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与比较的方法,能够总结描述常见固体的外在特征;水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通过水与食用油流动快慢的比较,进一步认识水和油在流动方面的特征。学生对于固体和液体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又一特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探索活动:①学生用放大镜先认真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这三种物体的特征,并用图画或简单文字记录观察结果;②分别将这三种物质放入水杯中,观察比较在搅拌前和搅拌后的变化,用画图表达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并加深对“溶解”概念的认识。【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并描述物体基本特征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学生对食盐、红糖等溶于水的现象,仅停留在结果层面的认知,即知道食盐、红糖在水中会“消失”,而往往没有细致地观察它们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也鲜少进一步思考“它们究竟去哪里了”。本课旨在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通过比对、观察和画图表达, 认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这些观察现象产生的认识都指向“溶解”这一概念。考虑到“溶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抽象,本课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溶解的定义,而只在科学词汇表中引入“溶解”作为描述性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红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小石子和食用油等。科学思维:观察食盐、红糖、小石子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进行比较和描述。尝试以能否溶解在水中作为分类依据,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探究实践: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态度责任: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难点:观察和描述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教学准备】装有水的 3 个大小相同的透明塑料杯子、3 个玻璃皿、放大镜、小瓶子、水、食盐、红糖、小石子、搅拌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1.展示食盐、红糖、小石子、三杯水。提问:如果将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 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学生进行猜想,交流发言。3.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揭示课题设计意图:紧扣聚焦的问题搭建情境支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发学生的思考:把它们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会联系生活展开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的探索欲。二、规范实验,有序探究(一)观察三种物体的特征1.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食盐、红糖、小石子和放大镜:为了比较三种物体放入水中前后的变化,我们先一起来观察它们的特征。2.为了观察得更清楚,我们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课件出示放大镜,讲解使用方法。3.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组内交流。4.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的内容。5.出示记录单: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比如,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形状、大小画下来。设计意图:通过对三种物体细致的观察,引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加深学生对三种物体特征的理解,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进行记录,为后续的观察记录奠定基础。(二)观察记录三种物体在水中的变化1.给每组学生提供三杯水、装在小瓶子里的三种物体、记录单。2.视频介绍实验步骤和方法。3.出示温馨提示:(1)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小组长负责组织管理;(2)搅拌时,搅拌棒不接触杯壁和杯底;(3)听到音乐,整理材料,放在桌子中间。4.呈现记录单,强调观察记录好放入水中搅拌前的样子之后,再领取搅拌棒进行搅拌、观察、记录。5.学生分组实验:①将三种物体分别放入后,静静观察,画图记录;②轻轻地搅拌,观察变化;③充分搅拌后在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变化。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提醒学生放入物体后先观察、记录,再搅拌,同时做好记录。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为学生搭建了合适的材料支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和步骤有序地展开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此环节的探索有助于学生将实验前物质的特征与实验后物质在水中的特征进行对比,对三种物体在水中的变化形成直观的认识。三、交流研讨,形成共识1.拍照展示学生记录单,请学生说说三种物体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其他同学补充。(若有学生搅拌后仍看到食盐颗粒,追问:这是搅拌一会还是搅拌很久之后的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搅拌很久之后怎样了?)2.教师提问:把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后,它们去哪里了呢?大家观察到了哪些相同的现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贴,归纳: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后,慢慢地变小、变少,最后看不见了,小石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帮助学生初步建构“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如果给这三种物体分类,可以怎么分?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是否能溶解在水中对物体进行分类。4.教师提问:食盐和红糖“消失”了吗?它们去哪里了呢?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它们没有消失的依据。比如,红糖水的颜色是红色的,有甜味,说明红糖仍然在水中,只是我们看不见。这个现象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消失”的红糖已溶进水里,帮助学生构建溶解的微观认识。5.三种物体在水中分别分布在哪里?从小石子到红糖,再到食盐,引导学生认识到小石子没有溶解,沉在杯底,红糖使整杯水都变了颜色,说明水里到处都有红糖,进而推测食盐也分布在水的各个地方,指向溶解后的物体均匀分布的概念。设计意图:本环节紧扣本课的重难点,提出有效问题,“它们去哪里了?”学生回顾探索环节的实验发现,进行总结描述,加深对“溶解”的理解。本环节 使用开放式的问题,提供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的环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展应用,深化认知1.把面粉、油分别倒如水中,能溶解吗?学生根据经验进行推测,教师演示验证。2.生活中有些物体也能溶解在水中,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学生说说哪些物体溶解在水中了。设计意图:从固体拓展到液体,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溶解概念内涵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科学。【板书设计】它们去哪里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