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狂刷】专题四第10讲 生物育种(PDF版,含答案)-2026年高考生物专题练习·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题狂刷】专题四第10讲 生物育种(PDF版,含答案)-2026年高考生物专题练习·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生物·遗传与进化
第10讲 生物育种
B.植株A的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l/4
C.过程①是植物组织培养,此过程需一定量的植
物激素
1.(2022广州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下图甲、乙表 D.植株A高度不育,说明生殖细胞不具有全能性
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 5.(2022山东省华侨中学新高三开学检测)对以
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 下几种育种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
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转基因技术能让A物种表达出B物种的某优
良性状
B.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要培育出
基因型为aabb的后代,最简单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C.单倍体育种没有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得到的单
倍体往往高度不育
D.经人工诱导得到的四倍体西瓜植株与普通西
A.①→②过程操作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瓜植株是同一物种
B.①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6.(2022天 津 一 中 高 三 年 级 零 月 考 生 物 学 科 试
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卷)在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的
D.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 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
2.(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年级开学考试)让植株①和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
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分别作如图所示处理。有关分 核酸
析正确的是 ( )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
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7.(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下
图表示以某种作物中的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
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获得⑨和⑩植株的原理是相同的
B.若⑤植株是二倍体,则⑧和⑩植株的体细胞中
所含染色体组数相等
C.由③到④的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一般都有利于
生产
D.由③到⑦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3.(2022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高三上学期 A.Ⅰ和Ⅱ分别称为杂交和测交
第一次月考联考)用基因型为 AaBb的个体产生的花 B.Ⅲ是花药离体培养
粉粒,分别离体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 C.Ⅳ常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
为二倍体,这些幼苗成熟的后代 ( ) D.培育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
A.全部纯种 8.2022山东省19所名校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
生物育种的方法很多,全部杂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C.1/16纯种 A.
育种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纯种
/ B.单倍体育种就是为了获得单倍体D.416纯种
( C.不是只有多倍体育种才能获得无子果实4.2022浙 江 省 严 州 中 学 高 三 上 学 期 第 一 次 模
)下图是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 )产生的花粉进 D.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都要用到秋水仙素,
拟 AaBb
且秋水仙素处理的部位都相同
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9.(2022淮安市高三年级信息卷)为获得高产抗
① ②
花粉 →植株A →植株B 病小麦,育种者用60Co射线照射易感病小麦的种子,鉴
A.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作用时期 定发现了某些抗病植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为有丝分裂间期 ( )
63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A.60Co射线使易感病小麦的种子发生定向变异 14.(2022福建省松溪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现有
B.通常取风干的小麦种子或成熟的植株作为处 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
理材料 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
C.这些抗病植株产生 的 种 子 可 直 接 用 于 农 业 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生产 回答下列问题:
D.60Co射线照射后提高了抗病植株出现的频率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
10.(2022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下列 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
育种方法中,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新物种的是 ( ) 的新品种。
A.基因工程育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 代的育种规模,需要
B.杂交育种 正确的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
C.单倍体育种 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
D.多倍体育种 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
11.(2022广东省珠海市高三9月摸底生物试题) 其余两个条件是 、
下列关于水稻育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
A.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过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
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写出
B.将不同品种的二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二倍体 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杂交水稻
C.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

水稻
D.二倍体水稻幼苗经秋水仙素或者低温诱导,可
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 高频题特训
12.(2022江西九江七校第一次联考)改良缺乏某 1.(2022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高三上学期
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 ) 第一次月考联考)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
A.诱变育种 理进行的是 ( )
B.单倍体育种 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
C.基因工程育种 稻 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
D.杂交育种 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
13.(2022辽宁省锦州市高三质检测)水稻的高秆 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④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
(D)对矮秆(d)为显性,非糯性(T)对糯性(t)为显性, 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有人用纯种高秆非糯性水稻和矮
A.① B.①②
秆糯性水稻,培育矮秆非糯性水稻新品种,步骤如下:
C.①②③ D.②③④
: ① : ② ③PDDTT×ddtt →F1 DdT1 →F1 花粉 →幼 2.(2022浙江省温州市高三返校联考)下列有关

苗 →ddTT植株 育种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1)①②③④中 需 应 用 植 物 组 织 培 养 技 术 的 A.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一定是单倍体,多倍
是 。 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一定是纯合子
(2)④过程表示育种过程中的幼苗必须用 B.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
处理,原因是花粉培养出的幼苗均为 倍体,具有 组,而后者能使生物产生不定向变异
的特点。 C.射线处理得到染色体易位的家蚕新品种属于
(3)用上述亲本培育矮秆非糯性水稻新品种,还可 诱变育种
以采用 育种的方法。操作步骤的不同之处在 D.农作物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为培育新品种提供
于得到F1 之后应 原材料
。 3.(2022福 建 省 泉 州 市 高 三 单 科 质 检 查 生 物 试
(4)已知非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变蓝黑色,糯性水 题)番茄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高秆(D)对矮秆
稻的花粉遇碘呈紫红色。取上述F1 水稻的花粉在显 (d)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以下图所示的
微镜下观察,发现一半呈现蓝黑色,另一半呈现紫红 四种育种方法获取纯合高秆抗病番茄植株。下列叙述
色。该实验的结果验证了 定律。 正确的是 ( )
64

生物·遗传与进化
D.基因工程育种
7.(2022湖 南 省 长 郡 中 学 高 三 上 学 期 第 一 次 月
考)已知小麦中高秆对矮秆(抗倒伏)为显性、抗病对不
抗病为显性,以纯合高秆抗病小麦和纯合矮秆不抗病
小麦为亲本,培育抗倒伏抗病小麦,相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杂交育种过程需要不断筛选、自交
A.过程①产生的F 高秆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 B.单倍体育种 利 用 了 花 粉 细 胞 具 有 全 能 性 的2
1/9 特点
B.过程②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 C.可利用射线等处理矮秆不抗病小麦种子实现
种子 人工诱变,但成功率低
C.过程③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D.筛选的实质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种群中抗病
D.过程④发生的变异是基因重组 基因频率的定向提高
4.(2022江 苏 省 徐 州、连 云 港、宿 迁 三 市 高 三 三 8.(2022“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将某种二
模)下列关于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倍体植物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做进一
( ) 步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2 开始选种,因为从F2
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B.在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筛选F1 花粉类型再分别
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C.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使
染色体数目加倍 A.由③到④的育种过程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基因
D.在诱变育种中,人工诱变能提高变异频率 突变,它可丰富种群的基因库
5.(2022淮安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目前 B.由⑤×⑥过程形成的⑧植株既不属于物种⑤,
在园林中广泛栽培的杂种香水月季的育种程序如下图 也不属于物种⑥
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C.若③的基因型为 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
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由⑦到⑨的过程会发生突变和重组,可为生物
进化提供原材料
9.(2022河南省郑州高三第一次质检)如下图所
示,以二倍体西瓜①和②为原始的育种材料,进行相应
的处理,得到了相应植株④~⑨。下列相关分析错误
的是 ( )
A.培育杂种香水月季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
重组
B.中国月季、法国蔷薇、香水玫瑰属于同一物种
C.来源不同的多个亲本逐个杂交可增加遗传多
样性
D.杂种香水月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于 A.由⑤得到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香水玫瑰
B.植株⑧所产生的种子发育形成的植株才能结
易错题特训 出无子西瓜
6.(2022年重庆一中高高考模拟卷)通过下列育 C.若③的基因型是 AaBbDd(三 对 基 因 独 立 遗
种方法产生的后代,其染色体组数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传),幼苗⑨的基因型为8种
( ) D.③至④过程的处理方法,提高了基因突变的
A.单倍体育种 频率
B.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 10.(2022广东省七校联合体高三联考)小麦的高
C.杂交育种 秆(D)对矮秆(d)显性,抗病(E)对易染病(e)显性,且
65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如图为利用纯合高 分析回答:
秆抗病小麦与矮秆易染病小麦快速培育纯合矮秆抗病 秋水仙素溶 处理株 处理时 成活率 变异率
小麦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处理 液浓度(%) 数(棵) 间(d) (%) (%)
0.05 100 1.28
滴芽尖生
0.1 30 5 86.4 24.3
长点法
0.2 74.2 18.2
A.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
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1)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中,秋水仙素的
B.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作用是 。选取芽尖生长点作为处理的对象,
C.实施③~④过程育种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 理由是 。
变异 (2)上述研究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D.④过程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 。该研究中,诱导罗汉果染色体加倍的最适
子和幼苗 处理方法是 。
11.(2022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检测) (3)鉴定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确认罗汉果染色
下图表示利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 体数目是否加倍最直接的证据。首先取变异植株幼嫩
方法,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 的芽尖进行固定,再经解离、 、 和制
片,制得变异植株芽尖的临时装片,最后选择处于
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
(4)获得了理想的变异株后,要培育无子罗汉果,
还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 。
14.(2022重庆南开中学高三月考)二倍体大麦是
一种闭花授粉植物,每株约有6~20朵花,若大面积杂
交育种,会造成十分繁重的人工操作,因此应用这种育
种方式不切合实际。研究表明雄性可育基因 M 对雄
A.过程Ⅵ是用秋水仙素处理正在萌发的种子 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花粉或花粉败育而不能授粉的
B.培育品种⑥的最简捷的途径是Ⅰ→Ⅴ 现象)基因m为显性,褐色种皮基因R对黄色种皮基
C.通过Ⅲ→Ⅵ过程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因r为显性。某育种工作者获得三体大麦,其减数分
D.通过Ⅱ→Ⅵ过程育种最不容易达到目的 裂仅能产生两种配子,其是否可育如图所示(注意:有
拓展题特训 些雄配子尽管具有 M基因,但是由于其比正常配子多
( ) 一条染色体,导致不能与卵细胞进行正常受精而不12.2022广东东莞市高三调研考试理科综合 如
育)。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交叉互换):
图是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2n=58)为材料培育无
子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1)若采用二倍体大麦杂交育种,需要对母本进行
B.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16 (用文字加箭头表示)→套袋等操作。
C.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的物种 (2)由二倍体大麦变成三体大麦属于
D.若⑤是杂交,产生的 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 变异。
色体数目为87 (3)若以上述三体大麦为实验材料,选育出适合进
13.(2022绵阳南山中学零诊)罗汉果甜苷具有重 行大面积杂交育种的母本,需对三体大麦进行自交,将
要的药用价值,它分布在罗汉果的果肉、果皮中,种子 子代中表现型为 的植株作为选育出的母本,
中不含这种物质,而且有种子的罗汉果口感很差。为 而表现型为 的植株继续作为选育上述母本
了培育无子罗汉果,科研人员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 的材料。
体罗汉果,诱导其染色体加倍,得到下表所示结果。请
66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参考答案
也可能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但不管哪种遗传,Ⅱ 与
专题一 遗传的基本规律 1Ⅱ2 的基因型一定相同,Ⅰ1 与Ⅱ2 的基因型有可能是
第1讲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相同的。
基础特训 7.D 解析:R和r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
: , 第一次分裂中,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1.C 解析 A.为了验证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 孟
, ; (如果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A错 B.孟德尔所作假
“ ”, 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A错误。精子的设的核心内容是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 。
; 数量远多于卵子的数量 B错误 体细胞中发生的基错 C.孟德尔是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 自交遗传
因突变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
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C对;D.孟德尔发现的遗
定向的,D正确。
传规律只能解释有性生殖生物一些相关性状的遗传现
8.B 解析:根据图示中③可知白果为显性性状,
象,D错。
由于F 中白果自交后代出现了黄果,说明F 中白果
2.D 解析:
1 1
A.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的同种性

