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杨基诗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长江万里图杨基我家岷山①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三巴②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注】①岷山:在四川省西北部。岷江、嘉陵江的发源地,长江、黄河的分水岭。②三巴:巴郡、巴西、巴东三郡,在今四川省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看到画卷上的万里长江,不由得倍感亲切,思乡之情油然而生。B.颔联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江水东流图。冰雪融化,化为江水,江水百折千回,向东流去。C.颈联换韵,渐渐切入正题。浩荡的长江水奔流万里,自己客居他乡,写出了游子的无奈。D.尾联中的“猿声”与杜甫《登高》中的“猿啸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出作者的感伤之情。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岳阳楼杨基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①青。空阔鱼龙舞,娉婷帝子②灵。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注]①九疑:指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史记》记载,舜南巡逝葬于此。②帝子:指尧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二人同嫁舜为妃。《山海经》记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洞庭湖的无边春色,也写出了岳阳楼的气势。B.诗中“阑干”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阑干”语意相同。C.颈联极言洞庭湖气象万千,以空灵的笔法描绘出了洞庭的古老壮阔。D.全诗以乐景开始,以愁意结局,急转收束,余味如笛音,悠悠不尽。4.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望君山【明】杨基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注】杨基(1326~1372年),明初诗人。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总写登楼望湖所见景象,“无烟”二字点明虽是傍晚登楼,但因无雾而视线很好,为下文写望君山做好了铺垫。B.颔联、颈联写湖山之景,“一点”表明远望,“青”写树木葱茏,应上句之“春”,“镜里”二句描绘湖光山色相映成辉的景色。C.尾联两句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诗句,生动而形象。D.此诗写景颇有笔力,全诗聚焦岳阳楼之景观,用白描的手法,既写眼前君山,又纵观洞庭湖景,末句以景结情,韵味无穷。6.此诗与杜甫《登岳阳楼》皆写洞庭湖景,但景与情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所写的景与情的不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寓江宁村居病起写怀(其十)(明)杨基门外春泥一尺深,窗间云气十分阴。寒毡溜雨衾如铁,湿灶凝烟火似金。酒解驱愁时强饮,诗多感旧懒长吟。贫家不愿千金粟,但得阳乌①照晚林。注:①阳鸟:指太阳,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故名。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首联写户外的萧索景象,阴雨黄昏,地上泥泞一尺深,窗外是满天的乌云。B.颔联写居室的简陋场景,衣被因房屋漏水而湿冷,炉灶因受潮而冒着浓烟。C.颈联写作者的日常生活,作者贫病交加,只想借酒浇愁,却懒惰于吟诗遣怀。D.尾联表达作者的低微请求,不愿得到千金粟,只希望得到一缕阳光的照耀。8.此诗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闻邻船吹笛(元末明初)杨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分:料,料想。9.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D.这首诗是杨基创作的七言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10.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浦口逢春忆禁苑旧游明 杨基春冰消尽草生齐,细雨香融紫陌泥。花里小楼双燕入,柳边深巷一莺啼。坐临南浦弹流水,步逐东风唱大堤。还忆当年看花伴,锦衣骢马玉门西。11.诗中“坐临南浦弹流水”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1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案1.B 2.(1)实写:诗人看到了画卷上曲折东流、烟波浩渺的长江,还有岸边的青草。(2)虚写:①首联诗人由眼前的长江图联想起了位于长江上游的岷山和岷江,点明了故乡的地理位置;②颔联诗人想象位于岷山脚下的故乡,白雪在阳光下融化,化为江水向东流;③画本无声,尾联诗人却从中听出了三峡的风声、雨声、猿啼声,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一幅凄清的江水东流图”错误。“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意思是每到春天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冰雪渐消,化为江水曲折向东流去。“雪初消”意味着江水增长,汹涌澎湃;“百折千回”写出了水流经之地山势奇险。这两句,极写长江奔腾不息的气势。故应该是“一幅壮观的江水东流图”。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实写:题目“长江万里图”表明是一首题画诗,“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写诗人看到了画卷上曲折东流、烟波浩渺的长江,“烟波草色时牵恨”中还写到了画中岸边的青草。虚写:①首联“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意思是我的老家是在岷山以西,可以见到岷江发源之地。是写诗人由实到虚,眼前的长江图让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它位于长江上游的岷山和岷江,点明了故乡的地理位置;②颔联“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意思是每到春天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冰雪渐消,化为江水曲折向东流去。