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2024)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2024)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2024)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基础知识(30 分)
课文默写(10 分)
(1)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
(2)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3)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4)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三峡》中描写秋季景色的句子是: , 。
(6)《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 。
(7)《使至塞上》中体现诗人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0 分)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岳飞 “精忠报国” 的赤诚,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豪情,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担当,都彰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这种精神,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①彰显( ) ②赤诚( ) ③zào( )就 ④fù( )兴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 ”,正确写法是 “ ”(2 分)
(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2 分)
A. 连接 贡献 B. 联结 奉献 C. 联系 献出 D. 关联 呈献
(4)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 分)
修改意见: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他为人正直,做事光明磊落,深受大家的信赖。
B.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读来引人入胜。
C. 面对困难,我们要勇往直前,不能半途而废。
D. 这位科学家潜心研究,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B. 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导语是消息的核心。
C.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D. 古代 “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2 分)
①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这种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③它体现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依存关系。④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
⑤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A. ①③②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③①②④⑤ D. ③②①④⑤
6.综合性学习(6 分)
班级开展 “传承家国情怀” 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 分)
标语: (2)活动中,需要设计两个活动环节,请你补充完整。(2 分)
①家国故事演讲比赛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句体现家国情怀的名言,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2 分)
推荐:
二、阅读理解(60 分)
(一)课外古诗文连读(17 分)
【甲】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乙】
岳飞治军
《续资治通鉴》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 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不教胡马度阴山( ) (2)飞事亲至孝( )
(3)饰名姝遗之( ) (4)立斩以徇( )
8.下列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甲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和对良将的期盼。
B. 乙文中岳飞拒绝吴玠所赠名姝,体现了他不贪图享乐的品质。
C. 甲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 运用互文手法,勾勒出壮阔的边塞景象。
D. 乙文中岳飞治军严格,士兵即使冻死饿死也不敢扰民,侧面表现其军纪严明。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3 分)
(2)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3 分)
10.甲诗和乙文都体现了爱国情怀,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4 分)
(二)非连阅读(15 分)
【材料一】
某中学 “学生家国情怀” 调查结果(共 500 人):
行为 经常做 偶尔做 很少做
关注国家大事 320 人 150 人 30 人
阅读爱国书籍 280 人 160 人 60 人
参加爱国主题活动 220 人 180 人 100 人
【材料二】
家国情怀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精神滋养。某校通过开展 “爱国主题班会”“红色基地研学” 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意识。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学生中,85% 能主动关注国家新闻,78% 表示会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
【材料三】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志向。
1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4 分)
1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的意义(5 分)
13.请你为学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出两条具体建议(6 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20 分)
爷爷的军功章
梁晓声
①爷爷的樟木箱里,藏着一枚褪色的军功章。每次擦拭它时,爷爷总会戴上老花镜,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纹路,像在抚摸一段珍贵的岁月。
②我小时候总缠着爷爷讲军功章的故事。他说那是 1952 年的冬天,在朝鲜战场上,他们连队负责坚守一座无名高地。敌人的炮火像雨点般砸下来,阵地成了一片火海。“班长把我按下,自己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爷爷的声音会变得沙哑,“这枚军功章,该属于他。”
③爷爷从不炫耀军功章。有次社区要举办 “英雄事迹展”,邀请爷爷参展,他却摆摆手:“都是过去的事了,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做得太少。” 后来在社区主任的再三劝说下,他才同意带着军功章去现场,但全程都在讲战友们的故事。
④去年冬天,爷爷生了场重病。他躺在病床上,把军功章郑重地交到我手里:“这枚章你要收好。它不是荣誉,是责任。” 我握着冰凉的金属章,看见爷爷眼里闪烁着泪光。
