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华益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华益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中国,三千年文明历史,崇尚“和”,和文化的思想源远流长,和形式丰富多彩,和为贵历来就是中国人民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和谐”的社会建设。我校八(1)班举行“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也是其中一员,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
1.下面是八(1)班“以和为贵”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旁白,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追溯“和”字的起源,它本来指声音之间的调和。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赋予了“和”丰富的内涵。“和”可以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体自身内部的一种和谐默契、相抚相成的关系。与他人相处时,要和颜悦色;与自己相处时,要和风细雨。“和”融合于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之中,并成为其精髓所在,它俨然已化作一种不朽的文化符号,矗立于华夏文明的精神高地。
A.“追溯”的“溯”读“shuò”,“默契”的“契”读“qì”。
B.“精髓”的“髓”读“suǐ”,“俨然”的“俨”读“yǎn”。
C.“融合”的“合”应写为“和”,“相抚相成”的“抚”应写为“辅”
D.“赋予”的“予”应写为“与”,“和颜悦色”的“悦”应写为“乐”
答案:B
解析:A.“追溯”的“溯”读“sù”
C. “融合”的“合”应写为“合”
D.“赋予”的“予”应写为“予”,“和颜悦色”的“悦”应写为“悦”
2.同学们在教材中搜集了体现“和”不同内涵的古诗文,请你一起完成梳理。(4分)
“和”的内涵 古诗文 出处
强调人际和睦的博爱精神 ① ,② 。 《大道之行也》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③ ,④ 。 《题破山寺后禅院》
答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解析:(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句强调通过打破血缘私爱的局限性,构建起普世性的人间大爱,实现社会深层和谐,符合人际和睦的博爱精神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强调通过自然与心灵的互动,深刻诠释了“和”的至高境界——即人与自然、自我内心的双重和谐。这种和谐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直指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是“以和为贵”思想的升华体现。
3. 为了进一步推展“以和为贵”的主题实践互动,八(1)班同学到荣获2025年第一季度“湖南好人榜”的蒋国云家里采访,采访结束后,小益同学写了以下一段总结文字。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采访了蒋国云先生,探讨“以和为贵”的真谛,短短一席话,却让我不以为然,豁然开朗。
②蒋先生将“和”的力量剖析得无比清晰:它绝非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基于相互尊重、寻求共赢的智慧。他分享的真实案例让我看到,冲突中冷静倾听、换位思考,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找到比单纯争执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③更让我铭记于心的是他鼓动我们成为“校园小调解员”,设计属于中学生的“和平方案”,让“和”的理念真正生根发芽。④在这次采访中让我们受益匪浅,为我打开了理解“以和为贵”的全新维度——它不仅是我们文化的瑰宝,更是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实践智慧。我已迫不及待想和同学们分享这些思考,共同在校园里播撒“和”的种子!
第①句应将“不以为然”改成“深受震撼”。
第②句应将分号“;”改为逗号“,”。
第③句是一个正确的句子,没有语病。
第④句应删去“在”“中”。
答案:C
解析:这句话属于搭配不当 的病句类型。鼓动应该改为鼓励。
4.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和”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4分)
材料一: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中庸》)
材料二: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答案:(1)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在班级活动的讨论环节,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营造和谐有序的议事氛围,现需拟订 “以和为中心的班级议事规则”。请根据班委会成员的对话内容,补写两条合适的议事规则。要求语言简洁明了,紧扣 “和” 的主题。
班长:我们应该鼓励全班同学积极为班集体出谋划策,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宣传委员:在议事过程中,如果出现意见分歧,要注意①__________________
文艺委员:我认为在他人表达时,其他人还需要做到②__________________
班长:没错!再补充一条:最终议事结果通过民主表决确定,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答案示例】(1)以和为贵,理性沟通
(2)尊重他人,静心倾听言,尊重不同观点等。
本题考查拟写规则。拟写时要围绕”和”的主题,语言得体即可。
示例:①空:本着”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的原则,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要有理有据说出自己的看法;
②空:争论时请放弃成见,学会换位思考,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问题,学会尊重,就事论事,不能进行人身攻击;
③空:商议讨论班级事务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班级良性发展为共同目标,不能事事先想到自己。
还可补充“用语要礼貌、得体,说话有礼有节”等。
(3) 互相尊重,就事论事,不适用侮辱性字眼。 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其意图。 能包容不同观点,择善而从。
6.当前俄乌冲突仍在延续,世界上还有许多地区正经历着冲突与战火。战争不仅摧毁家园、夺走生命,更给人们的心灵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和平,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石。请你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为主题,创作一条20字以内的宣传标语。
