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于谦诗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②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逐:挨着次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B.颔联用夸张、对比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三千字”,极言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C.“活水”句,化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东风”句是说读书乐趣令人心旷神怡。D.这首诗写诗人的亲身体会,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说理形象,颇具感染力。2.本诗的尾联构思巧妙,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冕[注]于谦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鬖鬖。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梦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注]此诗是于谦写给长子于冕的。诗自注:“时予双亲在堂,留冕代养于杭。”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饱含情感,描写诗人所见的于冕的可爱形象,寄托父亲对孩子的爱。B.颈联写诗人的现状,“年年”说明他离家日久,“夜夜”说明思念甚切。C.最后两句,点明写诗的目的,要求阿冕别辜负了青少年时代的宝贵光阴。D.本诗写得浅显易懂,热情恳切,就像父子在一起谈心那样,感人至深。4.本诗的颔联于谦对长子于冕提出了具体要求,陆游在他的诗作《示儿》中对儿子们也有所要求,但两者内容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村舍耕夫于谦倚门皓首老耕夫,辛苦年年叹未苏。桩木运来番柘尽,民丁抽后子孙无。典余田宅因供役,卖绝鸡豚为了逋。安得岁丰输赋蚤,免教俗吏横催租。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白描手法写白发老耕夫倚门而立,暗含他盼望儿孙归来却多次失望的悲苦。B.颔联交代老耕夫的儿孙因被抽民丁而不能回的原因,照应了首句“倚门”二字。C.尾联写老耕夫期盼丰年到来,早早补交拖欠的赋税,这样以后就能免交税租了。D.诗歌语言质朴,写尽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处境,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6.诗人笔下的老耕夫“辛苦年年”,让人无限同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辛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后寒甚(其二)于谦坐拥红炉尚怯寒,边城况是铁衣单。营中午夜犹传箭,马上通宵不解鞍。主将拥麾方得意,迁儒抚剑漫兴叹。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姓安。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岁时感怀,胸次开阔,意境深沉,非一般感时伤己的节令诗可与之同语。B.首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边城的苦寒生活,极具感染力。C.颈联中的“漫”与“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的“漫”表意相同,都抒发了无奈之情。D.尾联点题,以虚写的笔法,把深沉而丰富的情感融入景物中,以景结情。8.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人的胸襟和怀抱。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和梅花百咏(三十)于谦劲气棱棱傲雪神,乾坤生意①自通真。香同桂子还离俗,清比梨花不殢人②。铁干摩空经岁月,冰魄入梦隔音尘。等闲漏泄阳和信,地北天南无限春。[注]①生意:生命力、生长发育的活力。②殢人:殢,泥、引逗、恋昵之意;“殢人”软柔缠人之意。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由虚入笔,写梅花威严正直,凌然傲雪的品格。B.首联对句,写梅花充满生机,与天地的生命力息息相通。C.颔联出句,与桂花比较,从嗅觉写梅花超凡脱俗的特点。D.颔联对句,运用典故,从视觉写梅花清而不殢,突出其高洁。10.请简析颈联的写景技巧和尾联表达的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苏武忠节图(明)于谦①南北分携别意深②,相看彼此泪沾巾。马蹄就道归乡国,雁足传书③到上林。耿耿孤忠天地老,萧萧衰鬓雪霜侵。按图讲诵文山句④,千古英雄共一心。[注释]①于谦:明代名臣,曾率军抵御瓦剌大军,保卫北京,《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②指苏武即将回国,李陵为他置酒送别。