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卷七年级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金华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卷七年级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卷七年级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第1~10题每小题3分,第11~15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七上·金华期末)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随意引进外来物种 B.大量收集珍稀物种做标本
C.严格执行海洋休渔制度 D.大肆进行自然保护区观光游
2.(2024七上·金华期末)科学以各种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下列四种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着明显区别的是(  )
A.种子长成幼苗 B.秋天大雁南飞
C.“嫦娥一号”绕月飞行 D.流星划破夜空
3.(2024七上·金华期末)“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诗句中描述的影响“大麦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4.(2024七上·金华期末)学习科学时经常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下列操作及事故处理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5.(2024七上·金华期末)对需测量的物理量进行估计,是基本的科学素养。下列估计中,不正确的是(  )
A.成人的手掌宽度大约为10 cm
B.中学生步行上学的平均速度约为1.2 m/s
C.金华盛夏中午室外地面附近温度可达38℃
D.中学生的体积约为50 m3
6.(2024七上·金华期末)细胞学说的建立从结构上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统一了起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细胞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的
D.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7.(2024七上·金华期末)织苗锦在苗族地区比较盛行,苗锦以纬丝起花,采用多把小梭子进行织造,用以镶嵌衣领、衣袖或作其他装饰,制作比较费时,但纹样色彩优美,独具民族风格,深受人们喜爱。织苗锦技术源于人们(  )
A.对遮身御寒的需求 B.对健康的需求
C.对补充能量的需求 D.对美的需求
8.(2024七上·金华期末)诗词中常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诗句中,能估算出物体运动速度的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春风十里扬州路 D.桃花潭水深千尺
9.(2024七上·金华期末)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3颗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行星。如图甲所示为其中一颗行星与其绕转的恒星所组成的星系,该星系相当于宇宙结构层次(如图乙所示)中的(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10.(2024七上·金华期末)下列生命现象中,与所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种子发芽后形成的幼苗渐渐长大了,这是生物的繁殖现象
B.用玻璃棒触碰蚯蚓前端,蚯蚓迅速躲避,这是生物对刺激的反应
C.同一只猫生出不同毛色的小猫,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D.小蝌蚪长成了一只青蛙,这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现象
11.(2024七上·金华期末)小金在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后,对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作了如下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物像偏左——向左移动玻片
B.物像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
C.视野较暗——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D.物像不清晰——调节粗准焦螺旋
12.(2024七上·金华期末)量筒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下列关于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液体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先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B.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定量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C.当量筒放在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在凹形液面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D.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形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13.(2024七上·金华期末)如表所示为浙江沿海地区较常见的四种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目 科 属 种
招潮蟹 十足 沙蟹 招潮蟹 招潮蟹
青蟹 十足 梭子蟹 青蟹 拟穴青蟹
江蟹 十足 梭子蟹 梭子蟹 梭子蟹
大闸蟹 十足 方蟹 绒螯蟹 毛蟹
A.大闸蟹和招潮蟹的亲缘关系最接近
B.毛蟹种所包含蟹的种类与数量比方蟹科多
C.四种蟹中青蟹与江蟹之间的共同特征最多
D.蟹和鱼都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鱼类
14.(2024七上·金华期末)学习了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后,小海进行了如下梳理和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
A.紫菜是藻类植物,依靠它的根固着在浅海岩石上
B.葫芦藓的孢子落在向阳、干燥的土壤中容易长成新的植株
C.肾蕨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进行繁殖
D.银杏是最古老的裸子植物之一,其果实俗称“白果”
15.(2024七上·金华期末)乘客乘垂直升降的电梯下楼,下降距离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电梯做曲线运动
B.0~20 s内电梯的速度越来越大
C.0~5 s内电梯的平均速度大于5~10 s内的平均速度
D.0~5 s内电梯的平均速度等于15~20 s内的平均速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20空格,每空2分,共40分)
16.(2024七上·金华期末)余粮山大红柿是兰溪特产,其约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曾被评为“全国十大优质农产品”。
(1)如图所示的柿子果实的直径为   cm,体积约为120   (填上合适的单位)。
(2)柿子味道甘甜,主要是因为细胞质中的   内含有甘甜的汁液。
17.(2024七上·金华期末)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南将六种动物分成甲、乙两类的依据是   。
(2)梅花鹿靠   (填器官名称)进行呼吸。
18.(2024七上·金华期末)如图所示为某校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橡皮泥制作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型。
(1)图中表示植物细胞的是   (填“甲”或“乙”)。
(2)图中②③④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其中   (填序号,下同)具有保护细胞、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进出的功能,   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19.(2024七上·金华期末)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
(1)在如图甲所示的模拟实验中,将小球由A向B移动,观察到大球被小球遮挡的过程。该实验模拟的是   (填“日食”或“月食”)发生的过程。
(2)如图乙所示为用专用仪器拍摄的太阳照片。该照片中①区域呈现的太阳活动是日珥,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层。
20.(2024七上·金华期末)甲、乙两辆汽车同时由车站开出,向东行驶,乙车内的乘客看甲车,觉得乙车在向后退;甲车内的乘客看乙车,也觉得乙车在向后退。这是乙车内的乘客以   为参照物的缘故,乙车的速度肯定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甲车的速度。
21.(2024七上·金华期末)如图所示为金华某地一座建筑在冬至日、夏至日正午的日照示意图。
(1)太阳光线B表示   (填“冬至日”或“夏至日”)正午时的光照情况,这一天,杭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2)从夏至日到冬至日,正午时射入该建筑内的阳光面积会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2.(2024七上·金华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该同学将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   (填“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
(2)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是   dm/s。
(3)为减小实验中时间测量的误差,可采取的措施为   。
23.(2024七上·金华期末)如图所示为小明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这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小明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玻璃管内液柱升降不明显,请对此提出改进意见:   (写出一点)。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20空格,每空2分,共40分)
24.(2024七上·金华期末)“公筷公勺”倡议一直是饮食文化的热点话题之一,使用公筷真的能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吗?专家们为此专门进行了实验探究。专家们在餐馆一共点了6道菜,每道菜分成3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实验中记录每克待检样品培养形成的菌落数量(单位略),如表所示。
待检样品 凉拌黄瓜 盐水虾 干锅茶树菇 炒芦笋 咸菜八爪鱼 香辣牛蛙
餐前(不食用组) 14000 160 1100 30 60 60
餐后 使用公筷组 16000 150 4600 30 20 150
不使用公筷组 45000 220 79000 530 5000 560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步骤1中将每道菜分成3组是为了进行   实验。
(3)分析“使用公筷组”和“不使用公筷组”的实验数据,请提出健康饮食的合理建议:   (写出一条)。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写出一条)。
25.(2024七上·金华期末)鲜花茎秆下的切口若被细菌感染,会大大缩短其保鲜时间。而研究表明,柚子皮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否利用柚子皮提取液来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呢?为此,小轩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组别 玫瑰花 培养液 添加剂 其他条件 保鲜时间
A 6枝 1000mL 100mL蒸馏水 ? 7天
B 6枝 1000mL 100mL柚子皮提取液 11天
(1)表格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2)该实验中的实验组是   (填“A”或“B”)组。
(3)为确保玫瑰花保鲜时间的不同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实验所用玫瑰花的   应相同。
(4)分析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
26.(2024七上·金华期末)小科为探究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混有少量红墨水的冷水,用带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密封锥形瓶的瓶口,将锥形瓶浸没在水温可设定的热水壶中。
设置初始温度为40℃,待玻璃管内液面稳定后,用记号笔在液面位置做标记。实验过程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温度,记录玻璃管内液面稳定后到标记处的距离。
(1)通过图甲实验,小科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
温度/℃ 40 42 44 46 48 50
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mm 0 6 11.5 17.5 24 30
分析数据,可以得出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
(2)在图甲装置的细玻璃管外标上对应的刻度值,可以制成一个简易的温度计,装置中的锥形瓶相当于图丙所示的普通温度计结构中的   (填序号)。
(3)小科为了探究空气与水哪个受热膨胀更明显,在图甲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实验(如图乙所示):另取一个相同规格的锥形瓶,向瓶内倒入与图甲实验中初温相同的适量冷水(混有少量红墨水),瓶内冷水的上方保留一部分空气,重复图甲实验的操作,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
温度/℃ 40 42 44 46 48 50
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mm 0 22 37 43.5 52 72
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
27.(2024七上·金华期末)一天饭后,小北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连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做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1)提出的问题:布的吸水能力和布料的种类有关吗?
