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24八上·茂南期中)以下说法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支新粉笔的长度是1.0cm B.播放一首国歌的时间是46min
C.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是8s D.普通课桌的高度约是800mm
【答案】D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一支新粉笔的长度约10cm,故A错误;
B.播放一首国歌的时间是46s,故B错误;
C.某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约为15s,故C错误;
D.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8m=800mm,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2.(2024八上·茂南期中)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减小误差的唯一方法就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答案】B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是错误,故A错误;
BCD.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分析】(1)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2)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2024八上·茂南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宇航员在月球上无需借助其他设备可以直接对话交流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环境温度无关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解析】【解答】A.物体振动时,如果振动频率不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可能听不到声音的,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故B正确;
C.月球是真空环境,真空不能传声,宇航员在月球上需要借助电磁波才可以对话交流,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和环境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有:①物体振动且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②有传声的介质:如空气等;③有良好的听力;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和环境温度有关。
4.(2024八上·茂南期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液体可以传声
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的振动产生的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响度没变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不敢高声语”意思是不敢大声说话,故“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鱼在水中,害怕声音通过空气和水传入鱼的耳朵会把鱼吓跑,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B正确;
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不是笛子振动发生,故C错误;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音色没变,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音调越高,频率越高;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距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
5.(2024八上·茂南期中)下列光现象与日偏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筷子“折断”
B.手影形成
C.水面倒影
D.雨后彩虹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筷子“折断”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与日偏食形成原因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日偏食形成原因相同,故B符合题意;
C.水面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日偏食形成原因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与日偏食形成原因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6.(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保持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50°
B.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向右
C.当液面上升时,光点S'的位置不变
D.光源S不动,增大激光与水平液面夹角,光点S'将向右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A.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激光与水平液面保持成50°角,入射角为40°,故A错误;
B.当液面下降时,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光点S'将向右移动;故B正确;
C.当液面上升时,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光点S'将向左移动;故C错误;
D.光源S不动,入射角减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液减小,故光点S'将向左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通过作图分析。
7.(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60° B.EF为界面,上方为空气
C.MN为界面,左侧为空气 D.光线CO为入射光线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解答】ABD.由图可知,∠BON=60°,所以:
∠BOF=∠AOF=30°,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EF为法线,MN为界面,AO为入射光线,入射角为∠AOF=30°
故ABD错误;
C.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AO为入射光线,则OC一定为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B为反射光线,折射角为:
∠COE=60°
此时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说明光从玻璃进入空气,所以MN的左侧为空气,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1)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分析。
二、填空题(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2024八上·茂南期中)   m;   ;   
【答案】;2;30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
0.5h=30min
故答案为:;2;30。
【分析】根据 ,,1h=60min=3600s进行单位换算。
9.(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物体的长度是     cm,如果夏天使用皮卷尺测量羽毛球场的长度时拉得过紧 , 则测量结果     。(填“偏大 ”、“偏小 ”或者“不变 ”)
【答案】1mm;2.80;偏小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的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8.8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
L=8.80cm-6.00cm=2.80cm
如果夏天使用皮卷尺测量羽毛球场的长度时拉得过紧 ,皮卷尺的刻度不变,长度变长, 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1mm;2.80;偏小。
【分析】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皮卷尺测量时拉得过紧 ,刻度不变,长度变长, 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10.(2024八上·茂南期中)二胡和口琴同时演奏C调的“fa”音时,它们发出声音的   相同;某只昆虫翅膀在1.5min内振动了2250次,则翅膀的振动频率为   Hz,人耳   (选填“不能”或“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答案】音调;25;能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二胡和口琴同时演奏C调的“fa”音时,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频率是物体1s内振动的次数,某只昆虫翅膀在1.5min内振动了2250次,频率为
由于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昆虫振动的频率在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故答案为:音调;25;能。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频率是物体1s内振动的次数,据此计算出昆虫振动的频率;与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进行比较,判断人耳能否通道它发出的声音。
11.(2024八上·茂南期中)中国最年轻的兵种中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   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声过大而暴露目标:他们在越野拉练时能听到指战员下达的各种口令,声音是通过    传到战士们的耳中,这是利用声传递   。
【答案】声源;空气;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作战消音靴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声过大而暴露目标;他们在越野拉练时能听到指战员下达的各种口令,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战士的耳中,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声源;空气;信息。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减弱;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
(3)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12.(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图,小明通过玻璃窗看见了房间里电灯的像,这是光的   现象,小明距玻璃0.5米,他的像与他相距   m;当他将玻璃窗左右推动时,通过玻璃窗看到灯的像   (选填“左右移动”或“不动”)。
【答案】反射;1;不动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小明通过玻璃窗看见了房间里电灯的像,玻璃起到了平面镜的作用,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则小明距玻璃0.5m,像距玻璃也为0.5m,则像到小明的距离为:
0.5m+0.5m=1m
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物体的位置不动,则像的位置也不动。
故答案为:反射;1;不动。
【分析】(1)光射到介质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光反射形成的现象: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凹面镜成像;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据此分析解答。
13.(2024八上·茂南期中)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科学工作者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
