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1.(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估计值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3.3m/s B.一次性医用口罩的长度约为18cm
C.人正常心跳一次时间约为1min D.人感觉舒适的温度大约是37℃
2.(2024八上·广州期中)甲、乙两球在同一水平面上,用相机在前后不同时刻拍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在拍照过程中两球不发生碰撞,下列关于两球的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甲静止,乙向南运动
B.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C.甲、乙都向北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D.甲、乙都向南运动,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
3.(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小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为30m/s
C.乙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4.(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频率为256Hz、512Hz的两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等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其发出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一个物体振动发声,其回声在空气中传播得比原声慢
5.(2024八上·广州期中)“埙(xūn)”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多用陶土烧制而成,形状如鸡蛋,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埙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B.人们主要依靠音调辨别出埙和其他乐器的声音
C.吹埙的力度越大,埙发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D.用相同的力度吹埙时,按住不同的小孔,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6.(2024八上·广州期中)监测器测得发声体发出声音的特性如图甲和图乙所示,由此可知(  )
A.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不变 B.发声体的振幅变大
C.声音的响度不变 D.声音的音调降低
7.(2024八上·广州期中)在室温为25℃的教室内,小亮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如图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2024八上·广州期中)对雪糕周围冒的“冷气”和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的“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它们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冷气”是小水珠,“热气”是水蒸气
D.“冷气”是液化形成的,“热气”是汽化形成的
9.(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是某种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图像可知(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温度为90℃时,该物质是固态
D.T1至T2时段,该物质的温度不变,此过程该物质不吸热也不放热
10.(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与声一样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长度的单位
C.月亮是常见的天然光源
D.光线是真实存在的带箭头的直线
11.(2024八上·广州期中)206班谢翁同学在我校运动会60米决赛中打破八年级校纪录。测得他在30m处的速度是8m/s,8s末冲过终点时的速度为10m/s,则他全程内的平均速度约为   m/s。
12.(2024八上·广州期中)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朝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图象如图1所示:
(1)对于甲物体,以下判断正确的有:   (选填以下对应的字母);
A.在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内静止
C.在内做加速直线运动
(2)请在图2中画出乙物体内的图像。   
13.(2024八上·广州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仪仗方队
2019年10月1 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10 时 43 分,空中护旗梯队拉开了阅兵分列式的序幕,随后,20架直升飞机组成巨大的“70”字样,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70年光辉历程。紧接着,仪仗方队高擎党旗、国旗、军旗,迈着雄健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如图)。气势如虹的各种方队,高喊着“能打胜仗”的誓言,展示了忠诚卫士的使命担当。
(1)仪仗方队从天安门前走过,队伍看上去整齐划一,现场的观众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一场景,是由于光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的缘故。
(2)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众听到的飞机轰鸣声是通过   传到观众的耳中的,观众听到飞机轰鸣声,立刻抬头观看,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3)在阅兵式上,军乐团中吹长号的号手通过拉动滑管改变吹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看着威武的人民军队,听着雄健的脚步声,观众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强盛的自豪感,对于观众,这脚步声是   (选填“乐音”或“噪声”)。
14.(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面是关于声音信息的判断和应用:
猫头鹰和其他鸟类飞行时会发出噪声,噪声响度和频率的关系如图所示,猫头鹰的主要猎物是田鼠,田鼠的听力范围是2kHz~10kHz。
下表为某同学根据如图得到的3个结论,请你判断这些结论的正确的有   (填序号)。
序号 结论
① 田鼠更容易听到大多数鸟类的飞行噪声
② 猫头鹰的飞行噪声在不同频率范围,响度都很小
③ 在田鼠的听力范围内,猫头鹰的飞行噪声的响度很小
15.(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体温计的示数为   ℃,被测体温者是否发烧?   