解析:主题鲜明,清晰体现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核心思想;富有感染力,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示例:同护一片蓝天,共享一份和平;示例二:只有记住战争的痛苦,才能珍惜和平的生活。示例三:和平需要你我共同参与。
二、阅读与鉴赏(共5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6分)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②分残漏③,孤灯落碎花④。二年随骠骑⑤,辛苦向天涯。
【注释】①赊:遥远。②角:军营中的号角。③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④碎花:灯花。⑤骠(piào)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诗人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峻。
7.(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时空落笔,“三更”是指时间之晚,“万里”是指诗人离家之远。
B.颔联“寒”字一语双关,既表现了气候寒冷,也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凉的情感。
C.这首诗语深情重,质朴凝练,是怀乡诗中的佳作。
D.本诗和《蒹葭》一样,都写了环境的凄苦冷寂,目的是渲染诗人内心的绝望。
8.(4分)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颈联“晓角”和“孤灯”这两个意象使用非常巧妙:“晓角”是从听觉角度写的,“孤灯”是从① 角度写的,二者衬托出诗人② 的心绪,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
【答案】7.D 8. 视觉 孤独寂寞和思乡
【解析】戎昱的《桂州腊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夜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诗中,“三更尽”“万里赊”凸显了时间与空间的遥远,而“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唐代怀乡诗中的佳作。
7.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本诗写环境的凄苦冷寂,如“雪声偏傍竹”“孤灯落碎花”等,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但并非是“绝望”;《蒹葭》中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等凄清的环境,主要是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表达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也并非渲染“绝望”;
故选D。
8.考查写作角度及情感理解。
一空,结合颈联“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意为: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晓角”是军营中的号角声,诗人听到号角声,这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的。“孤灯”指的是孤独的一盏灯,诗人是用眼睛看到了这盏灯以及灯上落下的灯花,“孤灯”和“落碎花”都是诗人视觉所及的景象。由此可知,“孤灯”是从视觉角度写的。
二空,结合全诗来看,首联“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表明诗人离家万里,深夜未眠,思乡之情浓厚。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进一步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身处异乡的孤寂。再看颈联“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晓角”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传来,更添凄凉之感,“孤灯”独自燃烧,灯花落下,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此时诗人在异乡的寒夜中,伴着孤灯,听着晓角,这种情景衬托出了他孤独寂寞的心境。同时,整首诗都围绕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展开,这些景象也进一步烘托出他强烈的思乡情绪。由此可知,“晓角”和“孤灯”二者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和思乡的心绪,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
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②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③,而刖其左足。及厉王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④其右足。武王薨⑤,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⑥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⑦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相:鉴别。③:欺骗,迷惑。④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⑥奚:何,为什么。⑦理:加工雕琢玉石。
9.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马说》中“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骈”和“并驾齐驱”中“骈”意义有联系,都有“并列、并排”之意。
B. 《马说》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食”,与“食不饱,力不足”的“食”读音和意思都不同,前者读“sì”,是“喂养”;后者读“shí”,是“吃” 。
C. 《卞和泣玉》中“王乃使玉人理其璞”的“理”,与“理屈词穷”的“理”意思不同,“理屈词穷”侧重“道理、事理”,文中“理”为“雕琢”意 。
D. 《卞和泣玉》中“泣尽而继之以血”的“泣”,和“泣不成声”的“泣”意思完全一样,都是“哭泣”的意思。
答案:D
解析:
A选项:《马说》“骈死于槽枥之间”里“骈”是“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并驾齐驱”中“骈(并驾 )”体现车马并排行进,二者核心意思都是“并列、并排”,理解正确。
B选项:《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食”,通“饲”,读“sì”,是“喂养”的意思 ;“食不饱,力不足”的“食”读“shí”,是“吃”的意思 。读音和语义均不同,理解正确。