【答案】固体;快;3000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声音是通过土地、竹筒等固体传过来的,其原因是固体能传声,且比空气传声速度快。
4s是超声波往返的时间,所以海洋中该处深度为:。
故答案为:固体;快;3000。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同种介质中,声速和介质温度有关。
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中该处的深度。
14.(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下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和甲图音调相同的是   图;与乙图响度相同的是   图;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图中信息可知   图属于噪声。
【答案】乙;丙;丁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由波形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乙振动的次数相同,即振动频率相同,所以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乙和丙振动幅度相同,振幅相同,所以乙和丙响度相同;
甲、乙、丙图中的波形图有规律,是乐音,丁图中的波形图无规律,是噪声。
故答案为:乙;丙;丁。
【分析】(1)波形图的疏密程度表示振动的频率,波形图越密集,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2)波形图的纵向高度表示振动的幅度,高度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波形的的形状不同,表示声音的音色不同。
(4)从物理学角度,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三、作图题(共10分)
15.(2024八上·茂南期中)(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恰好通过P点,请你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3)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请画出这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过镜面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一点,即为入射点,连接入射点与S的连线即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先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用虚线表示,在空气中法线的左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在水中法线的左侧,根据光从空气到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2)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S的像;再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过S的像点;连接像点与P点,则与平面镜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图即可;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根据光从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的折射光线远离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
(1)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一点,即为入射点,连接该点与S就得到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先过入射点O作出法线,在空气中法线的左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在水中法线的左侧,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4小题,共26分)
16.(2024八上·茂南期中)在《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的实验探究课中,小珠用刻度尺测量了铅笔的长度、用机械停表测量了她脉搏跳动120次所用的时间,如下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测量前需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分度值等信息;读数时,正确的方法是   (选填“A”或“B”);
(2)如图乙所示,小珠当时脉搏跳动120次用时为   s;
(3)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选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2cm、12.72cm、12.80cm。则钢笔的长度应该记录为   cm;
(4)一条纸带厚薄均匀,若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上图丙所示,纸带在铅笔上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用D1、D2和n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1)量程;A
(2)99.8
(3)12.82
(4)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测量前需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等信息,刻度尺读数时,视线需要垂直于刻度线,斜视的话会造成测量结果误差较大,故正确的方法是A;
(2)停表的读数方法,中间小圈表示分钟,大圈表示秒钟,如图乙所示,小圈读数为1min,即60s,且小圈指针指在一分钟的后半部分,则大圈读数要读30~60s,为39.8s,小珠当时脉搏跳动120次用时为:
(3)刻度尺读数时,为减小误差,应多次测量由平均值,在求平均值之前,需要去除错误读数,由于12.72cm与其它四组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应去掉,其余数值求平均值为:
(4)n条纸带缠绕之后的厚度为圆环的半径减去铅笔的半径,即
:,
则每条纸带的厚度为:

故答案为:(1)量程;A;(2)99.8;(3)12.82;(4)。
【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首先要明确零刻度线、量程以及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2)读取停表的示数,首先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读数时,先看分针的整数分钟,然后注意分针是在0~0.5分钟范围,还是在0.5~1分钟范围,如果分针是在0~0.5分钟范围,则相应秒针的读数是在0~30秒;如果分针在0.5~1分钟范围,则秒针的读数是相应在30~60秒范围,将分钟数加上秒数从而得出结果;
(3)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要用累积法。
(1)[1]使用刻度尺需要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便于测量物体长度。
[2]刻度尺正确使用时,视线需要垂直于刻度线,故A正确。
(2)停表的读数方法,中间小圈为分钟,外圈为秒,如图内圈读数为1min,即60s,且内圈指针指在一分钟的后半部分,则外圈读数要读大数,为39.8s,两圈读数之和即为停表读数
(3)刻度尺读数时,为减小误差,应多次测量由平均值,在求平均值之前,需要去除错误读数,即12.72cm,其余数值求平均值为
(4)n条纸带缠绕之后的厚度为圆环的直径减去铅笔的直径,即,但这部分厚度因为缠绕在铅笔上,被测量了两次,则n条纸带实际的厚度为,则每条纸带的厚度为。
17.(2024八上·茂南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的活动中。
第一小组同学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编号),该实验用到的的探究方法是   
(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此选择是否可行,并说明原因:   。
(3)图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如图向水壶灌水过程中,灌入的水越多,声音的音调   。
【答案】(1)a、d;控制变量法
(2)不可行,没有控制材料相同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转换法;越高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粗细相同,应选择a和d, 该实验用到的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所以该同学的选择不可行;
(3)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运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向水壶灌水时,灌入的水引起壶内上方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灌入的水越多,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1)a、d;控制变量法;(2)不可行,没有控制材料相同;(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转换法;越高。
【分析】(1)(2)在探究有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中,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据此分析;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乒乓球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运用的方法是转换法;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1][2]在探究有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中,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当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粗细相同,即选择a和d。
(2)在探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所以实验不可行。
(3)[1][2]乒乓球被弹开是因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可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种实验方法叫转换法。
[3]向水壶灌水时,灌入的水引起壶内上方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灌入的水越多,上方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18.(2024八上·茂南期中)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除图甲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中用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拿一支外形与点燃的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   ;
(4)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5)解决上述问题后,图乙是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通过处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6)某小组同学实验时发现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不清晰,为此小组同学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
方案一:将实验搬至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通过实验发现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可以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方案二: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通过实验发现这样做   (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7)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项操作?___________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
