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蒲松龄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蒲松龄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蒲松龄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
【清】蒲松龄
芳春无地不成欢,二月风和夜不寒。
强饮酒因迟好客,倒骑驴为爱佳山。
齿牙摇落谈无碍,故旧凋零兴亦阑。
世事年来方阅尽,眼中始觉海天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现芳春时节温馨、舒畅的特点,否定词的运用强化了人在其中的愉悦感。
B.颔联“强饮”与“倒骑”互对,生动勾勒出了爽朗热情、闲适惬意的诗人形象。
C.颈联说即便牙齿掉落也不影响说话,虽然老友相继谢世,自己的意绪仍然昂扬。
D.整首诗由景而人,由人而情,由情而理,层层推进,情趣理趣兼备,引人深思。
2.本诗尾联与革命家陶铸《赠曾志》中的“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两句,都抒发了人生感慨,请比较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墓作①
蒲松龄
野有霜枯草,谷有长流川。草枯春复生,川流逝不还。
朱光如石火,桃杏忽已残。登垅见殡宫,丛柏翳新阡。
欲唤墓中人,班荆②诉烦冤。百扣无一应,泪下如流泉。
汝坟即我坟,胡乃着先鞭!只此眼前别,沉痛摧心肝。
注释:①蒲松龄悼念亡逝的妻子之作。②指在地上铺开荆条坐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亡逝已久,诗人到其墓前祭奠,创作本诗。诗歌因情感人,以真动人,令人叹惋。
B.诗歌开头部分借昔日平常之景触发诗人此时的情思,为全诗奠定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
C.第六句“桃杏忽已残”一语双关,既指桃花杏花的凋零残败,也指妻子的亡逝。
D.七八两句承上启下,既照应标题,又自然地引出下文诗人对妻子的悼念。
4.有人评价本诗“字字是泪,句句含情”,请结合后八句分析本诗是如何做到感人肺腑的。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拙叟行
蒲松龄①
生无逢世才,一拙心所安。
我自有故步,无须羡邯郸。
世好新奇矜聚鹬②,我惟古钝仍峨冠。
古道不应遂泯没,自有知己与我同咸酸。
何况世态原无定,安能俯仰随人为悲欢!
君不见,衣服妍媸随时眼,我欲学长世已短!
【注】①蒲松龄作此诗时已61岁。②矜聚鹬:以集鹬鸟之毛做帽而自夸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斋志异》一书尽展蒲松龄的才华,但作者开头却说自己“生无逢世才”,题目中也称自己是“拙叟”,这些都是他的谦虚之语。
B.“峨冠”是指古代士大夫所戴的那种高冠,“仍峨冠”的“仍”字,从侧面表明作者所处时代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不好。
C.“古道不应遂泯没,自有知己与我同咸酸”意在说明那些良好的道德风尚决不会消失,社会上也不乏理解我的知己之人。
D.“衣服妍媸随时眼,我欲学长世已短”,作者以穿衣为例,说明今日之所尚者即为明日之所弃,自己很难跟上世态风尚。
6.“拙叟”的“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斗室
蒲松龄
聊斋有屋仅容膝,积土编茅面旧壁。
丛柏覆阴昼冥冥,六月森寒类窟室。
卓午①东阡课农归,摘笠汗解尘烦息。
短榻信抽引睡书,日上南窗竹影碧。
怜我趁食②三十年,辜负此君殊可惜。
垂老倦飞恋茅衡,心境闲暇梦亦适。
癯儒③相习能相安,与以广堂我不易。
【注】①卓午:正午。②趁食:谋生。③癯儒:瘦弱书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前两句直接描绘了斗室的狭小、破旧,表现出诗人清贫的生活状态。
B.诗人对斗室的态度,由最初的嫌恶到最后的接受、眷恋,心理上几经变化。
C.诗歌既描绘了斗室周围的环境,也用拟人等手法写出诗人对斗室的特殊感情。