C选项:《卞和泣玉》“王乃使玉人理其璞”中“理”是“雕琢”玉石之意 ;“理屈词穷”里“理”指“道理、事理” 。二者意思不同,理解正确。
D选项:《卞和泣玉》“泣尽而继之以血”的“泣”,指“眼泪” ,强调流出的液体;“泣不成声”的“泣”,侧重“哭泣的动作、行为” 。二者语义有明显区别,理解错误,故答案选D 。
10.以下关于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B.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C.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D.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2.两篇文章主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请结合甲乙文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10. D
11.(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12.《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共同点是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解析】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悲(感到痛苦)”“贞(诚实正直的人)”“名(称作)”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以及对文章内容、主题的把握。甲文第③段中,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最终只能得出“天下无马”的结论。因食马者的无知彻底埋没了千里马的才华,作者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饱含深深的无奈。乙文中,根据“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可知,厉王及武王不识玉,对卞和施以酷刑,导致“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即把宝玉看为石头,把忠贞的人看为说谎的人。本文说明如果当权者不能够识别人才,就会造成人才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结局。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两篇文章主题的相似之处即可。
参考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乙】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啊。(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非文学作品阅读(共8分)
请阅读材料后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学习成绩好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并不理想?为什么会有“高分低能”现象存在?这其中,非智力因素比如品格、情商等,或许和社会与情感能力有关。
202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世界范围内启动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简称SSES)的国际大规模测评,借鉴“大五”人格模型,建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框架。如图所示,此框架主要分为五大维度,每个维度又确立了三项子能力。
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五大维度和15项子能力
根据OECD全球报告,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首先,社会与情感能力对教育、健康与生活质量(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考试焦虑)均产生影响。从生活满意度来看,10岁组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15岁组学生,从童年到青春期,生活满意度会下降,乐观是迄今为止与生活满意度最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从考试焦虑来看,从童年到青春期,学生考试焦虑会上升,尤其是女孩。
其次,社会与情感能力存在类型差异。性别差异:平均而言,男孩的情绪调节能力更强,更善于社交,更有活力,而女孩则更负责任,更有同理心,更愿意合作。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平均而言,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城市中,社会经济地位优越的学生比社会经济地位差的同龄人具有更高的社会与情感能力。
第三,影响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因素有: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校园欺凌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呈负相关。受欺凌程度较高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较低。
【材料二】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一个学名,通俗地讲,就是情商。情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比智商、知识更重要。
通常来说,人的智商平均水平是100到110之间,高的可达120,低的会到80,即使有障碍的人,也有八九十。但是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却可能出现负数,比如人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下,在暴躁的社会情感下,可能会对社会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随着社会活动的变化越来越多样,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社会与情感能力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材料三】
人的一生发展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社会情感能力,其中家庭和学校共育,不断发生交互,对人的情感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长期以来,一些学校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造成一些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不足,导致了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不过,“双减”实施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13.【理解推断】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框架包括任务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五项子能力。