猜想与假设:   。
(2)所需的器材:三个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量的水。
主要步骤:在三个烧杯中倒入足量且等量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   (填“杯中所剩水量”或“布所含水量”)。
(3)可得出的实验结论:   。
(4)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水浸渍,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量这个角度分析,应尽量采用   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28.(2024七上·金华期末)小明和同学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探究小孔成像。
(1)小明用硬纸筒制作“针孔照相机”来探究小孔成像,如图甲所示。小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移动内筒改变半透明薄膜到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会发生改变,于是他测出了小孔到半透明薄膜的距离不同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从数据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位置保持不变时,半透明薄膜离小孔越远,像越   (填“大”或“小”)。根据数据进一步判断:当半透明薄膜距小孔12.0 cm时,像的高度是   cm。
(2)小华用一次性杯子和半透明薄膜也做了一个“针孔照相机”,他在一次性杯子的底部用针戳了一个小孔,在杯口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小华在明亮的实验室里用这个“针孔照相机”来观察烛焰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图乙中观察方法正确的是   (填“A”或“B”)。
(3)小华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做实验,发现实际观察时,无论如何调节小孔到蜡烛的距离,半透明薄膜上烛焰的像都不清晰,你能帮他想个可行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吗?   (写出一条)。
(4)为了进一步探究小孔成像的性质,小华可选择的最佳光源是____(填字母)。
A.“E”形光源 B.“W”形光源 C.“R”形光源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29、32题各8分,第30、31题各6分,第33题7分,第34题5分,共40分)
29.(2024七上·金华期末)小金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量取80 mL热水倒入烧杯中,让热水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温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水温/℃ 50 40 33 28 25 24 24 24 24
(1)量取80 mL的水应选择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____(填字母)。
A.250 mL B.200 mL C.100 mL D.50 mL
(2)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所需时间____(多选,填字母)。
A.一定是10 min B.可能是8 min
C.可能是9 min D.可能是10 min
(3)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你认为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的是____(填字母)。
A. B.
C. D.
(4)小金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合理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④估计液体的温度
30.(2024七上·金华期末)洋葱被称为天然的“心脏支架”,营养价值特别高。小金制作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用到了如图甲所示的材料用具中的____(填字母)。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②④⑤⑥
(2)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时,要先在   倍物镜下找到细胞的物像。
(3)下列关于如图乙所示的显微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调换①,可以选择合适的目镜 B.转动⑤,可以升降镜筒
C.转动⑥,可以调节光的强弱 D.转动②,可以选择不同的物镜
31.(2024七上·金华期末)某同学根据四种淡水鱼的外部特征编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检索表。
甲 乙
(1)鱼类都生活在水中,用   呼吸,靠鳍游泳。
(2)检索表中“?”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3)检索表中的“C”代表如图甲所示的淡水鱼中的   。
32.(2024七上·金华期末)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如图甲所示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层,该层的名称是   。
(2)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尤为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多选,填序号)。
①若时间允许,要有序、快速撤离到室外 ②高层人员应该乘电梯逃生
③在室内躲到坚固的桌子下或蹲在墙角处 ④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3)地震的成因: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由   大板块拼合而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如图乙所示,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将书本向中间移动,发现书本中间凸起,这个实验主要模拟板块变动中的   现象。
33.(2024七上·金华期末)自伽利略在1607年做“提灯测光速”实验以来,科学史上陆续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光速的方法。伽利略测光速的方法如下:甲、乙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1500米的两座山的山顶,每人都提着一盏灯。甲先开灯,同时记下开灯的时间;当乙看见甲的灯光时,也立即开灯;甲看到乙的灯光后,又记下时间。甲记下的两次时间差为0.2秒。
(1)请利用伽利略测得的数据计算光速。
(2)伽利略测得的光速与实际光速相差甚远,请选择一个角度写出原因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34.(2024七上·金华期末)在教室里学习时,小实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较淡,为了探究其原因,他做了下列实验:①将铁块放在桌子上,旁边点上一支蜡烛,观察铁块的影子;②在铁块旁边再点上一支蜡烛,观察铁块的影子;③继续在铁块旁边点蜡烛,直到用蜡烛围满铁块四周,观察铁块的影子。结果小实发现,铁块的影子越来越淡,最后几乎没有了!已知教室的日光灯管是由多个小灯珠组成的。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教室里的影子比较淡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要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解答】A、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影响,故A错误;
B、收集珍惜物种做标本,容易导致物种灭绝,故B错误;
C、执行休渔期,可以让鱼儿有足够的繁殖时间,利于保护鱼类等海洋动物的多样性,故C正确;
D、进行自然保护区的观光游,会导致动植物的栖息地被侵占或生存受影响,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答案】C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种子的成长、大雁南飞、流行划过都属于自然现象,不是人为导致的。
【解答】“嫦娥一号”绕月飞行,不属于自然现象,是人类的行为。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长。
【解答】四月气温开始升高,大麦成熟,一片金黄,所以影响大麦黄的因素是温度。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使用胶头滴管取液体时,要先在空气中将胶头内的气体挤出。
【解答】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不能伸进试管内,故A不符合题意;
B、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盖子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B符合题意;
C、不小心被烫伤或烧伤,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故C不符合题意;
D、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接近,约为。
【解答】A、成人的手掌宽度约为科学课本宽度的一半,约为10cm,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每秒走2步,每一步的距离约为0.6m,所以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故B不符合题意;
