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7.散文诗二首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重点)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重难点)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难点)导入新课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无微不至的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散文诗二首》,这两首散文诗都是歌咏母爱的经典之作。学习《金色花》匿笑 沐 浴 祷 告(nì)(yù)(dǎo)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1.掌握生字词(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2)解释下列词语。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1.掌握生字词匿笑:沐浴:祷告:偷偷地笑。洗澡;借指受润泽。向神祈求保佑。2.作者简介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邮局》《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3.背景解读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20世纪最初的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时期。他的妻子病逝,一双儿女又相继夭折,在悲痛的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新月集》这部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散文诗集。《金色花》一诗就出自《新月集》。4.知识链接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以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首散文诗 用活泼、深情的语调来朗读这首散文诗。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说说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人物:“我”(孩童)和妈妈。事件:写了“我”(孩童)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三次嬉戏的故事。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3.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三次嬉戏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探究二】合作探究,品味课文1.揣摩感情,深情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的朗读设计。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语句 人物 分析 朗读设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孩子模仿孩子的口吻和心理,借孩子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孩子的调皮、可爱。前一句应读出母亲的焦急担心,后一句应读出孩子的活泼调皮。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母亲孩子不见了,母亲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定会“与时俱增”,一旦见到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体现了孩子淘气、顽皮的性格特征,因为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依恋。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想象感知,感受美好。(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与慈爱的母亲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母亲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______时,我就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并作批注。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①当妈妈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闻到花香。②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提醒妈妈注意我。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③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变回了妈妈的孩子,求妈妈讲个故事。妈妈给我知识与智慧。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母亲 请你用“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孩子和一位_______的母亲”的句式来回答。(示例一)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位慈爱、有文化修养的母亲。(示例二)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位贤淑温良的母亲。(示例三)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爱母亲的孩子和一位爱孩子的母亲。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3.探疑解惑,理解主旨。(1)如何理解文中孩子这一形象 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孩子为什么那么活泼可爱、快乐天真 因为他们沐浴在母爱中。文中的孩子跟妈妈三次捉迷藏,主要出于孩子活泼调皮、机灵可爱的天性;同时,他对妈妈的关注,也体现出对妈妈的热爱和亲昵。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孩子变成金色花以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他也要无私地来回报母爱,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舒适,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3)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什么 你发现这首散文诗美在哪里 表现了动人的母爱和童真。美在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学习《荷叶·母亲》并蒂 梗 姊 妹 徘 徊亭 亭 攲 斜 菡 萏 遮 蔽心 绪 流转 荫 蔽(dì)(gěng)(zǐ)(huái)(tíng)(qī)(hàn dàn)(zhē)(xù)(zhuǎn)(yīn)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1.掌握生字词(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2)解释下列词语。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1.掌握生字词花瑞:徘徊:菡萏:攲斜:指花带来的好兆头。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荷花的别称,这里指红莲含苞未放。倾斜,歪斜。2.作者简介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被称为“世纪老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冰心的创作主题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3.背景解读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荷叶·母亲》节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题目为编者所加。《往事》是冰心1922年相继写成的。