, Aa
,不可能为 AA,B错误。F1 中黄果与白果的理
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豌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涉及两
论比例是1∶1,自交后代中白果所占比例为1/2×3/4
种性状了,A错;B.性状分离指杂合体之间杂交后代 / ,其余 /
, , =38 58
为黄果,所以F2 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
出现不同表现型的现象 不是出现不同基因型的现象
比例是5∶3。
B错;C.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
9.D 解析:根据丙组子代表现型可知,有蜡粉是
相对性状的基因,C错;D.纯合子指基因组成相同的
显性性状,A正确;因为遗传未出现母系遗传的特点,
个体,也是基因组成相同的配子结合的合子发育形成
所以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内,B正确;
的个体,D对。
三组亲本中有蜡粉植株子代都出现了无蜡粉植株,说
3.A 解析:由题意可知,玉米既可自交,又可杂
明三组亲本中有蜡粉植株的基因型都是Ee,C正确;
交。显性植株所产生的个体无论自交还是杂交的都是
丙组的F1 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2,D错误。
显性个体,隐性植株所产生的杂交的是显性个体,自交
10.C 解析: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
的是隐性个体,比例是随机的,A正确。 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①正确;②F1 形成的配子数目
4.A 解析: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 相等且生活力相同,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
的F1 为Bb,再自交产生F2(BB∶Bb∶bb=1∶2∶1), 条件,②正确;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
将F2 中所 有 黑 身 果 蝇 除 去,F2 中 灰 身 果 蝇(1/3BB, 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③正确;④F2不同基因
2/3Bb)随机交配(符合遗传平衡公式条件),F2 中灰身 型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
果蝇中b的基因频率为1/3,B的基因频率为2/3,产 ④正确;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会
生的F3为灰身果蝇一共为1-1/3×1/3=8/9,其中杂 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⑤正确;⑥基因是选择性表达
合子为2×1/3×2/3=4/9,所以F3灰身果蝇中杂合子 的,因此F1 体 细 胞 中 各 基 因 表 达 的 机 会 不 相 等,⑥
占1/2。 错误。
5.D 解析:非等位基因既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11.(1)Bb
也可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A错;B.杂合子与纯合子 (2)黑色和白色
基因型不同,但表现型可以相同,如AA和Aa,B错;C. (3)BB或bb ZW 雄性∶雌性=1∶2
等位基因产生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碱基对的替换,那么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黑色基因型为BB或者
碱基对的数量是一样的,如果是因为碱基对的缺失或 bb,蓝色基因型为Bb,白色基因型为bb或者BB。
者增加,那么碱基对的数目就会变化了,C错;D.孟德 (2)黑色和白色杂交后代全为蓝色。
尔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F1 产生的配子种类、比 (3)不考虑交叉互换,则该鸡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
例和F1 的基因组成,D对。 应该不含有等位基因,但因为之前基因有复制,所以一
6.C 解析:根据图示可判断马的白色可能是显 个次级卵母细胞应该含有BB,或者bb;这只由于环境
性也可能是隐性,马的毛色遗传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 的影响,性反转为公鸡的母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它
78

生物·遗传与进化
产生的精子细胞中一半含有Z,一半含有 W,正常母鸡 7.A 解析:由 题 意 分 析 可 知 A的 基 因 频 率 为
产生的卵细胞中一半含有Z,一半含有 W,后代的中 1/5,a的基因频率为4/5,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
ZZ∶ZW∶WW(不能活)=1∶2∶0,雄性和雌性之比 1 1
因型频率= × =1/25,Aa的基因型频率为1/5×
为1∶2,这里的毛色与性别比例没有关系。 5 5
12.(1)分离 4/5×2=8/25,则 该 夫 妇 的 基 因 型 为 Aa的 概 率=
(2)一 Pb>Pa 8/25/(1/25+8/25)=8/9,则 他 们 所 生 小 孩 单 眼 皮
(3)二 黄 (aa)的概率是8/9×8/9×1/4=16/81。
解析:根据杂交组合一可知,黄色和白色的后代出 8.B 解析:由题意可知,设平滑皮毛基因为A,粗
现了黄色和蓝色,说明黄色对蓝色为显性,即Pb>Pa; 糙皮毛基因为a,则aa的基因型频率16%,则a的基因
杂交组合二中黄色(父本)×蓝色(母本)子代中应该出 频率为40%,A的基因频率为60%,所以平滑皮毛个
现黄色、白色和蓝色。 体中AA占3/7,Aa占4/7,产生的配子中A占5/7,a
高频题特训 占2/7,雌雄配子随机交配,则aa占4/49。B正确。
1.B 解析:A、C、D都是假说内容,只有B是根据 9.D 解析: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为自花传粉、闭花
假说内容进行演绎推理。 授粉,亲本中GG为3/4,后代均为 GG;亲本中 Gg个
2.B 解析: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 体占1/4,自交后出现1/4GG、1/2Gg、1/4gg,则F1 中
和F 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B.“遗传因子 GG为3/4+1/4×1/4=13/16,Gg为1/4×1/2=1/8,1
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孟德尔没有提出 gg为 1/4×1/4=1/16,最 后 GG∶Gg∶gg比 例
“染色体”一词,B错误;C.“F 为 。1(Dd)产生两种数量相等 13∶2∶1
的配子(D和d)”属于推理内容,C正确;D.孟德尔所 10.D 解析:根据组合一,双亲都为油耳而子代
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孟德尔提出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 出现了干耳,说明油耳为显性,干耳为隐性。油耳与干
子决定的,D正确。故选B。 耳的男女比例接近,说明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
3.A 解析:褐色母牛的基因型为 MM,其后代可 染色体上,A正确;干耳是隐性,油耳夫妇生了一个干
能有两种基因型:MM 和 Mm,若为 MM,则不论雌雄 耳儿子,双亲的基因型必须为Aa,B正确;由于双亲基
均为褐色;若为 Mm,则雌性为红色,雄性为褐色,据此 因型可能为AA或者Aa,从第一组的数据看子代性状
可知,褐色母牛产下的红色小牛必为雌性,但若产下褐 没有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干耳夫妇生了
色小牛,则雌雄均有可能,故 A项正确、B项错误。同 一个左耳是干性的,右耳是油性的男孩,可能是体细胞
理,红色公牛(mm)的子代(_m)中,雌性必为红色,雄 基因突变引起的不是生殖细胞突变引起的,D错误。
性则可能为红色或褐色,故C、D两项均错误。 11.D 解析:根据题中“紫罗兰花瓣形态的单瓣
4.D 解析: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 和重瓣是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相对性状”可
的基因型分别为AA(占1/4),Aa(占2/4),aa(占1/4), 知,紫罗兰花瓣单瓣和重瓣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淘汰隐性个体后,AA(占1/3),Aa(占2/3),自交后子 再根据单瓣紫罗兰继续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可知单
代中aa占2/3×1/4=1/6;自由传粉后子代的aa占 瓣为显性性状(B);且F1 的基因型为Bb,取其花粉单
2/3×2/3×1/4=1/9。 倍体育种,理论上子代BB∶bb=1∶1,但实际只有重
5.A 解析:根据题意豌豆中 AA占1/4,Aa占 瓣bb,说明含B的花粉不育,含b的花粉可育;根据题
3/4,自然状态下,豌豆是自交,则子代中AA占:1/4+ 意染色体缺失片段导致花粉不育,但并不引起基因Bb
3/4×1/4=7/16,Aa占:3/4×2/4=6/16,aa占:3/4× 的丢失;考 虑 到 缺 失 情 况,单 瓣 紫 罗 兰 的 基 因 型 有:
1/4=3/16,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B+b+、B+b-、B-b+、B-b- 四种,其中B+b+ 自交后代
7∶6∶3。 单瓣∶重瓣=3∶1,B+b- 自交后代全是单瓣,B-b- 不
易错题特训 能产生后代,说明F1 单瓣紫罗兰基因型为B-b+,产生
6.A 解析:A.孟德尔是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 自 的可育雌配子比例是b+∶B-=1∶1,雄配子只有b+
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的,A正确;B.孟德 可育,且雄配子数远多于雌配子数,因此产生的可育配
尔所作假 设 的 核 心 内 容 是“性 状 是 由 遗 传 因 子 控 制 子比例b+∶B-并不等于2∶1。
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基因在染 拓展题特训
色体上”是在孟德尔之后发现的,B错误;C.孟德尔为 12.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这是基因的分离定
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 律的运用,该植物群体中的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
验,C错误;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只能接受有性 子一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5∶1,说明亲
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D错误。 本中的红花植株有两种基因型,假设红花植株中 Aa
79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的比例为x,则x×1/2=1/6,所以x=1/3,即亲本红 (2)若 一 只 全 色(C_)雄 兔 和 一 只 喜 马 拉 扬 雌 兔
花植株中,AA占2/3,Aa占1/3,自交后代中aa占1/3 (chch或chc)多 次 交 配 后,子 代 全 色(C_)∶青 旗 拉
×1/4=1/12,红花植株占1-1/12=11/12,亲本红花 (cch_)=1∶1,则两只亲本中雄兔的基因型是Ccch,雌
植株自交,F 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11∶1。 兔的基因型为chch或chc;基因型为Ccch1 的雌雄兔交配,
13.D 解析:A.非秃顶的男基因型为BB,非秃顶 子代基因型为1CC、2Ccch、1cchcch,表现型分别为全色、
的女基因型为BB、Bb,婚配,后代男孩有可能为Bb,可 全色、青旗拉,现让子代中的全色兔(1/3CC、2/3Ccch)
能是秃顶,A正确;B.秃顶男基因型为Bb、bb,秃顶女 与喜马拉扬杂合兔(chc)交配,后代基因型为Cch(1/3
的基因型为bb,两人婚配,后代男孩一定秃顶,后代女 ×1/2+2/3×1/4=1/3)、Cc(1/3×1/2+2/3×1/4
, ; ( ) =1/3)、cchch孩可能 为 秃 顶 B正 确 C.非 秃 顶 男 BB 与 秃 顶 女 (2/3×1/4=1/6)、c
chc(2/3×1/4=1/6),
(bb)婚配,生一个秃顶男孩的概率为1/2,所生女孩一 前两者为全色,后两者为青旗拉色,即全色∶青旗拉=
定不秃顶,C正确;D.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bb,非秃 2∶1。
顶女的基因型为Bb、BB,两者婚配,后代可能为bb,可 (3)现有一只喜马拉扬雄兔(c
hch或chc),为了测定
能为秃顶女孩,D错误。 其基因型,可以选用多只白化雌兔(cc)与该喜马拉扬
14.(1)父方 无关 雄兔交配,若后代均为喜马拉扬兔,则该喜马拉扬雄兔
(2)雄性 的基因型为c
hch,若后代出现了白化兔,则该喜马拉扬
兔的基因型为chc。
16.(1)A B
(2)Aa、Aa
(3)4 ①A+A+和aa ②A+A
解析:(1)若花色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根据
A组可得出红花是显性性状,蓝花为隐性性状,而根据
(3)生长正常∶生长缺陷=1∶1 Aa和aa B组可得出相反的结论。
解析:(1)由图可知,来自母本的 A基因不表达, (2)根据题中的假说,要表现出蓝色必需含有 A
来自父本的A正常表达,且没有任何信息表示该基因 基因且不含有 A+ 基因,且B组蓝花杂交后代出现了
表达与性别相关。
红花,所以B组 同 学 所 用 的 两 个 亲 代 蓝 花 基 因 型 都
(2)为验证F1 小鼠形成配子时,需选择Aa的雄性 是Aa。
个体进行测交,因为如果选择 Aa的雌性个体进行测 (3)若(2)中所述假说正确,那么红花植株的基因
交的话,来自母本的 A基因不表达,那么子代将全部 型可能有aa、A+a和A+A、A+ A+4种;①如果待测植
表现为生长缺陷,不能验证A与a的分离。 株基因型为aa,则若用AA与之杂交,则后代只能出现
(3)将F1 生长缺陷的雌雄小鼠(Aa)自由交配,F2 蓝花,如果待测植株基因为A+A+,若用AA与之杂交,
中基因型为AA占1/4(雌雄都为正常生长),基因型为 则后代只能出现红花,所以用AA与待测植株杂交,可
Aa的占1/2(其中一半的个体A来自母本———生长缺 以判断出的基因型是A+A+ 和aa。②若待测植株的基
陷,一半的A来自父本———正常生长),基因型为aa的 因型为A+A,用aa与之杂交,则后代可出现红花和蓝
所占比例为1/4(雌雄都表现为生长缺陷),所以F2 的 花,所以用aa与待测植株杂交,则可以判断出的基因
表现型及比例为生长正常∶生长缺陷=1∶1,生长缺 型是A+A。
陷的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 17.(1)常
15.(1)10 (2)Dd DD、dd
(2)Ccch chch或chc 全色∶青旗拉=2∶1 (3)DD∶Dd=1∶2
(3)选用多只白化雌兔与该喜马拉扬雄兔交配;若 (4)公羊中,有角与无角比例为1∶1,母羊全为无
后代均为喜马拉扬兔,则该喜马拉扬雄兔的基因型为 角 遗传图解如下:
chch;若后代出现了白化兔,则该喜马拉扬兔的基因型
为chc
解析:(1)根据表格分析,家兔全色的基因型有4
种(CC、Ccch、Cch、Cc),青旗拉的基因型有3种(cchcch、
cchch、cchc),喜马拉扬的基因型有2种(chch或chc),白
化的基因型有1种(cc),所以家兔皮毛颜色的基因型
共有10种。 公羊:有角∶无角=1∶1
80

