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声与听觉 同步练习(3课时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声与听觉 同步练习(3课时 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章第二节 第1课时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夯实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发声体的振动,也会有声音 B.敲锣声是靠锤子的振动引起的
C.有声源的振动,必定有声音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停止发声
2.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声音是靠敲打物体发出的
B.响尾蛇遇到危险时会“响尾”,然后发出“滋滋”的声音警告对方,之所以“响尾”,是由于其尾部空心、坚硬的鳞片在振动
C.吉他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D.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3.小林非常喜欢钓鱼,因为钓鱼时不仅可以亲近大自然,还能锻炼自己的耐心,培养高雅的情趣。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否则鱼会被吓跑。这个现象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水不能传播声音
C.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4.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到惊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金鱼
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
5.如图所示,将一只小门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若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逐渐__________;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将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培优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的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受到鼓乐声的气势磅礴
7.如图所示的四个声现象中,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的是( )
甲:雄蛙通过鸣囊振动发声 乙:听不到真空罩中的电铃声
丙:太空中航天员需用无线电进行交流 丁:蝙蝠用超声波探测飞行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8. “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从科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也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_
9.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_______。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刚好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一和表二所示,则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一 表二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距离/m 1.2 0.8 0.5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中考实战演练
10.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的,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1.如图所示,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图甲:小“人”随着音乐起舞 B.图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
C.图丙: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内(玻璃罩内有正在发声的电铃)
D.图丁: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开放应用探究
12.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思维方法叫作_______________(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小华可采用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使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__可以传声。
答案:
第1课时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1.D 2.B 3.C 4.B 5.变小 变大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6.B 7.B 8.产生 传播 9.(1)机械闹钟 (2)方案B (3)泡沫塑料、锡箔纸、衣服
10.C 11.C 12.(1)乒乓球弹起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空气
2第一章第二节 第2课时 声波
夯实基础巩固
1.下列选项中,会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的是( )
A.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B.声音的响度 C.到声源的距离 D.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分别在空气、金属和水三种介质中传播时,按其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A.空气、水、金属 B.空气、金属、水 C.金属、空气、水 D.水、金属、空气
3.百米赛跑时,如果计时员是从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的,那么他所测得的运动员的成绩与实际成绩相比( )
A.完全相同 B.好一些 C.差一些 D.无法确定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5.(1)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当游
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___________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而造成的音响效果。
(2)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s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
(假设当时的气温为15℃)
能力提升培优
6.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5000 5200 130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大于其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B.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D.计算打雷处距我们有多远,要用空气中的声速乘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间隔的一半
8.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所示。若一根长直的充满水的自来水铁管长680m,则:(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是0.1s)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15℃) 340 冰 323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25℃) 1500 铁 5200
(1)在一端敲击后,另一端可以听到_________次声音。
(2)第一次听到的声音与最后一次听到的声音的时间差是______s
9.如图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那么听到的
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土电话”时,一名同学用手捏住细棉线上的某一部分,那么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
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那么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_(填
“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艘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s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此
时的气温为15℃)
(1)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之间的距离。
(2)若在鸣笛的同时,船以20m/s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求悬崖与旅客听到回声处之间的
距离。
中考实战演练
11.如图所示,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通过插入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__m/s。
12.一位旅客乘火车旅行,在火车行到距一隧道口一段距离处时,火车第一次鸣笛。3s后,他听到回声,再过4s,火车第二次鸣笛,此次只经过2s他就听到了回声。试求火车第一次鸣笛时到隧道口的距离及火车的速度。(气温为15℃,旅客到车头的距离不计)
开放应用探究
13.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速/(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声速和温度的关系图像。
(2)根据所作图像找出空气温度为15℃时声速为__________m/s。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
20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声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s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s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计算这个山谷的宽度。
答案:
第2课时 声波
1.D 2.A 3.B 4.B 5.(1)回声 (2)204m 6.C 7.D 8.(1)3 (2)1.87
9.(1)固体可以传声 (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好 (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不能 细棉线没有拉直时不能传递振动,从而不能传播声音
10.(1) 680m (2) 640m 11.1500
12. 549.3m 26.2m/s
13.(1)如图所示。
(2)339
(3)在空气温度低时进行试验
(4) 136.8m
2第一章第二节 第3课时 听觉的形成
夯实基础巩固
1.在耳的结构中,能接收到声波并将其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郭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2.下列关于耳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耳是形成听觉的器官 B.耳是形成位觉的器官
C.耳是听觉和位觉的感受器官 D.耳是形成听觉和位觉的器官
3.下列能正确表示人形成听觉的过程的是( )
A.声波→耳郭→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B.声波→耳郭→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C.声波→耳郭→听小骨→鼓膜→耳蜗→听神经→大脑
D.声波→耳郭→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大脑
4.耳分为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中耳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鼓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说话或唱歌是靠人的_________振动,进而引起周围的_______振动,直至传到人的耳中,引起鼓膜___________,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听觉。
能力提升培优
6.人在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后会立即惊醒,参与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 )
A.前庭、耳蜗 B.耳蜗、半规管 C.前庭、半规管 D.耳蜗、前庭、半规管
7.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 B.神经冲动的传导 C.听小骨的振动 D.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8.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9.某人因病而突然失聪(丧失听觉),经检查,医生认为他中耳的结构没有受到损伤,那么他的发病部位可能是( )
A.内耳 B.鼓膜 C.中耳 D.听神经或听觉中枢
10.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坐上船后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由内耳中的[⑤]_________和[⑦]_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致使鼓室内压相对增大,[ _____ ]________向________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叫他嚼口香糖,使[ _____ ]________张开,从而使[ _____ ]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现象就消失了。
(3)经常挖“耳屎”是一种不良的习惯,易使图中的[______](填序号,下同)受到损伤。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______]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________]。
(4)老年人经常会出现耳聋眼花。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这是因为__________受损,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5)明明感冒了,先是鼻咽部发炎,后又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实战演练
11.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害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细胞位于( )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12.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当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在闭嘴的同时堵住双耳,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防止( )
A.听小骨损坏 B.听神经损坏 C.鼓膜被震破 D.以上都不对
开放应用探究
13.某班探究性学习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作出了如下猜想: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先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然后用一只耳朵听声音(将另一只耳朵用耳塞塞住)。若猜想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利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
(2)为了验证猜想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朵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想②是___________的。
答案:
第3课时 听觉的形成
1.B 2.C 3.B
4.外耳、中耳和内耳 鼓膜、鼓室、咽鼓管 接收声波并将其转化为振动
5.声带 空气 振动 听神经并上传至大脑
6.C 7.A 8.D 9.D
10.(1)半规管 前庭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
(2)③ 鼓膜 外 ⑧ 咽鼓管 ③ 鼓膜 (3)②(或③) ⑥ ⑨ (4)鼓膜(或听小骨)
(5)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鼻咽部的病菌可沿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11.C 12.C
13.(1)用两只耳朵比用一只耳朵听得更清楚 对照法 控制变量法 (2)正确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