作者用了一个副标题“生命历史中的几页画图”,准确地概括了这组散文诗的内容。冰心曾说:“《往事》是放大的《繁星》和《春水》。”《荷叶·母亲》在艺术表现上从细处落笔,撷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在美的意境中,引发出诗的情思,在精美流畅的言辞中,闪耀出智慧的光华。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来朗读《荷叶·母亲》。(1)朗读。(2)边读边作旁批。(3)划分文章层次。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探究二】抓住重点,分析课文1.课文的重点是写红莲,课文多次写看到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的形态如何呢 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朗读节奏朗读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环境 红莲的形态 “我”的心情 朗读节奏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开满、亭亭地立着有些烦闷舒缓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左右欹斜不适意急促雨肆意地下着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稍快雨势并不减退不摇动深深地受了感动欢快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想一想,作者的情绪是随着什么而变化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是随着红莲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的。因为作者从红莲的变化中想到了自身境遇,当荷叶倾斜过来保护红莲的时候,作者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呵护,由此情绪发生了变化。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探究三】比较探究,深入理解课文1.问题探究,理解情感。(1)作者将自己比作红莲,从文中看,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红莲被风吹雨打,“我”也有“心中的雨点”。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从文中看,荷叶的什么特点与母亲相似 荷叶为红莲遮蔽风雨,这与母亲为子女遮风挡雨,细心呵护和关爱子女相似。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3)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本文中母亲并没有正面出场,只写到一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作者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既表现了母爱的动人,也体现出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正是这样一个母爱的化身。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4)作者是怎样托物寄情,以花喻人的 以“红莲”比喻“我”,以“荷叶”比喻母亲,赞颂了伟大的母爱。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小组合作,对比阅读。找出《金色花》与《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的异同,试着从多方面进行对比,边讨论边填写下面的表格。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相同点 不同点《金色花》 《荷叶·母亲》思想内容感情基调艺术手法构思角度语言风格人物形象朗读设计母爱/象征手法/清新雅致可亲可敬/动人的童真和母爱对母爱的赞颂热爱、亲昵感激、赞美、依恋“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荷叶”象征着母亲的厚爱虚境实境活泼、口语化典雅、书面化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的母亲呵护心灵,保护孩子的母亲活泼、天真典雅、温馨课堂小结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拓展延伸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金色花》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为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满满的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 ”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对爸爸或妈妈的爱。(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只小鸟,妈妈会变成一棵大树,我飞累了,玩累了,就停在大树上休息;假如我是一条小鱼,妈妈就是一条河,我在妈妈的怀抱里玩耍。7 散文诗二首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重点)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重难点)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难点)课时安排 1课时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了母亲那无微不至的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散文诗二首》,这两首散文诗都是歌咏母爱的经典之作。学习《金色花》1.掌握生字词(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匿笑(nì) 沐浴(yù) 祷告(dǎo)(2)解释下列词语。①匿笑:偷偷地笑。②沐浴:洗澡;借指受润泽。③祷告:向神祈求保佑。2.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邮局》《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3.背景解读 20世纪最初的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时期。他的妻子病逝,一双儿女又相继夭折,在悲痛的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新月集》这部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散文诗集。《金色花》一诗就出自《新月集》。4.知识链接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以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首散文诗 [交流点拨]用活泼、深情的语调来朗读这首散文诗。2.说说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交流点拨]人物:“我”(孩童)和妈妈。事件:写了“我”(孩童)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三次嬉戏的故事。3.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三次嬉戏 [交流点拨]母子之爱【探究二】合作探究,品味课文1.揣摩感情,深情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的朗读设计。[交流点拨]语句 人物 分析 朗读设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孩子 模仿孩子的口吻和心理,借孩子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孩子的调皮、可爱。 前一句应读出母亲的焦急担心,后一句应读出孩子的活泼调皮。“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 母亲 孩子不见了,母亲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定会“与时俱增”,一旦见到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 体现了孩子淘气、顽皮的性格特征,因为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依恋。2.想象感知,感受美好。