生物·遗传与进化
母羊:全为无角 对相对性状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在同源染色体
解析:(1)本题所涉及的性状虽然与性别有关,但 上,故只有D选项符合要求。
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不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而是位 4.B 解析:A.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后代有
于常染色体上。 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A错误;B.F1 产生的精子中,
(2)题中信息显示,雄羊的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 YR、Yr、yR和yr的比例为1∶1∶1∶1,B正确;C.F1
现型一致,雌羊的隐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说 产生卵细胞的数量比精子 的 数 量 少 很 多,C错 误;D.
明杂合子在公羊和母羊中的表现型不同,而纯合子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 在产生精子和卵细胞时,
公羊和母羊中的表现型相同。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结合,不是指4种
(3)根据以上假说,可知F1 基因型均为Dd,则F2 精子和4种卵细胞自由结合,D错误。
有角公羊中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1∶2。 5.C 解析: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可知,子代直毛与
(4)让无角公羊(dd)和F1 中的多只无角母羊(Dd) 卷毛之比为1∶1,亲本这对基因型为Bb×bb;子代黑
交配,后代基因型为Dd和dd,母羊全为无角,公羊中, 毛和白毛之比为3∶1,这对基因型为Cc×Cc,选C。
有角与无角比例为1∶1。 6.B 解析:F1(AaBb)与杂合的无芒抗病(aaBb)
18.(1)基因表达载体(或“重组DNA”) 杂交子代为:有芒1/2,无芒1/2,抗病3/4,感病1/4,
(2)病斑面积 接种白叶枯病病菌的感病水稻 所以,子代的四种表现型为有芒抗病、有芒感病、无芒
(3)自交 性状分离 (转基因)杂合子 T 抗病、无芒感病,其比例3∶1∶3∶1。2
(4)不表达(或“低表达”、“突变”) 7.A 解析:根据 F2 的分离比分别为9∶7,9∶
(5)非同源染色体 6∶1和15∶1可推知,F1 的基因型都是AaBb,但第一
解析:(1)将基因X(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可构 种情况的性状表现型有两种,双显为一种,其他一显一
建基因表达载体,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感病水稻,获得 隐、一隐一显、双隐的表现型相同,因而F1 与双隐性个
T 代植株。 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为1∶3;第二种情况的表0
(2)根据题中两个信息:“白叶枯病病菌可使水稻 现型有三种,双显为一种,一显一隐、一隐一显的表现
叶片形成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M)”可知 M 型相同,双隐又为一种表现型,因而F1 与双隐性个体
为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可以通过接种白叶 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为1∶2∶1;第三种情况的
枯病病菌的感病水稻作为感病对照, , ,来筛选抗病植株。 表现型有两种 只要有显性基因的表现型都相同 双隐
(3)
,
T X, 的为另一种表现型 因而F1 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因为只有 0代植株含有基因 所以需收获
; 表现型分离比为 。自交种子种植获得T1代 根据对T1代进行抗病及分子
3∶1
, 8.A 解析:如果F 的性状分离比为9∶7,则说鉴定结果可知 后代出现了感病植株,即T 21代出现了
明双显性个体是一种表现型,其他是另一种表现型,所
性状分离,T0代植株为杂合子;可将T1代植株自交,最
以F1 与 隐 性 个 体 测 交,与 此 对 应 的 性 状 分 离 比
早在T2 代植株中出现显性纯合子。
是 。
() , 1∶34 若T1代某一植株PCR检测为阳性 说明已经
9.C 解析:基因型为 AaBbCc(位于非同源染色
导入X基因,但却表现为感病,基因X未表达造成的。
体上)的小麦可以产生8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将其花粉
(5)自交后代的统计结果中,抗白叶枯病植株∶不
培养成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成体就是8种比例
抗白叶枯病植株=15∶1,15∶1的比例是9∶3∶3∶1
相等的纯合子。
的变化,所以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即
10.D 解析:A选项中,①④杂交,Aa×AA,子代
两个抗性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一种表现型,两种基因型,Bb×bb,子代两种表现型,
第2讲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两种基因型,则二者综合分析,子代两种表现型,四种
基础特训 基因型;B选项,③④杂交,Aa×AA,子代一种表现型,
1.B 解析:具有YyRr(Y=黄色,R=圆粒)基因 两种基因型,bb×bb,子代一种表现型,一种基因型,则
型的豌豆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比,其 二者综合分析,子代一种表现型,两种基因型;C选项,
中的(3+3)是只有1种显性性状的,后代只有1种显 ②③杂交,AA×Aa,子代一种表现型,两种基因型,Bb
性性状的概率是6/16。 ×bb,子代两种表现型,两种基因型,则二者综合分析,
2.C 解析:分析柱状图,可知DD∶Dd∶dd=1∶ 子代两种表现型,四种基因型;D选项中,①②杂交,Aa
1∶0,所以两个亲本为Dd×DD,SS∶Ss∶ss=1∶2∶ ×AA,子代一种表现型,两种基因型,Bb×Bb,子代两
1,说明亲本为Ss×Ss,所以选C。 种表现型,三种基因型,则二者综合分析,子代两种表
3.D 解析: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两对或多 现型,六种基因型。
81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11.(1)黄 株扁盘形、93株圆形、16株长形南瓜,比例近似为9∶
(2)AaBb 红色∶橙色∶黄色=9∶6∶1 6∶1,也就是说,双显性个体(A_B_)为扁盘形,只含A
(3)Aabb或aaBb AAbb、aaBB (A_bb)或者只含B(aaB_)的基因表达为圆形,aabb为
解析:由实验乙可知黄色是隐性;由实验丙可知植 长形。再看F1 全为扁盘形,那么亲代一定是 纯 合 子
株1为aabb,植株3为AaBb;植株3自交后代中A_B_ AAbb和aaBB。
为红色,A_bb和aaB_为橙色,aabb为黄色,所以植株3 3.D 解析:A.若上述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
自交后代性状比为9∶6∶1;由实验乙可知植株2的基 组合定律,则F2 力克斯毛型兔有5种基因型,A错误;
因型为Aabb或aaBb,AAbb和aaBB也表现为橙色。 B.F2 出现不同表现型的主要原因是F1 在产生精卵过
12.(1)基 因 的 自 由 组 合 4 wwGGyy 或 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B错误;C.若上述两对基因独立
wwGgyy 遗传,亲本应该是力克斯毛型,则F2 与亲本毛型相同
(2)wwGGYY wwggyy 绿皮∶白皮=5∶1 的个体占1-9/16=7/16,C错误;可用F2 力克斯毛型
(3)WwGGYy 兔分别与亲本杂交,若杂交后代均为力克斯毛型,则说
解析:(1)由于控制西葫芦皮色的三对等位基因分 明该个体为双隐性纯合子,D正确。
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 4.B 解析:红色鸟(A_B_)和白色鸟(aabb)交配,
定律;由于 W基因抑制G基因的表达,而只有G和Y F1 代出现红色鸟(AaBb)和黄色鸟(Aabb),则亲本的
基因同时存在时,皮色为黄色,因此黄皮西葫芦的基因 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A正确;F1 代出现的红
型 为 wwGGYY、wwGgYY、wwGGYy、wwGgYy共4 色鸟基因 型 确 定,B错 误;F1代 雌 雄 个 体 随 机 交 配,
种;G基因存在并能发挥作用而Y基因不存在时,皮色 AaBb和Aabb,a的基因频率为1/2,b的基因频率为
为绿 色,因 此 绿 皮 西 葫 芦 的 基 因 型 为 wwGGyy或 3/4,F2 代中白色鸟出现的概率为(1/2)2×(3/4)2=
wwGgyy。 9/64,则F2 代中非白色鸟与白色鸟的数量比为55∶9,
(2)分析图2,由于F2 代黄皮∶绿皮∶白皮的比例 C正确;D.该种鸟的种群内,黄色鸟和绿色鸟都有两
为9∶3∶4,说明F1 的基因型中有两对基因为杂合,则 种基因型,白色鸟只有一种基因型,D正确。
基因型为wwGgYy,而亲本的表现型为黄皮和白皮,基 5.D 解析:自由组合定律至少要涉及两对等位
因型一定为wwGGYY和wwggyy;F2 代中的绿皮基因 基因,A错误;B.控制果皮颜色的是两对等位基因,B
型 及 其 比 例 为 1/3wwGGyy 或 2/3wwGgyy,其 中 错误;C.将F2中感病、黄皮(不一定是纯合子)与感病、
wwGGyy自交后代的表现型一定是绿皮,wwGgyy自 绿皮植株杂交,子代不一定出现1∶1性状分离,C错
交后代的表现型为绿皮和白皮,为白皮的概率为2/3 误;D.若两对性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2中表现
×1/4=1/6,则 后 代 的 表 现 型 和 比 例 为 绿 皮∶白 皮 型为抗病、白 皮 植 株 占 总 数 的3/4×12/16=9/16,D
=5∶1。 正确。
(3)由于白皮个体的基因型为wwggyy或 W_,与 易错题特训
基因型为 wwggyy的个体杂交,后代表现为白皮∶黄 6.C 解析:根据题意,选择基因型为YyRR的黄
皮(wwG_Y_)∶绿皮∶(wwG_yy)的比例为2∶1∶1, 色圆粒豌豆和基因型为yyrr的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
则亲本的白皮个体基因型不可能为 wwggyy,应该为 到的F1,F1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1∶1,F1
Ww _,产 生 的 配 子 应 该 有 四 种,其 中 两 种 为 自交,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
wGY、wGy,则另外两种为 WGY、WGy,则该白皮西葫 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所以选C。
芦的基因型为 WwGGYy。 7.B 解析:茎卷须中等长度的个体的基因型为
高频题特训 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的植株
1.D 解析:甲凸耳与非凸耳杂交,F1 全为凸耳, 自交,子代中茎卷须中等长度的个体占1/2×1/4×4
F2 为凸耳∶非凸耳=15∶1,是9∶3∶3∶1的变化, =1/2,A 错 误;若 花 粉 都 可 育,茎 卷 须 最 长 的
说明凸耳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根据F2 (AaBbCC)与 最 短 的 (aabbCC、aaBBCC、AABBCC、
的性状及分离比,甲、乙、丙均为纯合子,B正确;C.甲 AAbbCC)杂交,与任何一种基因型杂交,子代中茎卷
组杂交所得F2 中一共9种基因型,其中只有一种为非 须最长的个体都占1/2×1/2=1/4,B正确;C.基因型
凸耳,所以F2 中凸耳包含8种基因型,C正确;D.乙、 为Cc的个体自交1次,因为父本只能产生含C的配
丙两植株基因型为AAbb和aaBB,杂交,得到的F2 表 子,子代中CC和Cc个体各占1/2,再自交1次,子代
现型及比例为凸耳∶非凸耳 =15∶1,D错误。 中CC个体占1/2+1/2×1/2=3/4,C错误;D.因为c
2.B 解析:由题意可知,两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 的花粉不育,所以群体中不存在cc的个体,如果三对
杂交,F1 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 自交,F2 获得139 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该植物种群内对应的基因型有
82