B.由材料一可知学校归属感较高的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较低。
C.智商高的人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下,其社会情感能力也可能出现负数。
D.“双减”实施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已得到提升。
[解析] A.从材料一可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框架包括任务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五大维度;B.从材料一“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可知,学校归属感较高的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较高;D.材料三原文是“‘双减’实施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不能推断出“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已得到提升”。
14.【迁移运用】小益是学生会主席兼班级宣传委员,她性格开朗有活力,责任感强。遇大事都能临危不乱,镇定处理,善于合作。期末考在即,在学习上非常努力的她,成绩并没有明显提升,她妈妈为此非常焦虑,请你结合材料劝解小益妈妈,缓解她的焦虑。(6分)
[答案] 阿姨,您好!(称呼问好1分)小红性格开朗有活力,责任感强,说明她的交往能力、任务能力很强;(1分)她遇大事都能临危不乱,镇定处理,善于合作,说明她的情绪调节能力、协作能力很强;(1分)由此看来,小红的情商很高。(1分)哪怕中考在即,也不能只关注成绩,更不需为此过度焦虑,因为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情商可能比智商、知识更重要。(1分)逻辑层次、表达连贯(1分)
[解析] 材料二第一段“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一个学名,通俗地讲,就是情商。情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比智商、知识更重要”和材料三“一些学校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造成一些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不足,导致了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可知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对照材料一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的五大维度和15项子能力,“小红是学生会主席,性格开朗有活力,责任感强”,说明她的交往能力、任务能力很强;“遇大事都能临危不乱,镇定处理,善于合作”,说明她的情绪调节能力、协作能力很强。由此看来,小红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也就是情商很高。中考在即,她在学习上也非常努力,虽然成绩没有明显提升,但是我们不能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她的社会与情感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请阅读以下现代游记,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的桨声
①夜宿江南古镇同里,只听得自己的梦,在静谧的秋里,振了一夜的翅。朦胧中,有桨声在远处响,悠扬如天籁。干脆早起,舍不得睡了。
②依街角望去,曙色如黛的古镇,像一叶睡莲,或一朵浮萍,静静地铺陈在烟波浩渺的湖面,千年一梦,香鼾如酿。古老的晓月千年的秋风,把尘世的一切都归零,归于同里一宿的静,一如隐居深山不染凡间半根游丝的庵寺。但这种静不是失落了生机的寂寥,而是一种淡泊从容、处世无惊的定。
③只有渐近的桨声,是这幅水墨佳作的画外音,千年不变。
④月在月光中走,风在风天里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循了依稀桨声,我轻轻地走在同里披了黛色外衣的晨里,一任自己的心,从容地在古境里散步。巷路上的条形石横排竖镶,两侧的云片石挤挤密密,拥向光线不甚明晰的远处。悄悄地,我生怕叩在石板上的足声和沾着的红尘,侵扰了古镇的宁静与圣洁。
⑤记得昨夜,投宿在古镇明清老街上的世德堂,只见深深庭院里的石桌石椅静冷如雕,曲桥亭荷旁的石榴灿灿灼灼地挂在空中,低眉顺目,枝掩叶捂。偌大的五进院落69间房,楼对阁、户对窗,只住进同伴和我。他有些怯怯地问,是不是有点儿冷清,我说庭院冷清,湖水清冷,既冷又清,恰是静心养性的曼妙仙境。清冷是一种意境,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凡夫俗子,来就来了,走就走了,同里的水依旧清冷如许,微澜不兴,轻波不扬,千年如此。
⑥记得昨夜,踟蹰在灯火阑珊处,【A】一位老者躬身幽黄的店灯下,就着一盘堆尖的湖蟹,醮着比酒还醇的夜风,抿着比夜还香的老酒,以及葱姜蒜酱油醋,专心而安详地别着咂着。秋风起,蟹脚痒,被湖风浪起的蟹们,性急地爬进渔子们早已张着的蟹池鱼网,钻进早已等候在湖边或者潜藏水底的蟹箱,以及湖中央高脚屋下泊着的渔船,被渔夫们吱呀吱呀地摇着、浪着,就拢了岸,装了车,坐了飞机,去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急急去填塞那些本已膏油满贯的肚子们。也有的就近上了寻常百姓的餐碟,驱除水上人家一天的辛劳。问多少钱一只,老人头也不抬地答:“侬吃伐,十五块一只?”轻醉微熏,恬静淡泊,秋风不催,千年如此。
⑦记得昨夜,依河港的边街行走,石板高高低低,喀哒喀哒,如空谷间的山石萌动。民居静寂安宁,前街后坊,开门做店,闭门为家。临街的门缝里,偶尔透出点儿光亮和窸窸窣窣的家语。有旧报旧书糊了窗玻璃的,定睛一瞥,恰是一幅倒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偶有一两盏灯笼高高地亮起,却又被夜色浓浓地围起,光晕下一桌麻将正静静地推来倒去。不争不抢,要紧不慢,默无声息,千年如此。
⑧一个快意的嚏喷打过去,长长的幽巷那头,久久地激起一个更加响亮的回应。天凉了。天也渐亮了。
⑨有户枢依呀地响起清晰的音符,此起彼伏,唱和无序,从唐宋唱到明清,婉转如歌到今天,该有一千多年了吧!
⑩同里的早晨特别悠扬,舒展得像港汊一样没有尽头;温婉的光景被同里抻长,长得像里弄一样找不见尾巴。街巷里锅碗瓢盆声和远处河街菜市的嘈杂声,奏响古镇千年如一的晨曲。街里套街,店后有店,客气的招徕,温情的应答,榨油糕和油条的飘香,让人涎滴三尺三。不时有渔船靠上来叫卖,讨价还价,一团和气。【B】同里湖丰沛的鱼虾菱藕,滋养着水岸人家,锅里炖着沸着熬着煮着蒸着炸着的,全是鲜美香艳,让隔湖相望、以特色风味闻名的苏州人不得不惊叹“吃在同里”。
千年的长河在同里歇了歇脚,继续前行,把个江南古镇的韵味,全留在一桥一水一人家之间了……
