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贯休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贯休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贯休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阁赴闽辟
贯休
便便书腹德无邻,健笔从知又入闽。
鹦鹉才须归紫禁,真珠履不称清贫。
武夷山夹仙霞薄,螺女潭通海树春。
从此应多好消息,莫忘江上一闲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便便”“德无邻”等语直接赞美郑阁的学识和品德,“又入闽”则照应标题中郑阁赴闽任职之事。
B.颔联中的“真珠履”是富贵奢华的象征,在这里与郑阁的清贫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郑阁贫苦生活的同情。
C.颈联描绘武夷山和螺女潭的美丽风光,展现出闽地的山川灵秀,寄寓诗人对郑阁在闽地任职生活的美好期许。
D.本诗语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虽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够准确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颇具感染力。
2.如何理解诗人认为郑阁“须归紫禁”,而自己却以“江上一闲人”自居?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泊湘江怀古
贯休
烟浪漾秋色,高吟似有邻。
一轮湘渚月,万古独醒人。
岸湿穿花远,风香祷庙频。
只应谀佞者,到此不伤神。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题目点明了此诗写作的时间、地点和诗作的题材,有利于读者理解诗歌。
B.首句承接题目,写湘江烟波浩渺,水波荡漾,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湘江秋色图。
C.诗的二、三句写临船有人在一轮明月下高声吟诵,展示的是一幅月夜行吟图。
D.三四两联拿人们纷纷前往三闾大夫庙祭奠与那些奉承献媚的小人“到此不伤神”作对比,表明作者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些列小题。
春寄西山陈陶
贯休
搔首复搔首,孤怀草萋萋。春光已满目,君在西山西。
堑水成文去,庭柯擎翠低。所思不可见,黄鸟花中啼。
春日许征君见访
贯休
龙钟多病后,日望遇升平。远念穿嵩雪,前林啭早莺。
厨香烹瓠叶,道友扣门声。还似青溪上,微吟踏叶行。
4.第一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春光图” 请简要分析。
5.贯休诗中常用动物意象,请比较分析两首诗中“黄鸟”和“早莺”意象的不同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鄱阳寺阁
(唐)贯休
夸楼闲纵望,不觉到斜晖。
故国在何处,多年未得归。
寒江平楚外,细雨一鸿飞。
终敩①於陵子②,吴山有绿薇。
【注】①敩:同“学”。②於陵子:即陈仲子,战国时期齐国的廉士、隐士。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诗人登楼及所见,既照应了标题,也引出下文的所见所思所感。
B.颔联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常思故国在何处、自己多年未能回归的感慨。
C.颈联诗人以远眺的视角再次描写了登鄱阳寺阁所看到的景象,寓情于景。
D.这首诗融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看似浅近自然实则意味深长。
7.清代学者谭宗在《近体秋阳》中评价这首诗说:“诗志贞严,而语情纵逸,佳作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
贯休
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贯休诗前两句通过衣着、行为和神气表现出公子的趾高气扬和豪奢的生活。
B.贯休诗后两句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侧面揭露公子的懒惰和无知。
C.孟宾于诗写公子只顾自己春游而没顾上照看“骄骢”,导致“骄骢”践踏民田。
D.两首诗都写出了纨绮子弟的浮华生活,表现出对贵族少爷的憎恶之情。
9.两首诗首句都写到了公子的锦衣,但描写手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少年行
(唐)贯休
锦衣鲜华手擎鹘②,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③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注】①河湟:湟水与黄河合流区域,当时被吐蕃侵占。②鹘:猎鹰,常被人饲养,用于打猎。③稼穑:春耕为稼,秋收为穑,这里作农业劳动的统称。
10.请分别概括两首诗塑造的不同的少年形象。
11.这两首诗的前后两句都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B 2.①诗人认为郑阁“须归紫禁”,是赞叹郑阁才华出众足以在京城任职,也是对郑阁的鼓舞勉励,希望他能有所作为。
②诗人以“江上一闲人”自居,表明自身超脱世俗、自由闲适的人生追求,叮嘱郑阁在忙碌的仕途生活中不要忘记自己这个追求自由宁静的闲人。
③二人虽人生选择不同,但情谊深厚,更可见这份友情之珍贵。
【导语】这首诗是贯休送别好友郑阁赴闽任职之作。诗人在首联高度赞美了郑阁的学识和品德,并点明其赴任的事。颔联通过“鹦鹉才”和“真珠履”分别反衬出郑阁的才华和清贫。颈联描绘了闽地的美丽风光,寄予郑阁在新职地生活美好的期望。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郑阁的良好祝愿,并自谦为闲人。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展示了友谊的深厚与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祈愿。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达了诗人对郑阁贫苦生活的同情”错误。颔联“鹦鹉才须归紫禁,真珠履不称清贫”,“鹦鹉才”指才华出众,“紫禁”代指京城,意思是像郑阁这样有才华的人应该到京城去施展才华。“真珠履”象征着富贵奢华,“不称清贫”是说郑阁有才华不应处于清贫的状态,并非是表达诗人对郑阁贫苦生活的同情,而是强调郑阁的才华应匹配更好的境遇。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歌情感的能力。
①诗人认为郑阁“须归紫禁”:诗中“鹦鹉才须归紫禁”,“鹦鹉才”突出郑阁才华出众,“须归紫禁”表明诗人认为以郑阁的才华足以在京城这样重要的地方任职,这是对郑阁才华的高度赞叹。同时,这种说法也是对郑阁的鼓舞和勉励,希望他不要局限于闽地,而是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诗人以“江上一闲人”自居:“江上一闲人”表明诗人自身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与郑阁走向仕途不同,诗人选择了一种相对宁静、自由的生活方式,享受着江上的悠闲时光。 诗人以“江上一闲人”叮嘱郑阁“莫忘江上一闲人”,是希望郑阁在忙碌的仕途生活中,不要忘记自己这个追求自由宁静的朋友,体现了诗人对这份友情的珍视。
