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次月考模拟试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基础知识(40 分)1.课文默写(10 分)(1)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2)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3)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5)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6)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7)风声一何盛, !(刘桢《赠从弟(其二)》)(8)《与朱元思书》中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 。(9)《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句子是: ,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12 分)走进秋天的山林,放眼望去,层林尽染。枫叶如霞,银杏似金,松柏更显苍翠挺拔。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水中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偶有几只小鸟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置身其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 分)chán ( ) 涟yī( ) 苍翠( ) 烘托(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4 分) 改为(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A. 矗立 荡漾 B. 屹立 飘荡 C. 矗立 飘荡 D. 屹立 荡漾(4)下列标点符号在语段中 “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水中的鹅卵石清晰可见。” 一句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 分)A. 第一个逗号 B. 第二个逗号 C. 句号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 他说话总是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很受大家欢迎。B.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吸引了众多读者。C. 春天的公园,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让人赏心悦目。D. 他在舞台上的表演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B.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C. 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也不陌生。D. 看到志愿者们热心服务的身影,我深受感动。5.下列关于文体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C. 我国古代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如 “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而立” 指三十岁,“不惑” 指四十岁。D.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作品,作者是英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6.综合性学习(5 分)班级准备开展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 分)(2)在活动中,你发现家乡的某一处文化遗产正在遭受破坏,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它?请写出两条。(3 分)二、阅读理解(60 分)(一)古诗文连读(18 分)【甲】秋夜山居施肩吾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乙】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甲诗以 “去雁声遥人语绝” 开篇,描绘了秋夜山居的寂静氛围。B. 乙诗中 “万木冻欲折” 衬托出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品格。C. 甲诗的 “衔” 字和乙诗的 “窥” 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D. 两首诗都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8.甲诗和乙诗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 分)【丙】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①,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②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③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④物。”(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簟(diàn):竹席。②荐:草垫。③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④长:多余。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1)王恭从会稽还( ) (2)因语恭( )(3)大去后( ) (4)甚惊( )10.翻译下列句子。(4 分)(1)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2)恭作人无长物。11.从文中可以看出王恭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二)非连阅读(14 分)【材料一】筷子,是中国特有的餐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据考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初的筷子称为 “箸”,后来因 “箸” 与 “住” 谐音,有停住之意,不吉利,所以改称为 “筷”。筷子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等材料制成,形状多为长方体或圆柱体,长度一般在 20-30 厘米之间。【材料二】使用筷子有很多讲究。正确的握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一根筷子,无名指抵住另一根筷子,两根筷子配合使用,能灵活地夹起各种食物。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碟,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上,这些行为在传统习俗中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材料三】随着时代的发展,筷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材质,现在还有不锈钢、塑料等材质的筷子。