此联写诗人看到画卷,自然地想象到位于岷山脚下的故乡,白雪也会在阳光下融化,化为江水向东流;③尾联中“风雨猿声欲断肠”,意思是风雨之中哀啼不绝的猿声让人愁断肠。而画本无声,诗人运用丰富的联想,却从中听出了三峡的风声、雨声、猿啼声,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3.B 4.“吞”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极写湖面之开阔(写出了洞庭湖一览无垠,水波浩淼似与楚地相吞吐,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浩浩汤汤,横无涯际,浑然莫辨)。“接”字,化静为动,表现了青翠山峦重重叠叠,和谐浑成,一派生机。【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语意相同”错误,诗中的“阑干”同“栏杆”。《琵琶行》里“梦啼妆泪红阑干”中“阑干”指纵横散乱的样子。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颔联的意思是水势浩荡,三楚大地辉映在银光之中,山色青翠,将远处的九嶷高峰连成一片。“吞”和“接”二字用得很奇妙。“吞三楚”把水人格化,水波浩淼似与楚地相吞吐,“吞”和“白”写出了春水漫涨中的声势与光泽。诗句呈现出浑阔冲融而又缥缥渺渺的意境。“接九疑”是动态描绘,把青山化静为动,造成生动的气韵。“接”和“青”在一片青翠中写出了春色的葱茏和蔓延。并同青白的颜色效果相结合,诗人在洞庭山水的刻画中也融入了浓郁的春色。5.D 6.(1)洞庭湖景:杜诗中的洞庭之景,坼吴楚、浮日夜,气势恢宏,充满动态之美;杨诗中的洞庭之景,总体上平静渺远,空明澄碧。(2)所表之情:杜诗表达孤舟老病的悲戚,更有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杨诗更多表达的是个人的身世之愁。【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末句以景结情”错误,“消得巴陵万古愁”不是写景,是直接抒情。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景: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杨诗中“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总写登楼望湖所见景象,“无烟”二字写出湖面的空明澄碧。“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二句则具体写望君山。“一点”,既是视觉的直感,也起了衬托作用,突出了湖的广阔浩森,因而楼上望山,不过“一点”而已。“青”字则写出了山的生气,暗应上句的“春”字。“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二句紧扣上句写湖光山色相映,开阔渺远,悠悠无限。情:杜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抒发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及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杨诗“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以水喻愁,将自己的身世感慨,思乡之念融入诗中。7.C 8.①比喻。衣被湿冷,如铁甲;炉火闪亮,如金光一样。②衬托。以炉火的闪亮衬托屋内光线的昏暗,也映衬出作者的孤独、凄凉。③拟人。酒善解人意,懂得为人驱愁而劝作者强饮。【解析】7.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却懒惰于吟诗遣怀”赏析有误,不是作者懒惰于吟诗,而是因为诗篇都是感旧之作,以至于作者不敢放声长吟。故选C。8.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此诗使用的多种艺术手法。“寒毡溜雨衾如铁”“湿灶凝烟火似金”中,“衾如铁”“火似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寒雨打湿的衣被比作铁甲,将炉灶中明亮的火光比作金光。其中,“湿灶凝烟火似金”,诗中,“火似金”,以屋内炉火的光亮来衬托屋内的昏暗,结合前句的寒雨打湿衣被,更能表现诗人处境的凄苦艰难。“酒解驱愁时强饮”中,“酒解驱愁”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酒以人的心理情态,酒能善解人意,劝人饮为人驱愁。【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9.A 10.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解析】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特色的能力。A项,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所以选A。【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写作背景等,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诗人感受到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11.诗句中借高山流水的典故,并通过回忆与旧友同游的情景,寄寓了对故知的思念,抒发了知音难求的感慨。 12.(1)借景抒情。诗歌借明丽的春景抒发了对春色的喜爱。(2)反衬。以深巷中的莺啼来反衬环境的静寂。(3)虚实结合。以飞行的双燕和隐身于柳荫中的黄莺写出了春日的情调。(4)烘托。用繁花之胜烘托出了小楼的雅致。【解析】11.此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通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的思路,然后结合标题、景物、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把握诗人的情感。坐临南浦弹流水,坐在水边弹凑曲子送别友人。“南浦”,指送别的地方。“弹流水”,在水边弹琴;也指高水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诗句既回忆与旧友同游的情景,抒发知音难求的感慨;又暗指曾经的别离,借典故,表达对故知的思念。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1)借景抒情。“花里小楼双燕入,柳边深巷一莺啼。”这两句诗描写了莺啼燕舞明丽的春景,抒发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2)反衬。巷深而能听到莺啼,以动衬静,反衬环境的静寂。(3)虚实结合。以飞行的双燕为实写,隐身于柳荫中的黄莺是虚写,虚实结合表现出春日的情调。(4)烘托。“花里小楼”,可见花之多,用繁花之胜烘托出了小楼的雅致。【点睛】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分角度考虑,防止丢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