(8)实验过程中,细心的小红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忙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答案】(1)刻度尺
(2)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3)像和物大小关系
(4)不能
(5)相等
(6)较暗;不能
(7)B
(8)玻璃板两个反射面都发生反射现象,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里,要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而测量距离需要用到刻度尺,除图甲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2)实验中用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拿一支外形与点燃的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当二者完全重合时,就表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4)平面镜成像是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5)通过处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方案一: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不同的物体都能反射光线并进入人的眼睛,蜡烛的像就不那么明显,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通过实验发现较暗 的环境可以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方案二:在实验中,蜡烛A的像的亮度由蜡烛A的亮度决定,将蜡烛B也点燃,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7)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寻找普遍规律,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8)实验中,发现玻璃板后出现两个蜡烛A的像,其原因是她选用的玻璃板太厚,玻璃板两个反射面都发生反射现象,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
故答案为:(1)刻度尺;(2)便于找到像的位置;(3)像和物大小关系;(4)不能;(5)相等;(6)较暗;不能;(7)B;(8)玻璃板两个反射面都发生反射现象,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
【分析】(1)根据要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分析;
(2)玻璃板有透光性,平板玻璃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拿一支外形与点燃的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据此分析;
(4)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
(5)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物反射的光与环境的亮度差别越大,像越清晰;
(7)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
(8)厚玻璃板在两个面成两个像,据此分析。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里,要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而测量距离需要用到刻度尺。
(2)玻璃板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这样就能通过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来准确确定像的位置,所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拿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就相当于在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当二者完全重合时,就表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4)平面镜成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5)对图乙白纸上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发现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6)[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要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在实验中,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发生反射,所以像会更不清晰。
(7)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故A操作不符合题意,B操作符合题意。
(8)实验中,发现玻璃板后出现两个蜡烛A的像,其原因是她选用的玻璃板太厚,两个玻璃面都反射光成的两个像。
19.(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方竖直放一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白板组成,如图甲所示。
(1)如图,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中,在纸板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它上面的光路,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
(3)实验过程中小明根据甲图测量的角度关系得出结论:   。请对小明的此探究进行评价:   ;
(4)实验过程中,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___________;
A.如图乙所示,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翻折
B.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
C.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
(5)对于法线的理解,结合四幅图,下列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四幅图中,白板上的ON都是法线,法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B.法线是真实存在的一条光线,没有法线就不会有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C.法线有助于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同一个平面与镜面的垂直关系
【答案】(1)量角器
(2)漫反射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合理,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4)B
(5)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需要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所以还需要量角器;
(2)实验中,在纸板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它上面的光路,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3)实验过程中小明根据甲图测量的角度关系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小明只测量了一次就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故小明的实验探究不合理;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A.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翻折,纸板的右半部分不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看不到反射光线,故A不符合题意;
B.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依旧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故B符合题意;
C.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使得纸板和法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看不到反射光线,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法线垂直于反射面,四幅图中甲、乙、丙图纸板垂直于平面镜,法线是ON,丙图纸板和入射光线一起旋转,他们依旧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看到反射光线,丁图纸板不垂直于平面镜,所以法线不是ON,故A错误。
BC.法线是为了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有助于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同一个平面与镜面的垂直关系,假想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
故答案为:(1)量角器;(2)漫反射;(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合理,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4)B;(5)C。
【分析】(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根据探究目的分析;
(2)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
(4)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的特点进行分析;
(5)根据法线的概念进行判断。
(1)本实验需要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所以还需要量角器。
(2)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3)[1]根据测量,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小明只测量了一次就得出结论是不合理的,因为实验次数过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A.进行A项操作后,使得纸板的右半部分不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看不到反射光线,故A不符合题意;
B.进行B项操作,纸板和入射光线一起旋转,他们依旧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故B符合题意;
C.进行C项操作,使得纸板和法线分离,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看不到反射光线,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法线永远垂直于反射面,也就是平面镜,四幅图中甲、乙、丙图纸板垂直于平面镜,法线是ON,丙图纸板和入射光线一起旋转,他们依旧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看到反射光线,丁图纸板不垂直,所以法线不是ON,故A错误。
BC.法线是为了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以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共面而引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有助于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同一个平面与镜面的垂直关系。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
五、综合能力题(本大题3小题,共22分)
20.(2024八上·茂南期中)光使我们的世界色彩斑斓。
(1)如图所示,雾炮车利用大型鼓风机向空中喷射水雾,吸附空气中的PM2.5,若天气晴好,望向水雾可能会看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   (选填“反射”或“色散”)现象,此现象说明白光是   光;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的三位发明者。在此前,红色   色发光二极管已经面世,但直到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后,利用发光二极管才能产生白色光源。
