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散步课前预学预学一 查阅工具书,完成下列任务。(1)借助《现代汉语词典》,补全“自然”的义项。(2)为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一词选择合适的义项,将序号填入括号里。A.你先别问,到时候你自然会明白。( )B.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C.他虽然是初次参加演出,但确实演得挺自然的。( )预学二 朗读人物对话,要注意不同的人物身份用不同的语气。请根据你的理解,为下面三处对话选择合适的语气,再从中选择一名你喜爱的人物,把他的话读给家人听。A.温和舒缓 B.亲切庄重 C.惊讶不解 D.欢快活泼(1)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 )(2)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 )预学三 小组预习时,有几名同学对课文的第一句话提出了质疑。再次朗读课文,尝试回答他们的问题。小文:我觉得开头“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中的逗号使用不符合规范,是不是改为顿号更合适呢?小语:如果去掉两个“我的”,语言是不是更简练了呢?小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排名见尊卑”,这里改为“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是不是更好呢?我选择回答( ):课堂导学导学一 课文讲述的是一家人散步的日常琐事,却非常温馨。朗读课文,完成思维导图,并探究一家人相处和睦融洽的原因。图2-2 课文梳理我的结论:导学二 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朗读全文后,仿照示例,摘录句子,并写下你的发现。【示例】摘录: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发现:对称式的语句出自孩子之口,充满童趣,尽显孩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机灵,展现了一幅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摘录:发现:导学三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在字形中传达着深厚的内涵。仔细观察“背”字的演变过程,结合课文内容,完成探究任务。(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图2-3 “背”字的演变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这一段话中的“背”字,读音和意思都一样吗?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2)这一段话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为画线句子进行朗读设计。感情基调:朗读设计:结合“背”字的本义和课文内容,谈谈对画线句子的理解。课后拓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相应的任务。二十年后说《散步》(节选)莫怀戚去年9月,在重庆举办的一次作文大赛上,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感谢这当面的一问-这给了我一个机会,可以面对“当局”发言。我后来在好几个场合诠释了这次问答。我说写生命,不是故作高深。先说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吧。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所以,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选自《语文学习》2005年第12期)作者在文中说:“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再次阅读课文《散步》,你是否有新的理解?请写一写,并和同学或家长交流。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答案预学一 [示例](1) 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区别于“人工、人造”) ④连接分句或句 子,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 (2)② ③ ⑤预学二 (1)B (2)D (3)A预学三 [示例一]小文 逗号的停顿时间比顿号长,说明这些人对“我”来说,都很重要,需 要一个个地隆重介绍。 [示例二]小语 两个看似啰唆的“我的”强调的是“我”与母亲、妻子、儿 子之间的挚爱真情,删去不合适。 [示例三]小兴 作者把“我”放在首位,是因为“我”是家庭中 的顶梁柱,是家庭重担的承担者,在“我”的身上凝聚着作者作为男子汉的担当意识和强烈的家庭 责任感;而且,从身份来看,四个人,分别以母子形式出场,表现生命的传承。导学一 ①我 ②有责任心 ③母亲 ④慈爱 ⑤儿子 ⑥乖巧 [示例]在产生分歧到解 决分歧的过程中,一家人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彼此关爱,是“爱”帮他们做出了决定,解决了分歧, 是“爱”让他们享受到家的温馨。此外,“我”身上所担起的维护家庭平衡的责任,让家变得更和睦 融洽。导学二 [示例]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这句话 照应上文,分别说“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在对称式的表达和对比中,突出中年人责任的重 大以及家庭亲情之美。导学三 (1)[示例]不一样。“背起了我的母亲”和“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中的两个“背”字读 bēi,意为(人)用脊背驮;“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中的“背”字读bèi,意为躯干的后部, 从肩到后腰的部分。 (2)[示例]舒缓而坚定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 细,好像我背上的ˇ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ˇ整个世界。 (3)[示例]从“背”字的演变来看,“背”是由“北”加“肉”组合而成的。“北”是背对背站着的两个人,就像文中发生分歧的母亲和儿 子。“肉”一般与身体的器官有关,比如“肩”“臂”等,这里就像肩负起“敬老”和“爱幼”两大责任的 “我”和妻子。在“我”和妻子心中,母亲和儿子如世界般重要,这一个“背”字涵盖了一家三代。而整个世界和家庭一样,也是由老、中、幼三代构成的,中年人肩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重任, 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拓展 [示例一]我对景物描写有新的认识。“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 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 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诗意的刻画,体现了生之蓬勃,这不是简单地写景,它还为 下文写人的生命做铺垫。 [示例二]我对生命有新的认识。“我”和妻子背起的“整个世界”,母亲是生命之源,儿子是生命之续,“我”和妻子是成熟的生命,站在生命之链的中点上。作者告诉我 们要尊重生命,对生命尽责,让生命之泉汩汩流淌。(共46张PPT)6.散步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重难点)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重点)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难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浓重的情意。(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揣摩词句的含义。(重难点)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传统美德。 (重点)同学们,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儿共进晚餐,一同观看电视节目……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导入新课分 歧 取 决 一 霎 粼粼(qí)(jué)(shà)(lín)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1.掌握生字词(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分歧:粼粼:信服:霎时:各得其所: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2)解释下列词语。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形容水、石等明净。相信并佩服。霎时间。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2.作者简介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等。3.背景解读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并没有产生创作冲动。1985年,作者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探究学习:下面改写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 原句更好。“我的”重复出现,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主体,一是突出“我”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二是突出“我”与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原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改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3.思考:请概括一家人散步的过程。散步的起因-散步的快乐-产生分歧-分歧圆满解决。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4.在对比中明确感情基调: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课文 感情基调《秋天的怀念》《散步》沉痛、感伤、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探究二】品读课文,感受亲情1.从人物的角度感受亲情。散步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莫怀戚的笔下,却显示出它的不同寻常。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母子、父子、夫妻、祖孙),分组讨论阅读中的发现。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人物 相关语句 分析 人物特点“我”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劝母亲出来走走,因为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说:“走大路。”当“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发生分歧的时候,“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孝顺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母亲妻子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想让孙子高兴,也不想让儿子为难,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对儿子的体贴,她是一位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爱护小辈的老人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尊重自己的丈夫,为了家庭的和谐、温暖而尽心尽力。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爱护小辈贤惠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儿子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出儿子的天真、聪颖。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儿子听从“我”的安排,当“我”作出“走大 路”的决定后,他没有吵闹,非常乖巧。机灵、聪颖、乖巧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阅读第 2、3段,从重点句子的角度感受亲情。(1)小组讨论:说说你对“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的理解。