③雁足传书:匈奴以苏武已死为由拒绝交人。汉使者骗匈奴说,天子射猎得雁,足系帛书,故知苏武在某处。匈奴只好放苏武回国。④文山句:指文天祥的《正气歌》,诗中有“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句,并列举苏武等正气浩然的人物。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既写出画中之意,刻画苏武的“忠节”形象;又传达画外之情,抒发诗人的感怀。B.与李陵分别时依依不舍,重见故国亲友时泪流沾巾,两个典型的场景表现了归国前后苏武内心情感的复杂变化。C.先说归国再说传书,表面看事件先后与史实不合,实则以倒序来强调苏武回国经历种种波折,突出苏武的忠心。D.苏武忠贞自持的精神像天地一般长久,为此他也忍受了鬓发成霜的漫长煎熬。诗人既赞美其伟大也理解其不易。12.尾联用文天祥《正气歌》的典故,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望雨于谦赤日行空暑气浮,炎风簸土几时休?云霓久渴斯民望,廊庙当分圣主忧。旱魃①剿除消沴气,神龙鼓舞起灵湫②。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注:①魃:神话传说中指能造成旱灾的鬼怪。②灵湫:深潭,大水池。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烈日当头,暑气浮动,热风扬起灰尘,极为燥热,为后文创设情境。B.颔联写天空久不下雨,百姓急盼甘霖,臣子应当为君王分忧,紧密扣合诗题。C.颈联描写想象中的场景,旱鬼被除,燥热的恶气消散,神龙从深潭跃起舞动。D.全诗由无雨到望雨、降雨,最后到颂雨,脉络分明,境界宏阔,展示了悲悯情怀。1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谷日喜晴①于谦谷日晴明好,丰年信可期。雪消风澹澹,天暖日迟迟。东作因时起,西成与岁宜②。忧民无限意,对此暂舒眉。[注]①谷曰:农历正月初八。谷日晴和,预示着当年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②西成:古人以为秋位在西,这时五谷成熟,故称西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正月初八天气清和,诗人心情喜悦,写下了这首诗。B.首联入手擒题,由天气的晴明联想到丰年的可期。“信”是的确、实在的意思。C.颔联运用叠词,突出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春日白天变长,故有“日迟迟”之感。D.颈联写诗人所见,因天气晴好,已有农人在野外春耕,其丰收是可以预料的。16.本诗尾联中的“暂”字用得很好,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答案1.B 2.①反衬。尾联以贵公子难以理解和体验读书之乐,反衬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②卒章显志。读书的美好情境,是不读书的权贵们所难以领略到的,尾联进一步体现诗人所倡导的读书之乐和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态度。【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读书的情趣和感受,抒发了诗人对读书的不倦热爱和精神的充实。诗的开头以书卷如故人般的亲密关系展现出亲和感,中间两联则表现读书带来的心灵净化和源源不断的思维活力,尾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悠然自得的情怀。全诗情理交融,意境优美,展现了读书之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对比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错误,“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没有对比。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以贵公子为代表的世俗之人难以理解和体验诗人在读书中所感受到的美好境界,他们只知寻花问柳,却不知书中的“别有春”。通过这种反衬,更加凸显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②该联通过卒章显志,进一步强调了读书对于丰富精神世界、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性,这种读书的快乐是“寻芳客”体会不到的,使诗歌的主旨得到了升华,更加深刻地体现出诗人所倡导的读书之乐和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态度。3.A 4.①本诗的颔联于谦对长子于冕提出了好好读书,孝敬长辈的要求,表现了作者对儿子的关爱和思念之情;②《示儿》中,陆游对儿子们提出了“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悲壮的心愿,表现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坚定的信念,充满无奈和勉励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描写诗人所见的于冕的可爱形象”错误。