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资源简介

8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重难点)2.了解“谦辞”“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重难点)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学习和传承讲仁爱、守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咏雪》)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2.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咏雪》中的两个比喻句。(重难点)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体会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重点)
同学们,下雪时你们最爱做的是什么呢 堆雪人 打雪仗 现在我们来看看古代文人家庭在雪天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吧。
1.掌握生字词
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谢太傅(fù)  柳絮(xù)  谢道韫(yùn)
撒盐(sǎ) 雪骤(zhòu) 无奕(yì)
差可拟(nǐ)
2.人物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临川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3.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原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4.朗读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在原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提示: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1)俄而雪骤(急)
(2)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
(3)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
(4)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相比)
2.古今异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沿袭;凭借,根据;原因(跟“果”相对);因为
3.文章理解
教师稍作点拨,注意以下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
②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技法点拨: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五字翻译法:换、留、删、补、调。
①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②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③删,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发语词、在句中表承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表停顿的结构助词等。④补,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⑤调,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3)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不随心所欲,抛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不要使句子文白夹杂。“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到一起,给子侄们讲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急了,谢太傅兴致勃勃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侄子胡儿说:“把盐撒到空中大体可以比拟。”侄女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开怀大笑。侄女道韫就是谢太傅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深层探究
【探究】品读理解,感受情趣
1.内容探究。读完课文,说说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
时间 寒雪日
地点 家中
人物 谢太傅与谢朗、谢道韫等家里的小辈
事件 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和兄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太傅大笑乐。
补叙身份 谢道韫——谢无奕之女、王凝之之妻
2.鉴赏分析。
(1)从文中哪些词语、细节能看出古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呢
[交流点拨]“内集”“讲论文义”“欣然”“大笑乐”——其乐融融,情趣高雅。
(2)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为什么
[交流点拨](示例一)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撒盐空中”更符合当时的景致,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示例三)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空中”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示例四)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 谢太傅到底认为谁的回答好
[交流点拨]谢太傅对两人的回答未作评定,而是“大笑乐”。从谢太傅“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谢太傅更欣赏谢道韫的回答。
3.熟读成诵,理解人物性格。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语言,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
(2)全班分组,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谢太傅:慈祥可亲,善于教育。兄子:率真聪明,直言快语。兄女:冰雪聪明,才思敏捷。
  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增加自己的聪明才智。
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4.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对雪》
第2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2.积累常见文言字词,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重难点)3.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与方正,学习古人的机智、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重难点)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机智的少年古代还有很多,如四岁能让梨的孔融,还有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年仅七岁的陈元方。
1.掌握生字词
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友人惭(cán) 相委而去(wěi)
入门不顾(gù) 待君(dài)
2.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2)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交流点拨]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一)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1)太丘舍去(丢下)
(2)去后乃至(才)
(3)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4)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通假字
尊君在不(同“否”)
3.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4.关于“谦辞”和“敬辞”
具体内容
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如“过奖”“不敢当”等,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大都只能用于自称。
(示例)①“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薄,谦称自己的浅陋微薄。
②“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辞。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弟,向比自己年长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③“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④“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
敬辞:又称“敬语”,与“谦辞”相对。是汉语中含尊敬口吻的用语,也是对人礼貌的一种用语。
(示例)①“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称对方的女儿;令兄、令弟、令侄等。
②“拜”字一族,用于人事往来。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③“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④“尊”字一族,用于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指对方父亲;尊堂,称对方母亲;尊亲,称对方的亲戚;尊命,称对方的吩咐;尊意,称对方的意思。
谦辞与敬辞的区别: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尊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他人。
5.文章理解
(1)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自译课文,前后桌也可以互相帮助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明确译文: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便丢下(他)(自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元方)回答说:“(家父)等了您好久(您)没来,已经离开了。”友人就生气了,说:“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家父约定在正午(同行)。正午时您没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进门里连头也不回。