(2)小明在房间中安装了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给家里供电。当太阳在电池板后方时,利用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太阳能电池板上。若某时刻太阳光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如图),一束阳光经镜面反射后照射到电池板上P点,入射角的大小为   度;若镜面竖直上移,则反射角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镜面水平左移,该束光线将照到P点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
(3)如图甲为手机防窥膜结构图,采用了超细百叶窗光学技术。贴在手机屏幕上的效果如图乙所示,其原理类似百叶窗,只能透过一定角度的光线,结构简图如图丙。两侧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内容,是由于光的   现象;此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   (选填“能”或“不能”)防止上方的窥视;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   (选填“增大”或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答案】色散;复色光;绿;30;不变;上方;直线传播;不能;减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1)“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小水滴的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说明白光是复色光;
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在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之前,红色、绿色发光二极管已经面世,但直到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后,利用发光二极管才能产生白色光源。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太阳光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法线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则入射角为: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镜面竖直上移,入射光线位置不变,入射角不变,反射角不变;
若镜面水平左移,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入射点将向上移动,则反射光向上平移,该束光线将照到P点上方。
(3)由图丙可知,两侧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内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超细百叶窗挡住了屏幕射向两侧的光线,所以两侧看不清屏幕内容;
此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视范围内,所以不能防止上方的窥视;
为了让防偷窥效果更好,可以适当地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减小可视范围。
故答案为:(1)色散;复色;绿。(2)30;不变;上方;(3)直线传播;不能;减小。
【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2)在光的反射中,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移动时,根据反射点的变化判定光线的变化。
(3)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此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视范围内,所以不能防止上方的窥视;
为了让防境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21.(2024八上·茂南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
传统指纹识别TouchID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随着黑科技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SenseID的出现,屏下指纹的“全面屏”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
与传统指纹识别不同,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扫描紧贴屏幕的指纹,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进行比对解锁。
人类能够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到20000Hz,超声波是频率超过人类听觉上限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玻璃、铝、不锈钢、蓝宝石或塑料等。此外,超声波扫描能不受手指上可能存在的污物影响,例如汗水、护手霜或凝露等,从而提供一种更稳定、更精确的认证方法。
(1)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   Hz的声波,在空气传播过程中,超声波的速度与说话声音的速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
(2)SenserID系统能置于手机内部,可以让超声波透过屏幕进行指纹识别,是因为超声波具有   的特点;
(3)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声波获取指纹的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不同的是___________;
A.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C.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D.交警利用超声波测量汽车的速度
(4)声呐是一种声学探测设备,舰船可以利用声呐水下通信和对水下目标进行定位。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传递信息的,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这是因为   。
【答案】(1)20000;相同
(2)较强穿透能力
(3)B
(4)超声波;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1)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声音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超声波的速度与说话声音的速度相同;
(2)SenserID系统能置于手机内部,可以让超声波透过屏幕进行指纹识别,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的特点;
(3)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声波获取指纹的信息,属于声能传递信息;
ACD.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交警利用超声波测量汽车的速度,都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与超声波指纹识别获取信息相同,故ACD不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与超声波指纹识别获取信息不同,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舰船可以利用声呐水下通信和对水下目标进行定位,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20000;相同;(2)较强穿透能力;(3)B;(4)超声波;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人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声波的传播速度主要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等有关;
(2)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玻璃、铝、不锈钢、蓝宝石或塑料等;
(3)超声可以传递信息和传播能量;
(4)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真空不能传声。
(1)[1]人耳能够听到20Hz~20000Hz的声,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
[2]声音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声波种类无关。超声波的速度与说话声音的速度相同。
(2)超声波穿透能力强,故SenseID系统能置于手机内部。
(3)超声波指纹识别的原理是声能传递信息;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交警利用超声波测量汽车的速度,这三项都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1]舰船可以利用声呐水下通信和对水下目标进行定位,是利用了超声波的定向性好,适合精准的测量和定位。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2]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22.(2024八上·茂南期中)利用易拉罐,我们可以做许多物理小实验。
(1)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蜡烛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蜡烛作顺时针转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作   (顺时针/逆时针)转动;
(2)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滨江公园的树林里,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乙所示),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   ;离地面越远的树叶缝隙,地面上形成的圆形的光斑越   (选填“暗”/“亮”);
(3)如图丙所示,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小的圆孔,除去盖子,蒙上一张牛皮纸。在桌子上每隔5cm沿一条直线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用手敲击一下纸膜,在听到敲击声的同时,会看到蜡烛火焰由近及远逐一被“吹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倒立;下;变小;逆时针;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暗;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针孔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光通过小孔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由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塑料薄膜上的像会向下方移动;
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则蜡烛与小孔的距离变大,蜡烛的像将变小;
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将蜡烛顺时针转动时,塑料薄膜上的像转动方向与蜡烛转到方向相反,将沿逆时针转动;
(2)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上留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此时的树叶缝隙相当于小孔,地上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像,圆形光斑的大小不同,是因为小孔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离地面越远的树叶缝隙,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越大,光斑越大,光线越分散,亮度越暗;
(3)蜡烛火焰由近及远被“吹斜”,说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
故答案为:(1)倒立;下;变小;逆时针;(2)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暗;(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分析】(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根据影响像大小的因素解答;