D.诗歌尾句直抒胸臆,诗人明言不愿用广大的厅堂来换这简陋的“茅衡”。
8.蒲松龄为什么对自己的斗室情有独钟?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重游青云寺
蒲松龄
深山春日客重来,尘世衣冠动鸟猜。
过岭尚愁僧舍远,入林方见寺门开。
花无觅处香盈谷,树不知名翠作堆。
景物依然人半异,一回登眺一徘徊。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拟人手法描写山中飞鸟对“尘世衣冠”的陌生猜忌,侧面凸显春日深山的幽寂和超脱凡尘的意境。
B.颔联通过“过岭愁远”到“入林见寺”的转折,暗含“追寻后顿悟”的哲理,与辛词“蓦然回首”的意境契合。
C.颈联运用嗅觉和视觉的感官互通,写出了幽芳无形、草木蓊郁之景,显示了山谷的生机与隐逸之趣。
D.全文以“尘世衣冠”与“深山景物”、“景依然”与“人半异”的时空对照,构建出物是人非的深沉哲思。
10.请分析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 感①
蒲松龄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
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
一字褒疑华衮赐②,千秋业付后人猜。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
【注】①本诗约作于康熙二十七年,时蒲松龄屡试不第,且所著《聊斋志异》 多受非议。诗人王士祺串亲访友期间与蒲松龄会面,对蒲的才学十分赞赏。 ②一字褒,用《春秋·谷梁传》中“一字一褒,宠逾华衮之赐”的典故。华衮,王公贵族的服装。疑,同“候”,比、类似。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科考失意的“潦倒”之状,后通过“春风”“冻云”的状态表达心情的转变。
B.“穷途”是蒲松龄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概括,“涕”写出了诗人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落泪。
C.颈联诗人说自己所著的《聊斋志异》让后人去评论吧,传达出诗人豁达、释然的心理。
D.诗人在表达遇到知己的激动心情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个人的抱负和理性的思考。
1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口号①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夜小雨
蒲松龄
短更长更愁絮絮,三点两点雨星星。
雨声不似愁难断,颠倒匡床月入棂②。
【注】①蒲松龄家居山东淄川,清代该地水旱频仍。②匡床:亦作“筐床”,此处代指一般的床。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写风势起笔,表现诗人在枕上闻风祈雨,闻风声而联想海上波涛。
B.前诗次句写雨,满庭潇潇,仍状其声,依旧虚写,可见这雨随风润物。
C.后诗前两句,点明雨夜,暗示诗人思绪万端顿入愁境,难以入眠未久。
D.两诗均写出诗人彻夜难眠的心态,诗缘情而发,具有朴实自然的风格。
14.这两首诗中,诗人对雨的描写和态度并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相同之处:两句诗中的“宽”都是作者在积累了相当的人生阅历之后生发的人生感慨。不同之处:陶诗意为只有善于忘却,放下过去,才能得到解脱和释然;蒲诗意为经历多了,看透世事。才能达成了心胸上的豁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自己的意绪仍然昂扬”错误,颈联叙说自己的牙齿不断掉落,好在还无碍谈话;许多老朋友都相继谢世了,自己的意绪也日渐平和。这就暗示了他的年迈。“兴亦阑”,直译就是“兴致也已将尽”。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比较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意思是只要人心底坦荡无私,人的胸怀便要比大海、天空还要宽阔;“世事年来方阅尽,眼中始觉海天宽”意思是阅尽世事乃是晚年的事,由于阅尽了世事,他的心胸犹如无边的天地一样宽广。两句诗中的“宽”都是作者在积累了相当的人生阅历之后生发的人生感慨;