(二)深层探究
【探究一】梳理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太丘舍去。高潮:元方据理反驳友人。结局:友人惭,下车拉元方,元方入门不顾。
【探究二】 品读课文,理解人物
1.这是一篇叙事性短文,这篇短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交流点拨]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人物的特点。
[交流点拨]
语句 人物 特点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友人、陈太丘 友人:不守信用。陈太丘:率直。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 活泼。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 易怒,无礼。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 机敏,聪明,懂礼,善辩。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元方 友人:知错能改。元方:率真,方正。
3.探究学习。
(1)小组辩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在解答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交流点拨](示例一)并不失礼。友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示例二)确实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并且对方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交流点拨]①我们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②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知书达理的人。③通过友人的反面行为,我们明白要做一个言而有信、文明礼貌之人。
  同学们,“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常言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我希望同学们“以诚待人,以信做人”。
1.《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行》你认为应选自哪一门 理由是什么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交流点拨]“方正”(正直不阿,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个人物的言行都围绕信、礼展开。虽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敏,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核心,可见是借元方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这也是文章的主旨。
2.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示例)《<世说新语>二则》中文章的故事性很强,且短小精悍,对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通过字词抢答、在语境中讲解字词等方式落实文言词汇,通过角色朗诵、短文长读等方式丰满人物形象。让学生注重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在人物的评价中,让学生学会了人物评价的方法,同时反思自己的为人准则。在情境中感受人物的机智,及谢家这样的诗礼之家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在朗读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描写事物。但也有明显的不足:①朗读还是要加强,我们虽然在努力地多读,但还是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朗读方式,最终实现朗读和时间的有机组合;②探究部分的处理方式还有提升空间,应充分体现重点及难点,教者更应该是一个钢琴表演艺术家,要在课堂上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让学生在音乐中有所收获;③重点文言实词如“舍”“去”“委”以及一些古代称谓等都要加强落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8.《世说新语》二则
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重难点)
2.了解“谦辞”“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重难点)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学习和传承讲仁爱、守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重点)
第1课时
《咏雪》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
2.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咏雪》中的两个比喻句。(重难点)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体会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重点)
同学们,下雪时你们最爱做的是什么呢 堆雪人 打雪仗 现在我们来看看古代文人家庭在雪天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吧。
导入新课
谢太傅  柳絮 谢道韫
撒盐 雪骤 无奕 差可拟
(fù)
(xù)
(yùn)
(sǎ)
(zhòu)
(yì)
(nǐ)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人物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临川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3.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原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4.朗读课文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听录音,朗读两篇短文,注意在原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提示: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1)俄而雪骤( )
(2)白雪纷纷何所似( )
(3)未若柳絮因风起( )
(4)撒盐空中差可拟( )( )
(一)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像什么
不如,不及
大体
相比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子女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_________  今义:沿袭;凭借;根据;原因(跟“果 ”相对),因为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趁、乘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文章理解
注意以下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
②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技法点拨: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五字翻译法:换、留、删、补、调。
①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②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③删,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发语词、在句中表承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表停顿的结构助词等。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④补,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⑤调,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家里的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侄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侄女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译文: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二)深层探究
【探究】品读理解,感受情趣
1.内容探究。读完课文,说说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补叙身份
寒雪日
家中
谢太傅与谢朗、谢道韫等家里的小辈
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和兄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太傅大笑乐。
谢道韫——谢无奕之女、王凝之之妻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鉴赏分析。
(1)从文中哪些词语、细节能看出古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呢
“内集”“讲论文义”“欣然”“大笑乐”——其乐融融,情趣高雅。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为什么
(示例一)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形似是基础。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示例二)我认为“撒盐空中”更好。“撒盐空中”更符合当时的景致,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示例三)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空中”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示例四)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 谢太傅到底认为谁的回答好
谢太傅对两人的回答未作评定,而是“大笑乐”。从谢太傅“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谢太傅更欣赏谢道韫的回答。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熟读成诵,理解人物性格。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语言,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
(2)全班分组,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谢太傅:慈祥可亲,善于教育。兄子:率真聪明,直言快语。兄女:冰雪聪明,才思敏捷。