⑤如今,军功章放在我的书桌抽屉里。每当学习懈怠时,我就会取出来看看。它像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也让我明白: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用热血和担当铸就的接力棒。
14.文章围绕 “军功章” 写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4 分)
15.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他说那是 1952 年的冬天,在朝鲜战场上,他们连队负责坚守一座无名高地。敌人的炮火像雨点般砸下来,阵地成了一片火海。
16.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17.结合全文,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4 分)
18.文章以 “爷爷的军功章” 为题,有何含义?(4 分)
(四)名著阅读(8 分)
19.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和《红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 分)
A.《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斯诺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展现了红军的精神风貌。
B.《红岩》中的江姐面对敌人的酷刑,坚贞不屈,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
C.《红星照耀中国》中彭德怀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爱戴。
D.《红岩》中的许云峰是隐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 分)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
(1)文段中的 “他” 是谁?(2 分)
(2)结合原著,说说 “他” 对中国革命的主要贡献(3 分)
三、作文(60 分)
21.请以 “那抹动人的红色”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情感真挚;(2)语言得体,语句通顺;(3)不少于 600 字。
答案解析
一、基础知识(30 分)
(10 分)
(1)志在千里 (2)山随平野尽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乱花渐欲迷人眼
(5)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6)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7)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解析:本题增加默写分值至 10 分,覆盖更多课内重点诗句,注意 “萋萋”“鹦鹉洲”“巫峡”“征蓬” 等易错字。
(10 分)
(1)①zhāng ②chéng ③造 ④复 (2)无错别字(或根据实际调整) (3)B (4)在 “为实现民族复兴” 后加 “的伟大梦想”
解析:将注音和字形整合为一题,(1)考查基础字音字形;(3)“联结” 强调紧密关联,“奉献” 符合语境;(4)补充宾语使句子完整。
(2 分)B
解析:“抑扬顿挫” 用于形容声音,不能修饰小说情节。
(2 分)B
解析:消息的核心是主体部分,导语为开头的概括性语句。
(2 分)A
解析:①总述家国情怀的地位,③解释内涵,②说明作用,④⑤提出传承做法,逻辑连贯。
(6 分)
(1)示例:家国情怀记心间,时代责任勇担当 (2)示例:红色经典诵读会 家国主题手抄报展 (3)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句诗体现了为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担当,激励我们奉献国家。
二、阅读理解(60 分)
(一)(17 分)
7. (4 分)(1)让 (2)侍奉 (3)赠送 (4)示众
解析: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注意古今异义。
8.(3 分)D
解析:“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是军纪要求,并非士兵实际遭遇。
9.(6 分)
(1)文官不贪图钱财,武将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
(2)士兵夜里宿营,百姓打开门愿意接纳他们,却没有敢进入的人。
解析:增加一道翻译题,(1)注意 “爱”“惜” 的翻译;(2)补充主语 “士兵”,使句意完整。
10.(4 分)甲诗通过感慨边疆战事,表达对良将护国的期盼;乙文通过岳飞的言行,展现其忠君爱国、治军严明的品质,体现个人对国家太平的担当。
(二)(15 分)
11. (4 分)材料一说明某中学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家国情怀,但部分学生在关注国家大事、阅读爱国书籍、参与爱国活动方面仍需加强。
12.(5 分)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能提供精神滋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13.(6 分)示例:①组织 “重走红色足迹” 研学活动,实地感受革命历史;②开展 “我与祖国共成长” 主题征文,抒发爱国情怀。
(三)(20 分)
14. (4 分)①爷爷珍藏军功章并时常擦拭;②爷爷向 “我” 讲述军功章背后的战斗故事;③爷爷拒绝炫耀军功章,在展览中讲述战友事迹;④爷爷病重时将军功章交给 “我”,嘱托承担责任。
15.(4 分)运用比喻修辞,将 “炮火” 比作 “雨点”,生动写出战斗的激烈残酷,烘托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16.(4 分)通过爷爷拒绝炫耀、讲述战友故事的情节,表现其谦虚低调、不忘战友的品质,丰满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17.(4 分)爷爷是爱国忠诚、英勇无畏、谦虚低调、重情重义的人,从他坚守阵地、珍藏军功章却不炫耀等行为中可见。
18.(4 分)“爷爷的军功章” 是线索,象征着老一辈的爱国精神与责任担当,寄托着对后代传承家国情怀的期望,点明主旨。
(四)(8 分)
19. (3 分)D
解析:《红岩》中隐藏在敌人内部的是华子良,许云峰是狱中斗争领导者。
20.(5 分)(1)毛泽东 (2)他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要缔造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作文(60 分)
例文
那抹动人的红色
爷爷的旧衣柜最底层,藏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红马甲。每年七一前夕,他总会把马甲翻出来,用软毛刷细细清理领口的褶皱。阳光穿过纱帘落在上面,那抹略显黯淡的红突然变得鲜活,像跃动的火苗,映得他满是老年斑的手背都泛起暖意。
我第一次见这件马甲时才八岁。那天爷爷给我讲起 1976 年的夏天,他作为公社民兵队长,带着队员在堤坝上抗洪。“连续守了七天七夜,这件马甲就是那会儿发的。” 他指着左胸的黄色补丁,“这是被树枝划破的,当时光顾着堵管涌,根本没察觉。” 马甲的袖口磨出了毛边,口袋边缘还留着褐色的水渍,爷爷说那是当年泡在泥浆里的痕迹。
去年深秋,社区要办 “老物件里的时光” 展览,居委会阿姨来家里征集展品。爷爷摩挲着马甲上的纽扣,犹豫了半天才答应。展出那天,他特意换上中山装,站在展台旁给年轻人当讲解员。有个戴眼镜的姑娘问:“大爷,这件马甲这么旧了,您怎么还留着?” 爷爷挺直腰板说:“这红不是普通的颜色,是那会儿大伙手挽手挡洪水时,心里烧着的那股劲儿。”
展览结束后,爷爷把马甲带回家,仔仔细细叠成方块。我发现他给马甲缝了个新衬里,用的是我穿旧的红毛衣拆下来的线。“这样能多存几年。” 他低头穿针时,我看见他鬓角的白发沾着阳光,像落了层金粉。
前阵子整理相册,我翻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二十多个穿着红马甲的年轻人站在堤坝上,雨水顺着他们的帽檐往下淌,可每个人的肩膀都挺得笔直。爷爷说左数第三个就是他,虽然看不清脸,但那件红马甲在灰茫茫的雨幕里,亮得像团永不熄灭的火。
现在,那件红马甲躺在樟木盒子里,旁边放着爷爷去年获得的 “优秀共产党员” 证书。每次打开盒子,我总能想起他常说的那句话:“这红啊,是从心里透出来的。只要还有人记着,就永远不会褪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