“如烟往事俱忘却”,过去的发生的事情像烟雾一样,一下子就飘散了,劝导曾志放下过去,摆脱痛苦;
“世事年来方阅尽”,几十年来,人生崎岖不平的漫长道路,他已经走过来了;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他都已经品尝过了;人生的种种悲欢离合,他都已经经历过了。总之,对人生的一切,他都已经熟谙了,领悟了,再不会有什么可以激起他感情的动荡,再无什么可以让他萦绕心胸,领悟了人生,就不会苛求人生,也不会厌弃人生,就可以一切顺其自然,心地坦然,心胸豁达。
3.A 4.①细节描写。“唤”“诉”“扣”“泪下”等词通过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亡妻坟前背痛欲绝的情景,表达天人相隔带来的巨大悲伤。②直抒胸臆。“沉痛摧心肝”直接抒情,表达妻子不在人间的悲恸之情,增加了抒情效果和艺术张力。③比喻。“泪下如流泉”将泪水比作泉水,写出泪水的绵长不绝,将诗人得不到妻子回应的伤心、无助、失落刻画得淋漓尽致。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妻子亡逝已久”错,根据“丛柏翳新阡”的“新阡”可知妻子刚死不久。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细节描写。“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百扣无一应,泪下如流泉”巧用动词“唤”“诉”“扣”“应”和“泪下”,抒发人所共鸣的真挚情感,看似违背常理却极契合常情,表达妻子不在天人永隔的悲恸之情。读之感觉诗人面对的是未亡人,喊着名字,却无奈“百”扣不应,真实、鲜活,令人叹惋唏嘘。
②直抒胸臆。由“沉痛摧心肝”可知,诗人直接抒情,表达妻子不在人间的悲恸之情,这种隔离时空超越生死的哀悼,增加了抒情效果和艺术张力。
③比喻。由“泪下如流泉”可知,诗人将泪水比作泉水,写出泪水的绵长不绝,这份缱绻深情眷眷思念感人至深,共鸣久久,将诗人得不到妻子回应的伤心、无助、失落刻画得淋漓尽致。
5.A 6.①“生无逢世才”,说虽有才华却不适合当世统治阶级的需要。
②“无须羡邯郸”“我惟古钝仍峨冠”,不从众,不盲目羡慕和仿效别人的所作所为。
③“安能俯仰随人为悲欢”,坚守人格尊严,在变化不定的不良风气面前毫不动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这些都是他的谦虚之语”错误。不是谦虚之语,而是发牢骚激愤之语。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作品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傲骨和正气:“生无逢世才,一拙心所安。”前句是诗人的愤激之辞,也就是牢骚话。“逢世才。”,即适应社会所需要的才能。诗人的学识和才能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又说“无才”呢?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他确实有才,却不被统治者所赏识,即不“逢世”;二是他不会巧言令色、随波逐流,确无钻营之“才”——这也就是他的“拙”。后句则表示:他将就这样一拙到底,心定志坚,决不变更。这便是“安”。虽有才华却不适合当世统治阶级的需要。
诗歌以“有故步”与“羡邯郸”、“矜聚鹬”与“仍峨冠”作对比性选择,进一步强调和突出这个“安”字。“羡邯郸”用“邯郸学步”的典故,指盲目羡慕和仿效别人。“故步”是固有的步伐,引申为一贯所走的道路。“矜聚鹬”,就是以集鹬鸟之毛做帽为奇为荣;“仍峨冠”是仍旧戴着古代士大夫所戴的那种高冠。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自有我自己认定的道路,有自己一贯为人处世的准则,决不去追新猎奇,盲目从众,羡慕和仿效别人的所作所为。