16.(2024八上·广州期中)(1)夏天,打开冰箱门时会看到“白气”,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发生此物态变化的物质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没有保鲜袋包裹的冻肉(肉中水分已结冰)在冰箱冷冻室储存时间过长会变干,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不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碗外壁出现白霜,则白霜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17.(2024八上·广州期中)(1)如图,某超声波加湿器通过雾化片1.7×106Hz的高频振动使得加湿器中的水被抛离水面产生直径为1~5微米水雾液滴飘逸出来,达到空气加湿的目的。
①装入加湿器中的水变成飘出加湿器的白色水雾,是否发生了物态变化   ;
若有,请指出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若没有,请说出理由:   ;
②白色水雾飘出后不久,便消失不见,这个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为:   ;
该过程需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2)地球上的水不停地循环,根据所学物态变化知识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阳光晒暖海洋,海水吸热汽化变成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②云层中的小水滴在高空遇到寒冷的气流,就会   (填物态变化)成小冰珠,最后可能成为冰雹落下;
③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   (填物态变化)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集结起来,就变成雪花飘落地上。
18.(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所示是小明做小孔成像实验的情景,请在图中作出烛焰在塑料膜上成的像及光路图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19.(2024八上·广州期中)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20.(2024八上·广州期中)开学初,学校安保处为了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特在校门口竖立了如图所示的标志。
(1)从校门口到学校最南边的南综合楼,汽车在柏油路上行驶的实际距离为0.8km。有位金老师开车从校门口到南综合楼共用时10min,请同学们通过计算来说明金老师是否遵守了校内交通规则。(写出详细计算过程)
(2)汽车以标志中的速度行进1000m,需时多少?
21.(2024八上·广州期中)今年国庆期间,小明一家自驾去海丰莲花山度假村游玩,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爸爸开车正匀速靠近一座高山,鸣笛4s后听到回声,若当时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15m/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
(1)从鸣笛到4s后听到回声,车行驶了多少米?
(2)从鸣笛到4s后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多少米?
(3)车鸣笛的位置到高山的距离为多少米?
22.(2024八上·广州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至C点。
(1)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   cm;
(2)如果测出了小车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4)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时,为了减少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该   (填“大”或“小”)些。
23.(2024八上·广州期中)小明用图1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C 91 93 95 97 99 101 101 101 101 101
气泡情况 无 少量,吸附在杯壁 较多,上升时变小消失 大量,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①图1中温度计示数为    ,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②在图2中绘制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
⑧在第9min时移开酒精灯,一会儿后烧杯内的水不翻腾,没有气泡产生,但温度计示数仍为101℃,此时烧杯内的水是否在沸腾?判断为    (选填“是”、“否”),判断的依据是    。
24.(2024八上·广州期中)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振动而发声的:如图甲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已知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一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定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AB间的琴弦,用仪器测出发声的频率。
实验次序 长度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
1 0.4 2 375
2 0.8 2 170
3 0.8 4 265
(1)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第   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高;
(2)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实验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   和琴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3)分析第1和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4)在上述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如果再选用一根与钢制琴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4m的涤纶琴弦,来探究音调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实验中可悬挂重物   个。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1.1m/s,一次性医用口罩的长度约为180mm=18cm,人的正常心跳一次用时约为1秒左右,人感觉舒适的温度大约是25℃,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对速度、长度、时间和温度的认识判断。
2.【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 A.如果甲静止,乙向南运动,一段时间后,乙会运动到甲的南边,如右图所示,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如果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两球方向相反,一段时间后,乙在南、甲在北,如右图所示,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如果甲、乙都向北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一段时间后,甲超过乙,乙在南、甲在北,如右图所示,如果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不会出现右图情景,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如果甲、乙都向南运动,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一段时间后,乙超过甲,乙在南、甲在北,如右图所示,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根据两图拍摄的先后顺序和两球的位置关系,逐一分析选项中的说法所达到的结果可做出判断。
3.【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m,而乙车运动的路程为200m,则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乙车在前30s内行驶的路程为750m,则其平均速度