生物·遗传与进化
3×3×2=18种,D错误。 于约50%黄色个体会因黄色素在体内积累过多死亡,
8.B 解析:实验一全雌株与全雄株杂交,F1 全 所以理论上F2 存活个体中青色鼠所占的比例是9/14,
正常株,F2 代的分离比接近3∶10∶3,共16个组合, D正确。
可见该节瓜的性别决定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基 13.(1)HhAaBb 基因的自由组合
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F2 正常株的基因型为 (2)8 1/27 9∶7
A_B_和aabb,其中纯合子占1/5,B错误;F1 是双杂合 (3)8/49
子,实验二中亲本为纯合全雌株(AAbb或aaBB)与正 (4)紫花∶红花∶白花=9∶3∶4
常株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故亲本正常株有 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高茎为显性性状;子一代
一对基因纯合,一对基因杂合,即亲本正常株的基因型 全为 紫 花,说 明 亲 本 白 花 为aaBB、AAbb,子 一 代 为
为AABb或AaBB,C正确;D.实验一中F1 正常株测 AaBb,所以F1 的高茎紫花的基因型为 HhAaBb,F2 中
交结果子代全雌株(单显)∶正常株(双显或双隐)∶全 高茎∶矮茎为3∶1,紫花∶白花=9∶7,符合基因的
雄株(单显)=1∶2∶1,D正确。 自由组合定律。
9.B 解析:株高为14cm的植株比该植物的基本 (2)F1 的高茎紫花的基因型为 HhAaBb,则F2 中
高度高6cm,所以基因型应该比aabbcc多3个显性基 的高茎紫花的基因型有2×4=8种;其中能稳定遗传
因,基 因 型 有 7种 可 能 性(AAB、AAC、ABB、ACC、 的所占比例为1/3×1/3×1/3=1/27;紫花植株与白
ABC、BBC、BCC),B错误。 花植株之比为9∶7。
10.D 解析:据杂交实验二判断,乔化、蟠桃为显 (3)若 将 F2 中 的 全 部 矮 茎 白 花 植 株(1AAbb、
性性状,两对性状独立分析,在杂交实验一中子代乔 2Aabb、1aaBB、2aaBb、1aabb)进行自由交配,产生的配
化∶矮化=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子代蟠 子及其比 例 为:Ab:1/7+2/7×1/2=2/7,aB:1/7+
桃∶圆桃=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甲的 2/7×1/2=2/7,ab:2/7×1/2+2/7×1/2+1/7=3/7,
基因型为AaBb,乙为aabb,由于F1 分离比为1∶1,因 根据棋盘格,后代基因型为 A_B_的比例为2/7×2/7
此两对性状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由此推测是两对基 ×2=8/49。
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和B选项错误;杂交实验 (4)在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中,如果产生的中
二中丙、丁的基因型都为 AaBb,根据后代分离比推测 间产物呈红色(形成红花),则 A_bb为红花,那么基因
应是A与B连锁、a和b连锁,D选项符合。 型为AaBb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
11.(1)株高与叶形、株高与性别 例为紫花∶红花∶白花=9∶3∶4。
(2)高秆掌状叶两性株 2/3 14.(1)单倍体(花药离体培养不可)
(3)矮秆掌状叶两性株 全为高秆(掌状叶两性 (2)AABB 12∶3∶1 基因自由组合(或分离和
株)(或高秆柳叶雌株和高秆掌状叶两性株) 自由组合,只写分离不可)
解析:(1)根据表中F2 表现型,其中只有高秆掌状 (3)B(若出现b不可)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叶∶矮秆掌状叶∶高秆柳叶∶矮秆柳叶比例约为9∶ (只写酶的合成不可)
3∶3∶1,高秆两性株∶矮秆两性株∶高秆雌株:矮秆雌 解析:(1)单倍体育种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若
株比例约为9∶3∶3∶1,说明控制株高与叶形和株高 利用基因型为 Aabb的黄颖植株,快速培养出纯合的
与性别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 黄颖植株,最佳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定律;而控制叶形与性别的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白颖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欲研究两对基因的
(2)用纯合高秆柳叶雌株和纯合矮秆掌状叶正常 位置关系,则与该白颖植株杂交的纯合黑颖植株应为
两性株蓖麻为亲本,F1 表现型为高秆掌状叶两性株, 双显性纯合子,即基因型为 AABB,二者杂交所得F1
F2 代矮秆掌状叶两性株中,纯合子只有一种,占1/3, 的基因型为AaBb。若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杂合子的比例是2/3。 则燕麦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可
(3)为了鉴定高秆柳叶雌株蓖麻的基因型,可用矮 推知F1 自交所得F2 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黑颖(9A_B_
秆掌状叶两性株为亲本与其杂交,若后代性状表现全 +3aaB_)∶黄颖(3A_bb)∶白颖(1aabb)=12∶3∶1。
为高秆,则该株蓖麻为纯合高秆柳叶雌株。 (3)表中的信息显示,A存在,B不存在时表现为
拓展题特训 黄颖,再结合题图可推知其原因是:A基因表达的产物
12.D 解析:根据题意,让灰色鼠与黄色鼠杂交, 酶y催化无色物质转化为黄色色素的缘故。表中的信
F1 全为青色,则灰色鼠基因型为AAbb,黄色鼠基因型 息还显示,B存在时表现为黑颖,再结合题图和题意可
为aaBB,F1 基因型为 AaBb,则F2 表现型及比例为青 推知,酶x是由基因B控制合成的。题图显示的信息
色(A_B_)∶灰色(A_bb)∶黄色(aa_ _)=9∶3∶4,由 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
83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制生物的性状。 (黄色)∶aabbdd(白色)=9∶3∶3∶1,因此F2 植株的
15.(1)观点三 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黄花=13∶3;F2 白花中纯合
(2)AaBb×AaBb 自由组合定律 子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三种,各占白
(3)A_BbDd(或AaB_Dd或AaBbD_) AabbDd× 花中比例为1/13,共占比例为3/13。
AaBbdd(或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3)图2中,乙细胞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
(4)自交 7∶9或37∶27 数目变异,丙图发生了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根
解析:(1)根据题中圆形叶×圆形叶→圆形叶∶条 据图1,基因型为aaBbDdd的突变体由于d基因多于
形叶=13∶3,属于自由组合定律中F 代表现型9∶3∶ D,则D基因不表达,故花色为黄色。2
3∶1的变式,所以观点三明显错误。 (4)分析题图,甲图发生了易位,若aaBbDdd植株
(2)根据观点一,因为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其表现 为突变体甲,该植株与纯合的橙红 植 株(aaBBDD)杂
型为圆形叶∶条形叶=13∶3,其双亲都为双杂合个 交,由于aaBbDdd产生的配子有八种:aBDd、aBd、aBD、
体,即AaBb×AaBb;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 aBdd、abDd、abd、abD、abdd,比 例 相 等,而 纯 合 橙 红 植
定律。 株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aBD,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
(3)持观点二的同学认为条形叶是三对基因均含 八 种:aaBBDDd(橙 红 色)∶aaBBDd(橙 红 色)∶
显性基因时的表现型,即子代中条形叶的基因型一定 aaBBDD(橙红色)∶aaBBDdd(黄色)∶aaBbDDd(橙红
要有三种显性基因,为A_B_D_,而两亲本的表现型是 色)∶aaBbDd(橙红色)∶aaBbDD(橙红色)∶aaBbDdd
圆形叶,所以基因型应不含三种显性基因,同时保证子 (黄色)=1∶1∶1∶1∶1∶1∶1∶1,因此后代表现型
代能出 现 三 种 显 性 基 因,并 且 条 形 叶 所 占 比 例 为 之比为黄色∶橙红色=1∶3;
3/16,则亲本基因型是AabbDd、AaBbdd(或 AaBbdd、 若aaBbDdd植株为突变体乙,由于aaBbDdd产生的
aaBbDd或AabbDd、aaBbDd),子代条形叶的基因型为 配子有八种:aBDd∶aBd∶aBD∶aBdd∶abDd∶abd∶
A_BbDd(或AaB_Dd或AaBbD_)。 abD∶abdd=2∶2∶1∶1∶2∶2∶1∶1,则杂交后代的
(4)在验证植物基因型的实验中最简便的方法就 基因型有八种:aaBBDDd(橙红色)∶aaBBDd(橙红色)
; AabbDd、AaBbdd, ∶aaBBDD(橙红色)∶aaBBDdd(是自交 假如亲本基因型是 子代条 黄色)∶aaBbDDd(橙
) ( ) ( )
形 叶 的 基 因 型 就 有 两 种:AABbDd 和 AaBbDd, 红色 ∶aaBbDd 橙 红 色 ∶aaBbDD 橙 红 色 ∶
AABbDd自交,子 代 出 现 条 形 叶 的 比 例 是1×3/4× aaBbDdd
(黄色)=2∶2∶1∶1∶2∶2∶1∶1,因此后
/ / , ; 代表现型之比为黄色∶橙红色 ;34=916 即子代圆形叶∶条形叶=7∶9 AaBbDd =1∶5