(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与慈爱的母亲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母亲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 时,我就 ”的句式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并作批注。 [交流点拨]①当妈妈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批注:让妈妈闻到花香。②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批注:提醒妈妈注意我。③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变回了妈妈的孩子,求妈妈讲个故事。批注:妈妈给我知识与智慧。(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母亲 请你用“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 的孩子和一位 的母亲”的句式来回答。 [交流点拨](示例一)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位慈爱、有文化修养的母亲。(示例二)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位贤淑温良的母亲。(示例三)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爱母亲的孩子和一位爱孩子的母亲。3.探疑解惑,理解主旨。(1)如何理解文中孩子这一形象 [交流点拨]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孩子为什么那么活泼可爱、快乐天真 因为他们沐浴在母爱中。文中的孩子跟妈妈三次捉迷藏,主要出于孩子活泼调皮、机灵可爱的天性;同时,他对妈妈的关注,也体现出对妈妈的热爱和亲昵。(2)孩子变成金色花以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交流点拨]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他也要无私地来回报母爱,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舒适,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3)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什么 你发现这首散文诗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表现了动人的母爱和童真。美在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学习《荷叶·母亲》1.掌握生字词(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并蒂(dì) 梗(gěng) 姊妹(zǐ)徘徊(huái) 亭亭(tíng) 欹斜(qī)菡萏(hàn dàn) 遮蔽(zhē) 心绪(xù)流转(zhuǎn) 荫蔽(yīn)(2)解释下列词语。①花瑞:指花带来的好兆头。②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③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红莲含苞未放。④欹斜:倾斜,歪斜。2.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被称为“世纪老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冰心的创作主题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3.背景解读 《荷叶·母亲》节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题目为编者所加。《往事》是冰心1922年相继写成的。作者用了一个副标题《生命历史中的几页画图》,准确地概括了这组散文诗的内容。冰心曾说:“《往事》是放大的《繁星》和《春水》。”《荷叶·母亲》在艺术表现上从细处落笔,撷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在美的意境中引发出诗的情思,在精美流畅的言辞中,闪耀出智慧的光华。【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来朗读《荷叶·母亲》。(1)朗读。(2)边读边作旁批。(3)划分文章层次。[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3段) 第二部分(第4—7段) 第三部分(第8、9段) ↓ ↓ ↓写得到两缸莲花和由此引起对故乡园院里莲花的回忆 写雨打红莲的过程和荷叶护莲的感人情景 直接抒情,讴歌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探究二】抓住重点,分析课文1.课文的重点是写红莲,课文多次写看到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的形态如何呢 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朗读节奏朗读 [交流点拨]环境 红莲的形态 “我”的心情 朗读节奏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开满、亭亭地立着 有些烦闷 舒缓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左右欹斜 不适意 急促雨肆意地下着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稍快雨势并不减退 不摇动 深深地受了感动 欢快2.想一想,作者的情绪是随着什么而变化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交流点拨]是随着红莲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的。因为作者从红莲的变化中想到了自身境遇,当荷叶倾斜过来保护红莲的时候,作者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呵护,由此情绪发生了变化。【探究三】比较探究,深入理解课文1.问题探究,理解情感。(1)作者将自己比作红莲,从文中看,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交流点拨]红莲被风吹雨打,“我”也有“心中的雨点”。(2)从文中看,荷叶的什么特点与母亲相似 [交流点拨]荷叶为红莲遮蔽风雨,这与母亲为子女遮风挡雨,细心呵护和关爱子女相似。(3)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交流点拨]本文中母亲并没有正面出场,只写到一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作者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既表现了母爱的动人,也体现出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正是这样一个母爱的化身。(4)作者是怎样托物寄情,以花喻人的 [交流点拨]以“红莲”比喻“我”,以“荷叶”比喻母亲,赞颂了伟大的母爱。2.小组合作,对比阅读。找出《金色花》与《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的异同,试着从多方面进行对比,边讨论边填写下面的表格。相同点 不同点《金色花》 《荷叶·母亲》思想内容 母爱 动人的童真和母爱 对母爱的赞颂感情基调 / 热爱、亲昵 感激、赞美、依恋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 “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 “荷叶”象征着母亲的厚爱构思角度 / 虚境 实境语言风格 清新雅致 活泼、口语化 典雅、书面化人物形象 可亲可敬 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的母亲 呵护心灵,保护孩子的母亲朗读设计 / 活泼、天真 典雅、温馨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金色花》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为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满满的爱意 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 ”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交流点拨](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只小鸟,妈妈会变成一棵大树,我飞累了,玩累了,就停在大树上休息;假如我变成了一条小鱼,妈妈就会变成一条河,我在妈妈的怀抱里玩耍。