C、金华夏天室外的温度略高于人体的体温,约为38℃,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密度约为,所以体积约为,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解答】A、病毒也属于生物,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A错误;
B、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新细胞由原来的细胞分裂而来,故B正确;
C、细胞是胡克发现的,故C错误;
D、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织苗锦技术用于装饰,可知是为了美化服饰等。
【解答】由题中信息可知,织苗锦技术用以镶嵌衣领、衣袖或作其他装饰 纹样色彩优美,独具民族风格,所以织苗锦技术源于人们对美的需求。
故答案为:D。
8.【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速度的计算。
【解答】ACD、描述的是长度或距离,没有时间,所以无法计算速度,故ACD错误;
B、具有路程、又有时间,可以计算速度,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银河系和宇宙
【解析】【分析】地球是行星,太阳是恒星。
【解答】行星绕着恒星在转,相当于地球绕着太阳在转,所以结构层次与太阳系相同。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生物能繁殖、能生长、能进行新陈代谢等。
【解答】A、种子长成幼苗,属于生物生长,不属于繁殖,故A符合题意;
B、蚯蚓躲避触碰,说明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能作出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小猫的特征和母猫不同,说明生物存在变异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蝌蚪长成青蛙,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属于生物的生长发育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调光→调焦观察→整理收纳。
【解答】A、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故物像偏左时,应向左移动玻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A正确。
B、显微镜大的放大倍数越大,物像越大。因此如果物像太小,可以增加放大倍数,即换用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B正确。
C、反光镜有两面,其中凹面镜能聚光,反射的光线更强;光圈越大,通光量越大,视野越亮。故当视野较暗时,可以用凹面镜和大光圈,C正确。
D、粗准焦螺旋只能大致调节,过分依赖可能导致对焦不准确;应该使用细准焦螺旋来精确调节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读数时俯视刻度,会导致读数偏大,仰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小。
【解答】A、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为了方便读数,应将刻度正对自己,故A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至临近刻度线时,应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液体,以免加入的液体体积过大,故B不符合题意;
C、读数时,不能将量筒拿起来,容易导致误差过大,故C符合题意;
D、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液面,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分类等级由大到小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解答】AC、招潮蟹和大闸蟹不同科,青蟹和江蟹属于同一科,所以青蟹和江蟹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共同点最多,故A错误,C正确;
B、种是最基础的分类等级,所以同一个种的物种种类和数量最少,因此毛蟹种所包含蟹的种类与数量比方蟹科少,故B错误;
D、蟹没有脊椎骨,属于无脊椎动物,不属于鱼类,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只有被子植物有花和果实。
【解答】A、紫菜属于藻类,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故A错误;
B、葫芦藓属于苔藓类,通过孢子繁殖,孢子的繁殖离不开水,所以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容易长成新的植株,故B错误;
C、肾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属于孢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故C正确;
D、银杏属于裸子植物,没有果实,“白果”是它的种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解答】A、电梯为垂直升降电梯,所以做直线运动,故A错误;
BCD、0-5s内的平均速度,5-15s内的平均速度,15-20s内的平均速度,可知0-20s内速度先变大后变小,0-5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15-20s内的平均速度,小于5-15s内的平均速度。5-15s做匀速运动,所以5-10s的速度等于5-15s的速度。
故答案为:D。
16.【答案】(1)5.50;厘米3(cm3)
(2)液泡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球形物体很难直接测量直径,需要借助三角尺和直尺进行测量。
(2)植物的气味和酸甜的口感都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
【解答】(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要在精确值后估读一位,左侧对应的刻度为1.50cm,右侧对应的7.00cm,所以直径为5.50cm。柿子的外形与球相似,球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柿子的体积约为120cm3。
(2)柿子甘甜的味道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
17.【答案】(1)是否有脊椎骨
(2)肺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根据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鱼类用鳃呼吸,两栖类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用肺呼吸。
【解答】(1)甲中三种动物都有脊椎骨,乙中三种动物都没有脊椎骨,所以分类的依据是:有无脊椎骨。
(2)梅花鹿属于哺乳类动物,用肺呼吸。
18.【答案】(1)甲
(2)②;③
【知识点】观察细胞;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注意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2)④是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内有遗传物质。
【解答】(1)植物细胞中有细胞壁、液泡等,动物细胞中没有,所以甲是植物细胞。
(2)②是细胞膜,有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③是细胞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场所。
19.【答案】(1)日食
(2)色球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1)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形成的是月食。
(2)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解答】(1)月球的体积较小,所以小球是月球,月球将太阳挡住时,发生日食。
(2)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中间一层,即色球层。
20.【答案】甲车;小于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解答】“乙车内的乘客看甲车,觉得乙车向后退”,“甲车内的乘客看乙车,也觉得乙车向后退”这同时说明两车方向相同、速度不同,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且乙车内的乘客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
21.【答案】(1)冬至日;昼短夜长
(2)增大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1)太阳高度越大,影长越短。
(2)太阳高度越大,光线越集中,照射面积越小。
【解答】(1)冬至日太阳高度小,影长长,所以B表示的是冬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的一天,所以杭州昼短夜长。
(2)从夏至到冬至,杭州的太阳高度逐渐变小,正午射入该居民屋内的阳光面积会逐渐增大。
22.【答案】(1)加速
(2)3
(3)减小斜面的坡度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经过更远的路程,所需时间更短,说明速度在变大。
(2)根据计算平均速度。
(3)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测量的误差越小,所以需要减慢小车运动的速度。
【解答】(1)由图可知,从A点到B点,经过的路程为4dm,经过的时间为2s。从B到C,经过的路程为5dm,时间为1s,可知小车在做加速运动。
(2)从A到C的平均速度。
(3)减小坡度,小车运动的速度变小,在斜面上停留的时间更长,便于计时。
23.【答案】热胀冷缩;换用较细的玻璃管(或换用更大的瓶子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积膨胀程度一定时,玻璃管越细,液柱上升高度越高。
【解答】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以此制成了温度计。