③二人的不同选择与情谊:郑阁选择进入仕途,去闽地任职并有望凭借才华进入京城发展,而诗人则选择做“江上一闲人”,追求自由闲适,二人的人生选择截然不同。尽管人生道路不同,但诗人对郑阁的赞美、鼓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都体现出二人之间情谊深厚,这种在不同人生选择下依然深厚的友情更显得珍贵。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临船有人在一轮明月下高声吟诵”理解错误。“高吟似有邻”写的是诗人在月下高声吟诵有关屈原的诗歌,诗人似乎听到还有其他人在吟诵诗歌。
故选C。
4.通过青草茂盛,水波荡漾,树木青翠低垂,繁花中黄鸟啼叫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光图。 5.第一首诗写黄鸟在花丛中啼叫,渲染了喧闹的气氛,反衬了作者孤寂与思念之情;第二首诗写早莺在林中婉转地鸣叫,渲染了清新明丽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日的喜爱之情。
【解析】4.试题分析:注意答出主要的意象:青草茂盛,水波荡漾,树木青翠低垂,繁花中黄鸟啼叫,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5.试题分析:概括画面内容或分析意象的特征的题目,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此题注意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景关系的不同,前者渲染了喧闹的气氛,反衬了作者孤寂与思念之情;后者渲染了清新明丽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日的喜爱之情。
6.D 7.(1)选取寺楼斜晖、寒江平楚、细雨飞鸿等典型意象,渲染了孤寂清冷的意境,表达多年离乡的苦楚和长期漂泊的孤寂,表意严肃沉郁;(2)尾联表明诗人将在吴山与绿薇为伴,效仿陈仲子做廉士和隐士的志向,体现了言志的贞纯严肃,可谓“诗志贞严”;(3)接受人在异乡的现实,选择与绿薇为伴,作为归宿,哀而不伤,自在洒脱,可谓“语情纵逸”。
【导语】这首诗通过登楼远眺的视角,描绘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未能归乡的感慨。诗中景物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这首诗融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错误。这首诗首联叙事,写诗人登楼纵望;颔联抒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颈联描写,描绘所见之景;尾联抒情兼有叙述,表达效仿隐士的愿望。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自然,意境深远,但并未进行议论。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准确理解这个评价的含义,“诗志贞严”意思是诗歌的情感贞纯严肃;“语情纵逸”意思是豪迈(洒脱)奔放。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诗志贞严:诗歌用“寺楼”“斜晖”“寒江”“细雨”“飞鸿”等意象,渲染了清冷的意境。结合诗句“故国在何处,多年未得归”可知,本诗抒发了多年离乡的苦楚和长期漂泊的孤寂,表意严肃沉郁。结合“终敩於陵子,吴山有绿薇”和注释②“於陵子:即陈仲子,战国时期齐国的廉士、隐士”可知,尾联表明诗人将在吴山与绿薇为伴,效仿陈仲子做廉士和隐士的志向,体现了托物言志的贞纯严肃。
语情纵逸:诗人先写思念故乡和漂泊无依,但落脚在与绿薇为伴,做一名隐士,诗歌哀而不伤,自在洒脱。诗人先写思念故乡和漂泊无依,结合诗句“故国在何处,多年未得归”可知,诗人多年漂泊,不得归家,内心苦楚。但诗歌最终落脚在与绿薇为伴,做一名隐士,结合诗句“终敩於陵子,吴山有绿薇”可知,诗人找到了精神寄托和人生方向,诗歌哀而不伤,自在洒脱,体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内心世界。
8.C 9.贯休诗写公子的锦衣直接用“鲜华”写华丽;孟宾于诗先以“红”来形容锦衣的颜色,再用“彩霞明”衬托锦衣的红艳。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没顾上照看”错,这里实际是借马踏民田讽刺公子不珍惜农民的劳动而任意践踏的行为。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描写手法的能力。
贯休诗“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主要描写“公子少年”们的衣着、行为和神气。这些人过着极端腐败的寄生生活,却心安理得,趾高气扬。“鲜华”直接描写锦衣的华丽,写出公子们锦绣其外、盛气凌人的形象。
孟宾于诗“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二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亮的锦衣,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其人的豪华与权势。“锦衣红夺”,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诗人运用比较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可见其家世之贵显,生活之豪奢了。
10.①令狐诗中的少年是一个飒爽英姿、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的青年将士形象。②贯诗中的少年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只会吃喝玩乐的贵族纨绔子弟的形象。 11.①令诗前后两句分别运用了描写和抒情。前两句写景,人物和环境都萧瑟肃杀;后两句抒发将士们的心声,收复失地,义无反顾。两者情景交融,表现了将士们克敌制胜,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激情。②贯诗前后两句分别运用了描写和议论。前两句描写“公子”们的服饰、动作和神态,生活富贵,趾高气扬;诗的后两句揭露了他们不通世务。两者前后对比,讽刺了纨绔子弟生活腐朽,愚昧无知。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诗歌反映出的核心要素以及诗人的基本性格特点,从诗歌语句中进行具体分析即可。解答本题,首先概括人物形象的身份特点,再结合诗句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令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后两句直接表达不收复失地绝不回乡的决心,抒发了报国的豪情壮志。贯诗“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把一个纨绔子弟的丑恶形象刻化了出来,“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辛辣地讽刺了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蠢材。据此概括即可。
1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令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抒情时,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贯诗先描写后议论,前两句“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入木三分地把一个纨绔子弟的丑恶形象刻化了出来,后两句以议论的方式,辛辣地讽刺了他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蠢材。
【点睛】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