乡村是城市的母亲。同里用舒缓的节奏,放慢了世人急促的步履和急切的心跳,一扫风尘世故,是现代社会一处天然的“疗吧”。达官显贵、文人仕子、渔妇耕夫,都能在这温柔水乡停舟歌桨,找到一处心灵皈依的芳草洲。古镇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适性,成就了自己历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同里是历史的博物馆,是江南的化石,是文化的标点,是《诗经》的故乡,是一支苍老的桨。那桨声,从容地响起,千年不变。
(选自刘汉俊《在江之南》,有删减)
【理所至】
15.梳理本文的旅游路线图,请你根据文本内容补全信息。(3分)
由于同里的特殊环境,作者此次旅程非常简单。旅行虽发生在早晨,但作者写出了从“③_______”(摘文中原词)到“天渐亮”的时间变化,所见也发生着变化。期间作者通过回忆起昨夜的经历,既交代他的行踪,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赏所见】
16.作者重在写风土人情,文中多处描绘了同里人的“吃”,请从遣词造句角度分析【A】【B】两句,并且找出其差异点。(6分)
【悟所感】
17.作者在文末写道:“那桨声,从容地响起,千年不变。”请结合全文,说说桨声为什么千年不变,“千年不变”的只是桨声吗?(6分)
15.①漫步在巷路上;②依河港的边街行走;③曙色如黛/披着黛色外衣的晨里
16.【A】句运用了“躬身、就着、蘸着、呡着、剔着、咂着”等一系列动词,将老者吃湖蟹时的动作分解放慢,一步步展现,生动地刻画了老者悠闲安详的模样,突出了湖蟹的美味。
【B】句同样运用了“炖着沸着熬着煮着蒸着炸着”等一系列动词,却是将所有动作放在一个句子中,罗列了水岸人家对待同里湖中鱼虾菱藕的不同烹饪方式,节奏明快,令人惊叹,也点明了后文苏州人惊叹“吃在同里”的原因。
17.示例:(1)同里是水乡,船是当地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同里的水流淌了千年,同里的桨声便响了千年,为此,作者才发出了“只有渐近的桨声,是这幅水墨佳作的画外音,千年不变”这样的感慨。(2分)
(2)千年不变的不只是桨声,当作者漫步在巷路上,回忆起投宿在古镇明清老街上的世德堂时,感受到一种清冷的意境,感慨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凡夫俗子,同里的水依旧清冷如许,微澜不兴,千年如此;当他踟蹰在灯火阑珊处,看到当地人吃蟹卖蟹的情景,感受到了当地人恬静淡泊的气质,感慨秋风不催,千年如此;当他依河港的边街行走,看到民居街坊的模样,感受到一种不争不抢,要紧不慢的生活态度,默无声息,千年如此。所以千年不变的不只是桨声,还是同里清冷的意境,是同里人恬淡的气质以及从容的生活态度,是这座古镇历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 (2点得4分,写出3点得5分)
解析:由第①段“朦胧中,有桨声在远处响,悠扬如天籁”,第 段“同里是历史的博物馆,是江南的化石,是文化的标点,是《诗经》的故乡,是一支苍老的桨。那桨声,从容地响起,千年不变”可知,同里是江南水乡,当地人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船,同里的水流淌了千年,同里的桨声便响了千年,为此,作者才发出了“那桨声,从容地响起,千年不变”这样的感慨。
由第⑤段“我说庭院冷清,湖水清冷,既冷又清,恰是静心养性的曼妙仙境。清冷是一种意境,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凡夫俗子,来就来了,走就走了,同里的水依旧清冷如许、清泠如许,微澜不兴,轻波不扬,千年如此”,可以概括出:不变的是同里静心养性、清冷安宁(静谧)环境;
由第⑥段“轻醉微熏,恬静淡泊,秋风不催,千年如此”,可以概括出:不变的是同里人自赏与自满、恬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由第⑦段“光晕下一桌麻将正静静地推来倒去。不争不抢,要紧不慢,默无声息,千年如此”,第⑩段“街巷里锅碗瓢盆声和远处河街菜市的嘈杂声,奏起古镇千年如一的晨曲”,可以概括出:不变的是同里百姓安逸宁静、不争不抢、要紧不慢、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
由第 段“同里用舒缓的节奏,放慢了世人急促的步履和急切的心跳……古镇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适性,成就了自己历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可以概括出:不变的是同里舒缓的节奏、博大的包容性和普适性,成就的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
名著阅读
18.小华同学根据《经典常谈》的介绍,准备阅读《汉书》和《离骚》,并结合二者的共性内容作主题发言。以下最适合的话题是( ) (2分)
A. 史书的体例发展 B. 浅谈文学中的“香草”象征
C. 史书与抒情诗的叙事差异 D. 古代贤君忠臣的精神传承
参考答案:D
《离骚》中屈原以“美政”理想映射对贤君的向往,以自身忠贞体现臣子品格;《汉书》作为正史,在《高帝纪》《苏武传》等篇章中,详细记载了汉文帝、汉武帝等君主的治政事迹,以及苏武、张骞等忠臣的气节。二者均通过文本传递了古代政治伦理中“贤君忠臣”的价值内涵。
A选项中,《离骚》是辞赋代表作,但《汉书》本质为史书,虽收录辞赋作品,却非以“辞赋文学发展”为核心;B选项“香草”是《离骚》的独特象征,《汉书》作为史书并无此类文学意象;C选项“叙事差异”侧重对比两者体裁特征,而非共性主题,均不符合题干“共性内容”的要求。因此,D选项最能体现两部作品在思想内核上的共通性。
19.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有同学认为可将书名换成《保尔成长记》,你认可吗?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案】19.示例:不认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书名,不仅高度概括了保尔从社会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的童工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过程,表现了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还暗示了作品的主题:一个人只有在激烈的斗争和艰苦的考验中经受住锻炼,才能成长为真正的钢铁战士。如果换成《保尔成长记》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五、作文(50分)
20.在“2024年度汉语盘点”中,“变”当选为年度国际汉字。回首2024,从全球格局到个人生活,无不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不同的人对待变化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人喜欢变化,认为“变”才能带来进步;有人不愿改变,认为“变”意味着风险;也有人认为“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智慧……
在成长过程中,你经历或者见证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带给你怎样的思考、收获和感悟呢?请选择印象最深的一种变化,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力求做到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②写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025年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