液柱变化不明显是因为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够,可以换更大的瓶子,增加液体的量或者换用更细的玻璃管。
24.【答案】(1)使用公筷能否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2)对照
(3)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
(4)餐前的凉拌黄瓜的菌落总数远高于其他菜品(合理均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实验想要探究的是使用公筷真的能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所以提出的问题是:使用公筷能否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2)分析表中数据发现,使用公筷组的菌落更少,所以建议使用公筷。
(3)凉拌黄瓜的菌落数比其它菜多很多。
【解答】(1)实验的变量是是否使用公筷,所以探究的问题是使用公筷能否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2)每道菜分成三组,其中一组不食用,一组使用公筷,一组不使用公筷,用于对照。
(3)由实验数据可知,不使用公筷组各种菜中的菌落数量均远大于使用公筷组,所以建议是聚餐时使用公勺公筷。
(4)由表中数据可知,在6道菜中,凉拌黄瓜的菌落数远大于其它菜。
25.【答案】(1)相同且适宜
(2)B
(3)生长状况、品种、开花时间等
(4)柚子皮提取液可以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实验环境应适宜。
(2)A组不作处理,所以是对照组。
(3)根据控制变量法,应选择相同的鲜花进行实验。
(4)使用柚子皮提取液的B组,鲜花保鲜时间更长,说明柚子皮可以延长鲜花的保鲜期。
【解答】(1)为了控制变量,应将鲜花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
(2)B组加入了柚子皮提取液,所以是实验组。
(3)为了控制变量,减小其它因素的干扰,选择的鲜花应生长状态、品种等相同。
(4)由表中数据可知,B组鲜花的保鲜期更长,说明柚子皮提取液可以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
26.【答案】(1)一定质量的水,温度越高,体积越大
(2)②
(3)空气受热膨胀比水更明显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越大,说明水的体积越大。
(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得的。
(3)留有空气时,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更大,说明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程度更大。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质量一定时,温度从40℃升高至50℃,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逐渐变大,可知水的体积逐渐变大。
(2)锥形瓶中装有液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相当于温度计中的玻璃泡,即图中的②。
(3)由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保留空气的乙装置中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更大,可以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程度大于水。
27.【答案】(1)布的吸水能力可能和布料的种类有关
(2)杯中所剩水量
(3)布的吸水能力和布料的种类有关
(4)棉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猜想是对探究问题的猜测。
(2)布含水量不易观察,杯子剩余水量比较容易观察。
(3)实验结论是根据表中信息回答探究的问题。
(4)棉布吸水效果好,可用于制作夏装。
【解答】(1)不同材质的不吸收水的效果不同,所以猜想布的吸水能力可能与不料的种类有关。
(2)杯中剩余的水越少,说明布的吸水效果越好,所以可用过观察杯中剩余水量来比较吸水效果。
(3)由表中信息可知,杯中剩余的水量不同,可得:布的吸水效果与布料的种类有关。
(4)由表中数据可知,使用棉布的一组剩余的水量最少,说明棉布的吸水效果最好,所以夏应选择棉布来制作夏装。
28.【答案】(1)大;6.0
(2)A
(3)关闭实验室的灯(合理均可)
(4)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观察表中数据,找到像的高度与小孔到薄膜的距离的关系。
(2)当眼睛距离所观察的物体太近时,会看不见该物体。
(3)像与环境间差异不大时,周围环境的光线会干扰我们观察,所以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观察。
(4)光源不对称,可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比如正立还是倒立、左右是否相反。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半透明薄膜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且距离每增大2.0cm,像的高度增大1.0cm,所以当距离为12.0cm时,像的高度为6.0cm。
(2)像成在半透明膜上,眼睛紧贴半透明膜将观察不到像,所以A为正确的观察方式。
(3)像不清晰,可能是外界光线较多,像与周围环境间的差异不大,所以可以将实验室的灯关掉,再进行观察。
(4)使用不对称的光源,可以探究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关系。
故答案为:C。
29.【答案】(1)C
(2)C;D
(3)A
(4)④②③①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为了减小误差,要一侧测量。
(2)水温最终会降至室温,所以稳定不变的温度即为室温。
(3)水温高于环境温度时,热量会散失,水的温度会逐渐降低,直至恢复至室温。
(4)温度计不用测量高于量程的温度,否则会导致温度计损坏。
【解答】(1)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应选择最大测量值稍大于所要量取的体积。
故答案为:C。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温最终稳定在24℃,说明室温为24℃,则冷却到室温的时间在8分钟之后10分钟之前。
故答案为CD。
(3)由表中数据可知,经过相同的时间,水温刚开始下降得快,后来下降得慢,最终稳定不变。
故答案为A。
(4)在测量液体的温度前,要先预判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即④②;接着将温度计放入液体中,玻璃泡与液体充分接触,等液面稳定后再读数,即③①。
故正确的顺序为:④②③①。
30.【答案】(1)B
(2)低
(3)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在载玻片上滴清水的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低倍镜换高倍镜时,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否则将观察不到像。
(3)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解答】(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使,需要用刀片且洋葱表皮,并用镊子将表皮撕下,所以需要②③;将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上之前,要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所以需要载玻片和胶头滴管,即⑤⑥。
故答案为:B。
(2)低倍镜放大倍数小,观察的范围大,所以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
(3)A、①是放置目镜的位置,放大倍数与长度成反比,故A不符合题意;
B、⑤是粗准焦螺旋,可以升降镜筒,进行调焦,故B不符合题意;
C、⑥是细准焦螺旋,可以使像更清晰,但不能调节光的强弱,调节光的强弱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故C符合题意;
D、②是物镜转换器,调节②可以选择不同的物镜,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1.【答案】(1)鳃
(2)嘴边有短须
(3)鳙鱼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根据鱼类的特征解答;
(2)检索表中对应的分类特征应该相反;
(3)根据C描述的鱼的特征确定对应的鱼类。
【解答】(1)鱼类都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靠鳍游泳。
(2)根据图片可知,2a和2b的分类特征相反,分类标准是头部长短和是否有短须。根据2a的内容可知,2b的内容为:头部较长,嘴边有短须;
(3)根据图片可知,检索表中的“C”特征为:体表深色,有斑纹,那么应该是淡水鱼汇总的鳙鱼。
32.【答案】(1)地壳
(2)①③
(3)六;碰撞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地球从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发生地震时,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3)板块的碰撞和张裂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
【解答】(1)A在最外侧,称为地壳。
(2)①地震来临时,为防止建筑物倒塌对人造成伤害,在若时间允许,要有序、快速撤离到室外,故①正确;
②地震来临时不能乘电梯,故②错误;
③在室内躲到坚固的桌子下或蹲在墙角可以抵挡坠落物的撞击,故③正确;
④地震来临时,不能进入室内抢运物品,生命安全最重要,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①③。
(3)岩石圈像七巧板,由六大板块组成。书本相互靠近,中间隆起,模拟的是板块的碰撞,可能是形成山脉。
33.【答案】(1)由题意可知,甲记下的两次时间内,光通过的距离为3000m, 则光速.