从颈联“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梦江南”及注释可知,作者远在边塞,久而未归,于冕由双亲代养,所以此处于冕的形象是诗人想象而并非亲眼所见。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和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颔联“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中,“研经史”代指好好读书;“奉旨甘”,中“奉”,捧;“旨甘”,美好的食物,常指孝养父母的食品,代指孝敬父母。“勤向庭闱奉旨甘”指孝敬祖父母。这是于谦对儿子的具体要求,表现了作者对儿子的关爱和思念之情。陆游的《示儿》对儿子们的要求,体现在最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指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家祭”指祭祀家中先人;“无忘”是不要忘记;“乃翁”,指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陆游的意思是希望收回失地后,儿子们在家祭时,不要忘记告诉自己,以此表达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既有对儿子们的勉励,也有着深深的无奈之情。5.C 6.①年老孤苦:老耕夫已头发花白,年老力衰,却因儿孙不在还需劳作;②生活悲苦:桑树和柘树被征尽,为了交租典卖田地房宅,甚至连鸡和小猪都卖掉了;③俗吏横暴:面对官吏横暴催租,老耕夫无力反抗,只能无奈地寄希望于好年景。【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这样以后就能免交税租了”错误,尾联意思是:他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有一个丰收的年景,从而免于承担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再受到官僚的催租。因此应是免得官吏强横催租。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首联描写一个皓首苍颜的老耕者,倚门而立,他辛勤劳作了一生,但还是没能得到丰收,盼望儿孙归来却多次失望。老耕夫已头发花白,年老力衰,却因儿孙不在还需劳作,体现他年老孤苦;②颔联和颈联写他运来的桑树和柘树被征尽,为了交租典卖田地房宅,甚至连鸡和小猪都卖掉了,没有了可以利用的资源。他的子孙也因被抽民丁而不能回,无法为他延续他的事业,体现他生活悲苦;③尾联写他希望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有一个丰收的年景,从而免于承担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再受到官僚的催租。面对官吏横暴催租,老耕夫无力反抗,只能无奈地寄希望于好年景,体现俗吏横暴。7.C 8.(1)对军中将士的关切、钦佩之情。首联和颔联:在“甚寒”的春夜,将士们虽着单薄铁衣,依然冲风冒寒、立马横刀,通宵不懈怠,抒发了诗人对军中将士的关切、钦佩之情。(2)对国事的担忧之情。颈联:前方将士的意气风发和后方主和派的优柔寡断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之情(或击败敌人的必胜信念和对投降派的极度蔑视)。(3)对国家民族的美好祈愿和对百姓的真挚情感。尾联描绘出一幅空间广阔、春意盎然、万姓安乐的图画,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美好祈愿和对百姓的真挚情感。【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与‘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的‘漫’表意相同,都抒发了无奈之情”错误,“漫兴叹”中的“漫”是徒劳的意思,表达对投降派的讽刺;“漫道”是不用说的意思,体现一种豪情。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中“坐拥红炉尚怯寒”“况是铁衣单”,既照应题目“立春后寒甚”,突出立春后天气之寒冷,又衬托出将士们在外环境之艰苦;颔联中“午夜犹传箭”“通宵不解鞍”写战士们冒着严寒,通宵作战,毫不懈怠,极言其作战之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军中将士的关切、钦佩之情。颈联上句“主将拥麾方得意”写前方将士英勇奋战,意气风发;下句“迁儒抚剑漫兴叹”写主和派徒劳感慨,优柔寡断。诗人将二者作对比,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之情(或击败敌人的必胜信念和对投降派的极度蔑视)。尾联“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姓安”两句希望东风早早到来,春意洒满人间,百姓生活安乐。“早”字和“满”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祈盼与祝愿。诗人通过描绘春意盎然、万姓安乐的景象,抒发了对百姓的真挚感情和对国家和民族的美好祈愿。9.D 10.颈联,虚实结合,形神兼备。“铁干摩空”状梅花劲直的外形,“冰魄入梦”句写其高洁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尾联,“等闲漏泄阳和信”写梅之报春特性,“地北天南无限春”寄寓了诗人脱俗的高尚品格和济世的豪情。