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6月)生物试卷(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6月)生物试卷(有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微生物发酵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利用微生物将水果等发酵成含酒精的饮料,如图表示微生物发酵的装置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装置可以用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B.鹅颈中的水能阻止空气进入装置内
C.葡萄糖主要在微生物的线粒体中被分解
D.发酵瓶留1/3空间可以防止发酵液溢出
2.泡菜起源于中国,《诗经》、《齐民要术》中都有提到泡菜及其制作方法。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腌制过程中需要不断通入空气
B.发酵过程中不需要向坛盖边沿补充水
C.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
D.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3.微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研究和保护微生物多样性不仅可以保护和维持全球生态环境平衡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协调,而且能够开发利用其物质资源,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为人类谋福利。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一般用酒精擦拭进行灭菌
B.在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C.微生物纯培养的接种过程需要全程在酒精灯附近进行操作
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某菌株C可生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工业的化合物S,化合物S的产量与菌株C培养所利用的碳源关系密切。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S产量的影响,结果见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碳源 细胞干重(g/L) S产量(g/L)
葡萄糖 3.12 0.15
淀粉 0.01 0.00
制糖废液 2.30 0.18
A.菌株C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
B.化合物S产量最高的碳源是制糖废液
C.以淀粉为碳源时不能产生化合物S是因为相关基因不能表达
D.培养菌株C时,除需要碳源外,还需要氮源、无机盐等
5.发酵工程与农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及其他工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选育菌种的途径可以来自基因工程或诱变育种
B.发酵工程中所用的菌种一定是单一菌种,防止杂菌污染
C.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发酵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D.如果发酵产品是代谢物,则需要适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6.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及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植体消毒需要用到适宜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
B.植物的快速繁殖技术可以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
C.植物体细胞杂交只适用于没有生殖隔离的植物
D.培养红豆杉愈伤组织细胞可大量生产紫杉醇
7.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p72注入小鼠体内,分离该小鼠脾脏中的免疫细胞制备抗p72的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入小鼠体内的抗原浓度会显著影响所需B淋巴细胞的浓度
B.利用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C.若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p72基因的关键序列改变,原单抗药效会增强
D.改变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类型并注入小鼠体内可制备出多种抗病毒单抗
8.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利用1980年死于圣地亚哥的一只雄性爪哇野牛的冷冻皮肤细胞,克隆出了爪哇野牛。这头野牛因细菌感染而在出生两天后死亡,但是却为保护濒危动物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如图是克隆技术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细胞所处的周期不同,诱导融合成重构胚的概率相同
B.卵母细胞去核的唯一方法是将细胞核从卵母细胞中吸出
C.融合后形成的重构胚可以直接进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D.事实上即使是克隆技术也无法克隆出一模一样的动物
9.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中一项重要技术,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关于胚胎移植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选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
B.对受体母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以保证与供体母牛具有相同的生理环境
C.胚胎移植后需要对受体母牛进行免疫检测,防止胚胎发育异常
D.胚胎移植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10.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基本工具——载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中用的载体大多数为天然质粒
B.质粒是常用的载体,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细菌质粒的复制过程只能在宿主细胞外独立进行
D.载体上常有特殊的抗性基因,便于重组DNA分子的筛选
11.科研人员欲将某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质粒中保存,该质粒上有EcoRI、XhoI、MunI、SalI和NheI限制酶识别序列,质粒和目的基因的结构图示如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构建的重组质粒中PO位于目的基因的上游,转录方向为顺时针
B.在设计PCR引物时,应在两种引物上添加XhoI和MunI限制酶识别序列
C.在添加氨苄青霉素和X-gaI的培养基上,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形成白色菌落
D.图中质粒还应有终止密码子序列,使目的基因翻译终止
12.科研人员通过农杆菌中的质粒将多种耐盐基因导入野生型水稻,获得了一批耐盐转基因水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转基因水稻与原野生型水稻为两个不同物种
B.耐盐基因的筛选与获取是培育转基因水稻的核心步骤
C.抗原—抗体检测可以检测出耐盐转基因水稻是否成功表达出相关蛋白质
D.只要检测出水稻细胞中含有耐盐基因就代表耐盐水稻培育成功
13.人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细胞因子,含有3个半胱氨酸,分别位于第58、105、125位,其中58位与105位半胱氨酸之间形成的二硫键对保持IL-2活性起重要作用。科学家利用蛋白质工程将IL-2基因中编码125位半胱氨酸的序列改造为丝氨酸序列,获得了新IL-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IL-2可以降低二硫键错配的概率
B.新IL-2的改造工程遵循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新IL-2是依据蛋白质的功能改造其结构得到的
D.新IL-2的改造过程的直接操作对象是基因
14.研究人员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修复了人类早期胚胎中与肥厚性心肌病相关的基因MYBPC3的突变,且定向非常精确,未出现"脱靶"效应。这项研究在攻克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治疗人类遗传病的若干技术问题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伦理方面的争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运用该技术编辑少量的细胞就可以对遗传病进行治疗
B.运用该技术可能诱发基因歧视等诸多社会不公平现象