(2)①路程角度(如:距离太短),可增大路程;②时间角度(如:人需要反应时间;计时工具不够精确),可将 人工计时改为机械计时(或利用更精确的计时工具)。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速度。
(2)距离过近、测量时间存在误差等都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解答】(2)人的反应需要时间,在距离较近时,反应时间对测量的影响很大,所以测量结果误差较大。解决办法:增大路程。
34.【答案】教室内有多个光源,照射同一个物体时,其中一个光源照射物体产生的影子会被另一侧的光源照亮,从而使 得影子看起来比较淡。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没有光线经过,即没有被照亮的部分就是影子。
【解答】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有部分光被挡住了,所以出现了影子,若各个方向都有光,则被遮挡的部分减小,影子变淡。
1 / 1浙江省金华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卷七年级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第1~10题每小题3分,第11~15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七上·金华期末)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随意引进外来物种 B.大量收集珍稀物种做标本
C.严格执行海洋休渔制度 D.大肆进行自然保护区观光游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要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解答】A、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影响,故A错误;
B、收集珍惜物种做标本,容易导致物种灭绝,故B错误;
C、执行休渔期,可以让鱼儿有足够的繁殖时间,利于保护鱼类等海洋动物的多样性,故C正确;
D、进行自然保护区的观光游,会导致动植物的栖息地被侵占或生存受影响,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2024七上·金华期末)科学以各种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下列四种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着明显区别的是(  )
A.种子长成幼苗 B.秋天大雁南飞
C.“嫦娥一号”绕月飞行 D.流星划破夜空
【答案】C
【知识点】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种子的成长、大雁南飞、流行划过都属于自然现象,不是人为导致的。
【解答】“嫦娥一号”绕月飞行,不属于自然现象,是人类的行为。
故答案为:C。
3.(2024七上·金华期末)“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诗句中描述的影响“大麦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长。
【解答】四月气温开始升高,大麦成熟,一片金黄,所以影响大麦黄的因素是温度。
故答案为:B。
4.(2024七上·金华期末)学习科学时经常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下列操作及事故处理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使用胶头滴管取液体时,要先在空气中将胶头内的气体挤出。
【解答】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不能伸进试管内,故A不符合题意;
B、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盖子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B符合题意;
C、不小心被烫伤或烧伤,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故C不符合题意;
D、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24七上·金华期末)对需测量的物理量进行估计,是基本的科学素养。下列估计中,不正确的是(  )
A.成人的手掌宽度大约为10 cm
B.中学生步行上学的平均速度约为1.2 m/s
C.金华盛夏中午室外地面附近温度可达38℃
D.中学生的体积约为50 m3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接近,约为。
【解答】A、成人的手掌宽度约为科学课本宽度的一半,约为10cm,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每秒走2步,每一步的距离约为0.6m,所以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故B不符合题意;
C、金华夏天室外的温度略高于人体的体温,约为38℃,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密度约为,所以体积约为,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2024七上·金华期末)细胞学说的建立从结构上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统一了起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细胞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的
D.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解答】A、病毒也属于生物,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A错误;
B、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新细胞由原来的细胞分裂而来,故B正确;
C、细胞是胡克发现的,故C错误;
D、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2024七上·金华期末)织苗锦在苗族地区比较盛行,苗锦以纬丝起花,采用多把小梭子进行织造,用以镶嵌衣领、衣袖或作其他装饰,制作比较费时,但纹样色彩优美,独具民族风格,深受人们喜爱。织苗锦技术源于人们(  )
A.对遮身御寒的需求 B.对健康的需求
C.对补充能量的需求 D.对美的需求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织苗锦技术用于装饰,可知是为了美化服饰等。
【解答】由题中信息可知,织苗锦技术用以镶嵌衣领、衣袖或作其他装饰 纹样色彩优美,独具民族风格,所以织苗锦技术源于人们对美的需求。
故答案为:D。
8.(2024七上·金华期末)诗词中常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诗句中,能估算出物体运动速度的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春风十里扬州路 D.桃花潭水深千尺
【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速度的计算。
【解答】ACD、描述的是长度或距离,没有时间,所以无法计算速度,故ACD错误;
B、具有路程、又有时间,可以计算速度,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9.(2024七上·金华期末)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3颗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行星。如图甲所示为其中一颗行星与其绕转的恒星所组成的星系,该星系相当于宇宙结构层次(如图乙所示)中的(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答案】B
【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银河系和宇宙
【解析】【分析】地球是行星,太阳是恒星。
【解答】行星绕着恒星在转,相当于地球绕着太阳在转,所以结构层次与太阳系相同。
故答案为:B。
10.(2024七上·金华期末)下列生命现象中,与所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种子发芽后形成的幼苗渐渐长大了,这是生物的繁殖现象
B.用玻璃棒触碰蚯蚓前端,蚯蚓迅速躲避,这是生物对刺激的反应
C.同一只猫生出不同毛色的小猫,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D.小蝌蚪长成了一只青蛙,这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现象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生物能繁殖、能生长、能进行新陈代谢等。
【解答】A、种子长成幼苗,属于生物生长,不属于繁殖,故A符合题意;
B、蚯蚓躲避触碰,说明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能作出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小猫的特征和母猫不同,说明生物存在变异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蝌蚪长成青蛙,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属于生物的生长发育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2024七上·金华期末)小金在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后,对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作了如下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物像偏左——向左移动玻片
B.物像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
C.视野较暗——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D.物像不清晰——调节粗准焦螺旋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调光→调焦观察→整理收纳。
【解答】A、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故物像偏左时,应向左移动玻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A正确。
B、显微镜大的放大倍数越大,物像越大。因此如果物像太小,可以增加放大倍数,即换用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B正确。
C、反光镜有两面,其中凹面镜能聚光,反射的光线更强;光圈越大,通光量越大,视野越亮。故当视野较暗时,可以用凹面镜和大光圈,C正确。
D、粗准焦螺旋只能大致调节,过分依赖可能导致对焦不准确;应该使用细准焦螺旋来精确调节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
故答案为:D。
12.(2024七上·金华期末)量筒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下列关于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液体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先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B.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定量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C.当量筒放在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在凹形液面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D.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形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读数时俯视刻度,会导致读数偏大,仰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小。
【解答】A、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为了方便读数,应将刻度正对自己,故A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至临近刻度线时,应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液体,以免加入的液体体积过大,故B不符合题意;
C、读数时,不能将量筒拿起来,容易导致误差过大,故C符合题意;