此外,筷子的设计也更加多样化,有的筷子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则印有卡通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一次性筷子的出现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因此,我们应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筷子。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筷子是中国特有的餐具,历史悠久。B. 最初的筷子称为 “箸”,后来改称为 “筷” 是因为谐音不吉利。C. 筷子的形状只有长方体和圆柱体两种。D. 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存在弊端。13.材料二主要介绍了筷子的哪些内容?(3 分)14.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筷子文化。(6 分)(四)叙事散文阅读(20 分)那棵老槐树张炜①在我家老屋的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它的树干粗壮,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树皮是灰褐色的,布满了深深的裂纹,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脸上的皱纹。②春天,老槐树抽出嫩绿的新芽。没过多久,新芽就长成了一片片椭圆形的叶子。叶子是那么绿,绿得像翡翠一样。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③夏天,老槐树的枝叶长得十分茂盛,像一把巨大的绿伞,为院子里带来一片阴凉。傍晚时分,大人们会搬一把椅子坐在树下乘凉、聊天,孩子们则在树下追逐、嬉戏。有时候,我们还会在树下摆一张桌子,吃晚饭。饭菜的香味混合着槐花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④秋天,老槐树的叶子慢慢变黄了。一阵秋风吹过,叶子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我们会把落叶扫到一起,堆在墙角。有时候,还会捡一些形状好看的叶子夹在书里做书签。⑤冬天,老槐树的叶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但它依然像一位坚强的战士,昂首挺胸地站在院子里,抵御着寒风的侵袭。⑥老槐树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还见证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在树下爬上爬下,有时候还会在树干上刻上自己的身高。如今,我已经长大了,离开了老屋,但老槐树依然在那里默默地守护着。⑦每次回到老屋,我都会先看看那棵老槐树。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位老朋友,心里感到无比亲切。我知道,无论我走多远,老槐树永远是我心中的牵挂。文中分别描写了老槐树在四季的不同景象,请简要概括。(4 分)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树皮是灰褐色的,布满了深深的裂纹,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脸上的皱纹。17.第③段描写了人们在槐树下的活动,有什么作用?(4 分)18.老槐树在 “我” 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 分)(五)名著阅读(10 分)19.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和《红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作者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采访经历。B. 《红岩》中的江姐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酷刑,始终坚贞不屈。C. 《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到的 “红军长征” 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D. 《红岩》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成都地区地下党人的英勇斗争事迹。20.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问题。(3 分)他是一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1)选段中的 “他” 是谁?(2)阅读《红岩》选段,回答问题。(4 分)“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这句话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精神品质?三、作文(50 分)21.请以 “那一刻,我长大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基础知识(1)大漠孤烟直(2)芳草萋萋鹦鹉洲(3)乱花渐欲迷人眼(4)山山唯落晖(5)江入大荒流(6)老骥伏枥(7)松枝一何劲(8)急湍甚箭,猛浪若奔(9)自非亭午夜分解析:本题考查课文默写,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如 “萋萋”“鹦鹉洲”“湍”“晖”“骥”“枥” 等。2.(1) 潺潺 漪 cāng hōng(2)“拨” 改为 “拔”“矿” 改为 “旷”(3)A(4)B解析:(1)考查字音,注意 “潺” 是翘舌音,“漪” 是一声,“苍” 是平舌音,“烘” 是后鼻音。(2)考查字形,“挺拨” 应改为 “挺拔”,“心矿神怡” 应改为 “心旷神怡”。(3)“矗立” 侧重于高耸地立着,“屹立” 侧重于坚定不动摇,这里形容松柏用 “矗立” 更合适;“荡漾” 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飘荡” 指在空中飘浮,这里形容涟漪用 “荡漾” 更合适,故选 A。(4)“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水中的鹅卵石清晰可见。” 中第二个逗号使用有误,应改为句号,因为 “清澈见底” 后意思已相对完整,故选 B。3.B解析:“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不能用来形容小说情节,B 项成语使用有误,故选 B。4.D解析:A 项缺少主语,可删去 “通过” 或 “使”;B 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 “能否”;C 项主客颠倒,应改为 “我对豫剧一点也不陌生”;D 项没有语病,故选 D。5.D解析:《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不是英国,故选 D。6.(1)示例: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2)示例:①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情况,请求他们采取措施进行保护;②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解析:(1)宣传标语要简洁明了,突出 “身边的文化遗产” 主题。(2)措施要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能有效保护文化遗产。二、阅读理解(一)课外古诗阅读7.D解析:甲诗通过描写秋夜山居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乙诗通过描写早梅,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和对春天的期盼,D 项表述不准确,故选 D。