【解析】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D项,“运用典故”错。“清比梨花不殢人”意思是“梅花清丽脱俗不引逗世人,比梨花更加高洁”。此句没有运用典故。故选D。10.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及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颈联“铁干摩空经岁月,冰魄入梦隔音尘”,“铁干”状梅花遒劲刚直的外形,“摩空”写虬枝直直伸向天空,这是实写梅花的外形;“冰魄”写梅花高洁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隔音尘”写,梅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虚写,写梅花的高洁的精神气质。尾联“等闲漏泄阳和信,地北天南无限春”,写梅花早开,一不小心就泄漏了春天到来的信息,这是写梅花报春的特性;而“地北天南无限春”是作者美好的愿望,其中“天南地北”表现了;辽远的境界,代表整个天地;“春”预示着美好幸福的生活;此句寄寓了诗人脱俗的高尚品格和济世的豪情。11.B 12.①表现苏武的浩然正气,刻画苏武的“忠节”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崇高气节的仰慕;②写出了千古英雄都具有这样的浩然正气;③表示自己要学习苏武、文天祥这样的英雄榜样。【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B.“重见故国亲友时泪流沾巾”“归国前后”错误。这首诗写苏武释放回国时和李陵作别,“彼此”也应是苏武和李陵,诗歌并未写到归国后的情感。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文天祥的这首《正气歌》之所以题在“苏武忠节图”上,是因为文天祥的这首《正气歌》是苏武精神的写照,能够表现苏武的形象,所以尾联用文天祥《正气歌》的典故表现了苏武的浩然正气,刻画苏武的“忠节”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崇高气节的仰慕。尾联写到“按图讲诵文山句,千古英雄共一心”,意思是对画像讲读文山的《正气歌》,千古英雄都有颗同样的红心。所以,尾联用文天祥《正气歌》的典故也写出了千古英雄都具有这样的浩然正气。本诗的作者是于谦,而《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可见,于谦和苏武、文天祥一样具有这样的浩然正气,所以尾联用文天祥《正气歌》的典故也表示自己要学习苏武、文天祥这样的英雄榜样。13.D 14.诗歌塑造了忠君爱民的良臣形象。①面对炎热干旱,他体察百姓盼雨之心,关心百姓。②他深知朝臣职责是为君主分忧,忠心耿耿,尽职尽责。③他想象引来银河之水化作九州甘霖,有福泽苍生的博爱情怀。【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D项,“全诗由无雨到望雨、降雨,最后到颂雨”分析有误,应该是一开始写天干无雨,再写百姓和诗人盼雨,再写求雨,想象自己能够引来银河之水化作甘霖。故选D。14.本题考查对诗人形象的把握能力。本诗塑造的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臣子形象。起首两句写天气炎热,天干无雨,从中可见旱情之重。“几时休”是诗人之问,表现了他关心百姓生活,体察百姓,盼望旱灾早日结束。颔联写到“廊庙当分圣主忧”,作为臣子,应该替君王分忧,如今大旱危害百姓,君王也为此忧心忡忡,作为臣子当然要忠心尽责。最后一联“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想象自己能引来天上银河之水,拯救苍生的场景,天上银河之水,化作甘霖,泽被人间,解百姓于苦难,体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博爱情怀。15.D 16.①“暂”是暂时的意思。诗人看到谷日天气清和,想到这是丰年的预兆.心情非常喜悦。但预兆尚未成为现实,所以诗人只能暂时放松心情,稍微减轻一些忧心。②除农事之外,老百姓的疾苦还有很多,都让诗人为之而忧虑。一个“暂”字,蕴含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刻画了诗人为国事而操劳的官员形象。【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颈联写诗人所见”错误,颈联下句只是诗人的预料和期盼,不是诗人的眼前所见;上句也可能只是诗人的想象,正月初八未必已有农人春耕。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前三联意思是,正月初八,天气晴好,春日迟迟,诗人想到农人在野外春耕,将来五谷成熟,丰收可期。而尾联“忧民无限意,对此暂舒眉”是说,看到眼前晴好的天气,丰收可期,诗人无限的忧民情怀可以暂时舒缓一下了。“暂”,暂时之意,是一个副词,联系“丰年信可期”理解,一个“暂”字说明这个晴好的谷日也只是丰收的预兆,所以这种对农事的忧心也只是暂时舒缓和放松。结合“忧民无限意”可知,除了悯农情怀,诗人的忧虑还有很多,“暂”字表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怀,联系诗人官员的身份,一个为国事忧心的官员形象跃然纸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