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张若虚诗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白云一片去悠悠”起兴,并以此衬托诗人异常悲愁的心境。B.本来是诗人对自己情感生活的记录,而问句将其对象化,与“谁令骑马客京华”一样自有一番情趣在。C.“玉户帘中卷不去”,正面写的是人的行为,侧面表达的是月光无法推让开去,暗写内心的愁情无法排遣。D.“楼上月裴回”“照离人妆镜台”是实写,是诗人眼中之景,也是虚写,寄托着诗人思念离人的情感。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和“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中的“可怜”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花月夜(节选)唐·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3.对以上诗句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江天一色”、明月皎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宇宙洪荒的雄浑景象,为下文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追问,创设了由景生情的意境。B.“江畔何人初见月”,写出了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C.“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的人间大地上,为先民提供了光明。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个体的人在江月面前是短暂的,但整体的人类却绵延无已,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E.诗歌最后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月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年年长明不衰;而人生、人的青春,却被月下滔滔流水“送”走了。4.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代答闺梦还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瞑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点题,因为要戍守边关,丈夫与妻子分别,为下文抒情做铺垫。B.本诗女主人公幻想丈夫会在某日归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遥远的离人C.本诗是一首五言长律闺怨诗,除首尾两联,其他均用对仗,具有音韵美。D.本诗描写了思妇的一天的心境变化,侧重人物描写,没有借景物抒发情感。6.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田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番情满江树。7.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耆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的生成,人类的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里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着“扁舟子”的行踪不定。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一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8.有人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月下之情”:“步步思念,处处怅惘。”你认为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达到如此效果的?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9.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问题。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思念之情。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话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D.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10.“月”这一意象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花月夜(节选)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B.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出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世界。C.“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在人间大地上。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D.诗歌最后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月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年年长明不衰;而人生、人的青春,却被月下滔滔流水“送”走了。12.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自然,慨叹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答案1.D 2.①“可怜身上衣正单”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表达的是诗人对卖炭翁的理解和怜悯之情,是诗人悲悯情怀的体现。②“可怜楼上月裴回”中的“可怜”是值得爱惜的意思,表达的是诗人对月色之美的赞赏之情,用以反衬思妇的孤寂无依之感。【导语】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将白云、月光、扁舟、妆镜等意象结合,营造出忧愁和思念的氛围。诗中运用拟人手法,使自然景物充满情感。通过实写与虚写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离人的思念和内心的愁绪,情感真挚动人。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是实写,是诗人眼中之景”错误。“楼上月裴回”“照离人妆镜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想象月光照耀在思妇的楼上,落在思妇的妆镜台上。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出自白居易的《卖炭翁》,意思是值得怜悯的是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可怜,意为值得怜悯。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矛盾心理:他希望天气更冷,这样炭的价格会提高,但他身上穿的衣服却非常单薄,显示出他的生活困境和无奈 。表达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和怜悯,展现了作者博大的悲悯情怀。②“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意思是楼上那轮可爱的月亮在徘徊,它应该照耀着思妇的梳妆台。可怜,意为可爱。句诗描绘了思妇在楼上凝望月光,月光似乎在徘徊不去,映照在她的梳妆台上。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态,借对美好月色的赞美,表达了思妇对离人的深深思念和牵挂 之情,表达了思妇的孤寂无依之感。3.BE 4.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人生热爱与肯定,抒发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无奈人与天的绝对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的薄凉锦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临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E.“运用了比喻手法”错误。“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故选BE。