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乙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根据图片可知,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都为1200m,则根据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A.由图可知,前10s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二者进行比较即可;
B.由图可知,乙车前30s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乙车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
C.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的运动是加速运动;
D.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频率大小无关,所以频率不同的两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等,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响度大小无关,故C错误;
D.回声与原声的传播速度一样,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CD.根据影响声速的因素的知识判断;
B.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5.【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埙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不同的乐器音色不同,则人们主要依靠音色辨别出埙和其他乐器的声音,故B错误;
C.声速于声音的响度大小无关, 吹埙的力度越大,但是传播速度不变,故C错误;
D.吹埙时,按住不同的小孔,则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则振动频率大小不同,那么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B.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C.声速与传声介质和温度有关;
D.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6.【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D.图甲中,频率保持不变,即每秒振动次数不变,声音的音调不变,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BC.图乙中,声音强弱的等级变小,即响度变小,振幅降低,故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发声体振动的次数不变,频率不变,音调不变;声音的强弱等级反应响度大小,和振幅有关。
7.【答案】D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酒精在室内易于蒸发吸热,使得温度计温度低于25℃。酒精蒸发后,室内温度使得计的示数,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汽化为液态变为气态,会吸收热量,如:蒸发,题目中酒精易于蒸发,使得温度计示数降低。
8.【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的水蒸气温度较高,也就是“热气”,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所形成的小水珠;
雪糕周围冒的水蒸气温度较低,也就是“冷气”,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所形成的小水珠;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9.【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该物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凝固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该物质保持不变的温度是80℃,所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80℃,而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也是80℃,故B符合题意;
C.根据图片可知,温度为90℃时,该物质在凝固钱,应该是液态,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片可知,T1至T2时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该物质的温度不变,但此过程该物质持续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B.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都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熔点或凝固点;
C.晶体凝固前为液态,凝固中为固液共存态,凝固后为固态;
D.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是不断放热。
10.【答案】B
【知识点】光与光源;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物理学中,光年表示以光速运动一年通过的距离,是天文学上表示长度的单位,故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月亮本身不会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
D.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是建立的物理模型,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光和声音传播的条件判断;
B.根据光年的定义判断;
C.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D.根据光线的定义判断。
11.【答案】7.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谢翁同学跑60米用时8s,则他全程内的平均速度约为

【分析】确定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然后根据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12.【答案】A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1)A.根据图1可知,在内,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则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根据图1可知,在内,甲的路程保持不变,故甲物体静止,故B正确;
C.根据图1可知,在内,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故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故选AB。
(2)根据图1可知,在内,乙物体的路程随时间的图像为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则乙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则在v-t图像中,乙是通过6m/s的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下图所示:
【分析】(1)观察图1,从而弄清甲和乙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即可;
(2)根据图1确定0-15s内乙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再据此画出对应的v-t图像。
13.【答案】漫反射;空气;信息;音调;乐音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1) 仪仗方队从天安门前走过,队伍看上去整齐划一,现场的观众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一场景,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现场的观众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一场景。
(2) 在天安门广场, 现场观众听到的飞机轰鸣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的耳中的。观众听到飞机轰鸣声,立刻抬头观看,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3)①根据题意可知,军乐团中吹长号的号手通过拉动滑管,改变声音的频率,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②根据题意可知,听着雄健的脚步声,观众群情振奋,心情大好,因此这脚步声是乐音。
