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张问陶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张问陶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张问陶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张问陶
天黏江月影动摇,醉叩舷歌苏子招。
文字有灵山鬼笑,亭台无主野狐骄。
三分割据终残局,一赋风流未寂寥。
我欲吹箫携鹤去,空明何处托长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黏江月”写江天月色交融的浩渺之景,与《赤壁赋》“水光接天”意境相似。
B.“醉叩舷歌”再现苏轼泛舟赤壁的洒脱形象,暗示诗人与东坡精神上的隔空对话。
C.“亭台无主野狐骄”以野狐占据荒亭的画面,含蓄地抨击了朝廷小人当道的现实。
D.“吹箫携鹤”暗含归隐之志,而“何处托长宵”流露出内心无处安顿的孤独彷徨。
2.张问陶的《赤壁怀古》明显受到苏轼《赤壁赋》的影响,请简要概括张问陶对苏轼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十六夜雪中渡江
清·张问陶
故人折简近相招,一舸横江路不遥。
醇酒暗消京口①雪,大帆平压海门潮。
扬州灯火难为月,吴市笙歌剩此箫②。
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③。
注释:①京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②“吴市”句:语出《史记·范雎列传》,伍子胥逃往吴国,曾吹箫乞食于吴市。③金焦:镇江附近的金山和焦山。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应友人邀请乘船赴约,虽彼此隔了一条江,却不觉得遥远。
B.“暗消”二字传神,美酒醇厚故不觉雪天的寒冷,顺势托出题目中的“雪”字。
C.诗人回想自己赴宴时的场景,感慨扬州的辉煌灯火,就连空中明月也相形逊色。
D.诗人化用典故,以吹箫乞食的伍子胥自比,虽然未必乞食,却不免有落拓之感。
4.诗歌尾联想象奇特,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即事
张问陶
人断五更梦,天留数点星。
乱鸦盘晓日,落叶响空庭。
云过地无影,沙飞风有形。
晨光看不足,万象自虚灵。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冬日即事”为题,既点明时令,也说明自己是面对当前景象,即兴赋诗。
B.首联从破晓时分起笔,诗人从睡梦之中醒来,仰视清澈的天空,感受宁静的氛围。
C.尾联作者因清晨光线稍显晦暗,无法远视,而生发出宇宙万物皆隐于空濛的感慨。
D.整首诗语言洗练准确,纯朴自然,不事雕琢;写景层次分明,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6.简要分析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冬晨景象的。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问陶
槐黄满地午阴迟,耐尽炎凉代序时。
吟苦每邀秋士和,心清难语夏虫知。
遍依碧树终无定,强伴金貂恐未宜。
一枕故园风露冷,平芜落叶怅归期。
【注】金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冠帽上用金铛、玉蝉、貂尾作为装饰,谓之赵惠文冠。后来比喻贵臣。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时令,用“槐黄满地”暗示“炎凉代序”的秋季,“耐”字则表达了煎熬难挨的情绪。
B.颔联是说,秋蝉的悲苦鸣叫常常会引发诗人的共情,但诗人的清高心志却非秋蝉所能理解感知。
C.尾联卒章显志,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表达了思乡归隐而又不得的惆怅之情。
D.这首诗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显示出咏物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特色。
8.刘勰认为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莎矶
张问陶③
危矶高并影岧峣,春暖涪江绿未消。
入峡似逢双滟滪①,隔波如望小松寥②。
身浮水驿天真险,心急家山路转遥。
何处荒村村酒熟,乱泉声里暂停桡。
【注】①滟滪,指水中的大石块、大石堆。滟滪滩,在重庆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难。②松寥,松家山,位于长江边。李白有诗“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首联以描写旅途风景开启全篇,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抒情、叙事。
B.危险的矶石高峻耸立,碧绿的涪江春水荡漾,表达了对沿途山水的喜爱。
C.诗人以长江风景作比,用“似逢”“如望”两词,似实而非,虚实相生。
D.诗人浮水行舟,入滟滪石堆, 隔波望松寥,照应下联对行舟观险的感慨。
10.结合全诗谈谈诗人为何“乱泉声里暂停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事(其三)①
(清)张问陶
弹琴击剑计全疏,风雪长安不易居。
同里何人杨得意,倦游多病马相如。
诛茅遥想三重屋,烹鲤难逢一纸书。
颇忆少游②平日语,莫骑款段出乡闾。
【注】①该诗是张问陶二十五岁时所作。这一时期,作者为了自身的功名,常奔波于北京、四川、湖北等地。②少游:是汉将马援之弟马少游,他曾说,“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弹琴还是击剑,技艺都不精。作者借此感叹无过人之计,度日艰难。
B.颔联用典,作者以倦游多病的司马相如自况,发出了伯乐难逢的感慨。
C.颈联作者笔锋一转,遥思故土,思乡情感自然流露,语言浅显直白。
D.诗中既写出了作者的生活境遇,也抒发了强烈的故土之思,内涵丰富,意蕴隽永。
1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作用。
答案
1.C 2.