自交,子代出现条形叶的比例是3/4×3/4×3/4=27/ aaBbDdd
植株为突变体丙,由于aaBbDdd产生
, 。 的配子有四种:64 即圆形叶∶条形叶=37∶27 aBD
、aBdd、abD、abdd,比例相等,则杂
() 交后代的基因型有四种: (橙红色)、16.1aaBBdd、aaBbdd aaBBDD aaBBDdd
() / (黄色)、aaBbDD(橙红色)、2 白花∶黄花=13∶3 313 aaBbDdd
(黄色),因此后代
( 表现型之比为黄色 橙红色 ,杂交图解见答案。3)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或重复) ∶ =1∶1
黄色 17.
(1)AaRr 自由组合
(
() 2
)3/8 AARr或AaRr 1/9
4 黄色∶橙红色=1∶3 黄色∶橙红色=1∶5
(3)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a所在的同源染
遗传图解如下:
色体没有分离
(4)是。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5)耐高温的DNA聚合
解析:(1)根据题意,亲代灰鼠的基因型为 A_R_,
亲代 黄 鼠 的 基 因 型 为 A_rr,由 于 F1 出 现 了 白 色
(aarr),故亲代灰色鼠的基因型为AaRr,黄色鼠的基因
橙红色∶黄色=1∶1 型为Aarr。体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1)分析题图1可知,黄花的基因型为aaB_dd, 和分离定律,主要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
有aaBBdd、aaBbdd两种情况。 (2)亲本基因型为 AaRr和 Aarr,F1 中,灰色鼠基
(2)基因型为 AAbbdd的白花植株和纯合黄花植 因型为A_R_,所占比例为3/4×1/2=3/8。基因型有
株(aaBBdd)杂交,得到的F1 的基因型为AaBbdd,根据 AARr和 AaRr两 种。F1 中 的 灰 色 小 鼠 基 因 型 为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自交得到F2 代的基因型及 1AARr∶2AaRr,基因频率A=2/3,a=1/3,其自由交
其比例为A_B_dd(白色)∶A_bbdd(白色)∶aaB_dd 配的后代中aa=1/3×1/3=1/9。
84

生物·遗传与进化
(3)若 基 因 型 为 AaRr的 灰 色 雌 鼠,产 生 了 一 个 1AAbb∶2AaBb∶1aaBB,表现型之比:红色∶白色=
AaR的卵细胞,即等位基因 A与a没有分开,最可能 1∶1,所以红色占1/2,纯合体不能同时合成两种酶都
的原因是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a所在的同源 是白色。
染色体没有分离。 (3)由题意可知:茎有粗、中粗和细三种,茎的性状
(4)若白鼠无法生存到繁殖年龄,则相应的基因频 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控制,因此 C、c、D、d两对等
率会发生改变,该种群在进化。 位基因控制的茎的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又
(5)用PCR技术扩增基因时,需要用到耐高温的 因为该花是闭花授粉,基因型为 CcDd的植株自然状
DNA聚合酶。 态下繁殖是自交,所以后代基因型的比为:9C_D_∶
18.(1)HHrr、Hhrr 3C_dd∶3ccD_∶1ccdd,由于只有d基因纯合时植株表
(2)①hhRR ②全为正常翅 全为毛翅 现为细茎,只含有 D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
(3)hhRR F2 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为9∶ 茎,其他表现为粗茎,表现型之比为:9粗茎∶3中粗
7 F2 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不为9∶7 茎∶4细茎。
解析:(1)生物实验的成功与否和实验材料的选择 专题一综合特训
有着密切关系,果蝇因具有易饲养、繁殖周期短、具有
母题特训
易区分的相对性状、遗传组成相对简单等优点而常被
1.B 解析: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方法:具有
用作遗传学的实验材料。根据题意分析可知,rr抑制
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那个
基因 H 的表达,因此只有在同时具备基因 R 和基因
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
H时,果蝇才表现毛翅,其余情况下为正常翅。果蝇的
状为隐性性状,选B。
9种基因型中表现为正常翅的有:hhRr、hhrr、HHrr、
2.A 解析:性状分离比实验模拟的是在一个桶
Hhrr、hhRR,正常翅的果蝇中,“假回复体”基因型可能
内表示等位基因的分离,两个桶内的棋子合在一起表
为 HHrr、Hhrr。
示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故选 。
(2)
A
欲 判 断 回 复 体 果 蝇 的 基 因 型 是 HHrr还 是
3.B 解析:根据子代出现的性状可知:绿色对黄
hhRR,应选择基因型为hhRR的果蝇进行杂交。若此
, , 色完全显性;根据F2 出现的性状比6∶3∶2∶1,由于批果蝇的基因型为hhRR 则子代果蝇应全为正常翅
, 决定颜色的显 性 基 因 纯 合 子 不 能 存 活,所 以若此批果蝇的基因型为 HHrr 则子代果蝇应全为毛 6∶3∶
( 是 的变化,即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翅 HhRr)。 2∶1 9∶3∶3∶1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 属 于 纯 合 假 回 复 体 的 果 蝇 的 基 因 型 应 为
, , 4.D 解析:由“花长为 的同种基因型个体HHrr纯合野生正常翅果蝇基因型应为hhRR 两者进 24mm
, 相互授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花长为 的行杂交得到基因型为HhRr的F1 让F1 果蝇雌雄个体 24mm
自由交配获得F2,
, “
若F2 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为
个体为杂合子 再 结 合 每 个 显 性 基 因 控 制 花 长 为5
9∶7, ,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若F 果 mm 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2mm”且旱金莲由三2
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不为9∶7,则这两对基因位 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
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叠加性”可推知花长为
19.(1)红色∶白色=2∶1 24mm的亲本中含4个显性基因和2个隐性基因,假
(2)①分离 ②红色 同源染色体 ③白色 1/2 设该个体基因型为 AaBbCC,则其互交后代含4个显
(3)粗茎∶中粗茎∶细茎=9∶3∶4 性 基 因 和 2 个 隐 性 基 因 的 基 因 型 有:AAbbCC,
解析:(1)由题意可知,种群中的红色均为杂合体, aaBBCC,AaBbCC,这三种基因型在后代中所占的比例
因此该种群红色是显性,而只有出现显性纯合致死才 为:1/4×1/4×1+1/4×1/4×1+1/2×1/2×1=
能有该现象出现,红色 Aa自交后代分离比应该为:1 6/16,答案选D。
AA(致死)∶2Aa∶1aa,所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红 5.D 解析: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 红花植
色∶白色=2∶1。 株授粉,得 到 的 子 代 植 株 中,红 花 为101株,白 花 为
(2)若花色由 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可见 302株,即红花∶百花=1∶3,再结合题意可推知该对
图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 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和B、b)。F1
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 的基因型为 AaBb,F1 自交得到的F2 中白花植株的基
离,因此符合分离规律,该植株能合成酶A和酶B,所 因型有A_bb、aaB_和aabb,故A项错误;F2 中红花植
以表现型是红色;根据分离定律,该植株自交时各产生 株(A_B_)的基因型有4种,B项错误;用纯合白花植
Ab、aB 两 种 雌 雄 配 子,因 此 后 代 基 因 型 和 比 例 为: 株(aabb)的花粉给F1 红花植株(AaBb)授粉,得到的
85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子代植株中,红花∶白花=1∶3,说明控制红花与白 Ⅰ和Ⅱ的组合,而这两个组合只有A品种,所以,抗白
花的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C项错误。 粉病的小麦品种是A品种。
6.(1)有毛 黄肉 (2)Ⅳ、Ⅴ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B品种的播种密
(2)DDff、ddFf、ddFF 度,可探究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
(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影响。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 (3)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中 A、B品种混种
=9∶3∶3∶1 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
(5)ddFF、ddFf (4)甲植株自交后代不能抗白粉病,能抗条锈病
解析:(1)由实验一:有毛 A与无毛B杂交,子 (占3/4),说明甲的基因型为Ttrr;双菌感染后丙的子
一代均为有毛,说明有毛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皮毛 代中无病植株的比例为25%×75%=18.75%(或3/
色的基因均为纯合的;由实验三:白肉 A与黄肉C杂 16)。
交,子一代均为黄肉,据此可判断黄肉为显性性状;双 9.(1)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 6 1/3
亲关于果肉颜色的基因均为纯合的;在此基础上,依据 (2)显性 隐性
“实验一中的白肉 A与黄肉B杂交,子一代黄肉与白 (3)提前终止 从缺失少部分以后翻译的氨基酸
肉的比为1∶1”可判断黄肉B为杂合的。 序列发生变化
(2)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有毛白肉A、无毛黄 (4)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
肉B 和 无 毛 黄 肉 C 的 基 因 型 依 次 为:DDff、ddFf、 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
ddFF。 解析:(1)由题意可知亲本的一只黑羽短腿鸡的基
(3)无毛黄肉B的基因型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 因型为BBCLC,一只白羽短腿鸡的基因型为bbCLC,得
下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FF∶ddFf∶ddff=1∶2∶ 到F 的基因型为BbCC∶BbCL1 C∶BbCLCL=1∶2∶1,
1,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其中BbCLCL 胚胎致死,所以F1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蓝
(4)综上分析可推知:实验三中的子代的基因型均 羽正常∶蓝羽短腿=1∶2;若让F1 中两只蓝羽短腿鸡
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 交配,F2 的表现型的种类数为3×2=6种,其中蓝羽
黄肉(D_F_)∶有毛白肉(D_ff)∶无毛黄肉(ddF_)∶ 短腿鸡BbCLC所占比例为1/2×2/3=1/3。
无毛白肉(ddff)=9∶3∶3∶1。 (2)由于CLC为短腿,所以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
(5)实验二中的无毛黄肉B(ddFf)和无毛黄肉C( 上,CL 是显性基因;由于CLC没有死亡,而CLCL 胚胎
ddFF)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ddFf和ddFF两种,均表 致死,所以在控制死亡效应上,CL 是隐性基因。
现为无毛黄肉。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
7.(1)1∶1 1∶2∶1 0.5 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
解析:(1)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 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提前终止或者从缺
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A和a 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形
的基因 频 率 均 为50%,A基 因 频 率∶a基 因 频 率= 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0.5∶0.5=1∶1。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A+a)×(A (4)这种情况下,雌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形成
+a)→1AA∶2Aa∶1aa,则A的基因频率为为0.5。 的雌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Z或 W,卵细胞只与次级卵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 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 胚胎
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基因型为AA的个 致死,所以后代都为雄性。
体不能存活,即基因 A纯合致死。第一代 Aa∶aa= 10.(1)黄体(或黄色) aaBB
2∶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a=1∶2,自由交配,若后 (2)红眼黑体 aabb
代都能存活,其基因型为 AA∶Aa∶aa=1∶4∶4,Aa (3)全部为红眼黄体
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1∶1。 (4)AaaBBb 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难以产
8.(1)A Ⅰ、Ⅱ组小麦未感染白粉病 生正常配子(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
(2)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 难以产生正常配子)
影响 解析:(1)F1 是 黄 色,而 后 代 会 出 现 了 黄 体 和 黑
(3)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 体,所以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黄体。亲
(4)Ttrr 18.75%(或3/16) 本为红眼和黑眼,F1 为黑眼,则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
解析:(1)由表格可知,未感染白粉病的是编号为 鱼的基因型是aaBB。
86

