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岛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制作动物分类图册》教学设计课题 1.5 制作动物分类图册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地球上动物种类繁多,分类可帮助系统认识动物。 2.了解动物分类的常见标准(如繁殖方式、生活环境、食性等)。科学思维: 1. 能根据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动物特征,确定分类依据。探究实践: 1.经历“调查记录—制定标准—分类制作—展示评价”的完整探究过程。 2.能使用记录表整理动物信息,动手制作分类图册。态度责任: 1.激发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2.树立保护动物、尊重自然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定动物分类标准,根据标准对动物进行合理分类。难点:多角度设计分类标准,将分类结果系统转化为图册内容。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一、明确问题 1.提问:“地球上已知的动物有百万余种,它们形态各异,如何更方便地研究它们呢?” 引出任务:制作动物分类图册,帮助系统认识动物。 2. 任务卡发布 1:确定分类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设计并制作动物分类图册。 板书课题课 程 学 习 二、制定方案 活动一:对动物进行分类,需要获得动物的哪些信息? 1.讨论:“要分类动物,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运动方式、繁殖方式、生活环境等) 2.实践:模拟动物园调查,发放记录表,学生分组记录常见动物的特征。 (如鸽子的运动方式为飞行,繁殖方式为卵生,生活环境为陆生)。3.填写记录表。 活动二:确定分类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1.分类标准 按繁殖方式分:卵生(如鸡、蛇)、胎生(如狗、猫); 按生活环境分:陆生(如兔子)、水生(如鱼)、两栖(如青蛙); 按食性分:肉食(如老虎)、草食(如羊)、杂食(如猴子)。 小组讨论:选择1-2种分类标准,列举对应动物并记录在资料表中。 三、设计动物分类图册 1.小组合作: 设计封面(含主题、班级、姓名); 规划内页分类框架(如用树状图呈现分类结构); 确定所需材料(卡纸、图片、文字说明等)。 第三部分:实施方案(实践与评价) 活动一:制作图册 第一步:准备材料与信息收集 1.材料准备: 基础工具:空白A4纸(或活页纸)、彩色卡纸、剪刀、胶水(或双面胶)、彩笔、马克笔、订书机(或打孔器+绳线)。 动物素材:打印常见动物图片(如猫、鱼、麻雀、蝴蝶、蛇、青蛙、蜗牛等,至少10种),或准备绘画工具自己画动物。 参考资料:动物卡片、绘本、网络图片(家长协助筛选),提前简单了解动物分类标准(如有无脊椎、生活环境等)。 2.信息整理: 给每种动物标注关键特征(写在便签上),例如: 名称:麻雀 → 特征:有羽毛、会飞、产卵(鸟类); 名称:金鱼 → 特征:生活在水里、有鳞片、用鳃呼吸(鱼类); 名称:蝴蝶 → 特征:无脊椎、有翅膀、会变态发育(昆虫)。 第二步: 1.确定分类标准: 选择1-2个简单标准(如“有无脊椎”“生活环境”),例如按“有无脊椎”分为两大类。 若想更细致,可在大类下分小类(如脊椎动物→鱼类、鸟类、哺乳动物)。 2.制作单页内容: 每张单页对应一个分类(如“鸟类”单页),用彩笔在顶部写分类名称(如“脊椎动物—鸟类”)。 单页空白处画简单装饰(如鸟类单页画云朵、树枝;鱼类单页画水波纹),方便后续贴图片。 在单页底部或侧边留位置,用马克笔写该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如“鸟类:有羽毛、卵生、有翅膀”)。 第三步:粘贴对应动物图片与标注 1.裁剪图片: 把准备好的动物图片沿边缘剪下(注意安全,可用圆头剪刀),若自己画的动物,直接剪下来即可。 2.匹配分类粘贴: 根据动物特征,将图片贴到对应分类的单页上(如麻雀贴到“鸟类”单页,金鱼贴到“鱼类”单页)。 每张图片下方用彩笔标注动物名称,例如在麻雀图片下写“麻雀”,并简单写1-2个独特特征(如“会唱歌”)。 3. 检查调整: 确认所有动物图片都贴对分类,若贴错及时取下重贴(用双面胶方便调整)。 第四步:制作封面、装订成册并完善 1.设计封面: 用彩色卡纸做封面,在中间写图册名称(如《动物分类小百科》《我的动物手册》),周围画装饰图案(如小老虎、小鸟、小鱼等),还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2.装订成册: 按分类顺序整理单页(如先“无脊椎动物”,再“脊椎动物”及其小类),对齐边缘后用订书机订好(或打孔后用绳线穿起来),封面放在最前面。 3.完善细节: 检查图册是否有遗漏(如是否有动物没贴、特征写错),用彩笔补充修改。 可在最后加一页“我的发现”,写下制作过程中的想法(如“我发现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无脊椎动物好多是小虫子”)。 活动二:展示与评价 展示:小组派代表介绍图册的分类标准和特色; 评价维度: 内容丰富度(动物种类是否多样); 分类逻辑性(标准是否清晰、合理); 制作美观度(排版、装订是否规范)。 活动三:回顾反思 提问:“不同动物的外形或习性是否有相似之处?分类如何帮助我们认识动物?” 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能帮助我们梳理知识,发现动物界的共性与差异。课堂 小结 本课我们了解到动物种类繁多,通过繁殖方式、生活环境等标准可对其分类。我们经历了收集信息、确定标准、制作图册的过程,知道分类能帮我们更清晰认识动物的异同,还动手完成了图册制作,感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与分类的意义。板书设计 制作动物分类图册 分类标准:繁殖方式、生活环境、食性... 制作步骤:收集信息→确定标准→设计结构→装订成册 分类意义:系统认识动物,发现共性与差异教学反思 1. 学生是否能自主选择合理的分类标准? 2. 图册制作过程中,小组合作是否存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3. 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类,避免思维局限? 4. 后续可延伸至“植物分类”或“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深化科学观念。 通过“问题驱动—实践探究—成果展示”的模式,将抽象的分类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图册制作,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渗透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