(2)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 / 1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24八上·茂南期中)以下说法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支新粉笔的长度是1.0cm B.播放一首国歌的时间是46min
C.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是8s D.普通课桌的高度约是800mm
2.(2024八上·茂南期中)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减小误差的唯一方法就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2024八上·茂南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宇航员在月球上无需借助其他设备可以直接对话交流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环境温度无关
4.(2024八上·茂南期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液体可以传声
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的振动产生的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响度没变
5.(2024八上·茂南期中)下列光现象与日偏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筷子“折断”
B.手影形成
C.水面倒影
D.雨后彩虹
6.(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保持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50°
B.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向右
C.当液面上升时,光点S'的位置不变
D.光源S不动,增大激光与水平液面夹角,光点S'将向右
7.(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60° B.EF为界面,上方为空气
C.MN为界面,左侧为空气 D.光线CO为入射光线
二、填空题(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2024八上·茂南期中)   m;   ;   
9.(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物体的长度是     cm,如果夏天使用皮卷尺测量羽毛球场的长度时拉得过紧 , 则测量结果     。(填“偏大 ”、“偏小 ”或者“不变 ”)
10.(2024八上·茂南期中)二胡和口琴同时演奏C调的“fa”音时,它们发出声音的   相同;某只昆虫翅膀在1.5min内振动了2250次,则翅膀的振动频率为   Hz,人耳   (选填“不能”或“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11.(2024八上·茂南期中)中国最年轻的兵种中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   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声过大而暴露目标:他们在越野拉练时能听到指战员下达的各种口令,声音是通过    传到战士们的耳中,这是利用声传递   。
12.(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图,小明通过玻璃窗看见了房间里电灯的像,这是光的   现象,小明距玻璃0.5米,他的像与他相距   m;当他将玻璃窗左右推动时,通过玻璃窗看到灯的像   (选填“左右移动”或“不动”)。
13.(2024八上·茂南期中)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科学工作者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
14.(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下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和甲图音调相同的是   图;与乙图响度相同的是   图;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图中信息可知   图属于噪声。
三、作图题(共10分)
15.(2024八上·茂南期中)(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恰好通过P点,请你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3)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请画出这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4小题,共26分)
16.(2024八上·茂南期中)在《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的实验探究课中,小珠用刻度尺测量了铅笔的长度、用机械停表测量了她脉搏跳动120次所用的时间,如下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测量前需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分度值等信息;读数时,正确的方法是   (选填“A”或“B”);
(2)如图乙所示,小珠当时脉搏跳动120次用时为   s;
(3)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选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2cm、12.72cm、12.80cm。则钢笔的长度应该记录为   cm;
(4)一条纸带厚薄均匀,若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上图丙所示,纸带在铅笔上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用D1、D2和n的表达式表示)。
17.(2024八上·茂南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的活动中。
第一小组同学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编号),该实验用到的的探究方法是   
(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此选择是否可行,并说明原因:   。
(3)图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如图向水壶灌水过程中,灌入的水越多,声音的音调   。
18.(2024八上·茂南期中)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除图甲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中用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拿一支外形与点燃的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   ;
(4)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5)解决上述问题后,图乙是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通过处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6)某小组同学实验时发现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不清晰,为此小组同学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
方案一:将实验搬至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通过实验发现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可以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方案二: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通过实验发现这样做   (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7)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项操作?___________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
(8)实验过程中,细心的小红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忙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19.(2024八上·茂南期中)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方竖直放一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白板组成,如图甲所示。
(1)如图,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中,在纸板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它上面的光路,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
(3)实验过程中小明根据甲图测量的角度关系得出结论:   。请对小明的此探究进行评价:   ;
(4)实验过程中,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___________;
A.如图乙所示,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翻折
B.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
C.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
(5)对于法线的理解,结合四幅图,下列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四幅图中,白板上的ON都是法线,法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B.法线是真实存在的一条光线,没有法线就不会有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C.法线有助于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同一个平面与镜面的垂直关系
五、综合能力题(本大题3小题,共22分)
20.(2024八上·茂南期中)光使我们的世界色彩斑斓。
(1)如图所示,雾炮车利用大型鼓风机向空中喷射水雾,吸附空气中的PM2.5,若天气晴好,望向水雾可能会看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   (选填“反射”或“色散”)现象,此现象说明白光是   光;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的三位发明者。在此前,红色   色发光二极管已经面世,但直到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后,利用发光二极管才能产生白色光源。
(2)小明在房间中安装了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给家里供电。当太阳在电池板后方时,利用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太阳能电池板上。若某时刻太阳光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如图),一束阳光经镜面反射后照射到电池板上P点,入射角的大小为   度;若镜面竖直上移,则反射角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镜面水平左移,该束光线将照到P点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
(3)如图甲为手机防窥膜结构图,采用了超细百叶窗光学技术。贴在手机屏幕上的效果如图乙所示,其原理类似百叶窗,只能透过一定角度的光线,结构简图如图丙。两侧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内容,是由于光的   现象;此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   (选填“能”或“不能”)防止上方的窥视;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   (选填“增大”或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21.(2024八上·茂南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
传统指纹识别TouchID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随着黑科技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SenseID的出现,屏下指纹的“全面屏”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