【分析】(1)光在光滑的表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在凹凸不平的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①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②凡是影响人类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为噪声。
14.【答案】①③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①根据图片可知,大多数鸟类的飞行噪声响度大于猫头鹰的,所以田鼠更容易听到大多数鸟类的飞行噪声,故①正确;
②根据图片可知,猫头鹰在不到2kHz时的噪声响度较大,在其他频率范围内的噪声响度较小,故②错误;
③根据题意可知,田鼠的听力范围是2kHz~10kHz,该范围内猫头鹰的飞行噪声的响度很小,故③正确。
故选①③。
【分析】根据表格数据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的内容进行判断即可。
15.【答案】36.7;不发烧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36℃+0.1℃×7=36.7℃,低于人的正常体温约37℃,所以被测体温者不发烧。
【分析】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然后与人体的正常体温比较即可。
16.【答案】(1)液化;放出;升华
(2)吸收;凝华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打开的冰箱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冰箱门附近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变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没有保鲜袋包裹的冻肉(肉中水分已结冰)在冰箱冷冻室储存时间过长会变干, 即冰从涂改直接变为了水蒸气从而发生升华现象。
(2)根据题意可知,液态氮在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则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碗的外壁从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从而形成白霜。
【分析】(1)(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进而确定吸热还是放热。
(1)[1][2][3]打开的冰箱门附近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为小水滴,形成“白气”;冻肉变干,冰直接变为了水蒸气,这个过程叫升华。
(2)[1][2]液态氮在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导致碗的外壁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碗的外壁凝华形成白霜。
17.【答案】没有;水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加湿器中的水被振碎后被抛离水面产生的;汽化;吸收;水蒸气;凝固;凝华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1)①第1空,第2空,装入加湿器中的水变成飘出加湿器的白色水雾,水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加湿器中的水被振碎后被抛离水面产生的,所以没有发生液化现象。
②第3空,第4空,白色水雾飘出后不久,便消失不见,由液态变成气态,这个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为汽化,汽化吸收热量。
(2)①第5空,海水在阳光下,发生汽化由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降落下来变成雨。
②第6空,雨在下落过程中,如果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变成冰雹。
③第7空,水蒸气在高空中温度急剧下降,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下落下来就是雪花。
故答案为:(1)①没有;水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加湿器中的水被振碎后被抛离水面产生的;②汽化;吸收;(2)①水蒸气;②凝固;③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加湿器将水振碎变为细小的小水滴;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
(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18.【答案】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孔成像的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即A点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沿直线传播会在光屏上成像A',B点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沿直线传播会在光屏上成像B',最后连接A'B',如下图所示:
【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直线完成作图即可。
19.【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首先过反射点垂直平面镜作出法线,再在法线的右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60°,如下图所示: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计算出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20.【答案】解:(1)根据图片可知,汽车在此路段最高速度是5km/h,
则金老师开车速度为;
故金老师遵守了校内交通规则。
答:金老师遵守了校内交通规则。
(2)根据题意可知,汽车行驶需要的时间。
答:汽车以标志中的速度行进1000m,需0.2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标志牌上的数字表示限速标志;知道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的速度,与限速相比可知是否遵守了校内交通规则;
(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以标志中的速度行进1000m需要行驶的时间。
21.【答案】解:(1)根据题意可知,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的路程s车=v车t=15m/s×4s=60m。
答: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了60m。
(2)根据题意可知,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m/s×4s=1360m。
答: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1360m。
(3)车鸣笛的位置到高山的距离d=×(s声+s车)=×(1360m+60m)=710m。
答:车鸣笛的位置到高山的距离为71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速度公式s车=v车t求出车4s通过的路程;
(2)根据速度公式s声=v声t求出声音4s传播从路程;
(3)车鸣笛的位置到高山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路程与车行驶路程之和的一半。
22.【答案】40.0;0.25;小;小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小车运动距离。
(2)根据图片可知,小车通过AB的时间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为

(3)根据题意可知,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小。(4) 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时,为了减少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 。
【分析】 (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读出AB段的距离;
(2)运用公式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3)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4)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滑下的速度较小,时间较长,便于测量.