8.甲诗营造了寂静、清幽的意境;乙诗营造了清冷、高洁的意境。解析: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氛围进行分析,甲诗中 “去雁声遥人语绝” 等体现了寂静清幽;乙诗中 “万木冻欲折”“深雪里” 等体现了清冷,“幽香”“素艳” 体现了高洁。9.(1)回来(2)告诉(3)离开(4)非常,十分解析: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10.(1)你从东边回来,本来就应该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领给我。(2)我王恭做人没有多余的东西。解析: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如 “卿”“故”“及”“长物” 等。11.王恭是一个廉洁自律、生活简朴、为人正直的人。他把自己唯一的竹席送给王大,自己却坐草垫,体现了他的廉洁简朴;面对王大的请求,他不虚伪推辞,直接付诸行动,体现了他的正直。解析:从王恭的行为和语言入手,分析其品质,不仅要答出廉洁简朴,还要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其正直等品质。非连阅读12.C解析:材料一中说筷子的形状 “多为长方体或圆柱体”,并不是只有这两种,C 项表述不正确,故选 C。13.主要介绍了筷子的正确握法和使用过程中的讲究。解析:材料二开头说 “使用筷子有很多讲究”,接着分别介绍了正确的握法和一些不礼貌的行为,据此可概括出答案。14.①要深入了解筷子所承载的深厚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认识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使用筷子,严格遵循使用礼仪,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③在选择筷子时,要树立环保意识,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筷子,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以保护资源和环境;④要欣赏和传承筷子设计中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筷子文化与时俱进,更好地传承下去。解析:结合三则材料,从了解文化、正确使用、合理选择、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回答,内容更丰富具体。(三)文学作品阅读:15.春天,老槐树抽出嫩绿新芽,叶子翠绿;夏天,枝叶茂盛如绿伞,带来阴凉;秋天,叶子变黄飘落;冬天,叶子落尽,树枝抵御寒风。 解析:依次从②-⑤段提取关键信息,分别概括四季老槐树的特点,语言简洁明了。 1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槐树树皮上的裂纹比作饱经沧桑的老人脸上的皱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槐树的古老和历经岁月的痕迹,表达了作者对老槐树的亲近与敬意,也暗示了老槐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解析:先点明修辞手法,再分析其对老槐树特点的表现效果,最后阐述作者的情感。 17.描写人们在槐树下乘凉、聊天、嬉戏、吃晚饭等活动,展现了老槐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与温馨,体现了老槐树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下文写老槐树是 “我” 成长的见证者做了铺垫,让读者更能理解 “我” 对老槐树的深厚情感。 解析:从内容上分析活动所体现的老槐树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其对下文的铺垫作用。 18.老槐树在 “我” 心中是极其重要的存在,是 “我” 成长的见证者、童年欢乐的源泉和心中永远的牵挂。它见证了 “我” 小时候在树下爬上爬下、在树干上刻身高等成长的点滴;夏天为 “我” 和家人带来阴凉与欢乐,是童年美好回忆的载体;即使 “我” 长大离开老屋,每次回去都会先看它,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无论走多远,它都是 “我” 心中的牵挂,承载着 “我” 对家乡和童年的眷恋。 解析:结合⑥⑦段内容,从见证成长、承载欢乐、心中牵挂等方面分析,结合具体事例阐述,体现其在 “我” 心中的重要地位。 (四)名著阅读 19.D 成都改为重庆(若原题存在错误,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 20.(1)“他” 是毛泽东。 解析:根据《红星照耀中国》中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可准确判断出 “他” 是毛泽东。 (2)这句话表现了说话人(江姐)坚贞不屈、顽强不屈、对党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具有钢铁般意志的精神品质。 解析:结合《红岩》中江姐的事迹,这句话是她面对敌人酷刑时所说,体现了她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忠诚。 三、作文 例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 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坐在书桌前,烦躁地抓着头发,面前是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这时,妈妈端着一杯水走了进来,轻声说:“别急,慢慢想,妈妈相信你能做出来。” 我头也没抬,不耐烦地说:“你别烦我了,我自己能行。” 妈妈愣了一下,没再说什么,轻轻放下水杯,转身走了出去。 过了一会儿,我还是没有头绪,便赌气地把笔扔在桌上,起身走出房间。客厅里,妈妈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我的数学课本,眉头紧锁,似乎在认真研究那道题。她的头发有些凌乱,眼角的皱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猛地一揪。妈妈每天工作那么辛苦,下班回来还要做饭、洗衣服,现在还要为我的学习操心。而我刚才却那样对她,实在太不应该了。 我走过去,坐在妈妈身边,小声说:“妈妈,对不起,刚才我不该对你发脾气。” 妈妈抬起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没事,妈妈知道你着急。这道题是有点难,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妈妈的耐心讲解下,我终于解出了那道题。看着妈妈脸上的笑容,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以前,我总是把妈妈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稍有不顺心就发脾气。而现在,我懂得了体谅妈妈的辛苦,学会了向妈妈道歉。 那一刻,我明白了,长大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懂得体谅他人、承担责任。从那以后,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学会了关心妈妈,主动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因为我知道,只有学会感恩和担当,才是真正的长大。 解析:这篇作文通过描写自己因解不出题对妈妈发脾气,后来看到妈妈为自己操心而醒悟的过程,体现了 “那一刻,我长大了” 的主题。文章有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情感真挚,符合记叙文的要求,通过事件写出了自己的成长与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