“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重点研读:体会第3段字词句的韵味。①“熬”字用得好吗 好在哪里 好。“熬”字说明母亲已经老了,身体十分虚弱,度过冬天很艰难,暗示“我”能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已不多了。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②文中除了母亲,还有谁也在饱受着煎熬呢 “我”也饱受着煎熬。因为“我”担心母亲会突然离世,就像“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③第3段中,“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担忧,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欣慰,如“但是春天总算来了”中,“总算”体现出“我”对春天的期盼,以及对母亲终于熬过严冬的欣慰。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④第3段中“又”字大有深意,仔细品一品。“又”体现了母亲的身体状况是极不好的,说明每个严冬对于母亲来说都是煎熬。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一家祖孙三代那温馨的亲情。我们采用“先阅读感知内容,再精读提升能力”的方法学习文章,这是我们学习美文的一般方法。同学们可以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美文。第二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重点)2.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品味文章的意境美。(重难点)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重难点)课时目标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掌握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把握了文章内容,看到了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的一家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继续探究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句,领悟思想感情。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探究一】品读课文,把握主题1.读出“生命”。(1)快速阅读课文第4—8段,找出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两处景物描写分别在第4段和第7段。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指定两名同学分别朗读第4段和第7段,读出美好、愉悦之感。教师点评,指导。(3)在这样的田野里,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自然联想到什么 生命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4)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处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读出“责任”。一家人在生活中难免产生分歧,这次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家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7段,思考下面的问题。(1)一家人出现了怎样的分歧 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一开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当“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时,母亲又改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出来后她“要走大路”,在“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的时候,她又“变了主意”,这是为什么 母亲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她不想让儿子为难,更是因为对孙子的疼爱,孙子要走小路,而且小路那边有美丽的景色。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3)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因为一切取决于“我”,“我”正好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上有老,下有小,“我”的选择,“我”的行为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家庭和睦,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4)再次齐读第6段,体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担当。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探究二】品析语言,学习技法这篇文章感染力强,是因为它的语言。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一)自主赏析1.选好角度。可引导学生从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等角度品析。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交流要求。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老师先给学生作一个示范: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是第4段中的“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因为这个句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示例一)我喜欢的句子是第5段中的“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因为这个句子具有对称美,句式整齐,前后句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示例二)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中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因为这个句子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读来不能不为之动容。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二)赏读词句,归纳特点1.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获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比如,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也有点儿“小题大做”,但这个结尾富含深意,耐人寻味,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刻的内涵,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2.课文中对称的句子很多,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对称的句子。指定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然后小组讨论。①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⑤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⑥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⑦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义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言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前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①语言平易朴实,如话家常;②内涵丰富,耐人寻味;③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很有情趣。3.读完上面的句子,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齐读最后一段,说说对“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深层意蕴的理解。【探究三】深入探究,突破难点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担着赡养父母、培养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还记得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初春,相亲相爱的三代人在充满生命力的田野上散步,让人体会到了爱、生命与责任的意义)我们还学习了两种写作手法(生:“以小见大”和“大词小用”),学习课文就是为了应用到生活和解决问题中去,因此我们要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提示: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调到戏曲节目频道。6 散 步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重难点)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重点)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浓重的情意。(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揣摩词句的含义。(重难点)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传统美德。(重点)同学们,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儿共进晚餐,一同观看电视节目……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1.掌握生字词(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分歧(qí) 取决(jué) 一霎(shà) 粼粼(lín)(2)解释下列词语。①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②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③信服:相信并佩服。④霎时:霎时间。⑤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2.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等。3.背景解读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并没有产生创作冲动。1985年,作者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交流点拨]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2.探究学习:下面改写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 原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改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交流点拨]原句更好。“我的”重复出现,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主体,一是突出“我”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二是突出“我”与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3.思考:请概括一家人散步的过程。[交流点拨]散步的起因-散步的快乐-产生分歧-分歧圆满解决。4.在对比中明确感情基调: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课文 感情基调《秋天的怀念》 沉痛、感伤、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散步》 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探究二】品读课文,感受亲情1.从人物的角度感受亲情。 散步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莫怀戚的笔下,却显示出它的不同寻常。