23.【答案】96℃;101℃;;否;沸腾需要吸热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①根据图1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示数为96℃。
根据表格可知,水保持不变的温度为101℃,则实验中水的沸点为101℃。
②根据表格数据,将对应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即可,如下图所示:
③ 第9min时移开酒精灯,一会儿后烧杯内的水不翻腾,没有气泡产生,但温度计示数仍为101℃,此时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依据是:沸腾需要吸热。
【分析】 ①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读数;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为水的沸点;
②根据表格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连接起来即可;
(3)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撤去酒精灯后水不能吸热,不能继续沸腾。
24.【答案】1;长度;长度越长;2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第1次中琴弦的频率最大,则第1次实验中琴弦振动频率最高。
(2)根据表格可知,琴弦的长度不同,且重物个数越多,则琴弦受到的拉力越大,那么琴弦越紧,故该实验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3)根据表格数据1和2可知,2中琴弦的长度大,频率低,则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松紧程度相同,即重物个数相同,故需要悬挂2个重物。
【分析】 (1)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2)由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哪个因素不同;
(3)1、2两次实验数据,松紧程度相同,而长度不同,据此判断;
(4)应用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来解答。
1 / 1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1.(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估计值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3.3m/s B.一次性医用口罩的长度约为18cm
C.人正常心跳一次时间约为1min D.人感觉舒适的温度大约是37℃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1.1m/s,一次性医用口罩的长度约为180mm=18cm,人的正常心跳一次用时约为1秒左右,人感觉舒适的温度大约是25℃,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对速度、长度、时间和温度的认识判断。
2.(2024八上·广州期中)甲、乙两球在同一水平面上,用相机在前后不同时刻拍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在拍照过程中两球不发生碰撞,下列关于两球的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甲静止,乙向南运动
B.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C.甲、乙都向北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D.甲、乙都向南运动,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
【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 A.如果甲静止,乙向南运动,一段时间后,乙会运动到甲的南边,如右图所示,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如果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两球方向相反,一段时间后,乙在南、甲在北,如右图所示,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如果甲、乙都向北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一段时间后,甲超过乙,乙在南、甲在北,如右图所示,如果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不会出现右图情景,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如果甲、乙都向南运动,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一段时间后,乙超过甲,乙在南、甲在北,如右图所示,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根据两图拍摄的先后顺序和两球的位置关系,逐一分析选项中的说法所达到的结果可做出判断。
3.(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小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为30m/s
C.乙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m,而乙车运动的路程为200m,则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乙车在前30s内行驶的路程为750m,则其平均速度

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乙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根据图片可知,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都为1200m,则根据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A.由图可知,前10s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二者进行比较即可;
B.由图可知,乙车前30s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乙车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
C.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的运动是加速运动;
D.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4.(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频率为256Hz、512Hz的两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等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其发出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一个物体振动发声,其回声在空气中传播得比原声慢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频率大小无关,所以频率不同的两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等,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响度大小无关,故C错误;
D.回声与原声的传播速度一样,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CD.根据影响声速的因素的知识判断;
B.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5.(2024八上·广州期中)“埙(xūn)”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多用陶土烧制而成,形状如鸡蛋,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埙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B.人们主要依靠音调辨别出埙和其他乐器的声音
C.吹埙的力度越大,埙发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D.用相同的力度吹埙时,按住不同的小孔,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埙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不同的乐器音色不同,则人们主要依靠音色辨别出埙和其他乐器的声音,故B错误;
C.声速于声音的响度大小无关, 吹埙的力度越大,但是传播速度不变,故C错误;
D.吹埙时,按住不同的小孔,则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则振动频率大小不同,那么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B.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C.声速与传声介质和温度有关;
D.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6.(2024八上·广州期中)监测器测得发声体发出声音的特性如图甲和图乙所示,由此可知(  )
A.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不变 B.发声体的振幅变大
C.声音的响度不变 D.声音的音调降低
【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D.图甲中,频率保持不变,即每秒振动次数不变,声音的音调不变,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BC.图乙中,声音强弱的等级变小,即响度变小,振幅降低,故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发声体振动的次数不变,频率不变,音调不变;声音的强弱等级反应响度大小,和振幅有关。
7.(2024八上·广州期中)在室温为25℃的教室内,小亮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如图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酒精在室内易于蒸发吸热,使得温度计温度低于25℃。酒精蒸发后,室内温度使得计的示数,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汽化为液态变为气态,会吸收热量,如:蒸发,题目中酒精易于蒸发,使得温度计示数降低。