继承:①看淡事业功名;
②寻求精神上的超脱。
发展:苏轼认为人生短暂,但自然永恒;张问陶认为自然永恒,但文章更不朽。
【导语】张问陶的《赤壁怀古》以赤壁为背景,借苏轼之影抒怀,融历史沧桑与个人感慨于一体。诗中既有对苏轼风流的追慕,又暗含对时局的隐忧,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向往与内心的孤寂。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含蓄地抨击了朝廷小人当道的现实”错误。从诗歌整体内容来看,这句诗以“野狐骄”写曾经的亭台被动物占领,写出了时代变迁后亭台被废弃,象征历史辉煌的消逝,与“文字有灵”形成对比,凸显苏轼文赋的永恒价值,并没有含蓄地抨击朝廷小人当道的现实。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继承:①看淡事业功名: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对历史人物曹操等的感慨,如“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现出对功业兴衰的看淡。张问陶在诗中“三分割据终残局”,同样对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割据纷争的结局表示出一种对功业无常的看法,体现出看淡事业功名的态度。
②寻求精神上的超脱: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主客问答,最终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从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张问陶诗中“我欲吹箫携鹤去”,想要效仿苏轼,借助赤壁的情境,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境界,体现了对苏轼这一思想的继承。
发展: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体现出人生短暂,而自然是永恒的观点。张问陶在诗中“文字有灵山鬼笑,亭台无主野狐骄”“一赋风流未寂寥”,强调苏轼的赤壁赋等文字作品历经岁月依然有价值,在自然永恒的基础上,认为优秀的文章比自然更具不朽性,这是对苏轼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C 4.①用“风涛千万里”象征外界环境的恶劣和挑战的艰巨,但诗人却毫不在意,表现出诗人面对风浪时的无畏和坚定。
②用“妙莲两朵”比喻金焦两座山峰,形象生动地展现着友情如同这两座山峰一样稳固,不受外界风浪的影响。突出对友情的珍视。
【导语】首诗写诗人应友人之邀雪夜渡江的见闻和感受。诗人雪中渡江,以醇酒消雪,大帆压潮,展现出非凡气势。扬州灯火、吴市箫声增添韵味,最后以金焦二山作结,想象奇妙。全诗语言生动,意境壮阔,情感豪迈,体现出诗人的豁达与才情。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就连空中明月也相形逊色”,“难为月”是虚写(或想象),因为雪天不可能看见明月,这里主要是一种映衬手段,以此衬托扬州的繁华。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前一句“那管风涛千万里”中的“风涛千万里”字面上是指这雪夜,风浪滔天、海潮磅礴,实则象征外界环境的恶劣和挑战的艰巨;“那管”即“哪管”,表明诗人对此毫不在意,对自然界的“风涛千万里”无所畏惧,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坚定。
②后一句“妙莲两朵是金焦”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金山和焦山比作两朵“妙莲”,表面上指金焦两座山峰被皓雪装扮一新,粉妆玉砌,仿佛净土佛国的两朵妙莲,实则以此来表明诗人自己和友人之间友谊的深厚、纯洁和坚定,突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5.C 6.①以群鸦纷飞、迎日盘旋的壮观景象,映衬冬晨之生机;②以树叶落在空寂庭院的簌簌有声,以动衬静,突出冬晨之静谧;③以“云过无影”“沙飞有形”生活中常见之景,感知晴日云之轻盈飘逸和风之劲烈疾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尾联作者因清晨光线稍显晦暗,无法远视”错,“晨光看不足”意思是这美丽的晨光看不够,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颔联“乱鸦盘晓日”写群鸦纷飞、迎日盘旋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冬晨的生机;
②颔联“落叶响空庭”写树叶落在空寂庭院的簌簌有声,以动衬静,突出冬晨之静谧;