与传统指纹识别不同,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扫描紧贴屏幕的指纹,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进行比对解锁。
人类能够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到20000Hz,超声波是频率超过人类听觉上限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玻璃、铝、不锈钢、蓝宝石或塑料等。此外,超声波扫描能不受手指上可能存在的污物影响,例如汗水、护手霜或凝露等,从而提供一种更稳定、更精确的认证方法。
(1)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   Hz的声波,在空气传播过程中,超声波的速度与说话声音的速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
(2)SenserID系统能置于手机内部,可以让超声波透过屏幕进行指纹识别,是因为超声波具有   的特点;
(3)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声波获取指纹的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不同的是___________;
A.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C.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D.交警利用超声波测量汽车的速度
(4)声呐是一种声学探测设备,舰船可以利用声呐水下通信和对水下目标进行定位。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传递信息的,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这是因为   。
22.(2024八上·茂南期中)利用易拉罐,我们可以做许多物理小实验。
(1)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蜡烛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蜡烛作顺时针转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作   (顺时针/逆时针)转动;
(2)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滨江公园的树林里,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乙所示),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   ;离地面越远的树叶缝隙,地面上形成的圆形的光斑越   (选填“暗”/“亮”);
(3)如图丙所示,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小的圆孔,除去盖子,蒙上一张牛皮纸。在桌子上每隔5cm沿一条直线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用手敲击一下纸膜,在听到敲击声的同时,会看到蜡烛火焰由近及远逐一被“吹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一支新粉笔的长度约10cm,故A错误;
B.播放一首国歌的时间是46s,故B错误;
C.某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约为15s,故C错误;
D.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8m=800mm,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2.【答案】B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是错误,故A错误;
BCD.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分析】(1)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2)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解析】【解答】A.物体振动时,如果振动频率不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可能听不到声音的,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故B正确;
C.月球是真空环境,真空不能传声,宇航员在月球上需要借助电磁波才可以对话交流,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和环境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有:①物体振动且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②有传声的介质:如空气等;③有良好的听力;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和环境温度有关。
4.【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不敢高声语”意思是不敢大声说话,故“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鱼在水中,害怕声音通过空气和水传入鱼的耳朵会把鱼吓跑,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B正确;
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不是笛子振动发生,故C错误;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音色没变,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音调越高,频率越高;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距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又叫音品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
5.【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筷子“折断”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与日偏食形成原因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日偏食形成原因相同,故B符合题意;
C.水面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日偏食形成原因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与日偏食形成原因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6.【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A.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激光与水平液面保持成50°角,入射角为40°,故A错误;
B.当液面下降时,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光点S'将向右移动;故B正确;
C.当液面上升时,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光点S'将向左移动;故C错误;
D.光源S不动,入射角减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液减小,故光点S'将向左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通过作图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解答】ABD.由图可知,∠BON=60°,所以:
∠BOF=∠AOF=30°,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EF为法线,MN为界面,AO为入射光线,入射角为∠AOF=30°
故ABD错误;
C.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AO为入射光线,则OC一定为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B为反射光线,折射角为:
∠COE=60°
此时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说明光从玻璃进入空气,所以MN的左侧为空气,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1)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分析。
8.【答案】;2;30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
0.5h=30min
故答案为:;2;30。
【分析】根据 ,,1h=60min=3600s进行单位换算。
9.【答案】1mm;2.80;偏小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的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8.8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
L=8.80cm-6.00cm=2.80cm
如果夏天使用皮卷尺测量羽毛球场的长度时拉得过紧 ,皮卷尺的刻度不变,长度变长, 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1mm;2.80;偏小。
【分析】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皮卷尺测量时拉得过紧 ,刻度不变,长度变长, 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10.【答案】音调;25;能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二胡和口琴同时演奏C调的“fa”音时,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频率是物体1s内振动的次数,某只昆虫翅膀在1.5min内振动了2250次,频率为
由于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昆虫振动的频率在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故答案为:音调;25;能。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频率是物体1s内振动的次数,据此计算出昆虫振动的频率;与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进行比较,判断人耳能否通道它发出的声音。
11.【答案】声源;空气;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作战消音靴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声过大而暴露目标;他们在越野拉练时能听到指战员下达的各种口令,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战士的耳中,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声源;空气;信息。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减弱;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
(3)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12.【答案】反射;1;不动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小明通过玻璃窗看见了房间里电灯的像,玻璃起到了平面镜的作用,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则小明距玻璃0.5m,像距玻璃也为0.5m,则像到小明的距离为:
0.5m+0.5m=1m
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物体的位置不动,则像的位置也不动。
故答案为:反射;1;不动。
【分析】(1)光射到介质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光反射形成的现象: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凹面镜成像;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据此分析解答。
13.【答案】固体;快;3000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声音是通过土地、竹筒等固体传过来的,其原因是固体能传声,且比空气传声速度快。
4s是超声波往返的时间,所以海洋中该处深度为:。
故答案为:固体;快;3000。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同种介质中,声速和介质温度有关。
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中该处的深度。
14.【答案】乙;丙;丁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由波形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乙振动的次数相同,即振动频率相同,所以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乙和丙振动幅度相同,振幅相同,所以乙和丙响度相同;