8.(2024八上·广州期中)对雪糕周围冒的“冷气”和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的“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它们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冷气”是小水珠,“热气”是水蒸气
D.“冷气”是液化形成的,“热气”是汽化形成的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的水蒸气温度较高,也就是“热气”,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所形成的小水珠;
雪糕周围冒的水蒸气温度较低,也就是“冷气”,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所形成的小水珠;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9.(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是某种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图像可知(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温度为90℃时,该物质是固态
D.T1至T2时段,该物质的温度不变,此过程该物质不吸热也不放热
【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该物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凝固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该物质保持不变的温度是80℃,所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80℃,而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也是80℃,故B符合题意;
C.根据图片可知,温度为90℃时,该物质在凝固钱,应该是液态,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片可知,T1至T2时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该物质的温度不变,但此过程该物质持续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B.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都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熔点或凝固点;
C.晶体凝固前为液态,凝固中为固液共存态,凝固后为固态;
D.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是不断放热。
10.(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与声一样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长度的单位
C.月亮是常见的天然光源
D.光线是真实存在的带箭头的直线
【答案】B
【知识点】光与光源;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A.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物理学中,光年表示以光速运动一年通过的距离,是天文学上表示长度的单位,故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月亮本身不会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
D.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是建立的物理模型,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光和声音传播的条件判断;
B.根据光年的定义判断;
C.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D.根据光线的定义判断。
11.(2024八上·广州期中)206班谢翁同学在我校运动会60米决赛中打破八年级校纪录。测得他在30m处的速度是8m/s,8s末冲过终点时的速度为10m/s,则他全程内的平均速度约为   m/s。
【答案】7.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谢翁同学跑60米用时8s,则他全程内的平均速度约为

【分析】确定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然后根据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12.(2024八上·广州期中)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朝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图象如图1所示:
(1)对于甲物体,以下判断正确的有:   (选填以下对应的字母);
A.在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内静止
C.在内做加速直线运动
(2)请在图2中画出乙物体内的图像。   
【答案】A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1)A.根据图1可知,在内,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则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根据图1可知,在内,甲的路程保持不变,故甲物体静止,故B正确;
C.根据图1可知,在内,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故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故选AB。
(2)根据图1可知,在内,乙物体的路程随时间的图像为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则乙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则在v-t图像中,乙是通过6m/s的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下图所示:
【分析】(1)观察图1,从而弄清甲和乙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即可;
(2)根据图1确定0-15s内乙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再据此画出对应的v-t图像。
13.(2024八上·广州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仪仗方队
2019年10月1 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10 时 43 分,空中护旗梯队拉开了阅兵分列式的序幕,随后,20架直升飞机组成巨大的“70”字样,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70年光辉历程。紧接着,仪仗方队高擎党旗、国旗、军旗,迈着雄健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如图)。气势如虹的各种方队,高喊着“能打胜仗”的誓言,展示了忠诚卫士的使命担当。
(1)仪仗方队从天安门前走过,队伍看上去整齐划一,现场的观众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一场景,是由于光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的缘故。
(2)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众听到的飞机轰鸣声是通过   传到观众的耳中的,观众听到飞机轰鸣声,立刻抬头观看,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3)在阅兵式上,军乐团中吹长号的号手通过拉动滑管改变吹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看着威武的人民军队,听着雄健的脚步声,观众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强盛的自豪感,对于观众,这脚步声是   (选填“乐音”或“噪声”)。
【答案】漫反射;空气;信息;音调;乐音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1) 仪仗方队从天安门前走过,队伍看上去整齐划一,现场的观众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一场景,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现场的观众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一场景。
(2) 在天安门广场, 现场观众听到的飞机轰鸣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的耳中的。观众听到飞机轰鸣声,立刻抬头观看,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3)①根据题意可知,军乐团中吹长号的号手通过拉动滑管,改变声音的频率,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②根据题意可知,听着雄健的脚步声,观众群情振奋,心情大好,因此这脚步声是乐音。
【分析】(1)光在光滑的表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在凹凸不平的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①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②凡是影响人类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为噪声。
14.(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面是关于声音信息的判断和应用:
猫头鹰和其他鸟类飞行时会发出噪声,噪声响度和频率的关系如图所示,猫头鹰的主要猎物是田鼠,田鼠的听力范围是2kHz~10kHz。
下表为某同学根据如图得到的3个结论,请你判断这些结论的正确的有   (填序号)。
序号 结论
① 田鼠更容易听到大多数鸟类的飞行噪声
② 猫头鹰的飞行噪声在不同频率范围,响度都很小
③ 在田鼠的听力范围内,猫头鹰的飞行噪声的响度很小
【答案】①③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①根据图片可知,大多数鸟类的飞行噪声响度大于猫头鹰的,所以田鼠更容易听到大多数鸟类的飞行噪声,故①正确;
②根据图片可知,猫头鹰在不到2kHz时的噪声响度较大,在其他频率范围内的噪声响度较小,故②错误;
③根据题意可知,田鼠的听力范围是2kHz~10kHz,该范围内猫头鹰的飞行噪声的响度很小,故③正确。
故选①③。
【分析】根据表格数据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的内容进行判断即可。
15.(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体温计的示数为   ℃,被测体温者是否发烧?   