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母子、父子、夫妻、祖孙),分组讨论阅读中的发现。[交流点拨]人物 相关语句 分析 人物特点“我”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劝母亲出来走走,因为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孝顺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说:“走大路。” 当“我”的母亲和“我”的儿子发生分歧的时候,“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母亲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想让孙子高兴,也不想让儿子为难,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对儿子的体贴,她是一位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爱护小辈的老人 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爱护小辈妻子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尊重自己的丈夫,为了家庭的和谐、温暖而尽心尽力。 贤惠儿子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表现出儿子的天真、聪颖。 机灵、聪颖、乖巧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儿子听从“我”的安排,当“我”作出“走大 路”的决定后,他没有吵闹,非常乖巧。2.阅读第 2、3段,从重点句子的角度感受亲情。(1)小组讨论:说说你对“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的理解。[交流点拨]“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2)重点研读:体会第3段字词句的韵味。①“熬”字用得好吗 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好。“熬”字说明母亲已经老了,身体十分虚弱,度过冬天很艰难,暗示“我”能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已不多了。②文中除了母亲,还有谁也在饱受着煎熬呢 [交流点拨]“我”也饱受着煎熬。因为“我”担心母亲会突然离世,就像“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③第3段中,“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担忧,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欣慰,如“但是春天总算来了”中,“总算”体现出“我”对春天的期盼,以及对母亲终于熬过严冬的欣慰。④第3段中“又”字大有深意,仔细品一品。[交流点拨]“又”体现了母亲的身体状况是极不好的,说明每个严冬对于母亲来说都是煎熬。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一家祖孙三代那温馨的亲情。我们采用“先阅读感知内容,再精读提升能力”的方法学习文章,这是我们学习美文的一般方法。同学们可以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美文。第2课时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重点)2.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品味文章的意境美。(重难点)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重难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掌握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把握了文章内容,看到了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的一家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继续探究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句,领悟思想感情。【探究一】品读课文,把握主题1.读出“生命”。(1)快速阅读课文第4—8段,找出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交流点拨]两处景物描写分别在第4段和第7段。(2)指定两名同学分别朗读第4段和第7段,读出美好、愉悦之感。教师点评,指导。(3)在这样的田野里,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自然联想到什么 [交流点拨]生命。(4)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两处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2.读出“责任”。一家人在生活中难免产生分歧,这次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家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7段,思考下面的问题。(1)一家人出现了怎样的分歧 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一开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当“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时,母亲又改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2)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出来后她“要走大路”,在“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的时候,她又“变了主意”,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母亲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她不想让儿子为难,更是因为对孙子的疼爱,孙子要走小路,而且小路那边有美丽的景色。(3)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交流点拨]因为一切取决于“我”,“我”正好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上有老,下有小,“我”的选择,“我”的行为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家庭和睦,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4)再次齐读第6段,体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担当。【探究二】品析语言,学习技法 这篇文章感染力强,是因为它的语言。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一)自主赏析1.选好角度。 可引导学生从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等角度品析。2.交流要求。 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老师先给学生作一个示范: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是第4段中的“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因为这个句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交流点拨](示例一)我喜欢的句子是第5段中的“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因为这个句子具有对称美,句式整齐,前后句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示例二)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中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因为这个句子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读来不能不为之动容。(二)赏读词句,归纳特点1.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获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比如,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也有点儿“小题大做”,但这个结尾富含深意,耐人寻味,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刻的内涵,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2.课文中对称的句子很多,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对称的句子。指定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点拨]①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⑤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⑥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⑦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义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言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前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3.读完上面的句子,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①语言平易朴实,如话家常;②内涵丰富,耐人寻味;③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很有情趣。【探究三】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对“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深层意蕴的理解。[交流点拨]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担着赡养父母、培养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还记得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初春,相亲相爱的三代人在充满生命力的田野上散步,让人体会到了爱、生命与责任的意义)我们还学习了两种写作手法(生:“大词小用”和“小题大做”),学习课文就是为了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要学以致用。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提示: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或主动调到戏曲节目频道。 (示例)《散步》一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故事美、情感美。教学中我重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行文本的探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情感之美的体验。对于大部分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缺少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体验,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感情较为淡漠;在语文知识方面,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知识的了解不多。所以我把感受生活中的浓浓亲情,让学生在家庭里、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理解他人、关爱他人作为教学的重点。感悟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七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的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散步教案.doc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散步学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散步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