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关键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分析作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5.D 6.本诗意境孤寂冷清,通过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表达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深邃,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月下奇景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没有借景物抒发情感”错误。诗人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彩的事物来抒情,如“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能力。《代答闺梦还》描写了春闺女子的相思离愁。前两句写的是女子和丈夫的分别,后面的内容为借景抒情。“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万物欢欣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管塞”“楼台”“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本诗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在诗中,“春晖”“燕子”“蜜蜂”“浓艳的桃李”等是乐景,“风花”“重扉”为哀景,既以乐衬哀,也有哀景哀情,春天的热闹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但是因为诗歌没有正面描写女主人公的心境,都是借景物和人物的动作来体现心境的,因此并未使人感到相思不得的哀伤,感情含蓄蕴藉。因此意境也是孤寂冷清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先描写春江潮水、江畔明月之景,接着说理,再转到明月高楼、江中孤舟等画面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抒写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空灵而曼妙。大拓展了诗歌的意境。7.A 8.①两个“可怜”,一个“愿”直接抒情。②用典故抒情,“鸿雁”“鱼龙”都不能传书。③月“裴回”,月“卷不去”“拂还来”,运用了拟人手法。(思念在卷起的竹帘边流过,在清冷的捣衣砧,上走过,在妆镜台前划过。)④缘景明情,“沉沉”叠音字,加重渲染了游子的孤独。⑤“春去欲尽”,通过时光描写归家无期。⑥“无限路”,通过路程描写距离无限遥远,天各一方。【导语】在华夏诗歌的璀璨星空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宛如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它将春、江、花、月、夜五种元素完美融合,营造出如梦似幻的绝美意境。诗中既有对宇宙人生的深邃哲思,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又有对离人相思的细腻描摹。跟随张若虚的笔触,让我们一同踏入这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春江花月夜之境,感受其无尽魅力。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共换八韵”错误。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非八韵),且韵脚转换与内容层次紧密关联。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诗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可怜春半不还家”中两个“可怜”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离人、游子的同情与怜惜之情,“愿逐月华流照君”中的“愿”字直接抒发了思妇希望随着月光照耀游子的美好愿望,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让情感表达更为直白、强烈。②“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运用了鸿雁传书和鱼传尺素的典故。传说鸿雁和鱼可以传递书信,但在这里,鸿雁飞得再远也无法逾越月光,鱼龙在水中潜游只能泛起阵阵波纹,都无法传递思念之情,暗示了游子与思妇之间音信不通,借此典故来抒发他们的相思之苦和无奈之感。③“可怜楼上月裴回”中月“裴回”,以及“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中月“卷不去”“拂还来”,将月亮拟人化。月亮仿佛有情有义,徘徊在楼上,眷恋着离人,不肯离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缠绵,也暗示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如月光般挥之不去,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动人。④“斜月沉沉藏海雾”中“沉沉”这一叠音词,不仅从视觉上描绘出斜月渐渐下沉、光线黯淡的景象,而且从情感上加重渲染了一种阴沉、压抑的氛围,烘托出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凄凉,通过景物描写来暗示游子内心的情感,达到了缘景明情的效果。⑤“江水流春去欲尽”一句,通过描写江水带着春光即将流逝,暗示了时光的匆匆,也意味着游子在外漂泊的时间已久,归家无期,引发了游子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以时光的流逝来强化思念之情和怅惘之感。⑥“碣石潇湘无限路”中“无限路”,写出了游子与思妇相隔路途的遥远,天各一方,难以相见。空间上的距离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思念和怅惘,让人感受到他们在漫长的分离中所承受的痛苦,通过对路程遥远的描写,将这种无奈和愁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9.A 10.(1)诗起止的线索。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本诗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叹、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浑然一体。(2)本诗描绘出了一幅美妙的春江花月夜图,诗人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惆怅之情。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类代代延续,永远没有尽头。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更多的却是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比喻”错,“徘徊”是拟人手法。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评价诗歌主旨内容的能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是诗起止的线索,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以及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春江花月夜》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抒发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惆怅之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诗歌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11.D 12.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短暂的人生的热爱与肯定,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D.“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运用拟人手法,把“月”“江水”当作人来写。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题干明确了不是表达的“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那只能是“乐观积极”的情怀,作答时要抓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进行表述,强调人生的积极意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