D、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液面,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024七上·金华期末)如表所示为浙江沿海地区较常见的四种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目 科 属 种
招潮蟹 十足 沙蟹 招潮蟹 招潮蟹
青蟹 十足 梭子蟹 青蟹 拟穴青蟹
江蟹 十足 梭子蟹 梭子蟹 梭子蟹
大闸蟹 十足 方蟹 绒螯蟹 毛蟹
A.大闸蟹和招潮蟹的亲缘关系最接近
B.毛蟹种所包含蟹的种类与数量比方蟹科多
C.四种蟹中青蟹与江蟹之间的共同特征最多
D.蟹和鱼都属于脊椎动物中的鱼类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分类等级由大到小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解答】AC、招潮蟹和大闸蟹不同科,青蟹和江蟹属于同一科,所以青蟹和江蟹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共同点最多,故A错误,C正确;
B、种是最基础的分类等级,所以同一个种的物种种类和数量最少,因此毛蟹种所包含蟹的种类与数量比方蟹科少,故B错误;
D、蟹没有脊椎骨,属于无脊椎动物,不属于鱼类,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4.(2024七上·金华期末)学习了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后,小海进行了如下梳理和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
A.紫菜是藻类植物,依靠它的根固着在浅海岩石上
B.葫芦藓的孢子落在向阳、干燥的土壤中容易长成新的植株
C.肾蕨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进行繁殖
D.银杏是最古老的裸子植物之一,其果实俗称“白果”
【答案】C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只有被子植物有花和果实。
【解答】A、紫菜属于藻类,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故A错误;
B、葫芦藓属于苔藓类,通过孢子繁殖,孢子的繁殖离不开水,所以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容易长成新的植株,故B错误;
C、肾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属于孢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故C正确;
D、银杏属于裸子植物,没有果实,“白果”是它的种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4七上·金华期末)乘客乘垂直升降的电梯下楼,下降距离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电梯做曲线运动
B.0~20 s内电梯的速度越来越大
C.0~5 s内电梯的平均速度大于5~10 s内的平均速度
D.0~5 s内电梯的平均速度等于15~20 s内的平均速度
【答案】D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解答】A、电梯为垂直升降电梯,所以做直线运动,故A错误;
BCD、0-5s内的平均速度,5-15s内的平均速度,15-20s内的平均速度,可知0-20s内速度先变大后变小,0-5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15-20s内的平均速度,小于5-15s内的平均速度。5-15s做匀速运动,所以5-10s的速度等于5-15s的速度。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20空格,每空2分,共40分)
16.(2024七上·金华期末)余粮山大红柿是兰溪特产,其约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曾被评为“全国十大优质农产品”。
(1)如图所示的柿子果实的直径为   cm,体积约为120   (填上合适的单位)。
(2)柿子味道甘甜,主要是因为细胞质中的   内含有甘甜的汁液。
【答案】(1)5.50;厘米3(cm3)
(2)液泡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球形物体很难直接测量直径,需要借助三角尺和直尺进行测量。
(2)植物的气味和酸甜的口感都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
【解答】(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要在精确值后估读一位,左侧对应的刻度为1.50cm,右侧对应的7.00cm,所以直径为5.50cm。柿子的外形与球相似,球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柿子的体积约为120cm3。
(2)柿子甘甜的味道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
17.(2024七上·金华期末)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南将六种动物分成甲、乙两类的依据是   。
(2)梅花鹿靠   (填器官名称)进行呼吸。
【答案】(1)是否有脊椎骨
(2)肺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根据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鱼类用鳃呼吸,两栖类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用肺呼吸。
【解答】(1)甲中三种动物都有脊椎骨,乙中三种动物都没有脊椎骨,所以分类的依据是:有无脊椎骨。
(2)梅花鹿属于哺乳类动物,用肺呼吸。
18.(2024七上·金华期末)如图所示为某校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橡皮泥制作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型。
(1)图中表示植物细胞的是   (填“甲”或“乙”)。
(2)图中②③④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其中   (填序号,下同)具有保护细胞、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进出的功能,   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1)甲
(2)②;③
【知识点】观察细胞;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注意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2)④是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内有遗传物质。
【解答】(1)植物细胞中有细胞壁、液泡等,动物细胞中没有,所以甲是植物细胞。
(2)②是细胞膜,有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③是细胞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场所。
19.(2024七上·金华期末)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
(1)在如图甲所示的模拟实验中,将小球由A向B移动,观察到大球被小球遮挡的过程。该实验模拟的是   (填“日食”或“月食”)发生的过程。
(2)如图乙所示为用专用仪器拍摄的太阳照片。该照片中①区域呈现的太阳活动是日珥,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层。
【答案】(1)日食
(2)色球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太阳的结构与概况
【解析】【分析】(1)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形成的是月食。
(2)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解答】(1)月球的体积较小,所以小球是月球,月球将太阳挡住时,发生日食。
(2)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中间一层,即色球层。
20.(2024七上·金华期末)甲、乙两辆汽车同时由车站开出,向东行驶,乙车内的乘客看甲车,觉得乙车在向后退;甲车内的乘客看乙车,也觉得乙车在向后退。这是乙车内的乘客以   为参照物的缘故,乙车的速度肯定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甲车的速度。
【答案】甲车;小于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解答】“乙车内的乘客看甲车,觉得乙车向后退”,“甲车内的乘客看乙车,也觉得乙车向后退”这同时说明两车方向相同、速度不同,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且乙车内的乘客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
21.(2024七上·金华期末)如图所示为金华某地一座建筑在冬至日、夏至日正午的日照示意图。
(1)太阳光线B表示   (填“冬至日”或“夏至日”)正午时的光照情况,这一天,杭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2)从夏至日到冬至日,正午时射入该建筑内的阳光面积会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1)冬至日;昼短夜长
(2)增大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1)太阳高度越大,影长越短。
(2)太阳高度越大,光线越集中,照射面积越小。
【解答】(1)冬至日太阳高度小,影长长,所以B表示的是冬至日。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的一天,所以杭州昼短夜长。
(2)从夏至到冬至,杭州的太阳高度逐渐变小,正午射入该居民屋内的阳光面积会逐渐增大。
22.(2024七上·金华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该同学将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的A点由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   (填“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
(2)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是   dm/s。
(3)为减小实验中时间测量的误差,可采取的措施为   。
【答案】(1)加速
(2)3
(3)减小斜面的坡度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经过更远的路程,所需时间更短,说明速度在变大。
(2)根据计算平均速度。
(3)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测量的误差越小,所以需要减慢小车运动的速度。
【解答】(1)由图可知,从A点到B点,经过的路程为4dm,经过的时间为2s。从B到C,经过的路程为5dm,时间为1s,可知小车在做加速运动。
(2)从A到C的平均速度。
(3)减小坡度,小车运动的速度变小,在斜面上停留的时间更长,便于计时。
23.(2024七上·金华期末)如图所示为小明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这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小明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玻璃管内液柱升降不明显,请对此提出改进意见:   (写出一点)。
【答案】热胀冷缩;换用较细的玻璃管(或换用更大的瓶子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积膨胀程度一定时,玻璃管越细,液柱上升高度越高。
【解答】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以此制成了温度计。
液柱变化不明显是因为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够,可以换更大的瓶子,增加液体的量或者换用更细的玻璃管。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20空格,每空2分,共40分)
24.(2024七上·金华期末)“公筷公勺”倡议一直是饮食文化的热点话题之一,使用公筷真的能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吗?专家们为此专门进行了实验探究。专家们在餐馆一共点了6道菜,每道菜分成3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实验中记录每克待检样品培养形成的菌落数量(单位略),如表所示。
待检样品 凉拌黄瓜 盐水虾 干锅茶树菇 炒芦笋 咸菜八爪鱼 香辣牛蛙
餐前(不食用组) 14000 160 1100 30 60 60
餐后 使用公筷组 16000 150 4600 30 20 150
不使用公筷组 45000 220 79000 530 5000 560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步骤1中将每道菜分成3组是为了进行   实验。