生物·遗传与进化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
律,理论上F2 还应该出现红眼黑体性状的个体,但实 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 解析:(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不能证明控制黄
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体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因为无论
(3)为验证(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黄体和灰体谁
体(aaBB)分别与F2 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若要有一个 呈显性,都可以依据甲同学的杂交实验,均可推出子代
杂交组合的后代全部为红眼黄体,则(2)中推测成立。 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
(4)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鳟鱼(AAbb)为父本,以 (2)实验一: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中的黄体雌
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aaBB)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 蝇和灰体雄蝇杂交,后代中雌蝇全表现灰体,雄蝇全表
则精子为Ab,没有排出极体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 现黄体。实验二: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中的灰体
为aaBB,最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 雌蝇和灰体雄蝇杂交,后代中雌蝇全表现灰体,雄蝇中
AaaBBb。三倍体鳟鱼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 一半表现黄体,一半表现灰体。
紊乱,难以产生正常配子,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 13.(1)纺锤体 不会
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 (2)分生 76
11.(1)纯 (3)①隐 ②R AARR 10/13 ③植株丙减数
(2)多方向性、稀有性 第一次分裂后期含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植
(3)选择 纯合化 年限越长 高茎∶中茎∶矮 株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 R基因的姐妹染色单
茎=1∶6∶9 体未分开) 1/48
(4)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解析:(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
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的植株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
出现性状分离。
(2)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是观察有丝分裂的
部位,处于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油菜物
种Ⅰ与Ⅱ杂交形成的子代植株染色体数目是19,秋水
仙素作用后是38,有丝分裂后期,加倍是76条染色体。
(3)由实验一可判断种子颜色性状黄色对黑色为
隐性。由实验二F1 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可判断F1 黄
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 AaRr,子代黑色种子植株基因型
解析:(1)自然状态下该植物是自花且闭花授粉, 为A_rr,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_、aaR_、aarr,可
所以一般都是纯合子。 判断当R基因存在时,抑制 A基因的表达。由于F1
(2)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稀有性(低频性)和有 全为产黑 色 种 子 植 株,则 乙 黄 色 种 子 植 株 基 因 型 为
害性这三个特点。 aarr。由于实验二中F1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AaRr),
(3)若采用杂交育种,可通过将上述两个亲本杂 则丙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ARR,F2 中产黄色种子
交,在F2 等分离世代中选择抗病矮茎个体,再经连续 植株 中 纯 合 子 的 基 因 型 为 AARR、aaRR、aarr,占3/
自交等纯合化手段,最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抗病矮茎品 13,则杂合子占10/13。就R(r)而言,实验二亲本基因
种。据此推测,一般情况下,控制性状的基因数越多, 型为RR和rr,F1 体细胞基因型应为Rr,而该植株体
其育种过程所需的年限越长。若只考虑茎的高度,亲 细胞中含R基因的染色体多了一条,可能是丙植株减
本杂交所得的F1(DdEe),则 理 论 上,F2 有 D_E_(矮 数分裂过程中,含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含R
茎)∶D_ee和ddE_(中茎)∶ddee(高茎)=9∶6∶1。 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分离,形成含R基因
(4)单倍体育种,该过程涉及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的两条染色体的配子。该植株产生的配子有(1/2A、
(产生配子时)和染色体畸变(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 1/2a)(1/6RR、1/3Rr、1/3R、1/6r),自交后代黑色种子
素处理时)。 植株(A_rr)比例为3/4×1/36=1/48。
12.(1)不能 过关特训
(2)实验1:杂交组合:♀黄体×♂灰体 1.D 解析:狗的长毛与短毛是相对性状,A错;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 隐性性状是F1 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F2 中会出现性
性都表现为黄体 状分离,B错;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会出现纯合子,C
实验2:杂交组合:♀灰体×♂灰体 错误;显性性状的个体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
87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2.B 解析:A.F1 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40∶ 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C错误。
12≈3∶1,A错误;B.南瓜果形的扁圆形和长纺锤形 11.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家鼠的黑色与白色
是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 性状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状,B正确;C.通过第1、2组实验,可判断突变型为隐 的,设一对等位基因是A与a,另一对等位基因为B与
性性状,C错误;D.F1 自交得到的数据,判断突变基因 b,则F1 的基因型为AaBb,由此可判断:A与B基因同
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时存在时,家鼠表现为黑色,而 A或B显性基因单独
3.C 解析:A.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 存在时,其中之一为黑色,另一为浅黄色。AaBb基因
因才自由组合,A错误;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 型的个体间随机自交,雌配子四种(AB、Ab、aB、ab)、雄
不同,性状表现可能不同,B错误;C.F2 的3∶1性状 配子四种(AB、Ab、aB、ab),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得到
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各种配子的生活 9A_B_(黑色,有8份杂合体),3A_bb(浅黄色或白色,
力相同等,C正确;D.检测F1 的基因型还可以用自交, 有2份 杂 合 体),3aaB_(白 色 或 浅 黄 色,有2份 杂 合
D错误。 体),1aabb(白色)。无论3A_bb为浅黄色,还是3aaB_
4.D 解析:由题可知,黄鼠纯合致死,所以①③ 为浅黄色,F2 中出现黑色∶浅黄色∶白色的比例均是
正确,④若种群中黑鼠个体占25%,黄鼠的只能是杂 12∶3∶1,且杂合体的总数均为10份(8+2),所以F2
合子,则黑鼠基因的基因频率为75%。 黑色个体中杂合子比例为10/12,即5/6。
5.D 解析:A.由于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 12.B 解析:由分析可知,F2 圆形块根的基因型
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 为3Y_rr,3yyR_,其中纯合子有1YYrr和1yyRR,所以
型为Rr的个体活着,所以基因r的频率不可能下降至 F2 圆形块根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0,A错误;B.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 13.C 解析:由表格可知,子代雌果蝇数与雄果
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 蝇比值接近1∶1,所以控制果蝇的三对性状的基因都
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B错误;C.由于 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F1 测交后代产生8种基本
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RR和rr个体数 相等的表现型,说明F1 在产生配子时是遵循基因的自
量都在减少,C错误;D.抗性个体中,由于 Rr对维生 由组合定律的,B正确;如果子代中灰体(B)残翅(r)短
素K依赖性是中度,而 RR对维生素 K依赖性是 高 腿(t)的比例是3/16,若3/16=3/4×1/4×1,则亲本
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 为:BbRrtt×BbRrtt或者BbrrTt×BbrrTt,若3/16=
D正确。 3/4×1/2×1/2,则 亲 本 为:BbRrTt×Bbrrtt或 者
6.C 解析:假设这批种子中,基因型为 Aa的豌 Bbrrtt×BbRrTt,C错误;F1 全为灰体长翅正常腿,理
豆所占比例为a,则其自交后代中aa所占的比例应为 论上随机交配后代中灰体果蝇数占3/4,与长翅果蝇
a×1/4=1/6,a 等于2/3。 数(3/4)相等。
7.D 解析:老鼠中出现多种毛色说明基因突变 14.B 解析:A.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
具有不定向性,A正确。由题目要求可知黄色基因纯 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表现型之比是1∶1,A错
合会致死,所以多年前老鼠的单一毛色只可能是白色 误;B.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吸收的氧气
或黑色,B正确。两只黄色老鼠交配,A1_×A1_,子代 相等,无氧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不吸收氧气,因此酵
中黄色老鼠A1A1死亡,所以黄色概率为2/3,C正确。 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强度相同时吸入的 O2 与产
黄色A B1A3和白色 A2A3两只老鼠杂交的子代有黄色 生的Co2 总量之比为3∶4,B正确;C.基因型为AaX
A1A2、黄色 A1A3、白色 A2A3、黑色 A3A3三种毛色,D Y某动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4
错误。 个精子,两种基因型,AY和aXB或者 AXB和aY,比例
8.C 解析:A.图中发生基因重组的过程是④⑤, 均为1∶1,C错误;D.32P标记的双链 DNA,放在31P
A错误;B.①②④⑤表示减数分裂过程,③⑥过程表 培养液 中 复 制 两 次,形 成4个 DNA 分 子,含32P的
示受精作 用,B错 误;D.图 二 子 代 中aaBB的 个 体 在 DNA分子是2个,仅含31P的DNA数是2个,二者之
aaB_中占的比例为1/3,D错误。 比为1∶1,D错误。
9.B 解析:②F2 表现型的比例为9∶3∶3∶1;④ 15.B 解析:基因Y或t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
F1 表现型 的 比 例 为1∶0∶0∶0;⑤F2 基 因 型 的 比 即YYTT、YYTt、Yytt、YYtt和yytt都是致死的,两只
例4∶2∶2∶2∶2∶1∶1∶1∶1。 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若无致死现象,其后代比例
10.D 解析:乙 同 学 的 实 验 涉 及 遗 传 因 子 的 分 应为9∶3∶3∶1,因为致死现象导致其后代比例为(9
离、自由组合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错误;小球总 -3)∶(3-3)∶3∶(1-1)=2∶1。
数不一定要相等,B错误;甲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 16.A 解析:A.子代植物(AaBb)自交,后代虽然
88