课堂小结
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增加自己的聪明才智。
拓展延伸
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4.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对雪》
第2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
2.积累常见文言字词,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重难点)
3.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与方正,学习古人的机智、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重难点)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机智的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能让梨的孔融,还有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年仅七岁的陈元方。
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掌握生字词
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尊君在不 非人哉 友人惭
相委而去 入门不顾 待君
(fǒu)
(zāi)
(cán)
(wěi)
(gù)
(dài)
2.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2)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1.重点词语
(1)太丘舍去( )
(2)去后乃至( )
(3)尊君在不( )
(4)元方入门不顾( )
2.通假字
尊君在不( )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
丢下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回头看
同“否”
3.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相委而去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离开
丢下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关于“谦辞”和“敬辞”
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如“过奖”“不敢当”等,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大都只能用于自称。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示例)①“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薄,谦称自己的浅陋微薄。
②“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弟,向比自己年长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③“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④“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
敬辞:又称“敬语”,与“谦辞”相对。是汉语中含尊敬口吻的用语,也是对人礼貌的一种用语。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示例)①“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称对方的女儿;令兄、令弟、令侄等。
②“拜”字一族,用于人事往来。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③“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④“尊”字一族,用于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指对方父亲;尊堂,称对方母亲;尊亲,称对方的亲戚;尊命,称对方的吩咐;尊意,称对方的意思。
谦辞与敬辞的区别: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尊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他人。
5.文章理解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1)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自译课文,前后桌也可以互相帮助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明确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朋友)过了正午时分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去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在家门外玩耍。友人问他:“令尊在不在 ”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发怒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正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不回头看。
(二)深层探究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1.这是一篇叙事性短文,这篇短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探究一】梳理故事情节
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太丘舍去。高潮:元方据理反驳友人。结局:友人惭,下车拉元方,元方入门不顾。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1.这是一篇叙事性短文,这篇短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探究二】品读课文,理解人物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人物的特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语句 人物 特点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友人、
陈太丘
友人:不守信用。陈太丘:率直。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
活泼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
易怒,无礼。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
机敏,聪明,懂礼,善辩。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
元方
友人:知错能改。元方:率真,方正。
3.探究学习。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1)小组辩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在解答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示例一)并不失礼。友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示例二)确实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并且对方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①我们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②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知书达理的人。③通过友人的反面行为,我们明白要做一个言而有信、文明礼貌之人。
同学们,“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常言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我希望同学们“以诚待人,以信做人”。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行》你认为应选自哪一门 理由是什么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拓展延伸
“方正”(正直不阿,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个人物的言行都围绕信、礼展开。虽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敏,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核心,可见是借元方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这也是文章的主旨。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拓展延伸
2.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8 《世说新语》二则
课前预学
预学一 历史上有关儿童早慧的故事有很多,如“两小儿辩日”“司马光砸缸”等。请查找资料,搜集两三个体现古代儿童聪慧机敏的故事,并用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
预学二 阅读课文注释,了解《世说新语》,填写资料卡片。
(1)《世说新语》是 朝宋临川王 组织编写的一部 小说集。 (2)此书主要记载了 ,是研究“魏晋风度”的极好史料。 (3)鲁迅曾称赞此书“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奇”,并称其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预学三 初学文言文,需重视文言词汇的理解和积累。积累文言词汇,可借助一些有效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运用以下方法,积累本课文言词汇。
(1)说文解字。
“引”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图2-6 “引”字的演变
根据“引”字的字形演变,推测其本义是 ;引申义是 ,如“下车引之”。
(2)联系成语
成语大部分来自古代经典著作,联系我们熟悉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文言词汇。从文中再找出一两个例子,仿照示例,填写下面的表格。
表2-5 文言词汇积累
文言词汇 例句 成语 释义
顾 元方入门不顾 左顾右盼 看
(3)比较归纳。
积累文言词汇还要关注一些常见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例子。(至少一例)
①“通假”就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 。
②“古今异义”是指古汉语中有一些字词随着词汇发展,词义发生了变化转移。如 。
课堂导学
导学一《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场景一:
谢太傅:(端起茶杯,面带微笑)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①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② )未若柳絮因风起。
场景二:
友人:(停下车,看向元方,随意地问)尊君在不?
