风绿野等美景,展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与陶醉。
②对友人的赞赏。尾联“始信幽人不爱荣”表达出诗人对杜叟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操的认可与赞美。
③与友人相聚的欢乐。“今朝醉舞同君乐”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一同饮酒作乐的喜悦之情。
【导语】这首《春日题杜叟山下别业》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春日山居的幽静美景。白鸟、泉声、青丛、绿野等意象层层铺展,云影峰峦的虚实变化暗含禅意。尾联“醉舞同君乐”将隐逸之趣推向高潮,“幽人不爱荣”道破超脱尘俗的志趣。全诗动静相生,色彩明丽,在寻常景物中寄寓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怀。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笔意恣肆”表述不准确。这首诗通篇以细腻笔触勾勒景物,用白鸟、泉声、晓露、春风等寻常景物点缀情思,风格清新自然,笔调较为细腻、平和,而非豪放不羁、笔意恣肆。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由“白鸟群飞山半晴,渚田相接有泉声”可知,诗的开篇就描绘了一幅白鸟在半晴的山间飞翔,渚田相连且能听到泉声的画面,有声有色,给人一种清幽而美好的感觉。“园中晓露青丛合,桥上春风绿野明”,园中清晨的露水在青丛中汇聚,桥上春风拂过,绿野明亮,这些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山中景色的清新与明丽。“云影断来峰影出,林花落尽草花生”,云影断开后山峰的影子显现出来,林花飘落而草花生长,进一步描绘出山中景色的变化之美。通过这些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可知诗人对山中的自然风光充满了欣赏与陶醉之情,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爱。
②从“始信幽人不爱荣”可知,诗人在与友人杜叟相处后,才真正相信杜叟是不慕荣华的幽人。这里的“幽人”指的是杜叟,诗人通过这样的评价,表达出对杜叟不追求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的认可与赞美,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之情。
③“今朝醉舞同君乐”一句,直接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在今朝一同饮酒醉舞,共享欢乐。一个“乐”字,生动地体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喜悦心情,可知诗人非常享受与友人在一起的时光,表达出与友人相聚的欢乐之情。
12.C 13.①前句运用反衬手法,写“寒蝉噪”用来反衬并突出暮野寂静的特点,给人深刻印象;
②后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古树伤”来表现古树在秋风中凋零的样子,“伤”实际上是诗人的忧思悲伤,移情于物,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很有感染力。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颈联中诗人视角由近及远”分析错误。原句“数穗远烟凝垄上”是远景,“一枝繁果”是近景,因此诗人视角是由远及近。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特点的能力。
颔联前句“寒蝉噪暮”写声音,是动景;“野无日”渲染出一种黄昏时暗淡寂静的氛围,以寒蝉的“噪”来反衬暮野的静,运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更突出了四野的寂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之情。
后句写“古树伤秋”运用拟人手法,写古树之“伤”,赋予古树以人的感情,秋天古树繁华不再,枝叶凋零,仿佛在为逝去的年华而伤感,实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移注,移情于物,表现诗人内心的伤感;“天有风”渲染了秋气肃杀,表达了诗人内心深重的伤感之情,给读者以天地之间四野萧索的感受,很有感染力。
14.B 15.(1)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2)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3)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对“野性”的理解错误。“野性”在诗中的意思指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心性。“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描写了书院的自然环境,“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描写的跟随墨客大德游山听讲的生活,潜公,本指晋代高僧竺道潜,以讲经著名。“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描写了既使读书,也有燕子在傍,读累了就开门望远。散帙,指打开书卷读书。全诗多处都诠释了“野性”的含意。题项中将野性理解为追求自由不驯服的心性,与全诗核心内容不一致。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需要抓住涉及“书院”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概括。此题需要跳出诗文来概括。需要另辟思路,从人员、地点、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结合“多因野性同”“潜公”“朝朝在门下”“五侯”等分析,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结合“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分析,牵引一根藤条连接着树影,移放一块石头将花丛隔开来,打开书卷读书点亮灯惊动了燕子,掀开帘子望远月光带着风照进屋里。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结合“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等分析概括书院的生活即可,如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