(3)分析“使用公筷组”和“不使用公筷组”的实验数据,请提出健康饮食的合理建议:   (写出一条)。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写出一条)。
【答案】(1)使用公筷能否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2)对照
(3)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
(4)餐前的凉拌黄瓜的菌落总数远高于其他菜品(合理均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实验想要探究的是使用公筷真的能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所以提出的问题是:使用公筷能否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2)分析表中数据发现,使用公筷组的菌落更少,所以建议使用公筷。
(3)凉拌黄瓜的菌落数比其它菜多很多。
【解答】(1)实验的变量是是否使用公筷,所以探究的问题是使用公筷能否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2)每道菜分成三组,其中一组不食用,一组使用公筷,一组不使用公筷,用于对照。
(3)由实验数据可知,不使用公筷组各种菜中的菌落数量均远大于使用公筷组,所以建议是聚餐时使用公勺公筷。
(4)由表中数据可知,在6道菜中,凉拌黄瓜的菌落数远大于其它菜。
25.(2024七上·金华期末)鲜花茎秆下的切口若被细菌感染,会大大缩短其保鲜时间。而研究表明,柚子皮提取液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否利用柚子皮提取液来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呢?为此,小轩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组别 玫瑰花 培养液 添加剂 其他条件 保鲜时间
A 6枝 1000mL 100mL蒸馏水 ? 7天
B 6枝 1000mL 100mL柚子皮提取液 11天
(1)表格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2)该实验中的实验组是   (填“A”或“B”)组。
(3)为确保玫瑰花保鲜时间的不同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实验所用玫瑰花的   应相同。
(4)分析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相同且适宜
(2)B
(3)生长状况、品种、开花时间等
(4)柚子皮提取液可以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实验环境应适宜。
(2)A组不作处理,所以是对照组。
(3)根据控制变量法,应选择相同的鲜花进行实验。
(4)使用柚子皮提取液的B组,鲜花保鲜时间更长,说明柚子皮可以延长鲜花的保鲜期。
【解答】(1)为了控制变量,应将鲜花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
(2)B组加入了柚子皮提取液,所以是实验组。
(3)为了控制变量,减小其它因素的干扰,选择的鲜花应生长状态、品种等相同。
(4)由表中数据可知,B组鲜花的保鲜期更长,说明柚子皮提取液可以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
26.(2024七上·金华期末)小科为探究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混有少量红墨水的冷水,用带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密封锥形瓶的瓶口,将锥形瓶浸没在水温可设定的热水壶中。
设置初始温度为40℃,待玻璃管内液面稳定后,用记号笔在液面位置做标记。实验过程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温度,记录玻璃管内液面稳定后到标记处的距离。
(1)通过图甲实验,小科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
温度/℃ 40 42 44 46 48 50
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mm 0 6 11.5 17.5 24 30
分析数据,可以得出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
(2)在图甲装置的细玻璃管外标上对应的刻度值,可以制成一个简易的温度计,装置中的锥形瓶相当于图丙所示的普通温度计结构中的   (填序号)。
(3)小科为了探究空气与水哪个受热膨胀更明显,在图甲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实验(如图乙所示):另取一个相同规格的锥形瓶,向瓶内倒入与图甲实验中初温相同的适量冷水(混有少量红墨水),瓶内冷水的上方保留一部分空气,重复图甲实验的操作,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
温度/℃ 40 42 44 46 48 50
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mm 0 22 37 43.5 52 72
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
【答案】(1)一定质量的水,温度越高,体积越大
(2)②
(3)空气受热膨胀比水更明显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越大,说明水的体积越大。
(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得的。
(3)留有空气时,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更大,说明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程度更大。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质量一定时,温度从40℃升高至50℃,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逐渐变大,可知水的体积逐渐变大。
(2)锥形瓶中装有液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相当于温度计中的玻璃泡,即图中的②。
(3)由两个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保留空气的乙装置中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更大,可以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程度大于水。
27.(2024七上·金华期末)一天饭后,小北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连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做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1)提出的问题:布的吸水能力和布料的种类有关吗?
猜想与假设:   。
(2)所需的器材:三个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量的水。
主要步骤:在三个烧杯中倒入足量且等量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   (填“杯中所剩水量”或“布所含水量”)。
(3)可得出的实验结论:   。
(4)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水浸渍,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量这个角度分析,应尽量采用   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答案】(1)布的吸水能力可能和布料的种类有关
(2)杯中所剩水量
(3)布的吸水能力和布料的种类有关
(4)棉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猜想是对探究问题的猜测。
(2)布含水量不易观察,杯子剩余水量比较容易观察。
(3)实验结论是根据表中信息回答探究的问题。
(4)棉布吸水效果好,可用于制作夏装。
【解答】(1)不同材质的不吸收水的效果不同,所以猜想布的吸水能力可能与不料的种类有关。
(2)杯中剩余的水越少,说明布的吸水效果越好,所以可用过观察杯中剩余水量来比较吸水效果。
(3)由表中信息可知,杯中剩余的水量不同,可得:布的吸水效果与布料的种类有关。
(4)由表中数据可知,使用棉布的一组剩余的水量最少,说明棉布的吸水效果最好,所以夏应选择棉布来制作夏装。
28.(2024七上·金华期末)小明和同学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探究小孔成像。
(1)小明用硬纸筒制作“针孔照相机”来探究小孔成像,如图甲所示。小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移动内筒改变半透明薄膜到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会发生改变,于是他测出了小孔到半透明薄膜的距离不同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从数据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位置保持不变时,半透明薄膜离小孔越远,像越   (填“大”或“小”)。根据数据进一步判断:当半透明薄膜距小孔12.0 cm时,像的高度是   cm。
(2)小华用一次性杯子和半透明薄膜也做了一个“针孔照相机”,他在一次性杯子的底部用针戳了一个小孔,在杯口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小华在明亮的实验室里用这个“针孔照相机”来观察烛焰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图乙中观察方法正确的是   (填“A”或“B”)。
(3)小华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做实验,发现实际观察时,无论如何调节小孔到蜡烛的距离,半透明薄膜上烛焰的像都不清晰,你能帮他想个可行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吗?   (写出一条)。
(4)为了进一步探究小孔成像的性质,小华可选择的最佳光源是____(填字母)。
A.“E”形光源 B.“W”形光源 C.“R”形光源
【答案】(1)大;6.0
(2)A
(3)关闭实验室的灯(合理均可)
(4)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观察表中数据,找到像的高度与小孔到薄膜的距离的关系。
(2)当眼睛距离所观察的物体太近时,会看不见该物体。
(3)像与环境间差异不大时,周围环境的光线会干扰我们观察,所以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观察。
(4)光源不对称,可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比如正立还是倒立、左右是否相反。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半透明薄膜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且距离每增大2.0cm,像的高度增大1.0cm,所以当距离为12.0cm时,像的高度为6.0cm。
(2)像成在半透明膜上,眼睛紧贴半透明膜将观察不到像,所以A为正确的观察方式。
(3)像不清晰,可能是外界光线较多,像与周围环境间的差异不大,所以可以将实验室的灯关掉,再进行观察。
(4)使用不对称的光源,可以探究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关系。
故答案为:C。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29、32题各8分,第30、31题各6分,第33题7分,第34题5分,共40分)
29.(2024七上·金华期末)小金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量取80 mL热水倒入烧杯中,让热水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温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水温/℃ 50 40 33 28 25 24 24 24 24
(1)量取80 mL的水应选择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____(填字母)。
A.250 mL B.200 mL C.100 mL D.50 mL
(2)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所需时间____(多选,填字母)。
A.一定是10 min B.可能是8 min
C.可能是9 min D.可能是10 min
(3)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你认为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的是____(填字母)。