C.该技术潜藏着难以预测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D.随着该技术的成熟,可以设计"完美婴儿",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
15.基因污染是指外源基因通过转基因作物或家养动物扩散到其他栽培作物或自然野生物种中,并成为后者基因的一部分。下列有关基因污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基因污染是一种不能扩散的污染
B.转基因生物有可能成为“外来物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转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进入杂草,从而产生“超级杂草”
D.杂草、害虫从它的近亲获得抗性基因,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产生同卵多胚的数量是不受限制的
B.试管婴儿需要应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C.ADC能选择性杀伤癌细胞借助了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
D.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二、解答题
17.限量补充培养法可用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测(如下图)。将诱变后的菌株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野生型菌株迅速形成较大菌落,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缓慢,不出现菌落或形成微小菌落。基本培养基中补充精氨酸后,营养缺陷型菌株快速生长。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用紫外线照射前,对菌液进行了富集培养,富集培养时使用的是 (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
(2)为防止杂菌污染,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等进行灭菌,调pH应在灭菌 (填“前”或“后”)。甲平板中用到的接种方法是 ,接种工具在接种前需要进行 灭菌。接种后需将培养皿呈 状态放置,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图中菌落①表示野生型菌株形成的菌落,将图乙中的菌落①与图甲中的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科研人员推测菌落②是精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理由是 。
18.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鸭、鹅等多种禽类,给禽类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科研人员获取该病毒的prM蛋白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为了鉴定单克隆抗体识别prM蛋白的具体区域,将prM蛋白逐步截短,分别与纯化的单克隆抗体反应,实验结果如图所示(“aa”表示氨基酸,“+”表示有反应,“-”表示无反应)。

(1)在制备抗prM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prMRi40153aa蛋白作为 ,注射到家禽体内以获R2得所需的B淋巴细胞,将获得的B淋巴细胞与 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添加脂溶性物质PEG可促进细胞融合,推测PEG对细胞膜的作用是 。
(2)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时,不能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是 ,对选择下来的细胞进行培养时,通常 (填“需要”或“不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原因是 。
(3)进行第二次筛选时,为了筛选出能分泌所需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应进行 ,该单克隆抗体识别prM蛋白的区域大概为 位氨基酸。
19.PCR技术不仅可以扩增目的基因,还可用于定点诱变目的基因。如图是将常规上游引物(根据目的基因序列所设计的引物)根据突变碱基所处序列位置设计出突变上游引物,再通过PCR技术获得定点突变基因的过程(图中一次PCR可以进行多次DNA复制)。回答下列问题:
(1)PCR技术依据的原理是 ,PCR技术通常分为三步,其中一步将温度设为72℃左右的目的是 。
(2)进行PCR反应时通常需要在缓冲液中加入Mg2+,目的是 。
(3)在进行第一次PCR时,一个DNA分子完成一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含有 个突变基因,若一个DNA分子在第一次PCR过程中完成两次复制,会产生 个DNA分子。
(4)图示技术与自然条件下的基因突变相比,其优点是 。
20.T4溶菌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酶,但是它在温度较高时容易失去活性。为了提高T4溶菌酶的耐热性,科学家首先对影响T4溶菌酶耐热性的一些重要结构进行了研究。然后以此为依据对相关基因进行改造,使T4溶菌酶的第3位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第3位半胱氨酸与第97位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使T4溶菌酶的耐热性得到了提高。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 (答一点)和PCR等。
(2)通过分析T4溶菌酶的氨基酸序列,可人工合成编码T4溶菌酶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该序列 (填“是”或“不是”)唯一的,原因是 。
(3)将获得的T4溶菌酶中改良的基因进行PCR扩增,目前在PCR体系中使用Taq酶而不使用哺乳动物体内的DNA聚合酶的主要原因是 。采用PCR技术对一个DNA进行扩增时,第n次循环共需要引物 个。若鉴定发现其中有许多种相对分子质量与T4溶菌酶基因存在差异的DNA片段,则原因可能是 (答一点)。
三、实验题
21.科研人员利用某种青菜(2n=20)幼嫩花粉与甘蓝型油菜(2n=38)下胚轴细胞为材料,试验了相关因素对原生质体融合效果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下胚轴原生质体密度(104/mL) 花粉原生质体密度(104/mL) 原生质体比率 异源融合
一对一融合(%) 一对二及以上融合(%)
15 15 1:1 18.5 8.3
10 30 1:3 24.6 16.2
7 42 1:6 34.5 18.2
5 45 1:9 33.0 17.1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原理为 。
(2)获得两种原生质体的过程中需要用 酶处理植物细胞,其目的是 。
(3)促进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化学方法包括 ,若获得的杂种原生质体为异源一对二融合,则该原生质体的染色体数为 ;分析表格可知,花粉原生质体占比与异源融合效率之间的关系为 。
(4)有同学认为若想要阻止原生质体的融合,可以通过加入过量的培养液,推测其理由为 。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B
6.C
7.C
8.D
9.C
10.D
11.D
12.C
13.B
14.D
15.A
16.A
17.(1)液体
(2) 前 稀释涂布平板法 灼烧 倒置 防止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快蒸发和防止冷凝的水珠倒流污染培养基(合理即可)
(3) 加入精氨酸后促进了野生型菌株的生长(合理即可) 加入精氨酸后才出现菌落②
18.(1) 抗原 骨髓瘤细胞 破坏互相接触的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2) 未融合的亲本细胞、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 不需要 杂交瘤细胞是悬浮培养的细胞,细胞之间并未接触
(3) 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0~55
19.(1) DNA的半保留复制 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2)激活DNA聚合酶
(3) 1 4
(4)目的性强、突变概率高(能够进行定向突变)
20.(1)人工合成(或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从已知基因中进行筛选)
(2) 不是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3) Taq酶热稳定性高,而哺乳动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在高温下会失活 2n 编码T4溶菌酶基因纯度不够;或引物长度太短导致扩增的目的基因不明确
21.(1) 两种原生质体的密度及比率 植物细胞膜的流动性和体细胞的全能性
(2) 纤维素酶和果胶 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3) 聚乙二醇(PEG)融合法、高Ca2+—高pH融合法 58或86 花粉原生质体占比越高,异源融合效率先增后减
(4)过量的培养液会使原生质体被稀释(降低原生质体密度),减少相互接触的几率从而阻止原生质体的融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