时量:120分钟 分值: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0.5毫米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0.5毫米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亲爱的八年级孩子们,当一个人踮起脚尖靠近太阳的时候,全世界都挡不住他的阳光。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勇敢向前而更加瑰丽。自己有了光芒才配得上自己追逐的星星。天赋可以让一个人闪闪发光,努力也能。梦想不会发光,会发光的是追逐梦想的你。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中国,三千年文明历史,崇尚“和”,“和”文化源远流长,形式丰富多彩,“以和为贵”历来就是中国人民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和谐”的社会建设的要求。我校八(1)班举行“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也是其中一员,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
1.下面是八(1)班“以和为贵”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稿,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追溯“和”字的起源,它本来指声音之间的调和。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赋予了“和”丰富的内涵。“和”可以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体自身内部的一种和谐默契、相抚相成的关系。与他人相处时,要和颜悦色;与自己相处时,要和风细雨。“和”融合于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之中,并成为其精髓所在,它俨然已化作一种不朽的文化符号,矗立于华夏文明的精神高地。
A.“追溯”的“溯”读“shuò”,“默契”的“契”读“qì”。
B.“精髓”的“髓”读“suǐ”,“俨然”的“俨”读“yǎn”。
C.“融合”的“合”应写为“和”,“相抚相成”的“抚”应写为“辅”
D.“赋予”的“予”应写为“与”,“和颜悦色”的“悦”应写为“乐”
2.同学们在教材中搜集了体现“和”不同内涵的古诗文,请你一起完成梳理。(4分)
“和”的内涵 古诗文 出处
强调人际和睦的博爱精神 ① , ② 。 《大道之行也》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③ , ④ 。 《题破山寺后禅院》
3. 为了推进“以和为贵”的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八(1)班同学到荣获2025年第一季度“湖南好人榜”的蒋国云家里采访,采访结束后,小益同学写了以下一段总结文字。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采访了蒋国云先生,探讨“以和为贵”的真谛,短短一席话,却让我不以为然,豁然开朗。
②蒋先生将“和”的力量剖析得无比清晰:它绝非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基于相互尊重、寻求共赢的智慧。他分享的真实案例让我看到,冲突中冷静倾听、换位思考,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找到比单纯争执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③更让我铭记于心的是他鼓动我们成为“校园小调解员”,设计属于中学生的“和平方案”,让“和”的理念真正生根发芽。④在这次采访中让我们受益匪浅,为我打开了理解“以和为贵”的全新维度——它不仅是我们文化的瑰宝,更是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实践智慧。我已迫不及待想和同学们分享这些思考,共同在校园里播撒“和”的种子!
A. 第①句应将“不以为然”改成“深受震撼”。
B.第②句应将分号“;”改为逗号“,”。
C.第③句是一个正确的句子,没有语病。
D.第④句应删去“在”“中”。
4.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和”有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4分)
材料一: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中庸》)
材料二: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材料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5.在班级活动的讨论环节,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营造和谐有序的议事氛围,现需拟订 “以和为中心的班级议事规则”。请根据班委会成员的对话内容,补写两条合适的议事规则。要求语言简洁明了,紧扣 “和” 的主题。
班长:我们应该鼓励全班同学积极为班集体出谋划策,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宣传委员:在议事过程中,如果出现意见分歧,要注意①_____________
文艺委员:我认为在他人表达时,其他人还需要做到②____________
班长:没错!再补充一条:最终议事结果通过民主表决确定,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6.当前俄乌冲突仍在延续,世界上还有许多地区正经历着冲突与战火。战争不仅摧毁家园、夺走生命,更给人们的心灵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和平,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石。请你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为主题,创作一条20字以内的宣传标语。(4分)
二、阅读与鉴赏(共5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6分)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②分残漏③,孤灯落碎花④。二年随骠骑⑤,辛苦向天涯。
【注释】①赊:遥远。②角:军营中的号角。③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④碎花:灯花。⑤骠(piào)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诗人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从时空落笔,“三更”是指时间之晚,“万里”是指诗人离家之远。
B.颔联“寒”字一语双关,既表现了气候寒冷,也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凉的情感。
C.这首诗语深情重,质朴凝练,是怀乡诗中的佳作。
D.本诗和《蒹葭》一样,都写了环境的凄苦冷寂,目的是渲染诗人内心的绝望。