③颈联“云过地无影,沙飞风有形”,写“云过无影”表现晴日云之轻盈飘逸,写“沙飞有形”表现和风之劲烈疾速。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冬日景象,写得形象生动。
7.B 8.颈联句句写蝉,又句句言志。①秋蝉频繁更换树木栖息,居无定所,暗指作者无人赏识、不被器重的苦闷之情。②玉蝉不甘作为高官帽饰,喻指作者不想依附权贵的高洁之志。颈联表达了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不想依附权贵的清高。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诗人的清高心志”错,诗歌中写“吟苦每邀秋士和,心清难语夏虫知”,诗人写的是“秋蝉的清高心志”。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句的能力。
“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意为描写景物,要想极尽其妙,功夫在于“ 密附” ,即以贴切的语言,如实地显示景物的特点,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
颈联写蝉的举动,“遍依碧树终无定,强伴金貂恐未宜”,蝉不断寻找绿树依附,想要寻觅栖息之所,却终究居无定所;学生可联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良禽择木而栖”等相关诗句、常识,联想到这是作者在借蝉的居无定所,来写自己终无人赏识的苦闷。
“金貂”指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强伴金貂恐未宜”也是写蝉的清高志向,不愿成为权贵的冠带装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心志,即使怀才不遇,但也不愿依附权贵。
故而颈联是以贴切的语言,写出蝉寻觅栖身之所的举动,显示蝉在树间飞忙的特点,又融入了自己的心志表达,借物抒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但仍不愿依附权贵的高洁品性。
9.D 10.作者正在经历艰险的航程,同时思乡之情强烈。但在闻到乡村里酿酒的酒香后,作者忘却了所有的艰难,仔细地品味这让自己迷醉的酒香。从侧面说明了作者对酒的喜爱。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D.“入滟滪石堆,隔波望松寥”错误。从诗的颔联“入峡似逢双滟滪,隔波如望小松寥”中“似”“如”两字可知,作者并非真的进入滟滪石堆和隔波望松寥,作者此处是运用比喻,形容自己的航程之险。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在本诗的尾联“何处荒村村酒熟,乱泉声里暂停桡”是本诗的神来之笔。作者在前三联中描写了莎矶两岸的美景,“危矶高并影岧峣,春暖涪江绿未消”,也写了在此航行的艰险,“入峡似逢双滟滪,隔波如望小松寥”,将此处航道与三峡中闻名天下的滟滪堆相提并论,可见作者此番航程的艰险程度。航程艰险还伴着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心急家山路转遥”。但这一切都比不上酒香迷人,尾联“何处荒村村酒熟,乱泉声里暂停桡”,在艰险的航程当中,能让作者停下划桨的,只有那浓浓的酒香。这一句将一个好酒如命的当世刘伶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11.C 12.用典,作者使用少游终老乡里的典故,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流露出作者对漂泊无定生活的厌倦,对仕宦失意的无奈(答“怀才不遇的无奈”“追求功名的不易”“无人赏识,不遇伯乐”亦可);与颔联中的“倦游多病”相呼应。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语言浅显直白”错误,“烹鲤难逢一纸书”,化用“鱼腹藏书”的典故,语言含蓄。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作用的能力。
尾联“颇忆少游平日语,莫骑款段出乡闾”的意思是诗人想到马少游平时说过的话,不要在乡里骑马乘车做官,要终老乡里。
结合注释,先读懂汉将马援之弟马少游说的话的意思。马援的从弟马少游认为马援的志向太高,劝他说:士人一生,只要衣食充足,乘着短毂车,驾着缓行的马,在地方上当个小官,守着先人坟墓,能让乡里称为善人,也就蛮好了,不必再有更高的奢望。后用此典表示生活安闲知足,不求禄位。用马少游的典故,流露出作者对漂泊无定生活的厌倦,对仕宦失意的无奈,强化作者的思乡之情。结构上,尾联与颔联中的“倦游多病”相呼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