生物·遗传与进化
只有两种表现型,但单独看每一对性状,若子代比例均 2AABb∶4AaBb∶2Aabb∶1AAbb∶2aaBb∶1aaBB∶
接近3∶1,则该植物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 1aabb,故子二代(F2)白色羽毛莱杭鸡中,纯合子的基
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B.如果两 因型为AABB、AAbb、aabb,它们占的比例为3/13;F2
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让子代植物接 黑色羽毛莱杭鸡基因型为2aaBb∶1aaBB,故F3中黑色
受aabb植株的花粉,即AaBb×aabb,则后代有4种基 的比例为1-2/3×2/3×1/4=8/9,b基因的基因频率
因型,且比例为1∶1∶1∶1,但是形成的后代基因型 为1/3;如欲利用白色羽毛莱杭鸡杂交的方式来鉴定
只有2种,且比例为1∶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F2 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则选择用来杂交的白
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如果子代植物 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最好是aabb,如果后代全部为
(AaBb)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产生的后代有 黑,则F2 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为aaBB,如果后
A_B_∶A_bb∶aaB_∶aabb=9∶3∶3∶1,若后代只有 代既有黑色又有白色,则F2 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
2种表现型,则可能是其中aabb表现型不同于该子代 型为aaBb。
1 21.(1)窄叶
植物,所占比例为 ,C正确;D.如果该植物的性别决16 (2)AABbCc×aaBbCc
定方式属于XY型,且A和a位于性染色体上,若A和 (3)9 紫花∶粉花∶白花=1∶1∶2
a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为雌性 (4)4 3/16
个体,若A和a位于X和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不 解析:(1)根据甲、乙两组杂交结果可知:白花窄叶
能确定AaBb的植株的性别,D正确。 为隐性性状。
17.C 解析:双亲为 AaBBCc×aaBbCc,则其子女 (2)根据乙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子代宽叶∶窄叶
中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为:1/2×1/2×1/4=1/16; =3∶1,推 出 亲 本 必 为 Cc×Cc;子 代 紫 花∶粉 花=
女儿中表现型为aaB_C_的比例为1/2×1×3/4=3/8。 12∶4,推出亲本必为AABb×aaBb。
18.D 解析:设控制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为A、a (3)甲组F1 紫花基因型为 A_B_,其自花传粉后,
和B、b,则纯合的蓝色品种基因型为AABB,纯合的鲜 子代会出现9种基因型;甲组F1 中的杂合粉花基因型
红色品种基因型为aabb,杂交后产生的F1 基因型为 为Aabb,杂合白花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子代表现型
AaBb。F1 蓝色与纯合鲜红品种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 及比例为紫花∶粉花∶白花=1∶1∶2。
其比例为蓝色(AaBb、Aabb、aaBb)∶鲜红色(aabb)= (4)乙组紫花宽叶基因型为AABbCc,其自交后代
3∶1。因此,F1 蓝色植株自花授粉,则F2 表现型及其 有AAB_C_紫 宽∶AAB_cc紫 窄∶AAbbC_粉 宽∶
比例最可能是蓝色(1AABB、2AaBB、2AABb、4AaBb、 AAbbcc粉窄=9∶3∶3∶1,子代表现型有4种,其中
1AAbb、2Aabb、1aaBB、2aaBb)∶ 鲜 红 色 (1aabb) 粉花宽叶比例为3/16。
=15∶1。 22.(1)(基因的)自由组合(多答“分离”也可)
19.D 解析:A.基因型为DDTT和ddtt的个体 (2)Ⅳ 不会
杂交,则F2 双显性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9,A (3)纯合子 杂合子
错误;B.后代表现型的数量比为1∶1∶1∶1,则两个 解析:(1)控制果蝇体色与眼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
亲本的基因型可以是为DdTt和ddtt,也可以是Ddtt 源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
和ddTt,B错误;C.若将基因型为DDtt的桃树枝条嫁 合定律。
接到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上,自花传粉后,所结果实 (2)分析表格可知短腿的遗传与性别无关,所以短
的基因型还是DDtt,C错误。 腿的基因不在XY上;雌性黑体粉红眼短腿(bbrrtt)果
20.(1)AABB×aabb 蝇与雄性纯合野生型(显性)果蝇杂交,再让F1 雄性个
(2)AABB、AAbb、aabb 3/13 体进行测交,其测交后代出现8种比例相等的表现型,
(3)8/9 1/3 说明这三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4)aabb 全部为黑色 aaBB 既有黑色又有白 即短腿基因不位于Ⅱ号、Ⅲ号,只能位于Ⅳ号上了;常
色(出现白色) aaBb(答案可互换) 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正反交结果一致。
解析:由题意可知莱杭鸡羽毛的颜色由两对等位 (3)多翅脉是由于多翅脉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
基因共同控制,A能抑制B的表达,A存在时表现为白 配后出现的,说明原携带者是杂合子,该多翅脉雄性个
色,A、B都不存在时显白色,子二代(F2)中白色∶黑色 体是隐性纯合子,该性状为隐性性状;如果多翅脉是基
=13∶3,是9∶3∶3∶1的变形,故白色羽毛莱杭鸡的 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该多翅脉雄性个体是显性杂合子,
基因型为AABB×aabb;子一代基因型为 AaBb,其自 该性状为显性性状。
交所 得 子 二 代 基 因 型 比 例 为 1AABB∶2AaBB∶ 23.(1)2 bbZAZA 下降
89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2)1 4 第二次后 个四分体,A正确。
(3)全部黑色 BbZAZA或BBZAZa 1/8 3.C 解析: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 DNA复 制 加
(4)不能 无论B、b与D、d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 倍,染色体不加倍,A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
色体上,都会出现该结果 体数目因为着丝点分裂而加倍,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
解析:(1)分析图形可知,A与B基因同时存在时羽 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C
毛为黑色,含A基因但不含B基因时羽毛为灰色,不含 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为着
A基因 时 羽 毛 为 白 色,所 以 雌 性 黑 色 鸟 的 基 因 型 有 丝点分裂而加倍,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等,D错误。
BBZAW和BbZAW共2种,雄性纯合灰色鸟的基因型是 4.B 解析:该细胞结构图中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bbZAZA。若在某特定的环境中,灰色羽毛使鸟利于躲避 没有同源染色体,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故B错。
敌害,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B基因的基因频率会下降。 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
(2)根据图甲的性染色体组成可知其性别为雌性,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在原始性母细胞形成该细胞
所以其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会产 过程中已经发生。因此D正确。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
生1个成熟的卵细胞;该个体的基因型为BbZAW,根 复制而来,基因型为aa,图中出现Aa则为基因突变,A
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其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应该有 正确。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应该相同,却出现
22=4种;如果该个体产生了含有两个B基因的生殖 了黑色部分b,则为交叉互换,C正确。
细胞,原因是在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B基 5.D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先减半(第
因的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所致。 一次分裂末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为着丝点分
(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黑色雄鸟的基因型可能为 裂使 染 色 体 数 加 倍,第 二 次 分 裂 末 期 再 次 减 半,D
B_ZAZ-,共4种基因型可能;要判断一只黑色雄鸟的基 正确。
因型,可将它与多只灰色雌鸟(bbZAW)杂交。如果子代 6.C 解析:分析图像可知,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
, , , ;羽色表现为全部黑色 则该黑鸟为纯合子(BBZAZA);如 胞是②③④ ①⑤不含同源染色体 A错误 基因重组
可能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即细胞 中,或减数第一次分
果子代出现两种羽色,则该黑鸟的基因型为BbZAZA或 ④
A 裂后期即细胞 中, 错误;属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正确BBZZa。如果子代出现三种羽色,那么该黑鸟的基因 ② B
型为BbZAZa,
顺序是
子代中黑色雌鸟所占比例为1/8。 ④②①⑤
,①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处于
() ,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正确;细胞③处于有丝分裂后
4 将黑色无条纹雄鸟和灰色有条纹雌鸟杂交 不
期,产生的是体细胞;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管B和D基因是连锁遗传还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遗
期,最终产生生殖细胞;突变产生的新基因通过体细胞
传,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黑色有条纹∶黑色无条
传给后代的可能性小于生殖细胞,D错误。
纹∶灰色有条纹∶灰色无条纹=1∶1∶1∶1,因此该
。 7.C
解析:交叉互换发生于初级精母细胞中,即
结果不能说明B和D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四分体时期,故A错误;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不
专题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属于染色体变异,故B错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
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通过减数分裂只
第3讲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能产生2种4个精子,故C正确;若发生交叉互换,当
基础特训 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也能产生四种
1.B 解析: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 配子,故D错误。
现,A错;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因非同源染色 8.B 解析:在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姐
体自由组合而发生基因重组,后期则因为同源染色体 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A正确;人的一
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B正 个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中一定存在两个相同的精
确;C.正常 情 况 下 次 级 卵 母 细 胞 中 不 存 在 同 源 染 色 子,B错误;受精作用中精子穿越放射冠需要顶体酶、
体,C错;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2个 ATP等,C正确;受精作用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识
染色体组,D错。 别功能及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特点,D正确。
2.A 解析:图示动物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9.B 解析:减数分裂复制一次,分裂两次,所以
图中染色体正在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 一个细胞中核DNA数加倍一次(间期),减半两次(两
两极的过程中,所以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发 个末期),该图只减半一次,不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
生基因重组,细胞分裂结束后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含 一个细胞中核DNA数的变化。
有2条染色 体,即1个 染 色 体 组,所 以B、C、D错 误。 10.B 解析: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
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形成两 由组合是减数分裂特有的现象,B错误。
90