【答案】36.7;不发烧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36℃+0.1℃×7=36.7℃,低于人的正常体温约37℃,所以被测体温者不发烧。
【分析】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然后与人体的正常体温比较即可。
16.(2024八上·广州期中)(1)夏天,打开冰箱门时会看到“白气”,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发生此物态变化的物质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没有保鲜袋包裹的冻肉(肉中水分已结冰)在冰箱冷冻室储存时间过长会变干,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不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碗外壁出现白霜,则白霜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答案】(1)液化;放出;升华
(2)吸收;凝华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打开的冰箱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冰箱门附近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变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没有保鲜袋包裹的冻肉(肉中水分已结冰)在冰箱冷冻室储存时间过长会变干, 即冰从涂改直接变为了水蒸气从而发生升华现象。
(2)根据题意可知,液态氮在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则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碗的外壁从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从而形成白霜。
【分析】(1)(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进而确定吸热还是放热。
(1)[1][2][3]打开的冰箱门附近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为小水滴,形成“白气”;冻肉变干,冰直接变为了水蒸气,这个过程叫升华。
(2)[1][2]液态氮在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导致碗的外壁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碗的外壁凝华形成白霜。
17.(2024八上·广州期中)(1)如图,某超声波加湿器通过雾化片1.7×106Hz的高频振动使得加湿器中的水被抛离水面产生直径为1~5微米水雾液滴飘逸出来,达到空气加湿的目的。
①装入加湿器中的水变成飘出加湿器的白色水雾,是否发生了物态变化   ;
若有,请指出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若没有,请说出理由:   ;
②白色水雾飘出后不久,便消失不见,这个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为:   ;
该过程需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2)地球上的水不停地循环,根据所学物态变化知识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阳光晒暖海洋,海水吸热汽化变成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②云层中的小水滴在高空遇到寒冷的气流,就会   (填物态变化)成小冰珠,最后可能成为冰雹落下;
③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   (填物态变化)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集结起来,就变成雪花飘落地上。
【答案】没有;水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加湿器中的水被振碎后被抛离水面产生的;汽化;吸收;水蒸气;凝固;凝华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1)①第1空,第2空,装入加湿器中的水变成飘出加湿器的白色水雾,水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加湿器中的水被振碎后被抛离水面产生的,所以没有发生液化现象。
②第3空,第4空,白色水雾飘出后不久,便消失不见,由液态变成气态,这个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为汽化,汽化吸收热量。
(2)①第5空,海水在阳光下,发生汽化由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降落下来变成雨。
②第6空,雨在下落过程中,如果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变成冰雹。
③第7空,水蒸气在高空中温度急剧下降,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下落下来就是雪花。
故答案为:(1)①没有;水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加湿器中的水被振碎后被抛离水面产生的;②汽化;吸收;(2)①水蒸气;②凝固;③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加湿器将水振碎变为细小的小水滴;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
(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18.(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所示是小明做小孔成像实验的情景,请在图中作出烛焰在塑料膜上成的像及光路图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答案】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孔成像的原理为光的直线传播,即A点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沿直线传播会在光屏上成像A',B点发出的光经过小孔沿直线传播会在光屏上成像B',最后连接A'B',如下图所示:
【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直线完成作图即可。
19.(2024八上·广州期中)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首先过反射点垂直平面镜作出法线,再在法线的右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60°,如下图所示: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计算出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20.(2024八上·广州期中)开学初,学校安保处为了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特在校门口竖立了如图所示的标志。
(1)从校门口到学校最南边的南综合楼,汽车在柏油路上行驶的实际距离为0.8km。有位金老师开车从校门口到南综合楼共用时10min,请同学们通过计算来说明金老师是否遵守了校内交通规则。(写出详细计算过程)
(2)汽车以标志中的速度行进1000m,需时多少?