A. B.
C. D.
(4)小金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合理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④估计液体的温度
【答案】(1)C
(2)C;D
(3)A
(4)④②③①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为了减小误差,要一侧测量。
(2)水温最终会降至室温,所以稳定不变的温度即为室温。
(3)水温高于环境温度时,热量会散失,水的温度会逐渐降低,直至恢复至室温。
(4)温度计不用测量高于量程的温度,否则会导致温度计损坏。
【解答】(1)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应选择最大测量值稍大于所要量取的体积。
故答案为:C。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温最终稳定在24℃,说明室温为24℃,则冷却到室温的时间在8分钟之后10分钟之前。
故答案为CD。
(3)由表中数据可知,经过相同的时间,水温刚开始下降得快,后来下降得慢,最终稳定不变。
故答案为A。
(4)在测量液体的温度前,要先预判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即④②;接着将温度计放入液体中,玻璃泡与液体充分接触,等液面稳定后再读数,即③①。
故正确的顺序为:④②③①。
30.(2024七上·金华期末)洋葱被称为天然的“心脏支架”,营养价值特别高。小金制作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用到了如图甲所示的材料用具中的____(填字母)。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②④⑤⑥
(2)用显微镜观察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时,要先在   倍物镜下找到细胞的物像。
(3)下列关于如图乙所示的显微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调换①,可以选择合适的目镜 B.转动⑤,可以升降镜筒
C.转动⑥,可以调节光的强弱 D.转动②,可以选择不同的物镜
【答案】(1)B
(2)低
(3)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在载玻片上滴清水的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低倍镜换高倍镜时,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否则将观察不到像。
(3)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解答】(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使,需要用刀片且洋葱表皮,并用镊子将表皮撕下,所以需要②③;将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上之前,要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所以需要载玻片和胶头滴管,即⑤⑥。
故答案为:B。
(2)低倍镜放大倍数小,观察的范围大,所以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
(3)A、①是放置目镜的位置,放大倍数与长度成反比,故A不符合题意;
B、⑤是粗准焦螺旋,可以升降镜筒,进行调焦,故B不符合题意;
C、⑥是细准焦螺旋,可以使像更清晰,但不能调节光的强弱,调节光的强弱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故C符合题意;
D、②是物镜转换器,调节②可以选择不同的物镜,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1.(2024七上·金华期末)某同学根据四种淡水鱼的外部特征编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检索表。
甲 乙
(1)鱼类都生活在水中,用   呼吸,靠鳍游泳。
(2)检索表中“?”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3)检索表中的“C”代表如图甲所示的淡水鱼中的   。
【答案】(1)鳃
(2)嘴边有短须
(3)鳙鱼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根据鱼类的特征解答;
(2)检索表中对应的分类特征应该相反;
(3)根据C描述的鱼的特征确定对应的鱼类。
【解答】(1)鱼类都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靠鳍游泳。
(2)根据图片可知,2a和2b的分类特征相反,分类标准是头部长短和是否有短须。根据2a的内容可知,2b的内容为:头部较长,嘴边有短须;
(3)根据图片可知,检索表中的“C”特征为:体表深色,有斑纹,那么应该是淡水鱼汇总的鳙鱼。
32.(2024七上·金华期末)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如图甲所示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层,该层的名称是   。
(2)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尤为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多选,填序号)。
①若时间允许,要有序、快速撤离到室外 ②高层人员应该乘电梯逃生
③在室内躲到坚固的桌子下或蹲在墙角处 ④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3)地震的成因: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由   大板块拼合而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如图乙所示,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将书本向中间移动,发现书本中间凸起,这个实验主要模拟板块变动中的   现象。
【答案】(1)地壳
(2)①③
(3)六;碰撞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地球从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发生地震时,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3)板块的碰撞和张裂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
【解答】(1)A在最外侧,称为地壳。
(2)①地震来临时,为防止建筑物倒塌对人造成伤害,在若时间允许,要有序、快速撤离到室外,故①正确;
②地震来临时不能乘电梯,故②错误;
③在室内躲到坚固的桌子下或蹲在墙角可以抵挡坠落物的撞击,故③正确;
④地震来临时,不能进入室内抢运物品,生命安全最重要,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①③。
(3)岩石圈像七巧板,由六大板块组成。书本相互靠近,中间隆起,模拟的是板块的碰撞,可能是形成山脉。
33.(2024七上·金华期末)自伽利略在1607年做“提灯测光速”实验以来,科学史上陆续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光速的方法。伽利略测光速的方法如下:甲、乙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1500米的两座山的山顶,每人都提着一盏灯。甲先开灯,同时记下开灯的时间;当乙看见甲的灯光时,也立即开灯;甲看到乙的灯光后,又记下时间。甲记下的两次时间差为0.2秒。
(1)请利用伽利略测得的数据计算光速。
(2)伽利略测得的光速与实际光速相差甚远,请选择一个角度写出原因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答案】(1)由题意可知,甲记下的两次时间内,光通过的距离为3000m, 则光速.
(2)①路程角度(如:距离太短),可增大路程;②时间角度(如:人需要反应时间;计时工具不够精确),可将 人工计时改为机械计时(或利用更精确的计时工具)。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速度。
(2)距离过近、测量时间存在误差等都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解答】(2)人的反应需要时间,在距离较近时,反应时间对测量的影响很大,所以测量结果误差较大。解决办法:增大路程。
34.(2024七上·金华期末)在教室里学习时,小实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较淡,为了探究其原因,他做了下列实验:①将铁块放在桌子上,旁边点上一支蜡烛,观察铁块的影子;②在铁块旁边再点上一支蜡烛,观察铁块的影子;③继续在铁块旁边点蜡烛,直到用蜡烛围满铁块四周,观察铁块的影子。结果小实发现,铁块的影子越来越淡,最后几乎没有了!已知教室的日光灯管是由多个小灯珠组成的。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教室里的影子比较淡的原因。
【答案】教室内有多个光源,照射同一个物体时,其中一个光源照射物体产生的影子会被另一侧的光源照亮,从而使 得影子看起来比较淡。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没有光线经过,即没有被照亮的部分就是影子。
【解答】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有部分光被挡住了,所以出现了影子,若各个方向都有光,则被遮挡的部分减小,影子变淡。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