甲、乙、丙图中的波形图有规律,是乐音,丁图中的波形图无规律,是噪声。
故答案为:乙;丙;丁。
【分析】(1)波形图的疏密程度表示振动的频率,波形图越密集,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2)波形图的纵向高度表示振动的幅度,高度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波形的的形状不同,表示声音的音色不同。
(4)从物理学角度,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15.【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过镜面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一点,即为入射点,连接入射点与S的连线即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先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用虚线表示,在空气中法线的左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在水中法线的左侧,根据光从空气到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2)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S的像;再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过S的像点;连接像点与P点,则与平面镜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图即可;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根据光从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的折射光线远离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
(1)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一点,即为入射点,连接该点与S就得到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先过入射点O作出法线,在空气中法线的左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在水中法线的左侧,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16.【答案】(1)量程;A
(2)99.8
(3)12.82
(4)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测量前需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等信息,刻度尺读数时,视线需要垂直于刻度线,斜视的话会造成测量结果误差较大,故正确的方法是A;
(2)停表的读数方法,中间小圈表示分钟,大圈表示秒钟,如图乙所示,小圈读数为1min,即60s,且小圈指针指在一分钟的后半部分,则大圈读数要读30~60s,为39.8s,小珠当时脉搏跳动120次用时为:
(3)刻度尺读数时,为减小误差,应多次测量由平均值,在求平均值之前,需要去除错误读数,由于12.72cm与其它四组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应去掉,其余数值求平均值为:
(4)n条纸带缠绕之后的厚度为圆环的半径减去铅笔的半径,即
:,
则每条纸带的厚度为:

故答案为:(1)量程;A;(2)99.8;(3)12.82;(4)。
【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首先要明确零刻度线、量程以及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2)读取停表的示数,首先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读数时,先看分针的整数分钟,然后注意分针是在0~0.5分钟范围,还是在0.5~1分钟范围,如果分针是在0~0.5分钟范围,则相应秒针的读数是在0~30秒;如果分针在0.5~1分钟范围,则秒针的读数是相应在30~60秒范围,将分钟数加上秒数从而得出结果;
(3)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要用累积法。
(1)[1]使用刻度尺需要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便于测量物体长度。
[2]刻度尺正确使用时,视线需要垂直于刻度线,故A正确。
(2)停表的读数方法,中间小圈为分钟,外圈为秒,如图内圈读数为1min,即60s,且内圈指针指在一分钟的后半部分,则外圈读数要读大数,为39.8s,两圈读数之和即为停表读数
(3)刻度尺读数时,为减小误差,应多次测量由平均值,在求平均值之前,需要去除错误读数,即12.72cm,其余数值求平均值为
(4)n条纸带缠绕之后的厚度为圆环的直径减去铅笔的直径,即,但这部分厚度因为缠绕在铅笔上,被测量了两次,则n条纸带实际的厚度为,则每条纸带的厚度为。
17.【答案】(1)a、d;控制变量法
(2)不可行,没有控制材料相同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转换法;越高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粗细相同,应选择a和d, 该实验用到的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所以该同学的选择不可行;
(3)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运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向水壶灌水时,灌入的水引起壶内上方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灌入的水越多,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1)a、d;控制变量法;(2)不可行,没有控制材料相同;(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转换法;越高。
【分析】(1)(2)在探究有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中,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据此分析;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乒乓球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运用的方法是转换法;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1][2]在探究有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中,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当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粗细相同,即选择a和d。
(2)在探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所以实验不可行。
(3)[1][2]乒乓球被弹开是因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可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种实验方法叫转换法。
[3]向水壶灌水时,灌入的水引起壶内上方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灌入的水越多,上方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18.【答案】(1)刻度尺
(2)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3)像和物大小关系
(4)不能
(5)相等
(6)较暗;不能
(7)B
(8)玻璃板两个反射面都发生反射现象,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里,要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而测量距离需要用到刻度尺,除图甲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2)实验中用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拿一支外形与点燃的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当二者完全重合时,就表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4)平面镜成像是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5)通过处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方案一: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不同的物体都能反射光线并进入人的眼睛,蜡烛的像就不那么明显,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通过实验发现较暗 的环境可以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方案二:在实验中,蜡烛A的像的亮度由蜡烛A的亮度决定,将蜡烛B也点燃,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7)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寻找普遍规律,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8)实验中,发现玻璃板后出现两个蜡烛A的像,其原因是她选用的玻璃板太厚,玻璃板两个反射面都发生反射现象,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
故答案为:(1)刻度尺;(2)便于找到像的位置;(3)像和物大小关系;(4)不能;(5)相等;(6)较暗;不能;(7)B;(8)玻璃板两个反射面都发生反射现象,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
【分析】(1)根据要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分析;
(2)玻璃板有透光性,平板玻璃既能成像,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拿一支外形与点燃的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知像与物大小相等,据此分析;
(4)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
(5)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物反射的光与环境的亮度差别越大,像越清晰;
(7)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
(8)厚玻璃板在两个面成两个像,据此分析。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里,要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而测量距离需要用到刻度尺。
(2)玻璃板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这样就能通过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来准确确定像的位置,所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拿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就相当于在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当二者完全重合时,就表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4)平面镜成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5)对图乙白纸上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发现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6)[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要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在实验中,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发生反射,所以像会更不清晰。
(7)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故A操作不符合题意,B操作符合题意。
(8)实验中,发现玻璃板后出现两个蜡烛A的像,其原因是她选用的玻璃板太厚,两个玻璃面都反射光成的两个像。
19.【答案】(1)量角器
(2)漫反射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合理,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4)B