8.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颈联“晓角”和“孤灯”这两个意象使用非常巧妙:“晓角”是从听觉角度写的,“孤灯”是从① 角度写的,二者衬托出诗人② 的心绪,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
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共13分)
【甲】
马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②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③,而刖其左足。及厉王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④其右足。武王薨⑤,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⑥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⑦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相:鉴别。③:欺骗,迷惑。④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⑥奚:何,为什么。⑦理:加工雕琢玉石。
9.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马说》中“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骈”和“并驾齐驱”中“骈”意义有联系,都有“并列、并排”之意。
B. 《马说》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食”,与“食不饱,力不足”的“食”读音和意思都不同,前者读“sì”,是“喂养”;后者读“shí”,是“吃” 。
C. 《卞和泣玉》中“王乃使玉人理其璞”的“理”,与“理屈词穷”的“理”意思不同,“理屈词穷”侧重“道理、事理”,文中“理”为“雕琢”意 。
D. 《卞和泣玉》中“泣尽而继之以血”的“泣”,和“泣不成声”的“泣”意思完全一样,都是“哭泣”的意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B.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C.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D.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2.两篇文章主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请结合甲乙文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5分)
非文学作品阅读(共8分)
请阅读材料后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什么学习成绩好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并不理想?为什么会有“高分低能”现象存在?这其中,非智力因素比如品格、情商等,或许和社会与情感能力有关。
202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世界范围内启动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简称SSES)的国际大规模测评,借鉴“大五”人格模型,建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框架。如图所示,此框架主要分为五大维度,每个维度又确立了三项子能力。
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五大维度和15项子能力
根据OECD全球报告,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首先,社会与情感能力对教育、健康与生活质量(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考试焦虑)均产生影响。从生活满意度来看,10岁组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15岁组学生,从童年到青春期,生活满意度会下降,乐观是迄今为止与生活满意度最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从考试焦虑来看,从童年到青春期,学生考试焦虑会上升,尤其是女孩。
其次,社会与情感能力存在类型差异。性别差异:平均而言,男孩的情绪调节能力更强,更善于社交,更有活力,而女孩则更负责任,更有同理心,更愿意合作。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平均而言,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城市中,社会经济地位优越的学生比社会经济地位差的同龄人具有更高的社会与情感能力。
第三,影响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因素有: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校园欺凌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呈负相关。受欺凌程度较高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较低。
【材料二】
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一个学名,通俗地讲,就是情商。情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比智商、知识更重要。
通常来说,人的智商平均水平是100到110之间,高的可达120,低的会到80,即使有障碍的人,也有八九十。但是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却可能出现负数,比如人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下,在暴躁的社会情感下,可能会对社会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随着社会活动的变化越来越多样,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社会与情感能力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材料三】
人的一生发展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社会情感能力,其中家庭和学校共育,不断发生交互,对人的情感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长期以来,一些学校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造成一些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不足,导致了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不过,“双减”实施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13.【理解推断】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框架包括任务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五项子能力。