【答案】解:(1)根据图片可知,汽车在此路段最高速度是5km/h,
则金老师开车速度为;
故金老师遵守了校内交通规则。
答:金老师遵守了校内交通规则。
(2)根据题意可知,汽车行驶需要的时间。
答:汽车以标志中的速度行进1000m,需0.2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标志牌上的数字表示限速标志;知道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的速度,与限速相比可知是否遵守了校内交通规则;
(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以标志中的速度行进1000m需要行驶的时间。
21.(2024八上·广州期中)今年国庆期间,小明一家自驾去海丰莲花山度假村游玩,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爸爸开车正匀速靠近一座高山,鸣笛4s后听到回声,若当时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15m/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
(1)从鸣笛到4s后听到回声,车行驶了多少米?
(2)从鸣笛到4s后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多少米?
(3)车鸣笛的位置到高山的距离为多少米?
【答案】解:(1)根据题意可知,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的路程s车=v车t=15m/s×4s=60m。
答: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了60m。
(2)根据题意可知,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m/s×4s=1360m。
答: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1360m。
(3)车鸣笛的位置到高山的距离d=×(s声+s车)=×(1360m+60m)=710m。
答:车鸣笛的位置到高山的距离为71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速度公式s车=v车t求出车4s通过的路程;
(2)根据速度公式s声=v声t求出声音4s传播从路程;
(3)车鸣笛的位置到高山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路程与车行驶路程之和的一半。
22.(2024八上·广州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至C点。
(1)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   cm;
(2)如果测出了小车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4)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时,为了减少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该   (填“大”或“小”)些。
【答案】40.0;0.25;小;小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小车运动距离。
(2)根据图片可知,小车通过AB的时间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为

(3)根据题意可知,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小。(4) 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时,为了减少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 。
【分析】 (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读出AB段的距离;
(2)运用公式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3)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4)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滑下的速度较小,时间较长,便于测量.
23.(2024八上·广州期中)小明用图1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C 91 93 95 97 99 101 101 101 101 101
气泡情况 无 少量,吸附在杯壁 较多,上升时变小消失 大量,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①图1中温度计示数为    ,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②在图2中绘制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
⑧在第9min时移开酒精灯,一会儿后烧杯内的水不翻腾,没有气泡产生,但温度计示数仍为101℃,此时烧杯内的水是否在沸腾?判断为    (选填“是”、“否”),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96℃;101℃;;否;沸腾需要吸热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①根据图1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示数为96℃。
根据表格可知,水保持不变的温度为101℃,则实验中水的沸点为101℃。
②根据表格数据,将对应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即可,如下图所示:
③ 第9min时移开酒精灯,一会儿后烧杯内的水不翻腾,没有气泡产生,但温度计示数仍为101℃,此时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依据是:沸腾需要吸热。
【分析】 ①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读数;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为水的沸点;
②根据表格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连接起来即可;
(3)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撤去酒精灯后水不能吸热,不能继续沸腾。
24.(2024八上·广州期中)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振动而发声的:如图甲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已知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一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定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AB间的琴弦,用仪器测出发声的频率。
实验次序 长度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
1 0.4 2 375
2 0.8 2 170
3 0.8 4 265
(1)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第   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高;
(2)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实验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   和琴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3)分析第1和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4)在上述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如果再选用一根与钢制琴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4m的涤纶琴弦,来探究音调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实验中可悬挂重物   个。
【答案】1;长度;长度越长;2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第1次中琴弦的频率最大,则第1次实验中琴弦振动频率最高。
(2)根据表格可知,琴弦的长度不同,且重物个数越多,则琴弦受到的拉力越大,那么琴弦越紧,故该实验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3)根据表格数据1和2可知,2中琴弦的长度大,频率低,则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松紧程度相同,即重物个数相同,故需要悬挂2个重物。
【分析】 (1)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2)由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哪个因素不同;
(3)1、2两次实验数据,松紧程度相同,而长度不同,据此判断;
(4)应用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来解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