(5)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需要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所以还需要量角器;
(2)实验中,在纸板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它上面的光路,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3)实验过程中小明根据甲图测量的角度关系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小明只测量了一次就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故小明的实验探究不合理;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A.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翻折,纸板的右半部分不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看不到反射光线,故A不符合题意;
B.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依旧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故B符合题意;
C.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使得纸板和法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看不到反射光线,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法线垂直于反射面,四幅图中甲、乙、丙图纸板垂直于平面镜,法线是ON,丙图纸板和入射光线一起旋转,他们依旧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看到反射光线,丁图纸板不垂直于平面镜,所以法线不是ON,故A错误。
BC.法线是为了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有助于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同一个平面与镜面的垂直关系,假想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
故答案为:(1)量角器;(2)漫反射;(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合理,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4)B;(5)C。
【分析】(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根据探究目的分析;
(2)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
(4)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的特点进行分析;
(5)根据法线的概念进行判断。
(1)本实验需要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所以还需要量角器。
(2)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3)[1]根据测量,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小明只测量了一次就得出结论是不合理的,因为实验次数过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A.进行A项操作后,使得纸板的右半部分不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看不到反射光线,故A不符合题意;
B.进行B项操作,纸板和入射光线一起旋转,他们依旧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故B符合题意;
C.进行C项操作,使得纸板和法线分离,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看不到反射光线,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法线永远垂直于反射面,也就是平面镜,四幅图中甲、乙、丙图纸板垂直于平面镜,法线是ON,丙图纸板和入射光线一起旋转,他们依旧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看到反射光线,丁图纸板不垂直,所以法线不是ON,故A错误。
BC.法线是为了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以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共面而引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有助于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同一个平面与镜面的垂直关系。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
20.【答案】色散;复色光;绿;30;不变;上方;直线传播;不能;减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1)“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小水滴的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说明白光是复色光;
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在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之前,红色、绿色发光二极管已经面世,但直到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后,利用发光二极管才能产生白色光源。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太阳光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法线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则入射角为: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镜面竖直上移,入射光线位置不变,入射角不变,反射角不变;
若镜面水平左移,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入射点将向上移动,则反射光向上平移,该束光线将照到P点上方。
(3)由图丙可知,两侧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内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超细百叶窗挡住了屏幕射向两侧的光线,所以两侧看不清屏幕内容;
此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视范围内,所以不能防止上方的窥视;
为了让防偷窥效果更好,可以适当地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减小可视范围。
故答案为:(1)色散;复色;绿。(2)30;不变;上方;(3)直线传播;不能;减小。
【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2)在光的反射中,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移动时,根据反射点的变化判定光线的变化。
(3)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此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视范围内,所以不能防止上方的窥视;
为了让防境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21.【答案】(1)20000;相同
(2)较强穿透能力
(3)B
(4)超声波;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1)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声音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超声波的速度与说话声音的速度相同;
(2)SenserID系统能置于手机内部,可以让超声波透过屏幕进行指纹识别,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的特点;
(3)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声波获取指纹的信息,属于声能传递信息;
ACD.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交警利用超声波测量汽车的速度,都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与超声波指纹识别获取信息相同,故ACD不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与超声波指纹识别获取信息不同,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舰船可以利用声呐水下通信和对水下目标进行定位,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20000;相同;(2)较强穿透能力;(3)B;(4)超声波;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人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声波的传播速度主要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等有关;
(2)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玻璃、铝、不锈钢、蓝宝石或塑料等;
(3)超声可以传递信息和传播能量;
(4)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真空不能传声。
(1)[1]人耳能够听到20Hz~20000Hz的声,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
[2]声音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声波种类无关。超声波的速度与说话声音的速度相同。
(2)超声波穿透能力强,故SenseID系统能置于手机内部。
(3)超声波指纹识别的原理是声能传递信息;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交警利用超声波测量汽车的速度,这三项都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1]舰船可以利用声呐水下通信和对水下目标进行定位,是利用了超声波的定向性好,适合精准的测量和定位。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2]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22.【答案】倒立;下;变小;逆时针;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暗;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针孔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光通过小孔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由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塑料薄膜上的像会向下方移动;
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则蜡烛与小孔的距离变大,蜡烛的像将变小;
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将蜡烛顺时针转动时,塑料薄膜上的像转动方向与蜡烛转到方向相反,将沿逆时针转动;
(2)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上留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此时的树叶缝隙相当于小孔,地上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像,圆形光斑的大小不同,是因为小孔与地面的距离不同;离地面越远的树叶缝隙,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越大,光斑越大,光线越分散,亮度越暗;
(3)蜡烛火焰由近及远被“吹斜”,说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
故答案为:(1)倒立;下;变小;逆时针;(2)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暗;(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分析】(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根据影响像大小的因素解答;
(2)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