蒲松龄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都很差,“易面目以图荣显”的投机者很多,而诗人却决不肯同流合污,表现了坚持操守的崇高品质,这是非常可贵的。一个人只有坚定自己的立场和信念,不为世风所撼,不为势利所动,才能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安能俯仰随人为悲欢”,坚守人格尊严,在变化不定的不良风气面前毫不动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7.B 8.①斗室可避暑热,周围环境清幽,令诗人心怡。
②斗室是诗人放松休憩、读书生活的地方,见证了诗人多年的生活状态。
③诗人晚年不慕名利、淡泊心志,斗室与诗人的心性相契合。
【导语】蒲松龄《斗室》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陋室清贫之景,却暗藏文人风骨。“丛柏覆阴”“竹影碧”等意象营造出幽静意境,与“趁食三十年”的奔波形成张力。诗人以“癯儒”自况,在物质匮乏中坚守精神家园,将斗室升华为安顿心灵的净土。末句“与以广堂我不易”更是点明其超脱物质的精神追求,展现了传统士人“安贫乐道”的品格。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由最初的嫌恶到最后的接受、眷恋,心理上几经变化”错误。诗人对斗室并无嫌恶之情,因此也就不存在“接受”等心理上的“几经变化”。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由“丛柏覆阴昼冥冥,六月森寒类窟室”可知,这里柏树成荫,夏日凉爽,宛如天然窟室,能让人摆脱暑热与尘烦。
②“短榻信抽引睡书,日上南窗竹影碧”,诗人午后躺在斗室的短榻上随意读书、休憩,阳光透过竹影洒入,画面静谧,见证了诗人日常的诗人生活状态悠闲惬意,符合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③“怜我趁食三十年,辜负此君殊可惜”,诗人感叹三十年为生计奔波,如今终于在斗室中找到安宁,暗含对过往辛劳的释然;“垂老倦飞恋茅衡,心境闲暇梦亦适”,以“倦飞”比喻晚年厌倦漂泊,斗室成为心灵的栖息之所;“癯儒相习能相安,与以广堂我不易”,诗人以“癯儒”自比,认为清贫生活与自己习性相合,即使换以宽敞华屋也不改变心意,体现对淡泊自足的人生态度的坚守。
9.C 10.
①期待。春日深山,重访旧地,充满期待。
②愁绪。翻山越岭,路途遥远,顿生愁绪。
③惊喜。寺门突现,花木葱茏,惊叹欣喜。
④感伤。世事变迁、物是人非,心生感伤。
【导语】本诗写诗人春日重游青云寺,首联写深山幽寂,颔联写寻寺过程,颈联绘山中美景,尾联叹物是人非。诗人情感由期待到愁绪,再到惊喜,最后感伤,情景交融,富有韵味。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颈联运用嗅觉和视觉的感官互通”错误,“花无觅处香盈谷”是嗅觉描写,“树不知名翠作堆”是视觉描写,这里是不同感官的描写,并非感官互通。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期待:“深山春日客重来”中“春日”点明时间,给人以生机和希望的感觉。“客重来”说明诗人曾经来过此地,此次再次来访,“重”字透露出诗人对重游青云寺有所期待,期待能再次领略这里的景色,重温曾经的美好。
②愁绪:“过岭尚愁僧舍远”中“过岭”表明诗人在前往青云寺的途中翻山越岭,“尚愁”突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担心僧舍路途遥远,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这种对距离和未知的担忧,使诗人产生了愁绪。
③惊喜:“入林方见寺门开”中“入林”表示进入山林,“方见”强调了一种意外和突然,之前还在担心路途遥远,此时却突然看到了寺门打开,给诗人带来了意外之喜。颈联“花无觅处香盈谷,树不知名翠作堆”,花香弥漫山谷却不见花的踪迹,树木郁郁葱葱、翠绿成堆却叫不出名字,这些美景进一步让诗人感到惊喜,沉浸在自然之美中。
④感伤:“景物依然人半异,一回登眺一徘徊”,“景物依然”说明这里的自然景色没有太大变化,然而“人半异”却表明人事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或许是曾经一同游玩的人已经不在,或许是自己的心境发生了改变。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让诗人每登高眺望一次,就会徘徊良久,内心充满了感伤之情。