B.由材料一可知学校归属感较高的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较低。
C.智商高的人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下,其社会情感能力也可能出现负数。
D.“双减”实施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已得到提升。
14.【迁移运用】小益是学生会主席兼班级宣传委员,她性格开朗有活力,责任感强。遇大事都能临危不乱,镇定处理,善于合作。期末考在即,在学习上非常努力的她,成绩并没有明显提升,她妈妈为此非常焦虑,请你结合材料劝解小益妈妈,缓解她的焦虑。(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请阅读以下现代游记,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的桨声
①夜宿江南古镇同里,只听得自己的梦,在静谧的秋里,振了一夜的翅。朦胧中,有桨声在远处响,悠扬如天籁。干脆早起,舍不得睡了。
②依街角望去,曙色如黛的古镇,像一叶睡莲,或一朵浮萍,静静地铺陈在烟波浩渺的湖面,千年一梦,香鼾如酿。古老的晓月千年的秋风,把尘世的一切都归零,归于同里一宿的静,一如隐居深山不染凡间半根游丝的庵寺。但这种静不是失落了生机的寂寥,而是一种淡泊从容、处世无惊的定。
③只有渐近的桨声,是这幅水墨佳作的画外音,千年不变。
④月在月光中走,风在风天里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循了依稀桨声,我轻轻地走在同里披了黛色外衣的晨里,一任自己的心,从容地在古境里散步。巷路上的条形石横排竖镶,两侧的云片石挤挤密密,拥向光线不甚明晰的远处。悄悄地,我生怕叩在石板上的足声和沾着的红尘,侵扰了古镇的宁静与圣洁。
⑤记得昨夜,投宿在古镇明清老街上的世德堂,只见深深庭院里的石桌石椅静冷如雕,曲桥亭荷旁的石榴灿灿灼灼地挂在空中,低眉顺目,枝掩叶捂。偌大的五进院落69间房,楼对阁、户对窗,只住进同伴和我。他有些怯怯地问,是不是有点儿冷清,我说庭院冷清,湖水清冷,既冷又清,恰是静心养性的曼妙仙境。清冷是一种意境,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凡夫俗子,来就来了,走就走了,同里的水依旧清冷如许,微澜不兴,轻波不扬,千年如此。
⑥记得昨夜,踟蹰在灯火阑珊处,【A】一位老者躬身幽黄的店灯下,就着一盘堆尖的湖蟹,醮着比酒还醇的夜风,抿着比夜还香的老酒,以及葱姜蒜酱油醋,专心而安详地别着咂着。秋风起,蟹脚痒,被湖风浪起的蟹们,性急地爬进渔子们早已张着的蟹池鱼网,钻进早已等候在湖边或者潜藏水底的蟹箱,以及湖中央高脚屋下泊着的渔船,被渔夫们吱呀吱呀地摇着、浪着,就拢了岸,装了车,坐了飞机,去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急急去填塞那些本已膏油满贯的肚子们。也有的就近上了寻常百姓的餐碟,驱除水上人家一天的辛劳。问多少钱一只,老人头也不抬地答:“侬吃伐,十五块一只?”轻醉微熏,恬静淡泊,秋风不催,千年如此。
⑦记得昨夜,依河港的边街行走,石板高高低低,喀哒喀哒,如空谷间的山石萌动。民居静寂安宁,前街后坊,开门做店,闭门为家。临街的门缝里,偶尔透出点儿光亮和窸窸窣窣的家语。有旧报旧书糊了窗玻璃的,定睛一瞥,恰是一幅倒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偶有一两盏灯笼高高地亮起,却又被夜色浓浓地围起,光晕下一桌麻将正静静地推来倒去。不争不抢,要紧不慢,默无声息,千年如此。
⑧一个快意的嚏喷打过去,长长的幽巷那头,久久地激起一个更加响亮的回应。天凉了。天也渐亮了。
⑨有户枢依呀地响起清晰的音符,此起彼伏,唱和无序,从唐宋唱到明清,婉转如歌到今天,该有一千多年了吧!
⑩同里的早晨特别悠扬,舒展得像港汊一样没有尽头;温婉的光景被同里抻长,长得像里弄一样找不见尾巴。街巷里锅碗瓢盆声和远处河街菜市的嘈杂声,奏响古镇千年如一的晨曲。街里套街,店后有店,客气的招徕,温情的应答,榨油糕和油条的飘香,让人涎滴三尺三。不时有渔船靠上来叫卖,讨价还价,一团和气。【B】同里湖丰沛的鱼虾菱藕,滋养着水岸人家,锅里炖着沸着熬着煮着蒸着炸着的,全是鲜美香艳,让隔湖相望、以特色风味闻名的苏州人不得不惊叹“吃在同里”。
千年的长河在同里歇了歇脚,继续前行,把个江南古镇的韵味,全留在一桥一水一人家之间了……
乡村是城市的母亲。同里用舒缓的节奏,放慢了世人急促的步履和急切的心跳,一扫风尘世故,是现代社会一处天然的“疗吧”。达官显贵、文人仕子、渔妇耕夫,都能在这温柔水乡停舟歌桨,找到一处心灵皈依的芳草洲。古镇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适性,成就了自己历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同里是历史的博物馆,是江南的化石,是文化的标点,是《诗经》的故乡,是一支苍老的桨。那桨声,从容地响起,千年不变。
(选自刘汉俊《在江之南》,有删减)
【理所至】
15.梳理本文的旅游路线图,请你根据文本内容补全信息。(3分)
由于同里的特殊环境,作者此次旅程非常简单。旅行虽发生在早晨,但作者写出了从“③_______”(摘文中原词)到“天渐亮”的时间变化,所见也发生着变化。期间作者通过回忆起昨夜的经历,既交代他的行踪,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赏所见】
16.作者重在写风土人情,文中多处描绘了同里人的“吃”,请比较【A】【B】两句,分析两处关于“吃”的刻画有何不同?请从遣词造句角度入手分析。(5分)
【悟所感】
作者在文末写道:“那桨声,从容地响起,千年不变。”请结合全文,说说桨声为什么千年不变,“千年不变”的只是桨声吗?(7分)
名著阅读( 8分)
18.小华同学根据《经典常谈》的介绍,准备阅读《汉书》和《离骚》,并结合二者的共性内容作主题发言。以下最适合的话题是( )(2分)
A. 史书的体例发展
B. 浅谈文学中的“香草”象征
C. 史书与抒情诗的叙事差异
D. 古代贤君忠臣的精神传承
19.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有同学认为可将书名换成《保尔成长记》,你认可吗?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
三、作文(共50分)
20.在“2024年度汉语盘点”中,“变”当选为年度国际汉字。回首2024,从全球格局到个人生活,无不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不同的人对待变化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人喜欢变化,认为“变”才能带来进步;有人不愿改变,认为“变”意味着风险;也有人认为“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智慧……
在成长过程中,你经历或者见证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带给你怎样的思考、收获和感悟呢?请选择印象最深的一种变化,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力求做到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②写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