元方:(③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④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⑤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导学二 阅读《咏雪》,感受魏晋风度。
(1)分析魏晋少年之“言语”。
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哪个比喻好?借助提示,仿照示例,选择一个角度发表你的看法。
【示例】从谢太傅的态度来分析: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更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从 来分析:
(提示:可从审美趣味、修辞手法、说话者的情绪、结尾暗示等角度探究。)
(2)分析魏晋人士之“雅量”。
[甲]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①,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②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
[乙]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③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王:同“旺”。 ②承响:应声。 ③淮上:即淮水上,这里指战场上。 ④向局:面向棋局。
读完《咏雪》后,你对谢安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读完甲、乙两篇文章后,你对谢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写出你对这一魏晋人物的评价。
表2-6《世说新语》篇类梳理
篇类 提示
言语 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方正 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夙惠 早慧,从小聪明过人
雅量 深藏不露,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 ......
课后拓展
阅读《世说新语》中的三篇文章,结合课文内容,探究魏晋时期世族家庭教育的特点。
[甲]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算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箸箅,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世说新语·夙慧》
[乙]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⑤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世说新语·德行》
[丙]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⑥诸人莫有言者。车骑⑦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箅(bì):蒸饭的工具。 ②馏:把食物蒸熟。 ③糜:粥。 ④更相易夺:互相改正补充。 ⑤初不:从不。 ⑥此句大意为:孩子们的事同父母有什么关系?为何做父母的总是希望他们好?⑦车骑:车骑将军,这里指谢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答案
预学一 [示例一]王戎识李:王戎七岁时和同伴一起玩耍,伙伴们争着去摘路旁的李子吃。 只有王戎站着不动,他认为李树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子,果子一定是苦的。后来小伙伴证实了李子 的确是苦的。 [示例二]曹冲称象:曹操得到了一头大象,大家都无法称出它的重量,曹操的儿 子曹冲说可以将大象赶到船上,在水面处刻上横线,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至画线处为止,最 后称出的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预学二 (1)南 刘义庆 志人 (2)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预学三 (1)[示例]拉开弓 拉,牵拉 (2)[示例一]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约 定 [示例二]舍 太丘舍去 舍生取义 舍弃 [示例三]去 相委而去 扬长而去 离开 (3)①[示例]不,同“否” ②[示例一]去,古义是离开,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示例二]儿女,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导学一 [示例]①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②面带微笑,看向窗外,从容自信 ③停下游戏,抬 头看向友人 ④神色恼怒,眉头紧皱,生气地说 ⑤挺起胸膛,义正词严地反驳
导学二 (1)[示例一]修辞手法 谢朗把白雪纷飞的景象比作撒盐空中,追求的是形似;谢 道韫则将其比作柳絮因风起,追求的是神似,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 [示例二]结尾暗 示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最后一句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对她“咏絮 之才”的赞美。 (2)[示例]《咏雪》中谢安的形象是一个儒雅、慈爱、关注晚辈教育的长 者。 甲、乙两文中的谢安面临风暴仍神情自若,得知晚辈大胜的消息仍从容淡定。他有运筹帷 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风以及举重若轻的名士风采。
导学三 元方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友人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元方 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他懂得“信”和“礼”的重要性;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 大方;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拓展 [示例]①注重家庭讨论式教育,如《咏雪》和丙文中,谢太傅均集合子侄辈一起讲论文 义或探讨问题;②注重言传身教,从乙文中的“我常自教儿”可知;③尊重鼓励孩子,如甲文中,陈 太丘因孩子有所收获而原谅他们没做成饭的过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