11.B 12.①对比:首联重于抒发氛围感受,颔联重在抒发内心感受。而无论是写氛围,还是写内心,作品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这两组对比,在氛围和心理上造成了一反一正的大起大落,表达那种绝处逢生的激动情绪。②用典:“一字褒”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重知己胜于重富贵的思想。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涕’写出了诗人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落泪”错误。颔联写到正当自己穷途末路、不知何往的时候,忽然遇到了知音的赏识和器重,激动得几欲泪下。所以“涕”字写出了诗人长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和忽遇知音的喜悦。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写到正当年年穷愁潦倒、怀才不遇的时候,忽然出现了冻云顿开、春回大地的大好辰光;正当自己穷途末路、不知何往的时候,忽然遇到了知音的赏识和器重,激动得几欲泪下。首联重于抒发氛围感受,颔联重在抒发内心感受。而无论是写氛围,还是写内心,作品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这两组对比,在氛围和心理上造成了一反一正的大起大落,极宜表现内心情感的急骤变化,表达那种绝处逢生的激动情绪。而诗人长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和忽遇知音的喜悦,也溢于言表。
“一字褒疑华衮赐”中“一字褒”用《春秋谷梁传》中“一字一褒,宠逾华袞之赐”的典故。全语谓每一个字的褒奖赞誉都比赐给王公贵族的服装还要荣耀。诗人重知己胜于重富贵的思想,隐含于其中。
13.C 14.①前诗全用虚笔,不但将雨描绘得有声有势,而且有人有情。大旱得疏雨,诗人首先想到了是关系人民生死的“陇头禾黍”而不是“槛外芭蕉”。不言喜可以避免平铺直叙,而“知何似”又引发人们的无穷想象。“雨”是实景好写,“喜”为心情难描,但全诗意脉连贯,不露痕迹,超妙灵活。
②后诗通过写更深夜静时淅淅沥沥的雨声,把抽象的愁思具体化,说雨声不似愁思那样难断,正面说雨声,其实意落反面,侧写了愁思比雨声细密绵长,比直接描写更富有表现力,使愁思具体可感,更深刻生动。又用清冷幽绝的月光衬托不眠的诗人,直抒胸臆,朴实自然。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难以入眠未久”错误,短更长更,愁絮绵绵,更由短渐长,表明诗人孤愁萦怀,难以入眠已经多时了。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前诗,前两句实景虚写,后半幅写雨中心理活动,更是虚处传神。大旱得雨,诗人想到的首先自然是关系人民生死的“陇头禾黍”而决不会是“槛外芭蕉”。但他身居宅院,四围一片潇潇;心情纵然急切,却一时无法到陇头看望禾黍,看到的只有这槛外芭蕉。芭蕉既抽新叶,禾黍复苏自在意中,这便是诗家常说的“不写之写”。眼观槛外芭蕉,心驰陇头禾黍,心理活动也历历如见。不言喜,那喜雨的心情更是充满诗行,流溢言外了。“知何似”却是一个未知数,它可能是无限大,它可以引发人们的无穷想像。诗眼不在“雨”字而在“喜”字。“雨”是实景好写,“喜”为心情难描。心情不以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存在,这首诗便全用虚笔。
后诗,短更长更,愁絮绵绵,更由短渐长,表明诗人孤愁萦怀,难以入眠已经多时了。三点两点,雨声零落,雨点由三到两,可见雨声愈来愈疏。三点两点的雨声,只有在更深夜静之时,不眠之人,才能听得见。入夜容易使人思绪万端,牵动愁肠,淅淅沥沥的雨声更使人愁上添愁,不堪其苦。如此绵密不绝的愁思,只教诗人无计可除,辗转反侧,不能安席。第三句则把抽象的愁思具体化,说雨声不似愁思那样难断,正面说雨声,其实意落反面,侧写了愁思比雨声细密绵长,这比直接描写更富有表现力,使愁思具体可感,更深刻生动。结语写这时月入窗棂,清冷幽绝的月光照着不眠的诗人,余音袅袅,回味不尽。用清冷幽绝的月光衬托不眠的诗人,直抒胸臆,朴实自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