荷叶·母亲歌颂母爱 (示例)本课的两篇散文诗,语言精美,均出自大家之手,但是作为自读课文,不宜过多深究,而应该以朗读、感受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使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情感。“散文诗”的概念界定和文体特征比较复杂,对此,我并未让七年级的学生深究,只是作了简单介绍。只要学生能把握两文的基本主题,能感受到两文的优美意境即可。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性影响,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联想,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不具备欣赏诗歌的经验,还不能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并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也有困难,对于诗歌主旨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不能准确全面地说出,所以我在教学时更侧重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7* 散文诗二首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冰心《繁星》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以飞上天去。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印度]泰戈尔《孩童之道》请认真研读课文,按要求自主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表2-2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任务名称 自主完成/合作完成 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学习任务一 初探主题,把握情感学习任务二 朗读诗歌,品味诗意学习任务三 对比阅读,探究手法学习任务四 拓展阅读,知人论世学习任务一 初探主题,把握情感1.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前面学的几篇课文都涉及“母爱”,只是领悟的契机和回馈的方式不同。朗读两首散文诗,完成主题探究。表2-3 主题探究主题 文章 领悟的契机 回馈的方式母爱 《秋天的怀念》 母亲病逝,临终遗言 改变自己的状态来报答母亲《散步》 母亲年老体弱,逐渐衰老 陪伴、顺从、孝顺母亲《金色花》 ① ②《荷叶·母亲》 ③ ④学习任务二 朗读诗歌,品味诗意2.先借助知识卡片,找出《荷叶·母亲》的文眼,根据文眼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再探讨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朗读的语气、语调之间的关联。知识卡片 文眼,是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文章的中心。表2-4 比较品析文章 文眼 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与语气、语调的关联《秋天的怀念》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低沉、内敛、坚定、后悔 ③《荷叶·母亲》 ① ②同样的内容,变换语序、标点、称呼之后,说话时的语气也会发生变化。反复朗读《金色花》原文和变换语序、标点、称呼后的文段,写下你的发现。图2-4 文段对比学习任务三 对比阅读,探究手法4.两首散文诗同中有异,请从下面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比较角度一: 联想与想象 比较角度二: 视角与口吻 比较角度三: 象征和比喻学习任务四 拓展阅读,知人论世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相应的任务。告别[印度]泰戈尔 著 郑振铎 译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唾着时,躺在你的胸上。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的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的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当普耶节日,邻家的孩子们来屋里游玩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价在你心头震荡。亲爱的阿姨带了普耶礼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姊姊?”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选自《新月集》)在《金色花》中,“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直陪伴、依恋着母亲;在《告别》中,即使是死亡,“我”小小的灵魂也会依附在妈妈的耳畔,深情地诉说。阅读助读材料,结合课文和选文内容,探究两首散文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泰戈尔的精神世界。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助读材料 1861年,泰戈尔诞生。 1875年,母亲沙罗达去世。 1884年,一直照顾泰戈尔的五嫂自杀,诗人承受了巨大哀伤。 1902年,妻子病逝,写哀悼诗。 1903年,《新月集》出版。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泰戈尔《飞鸟集》 果实啊,你距我有多远? 花朵呀,我就藏在你的心田里。 ——泰戈尔《飞鸟集》 我的探究答案1.[示例]①变作金色花来观察母亲 ②悄悄地陪伴、依恋着母亲 ③看到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④赞美、感激母亲2.[示例]①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②舒缓、愉悦、赞美、感激 ③感情基调低沉内敛时,语气是沉重的,朗读时应放慢 速度;感情基调欢快愉悦时,语气是昂扬的,语速可以适当加快。感情基调的确定与朗读的设计 都应考虑文章的情感表达3.[示例]原文中母亲说话时的语气虽然带有嗔怪,但是充满了担心、关心和疼爱;变换语序 和标点后,母亲说话时的语气充满了不满,带有批评和责问之意。原文中“我”是以调皮、撒娇的 语气说话的,删去称呼后,语气变得冷淡和不耐烦。4.[示例]比较角度一:《金色花》写想象之事,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表现动人的母爱和 童真;《荷叶·母亲》由眼前的景象生发联想,直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比较角度二:《金色 花》模仿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口吻,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荷 叶·母亲》站在少女的视角,以少女的口吻,赞颂伟大的母爱,情思细腻,感情真挚。 比较角度 三:《金色花》中作者将自己比作金色花,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荷叶·母亲》中作者将母亲比 作荷叶,将自己比作红莲,荷叶象征着母亲的厚爱,荷叶覆盖红莲象征着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5.[示例]《金色花》表现了孩子与母亲之间浓浓的情,给人以温暖、温馨的感觉,是泰戈尔对 母爱的回忆、渴望与幻想。《告别》表达了不管去向哪里,母子都会互相关爱、永不分离的思想感 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妻子、母亲、嫂子的怀念。在泰戈尔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永远离开了他; 后来,亲人又相继离世。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摒除了个人的悲痛和不幸,歌颂了人世间的真、 善、美,达到了纯真、至善、博爱的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doc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学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学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