生物·遗传与进化
11.(1)次级精母细胞 8 条染色体 都 有1条 DNA链 含32P、1条 DNA链 不 含
(2)四分体(或第一次减数分裂前) (非姐妹染色 32P。第二次复制时每条染色体就有1条姐妹染色单
单体)交叉互换 体含有32P、1条姐妹染色单体不含32P,随机分配到子
(3)略 细胞中,每个子细胞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8
解析:(1)图示细胞为雄性动物的一个减数第二次 条。所以要使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4条,则应是
分裂中期细胞图,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细胞内含4条 第三次分裂。
染色体,8个染色单体,8个核DNA分子。 高频题特训
(2)图中①、②位点基因不同,可能的原因是在四 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分裂的相关知
分体(或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时期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 识。难度适中。
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据图分析可知,甲图应该是有丝分裂中期图,乙图
(3)绘制细胞图应注意:细胞的形态,细胞内染色 应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时;甲图一定是发生
体的条数、形态、大小和位置。 了基因突变(间期),乙图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也可能
12.(1)减数第一次四分体(前期) 1∶2 是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A选项,该细胞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 的基因型 不 一 定 是 Dd。B选 项,乙 的 基 因 型 不 能 确
母细胞 定。C选项,多次分裂过程中出现的顺序为甲→乙,C
(3)2 0 正确。D选项,甲的子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乙的子细
(4)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 胞含一个染色体组,D错误。
一次分裂 2.D 解析:分析柱状图可知,甲图为DNA复制
解析:(1)图1中图A中染色体两两配对,是联会 后,染色体未分离,着丝点未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
时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核DNA,染色体和 或者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乙图为着丝点未分裂,同源
核DNA之比为1∶2。 染色体未分离,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的
(2)图B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 DNA分子数和体细胞相等;丙 图 同 源 染 色 体 已 经 分
裂后期,因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此细胞的名称是初级 离,着丝点也分裂了,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为
精母细胞。此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后的子细胞叫做次级 次级精母细胞;丙丁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不可能
精母细胞。 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
(3)图C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没有同源染色体。 3.B 解析:乙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
(4)A与a既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也存在于姐妹 数的一半,不可能为有丝分裂,甲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
染色单体上,所以,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 裂也可能进行减数分裂。
数第二次分裂,B与b只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其分离 4.A 解析:1号和4号染色体可构成一个染色体
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组,2号和3号染色体也可构成一个染 色 体 组,A正
13.(1)减数第二次分裂前 精细胞 8 确;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1号和2
(2)不是 号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如果1号染色体来自父方,则2
(3)交叉互换(或基因重组) AB、ab、Ab、aB 号染色体来自母方,B错 误;在 减 数 第 一 次 分 裂 过 程
(4)三 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1号和2号染色体分别移向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其一 两极,3号和4号染色体也分别移向两极,C错误;图中
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时期细胞分裂 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同,因此在该个体减数
图像,这两个细胞都不含同源染色体,前者处于减数第 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染色体的形状、大小完
二次分裂前期,后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叫精细 全相同,D错误。
胞。由精细胞中有染色体4条可知该动物体细胞中的 5.C 解析: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前
染色体数是8条。 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都
(2)由 A、a所在的染色体可知,图2细胞不是由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
图1细胞分裂而来。 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含有1个染色体组。
(3)由图甲可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交叉互 易错题特训
换,由此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该细胞经减数分 6.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裂形成的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 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要使染色体总条数为16,应该是有丝分裂后 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
期。由于半保留复制,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每 及所处的时期。甲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
91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离,着丝点没有分裂,每条染色体是含有两个DNA分 DNA分别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上,
子,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名称是初级卵母细 即这20条染色体均被32P标记,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
胞;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 点分裂,组成同一条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随之
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加倍,
乙、丙两个细胞均发生了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含 即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40条染色
有一个DNA分子。哺乳动物卵巢中的卵子只能发育 体,其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20条,B项正确;
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故无法观察到丙细胞。 玉米为雌雄同株的植物,不存在性别决定的问题,因此
7.C 解析:染色体复制结束会导致细胞核内遗 育种学家要测定玉米基因组DNA序列,应测定10条
传物质的量增加一倍,细胞质内遗传物质不一定,A 染色体的DNA序列,C项错误;玉米有丝分裂后期的
错;B.细胞内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时,细胞内染色体数 细胞中,其细胞核DNA分子数为40个,因细胞质中含
目加倍与同源染色体没有什么关系,B错;只有减数分 有少量的DNA,因此该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大于40
裂才出现四分体,D错误。 个,D项错误。
8.A 解析:纯合子是两个相同配子结合形成的 13.(1)有丝分裂 花药(花粉)离体培养
个体,所以纯合子出现的概率等于4/10×4/10+4/10 (2)AaBb BC
×4/10+1/10×1/10+1/10×1/10=34/100。 (3)卵细胞或极体 3
9.D 解析:该细胞中存在等位基因,为两个染色 (4)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体组,A错;该细胞肯定发生过交叉互换,染色体变异 解析:(1)体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内染色
不一定,B错;A与a的分离应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体数为 奇 数,一 定 是 单 倍 体 植 株,由 花 药 离 体 培 养
和减数第二次分裂,C错;减数第二次分裂会产生基因 获得。
型为Aabb、AaBB的细胞,D正确。 (2)图②细胞内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
10.D 解析:图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为次级精 胞赤道板中央,且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未分离,一定
母细胞,但图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A和B位于 是有丝分裂中期,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与此细胞一样
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为AaBb;细胞内着丝点未分裂,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
错;因为个体原来不含a基因,所以图示细胞中,a只能 姐妹染色单体(2条DNA),对应图④中的BC段。
来自基因突变,C错;该细胞产生 的 子 细 胞 的 基 因 型 (3)图③是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
为:ABe、aBe,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基 胞,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3,为奇数,一定是减数分裂
因型为:AbE,所以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 结束形成的细胞,为卵细胞或极体;推导出体细胞内应
有ABe、aBe、AbE。 该有3对 同 源 染 色 体,减 数 分 裂 过 程 中 形 成3个 四
11.A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同源染色 分体。
体没有相互分离,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比正常细 (4)图④中CD段每条染色体上从2个DNA下降
胞多两条染色体,A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 为1个DNA,肯定发生的变化是着丝点断裂,姐妹染
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应出现 色单体分离,所能代表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
一级多一条染色体的状态,B错误;若减数第一次分裂 第二次分裂后期。
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这个图在减数第二次分 14.(1)DNA复制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
裂前期和中期时有一条染色体应该含有3条染色单 离)
体,着丝点 分 裂 后 应 出 现3条 相 同 染 色 体 的 状 态,C (2)丙、丁
错;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不复制,D错。 (3)甲、乙、丙
拓展题特训 (4)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常染色体 交叉
12.B 解析: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 互换(或基因突变)
裂后期的玉米细胞中都含有20条染色体,都含有2个 解析:(1)图1的纵坐标是染色体与核DNA之比,
染色体组,A项错误;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并 该比值由1变成1/2的原因是DNA复制,再由1/2变
结合题意,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每个细 成1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均含有1个DNA (2)CD段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即两条染色
分子,每个DNA分子只有1条链含32P,处于第二次有 单体,丙、丁两图符合要求。
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也含有20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 (3)图2中只有丁图没有同源染色体。
含有2个DNA分子,其中有1个DNA分子只有1条 (4)因为丙图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丁细胞的
链含32P,另一个DNA分子的2条链都不含32P,这两个 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或者第一极体,如果丁细胞中的
92

生物·遗传与进化
M 为X染色体,则 N一定不是性染色体,若M的姐妹 (4)5/6
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其原因是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析:(1)因为子代体色与性别无关,所以控制果
或者基因突变。 蝇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第4讲 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 (2)子代灰身和黑身之比为:3∶1,所以亲本都是
, ,
基础特训 灰身 雌果蝇中全为红眼 雄果蝇中红眼与白眼之比为
解析: , 1∶1,所以亲本为红眼雌果蝇(杂合子)和红眼雄果蝇;1.A 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 有
父本精母细胞中控制眼色的基因只有 ,在 染色体
很多个基因,A错。 W X
: 上,解析 来自同一精母细胞的精子基因型为
W、 、
2.C 孟德尔和摩尔根都运用了假说-演 AX aYaY

, (4)亲本基因型为 AaX
WXw和 AaXWY,子代灰身绎法得出了两大遗传规律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
红眼的雌果蝇占:/ / ,子代中纯合的灰身红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对其假说 34×1=34
, 。 眼的雌果蝇占1/进行了验证 C正确 4×1
/2=1/8,则杂合的灰身红眼的
: 雌果蝇占 / / / ,在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红眼3.A 解析 A.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都与性别 34-18=58
的雌果蝇中占 / 。
相关联,A正确;B.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 56
成的,B错误;
()红眼、刚毛
C.减数分裂时,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11.1
, 。 ()非同源染色体上
BW、 bW
非等位基因会随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 C错误 2 X X
: ()红眼刚毛雌果蝇 白眼刚毛雌果蝇 红眼截4.B 解析 父亲只能给儿子Y染色体,所以男性 3 ∶ ∶
毛雄果蝇 白眼刚毛雄果蝇
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亲;男性的X染色体可能来 ∶ =1∶1∶1∶1
, (4)白眼截毛雌果蝇 如子代中果蝇均为刚毛,则自于其外祖母也可能来自于其外祖父 传递给其女儿
。 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
BWYB;如子代中红眼果蝇均为的概率为1
5.C 解析:分析题意,因为Ⅰ—1是纯合子,
刚毛,白 眼 果 蝇 均 为 截 毛,则 该 雄 果 蝇 的 基 因 型 为
所以
BW
; — ( ) X Y
b;如子代中红眼果蝇均为截毛,白眼果蝇均为刚
该遗传病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Ⅰ 2 患者 的
, 毛,则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bW B(写出任意一个即
所有男性孩子都是患者 所以可能为Y染色体上的遗 X Y
传; 可)若该遗传病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则该Ⅱ-2
— , — , 解析:(1)根据图1中红眼刚毛雄果蝇的基因组成和Ⅱ-4的致病基因均来自Ⅰ 1 但Ⅰ 1是纯合子
; 情况可知,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刚毛对截毛为显性。所以不可能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若该遗传病为
()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
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则该Ⅱ-2和Ⅱ-4的致病基 2
因均来自Ⅰ—1,但Ⅰ—1不是患者, ,
自由组合。白眼截毛雌果蝇只能产生
不含致病基因 所 X
bw的卵细胞,
。 而图2中受精卵发育成的是红眼刚毛雌果蝇,说明精以不可能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
子的基因组成为 BW,图 中甲细胞与形成受精卵的
6.D 解析:伴性遗传也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X 2
:“ ” , 精子的基因组成相同。7.C 解析 睾丸女性化 患者体内含睾丸酮 但
, ; (3)详细见答案所示。是不能编码睾丸酮受体蛋白 A错误 B.Ⅰ1的基因型
T t, T T T t, ; (4)红眼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有 种情况,即
BW
是XX Ⅳ1的基因型是XX 或者XX B错误 理论
3 X
YB、XBWYb、XbW B( T t) ( T ) : T Y ,如要一次性检测该雄果蝇的基因上Ⅰ1 X X 和Ⅰ2 X Y 所生子女的基因型为 X Y
,
( )、t ( )、 T t( )、 T T( ) , 型 应选择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
,详细见答案所示。
男 XY 女 X X 女 X X 女 =1∶1∶1∶1
高频题特训
性别表现及比例为男性∶女性=1∶3,D错误。
: , , 1.B 解析:亲本为一只红眼长翅果蝇(8.C 解析 Ⅰ-2 Ⅱ-1 B
_XRX_)
因为 患病 而 正常 所以
, , 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
(B_XrY),F 代的雄果蝇中约有
不可能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Ⅱ-3患病 其女 1
, 1/8为白眼残翅(bbX
rY),说明亲本基因型为BbXRXr、
儿正常 则不可能为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所以该遗
。 BbX
rY,A正确;F1 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传病一定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 , 1/2=3/8,B错误;父本和母本产生的配子中含
r的配
9.D 解析 D.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 女患 X
。 子各占1/2,C正确;白眼残翅雌果蝇在减数第二次分者的父亲和母亲至少有一人患病
() 裂的 后 期,能 形 成bbX
r r类 型 的 次 级 卵 母 细 胞,
10.1 常 子代体色与性别无关 X D
( 正确。2)灰身红眼雌性 灰身红眼雄性
2.C 解析: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男女发病率没
有差别,A正确,红绿色盲的女子的父亲一定含有红绿
(3)如图 AXW或aY 色盲基因,一定患病,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
染色体上显性遗传,发病率男性低于女性,C错,白化
93

小题狂刷 高考专题特训
病为隐性遗传,一般不代代相传,D正确。 法判断,D错误。
3.C 解析:Ⅰ3 为患病纯合子,Ⅰ4 正常,他们后 10.A 解析:根据题意“这只灰体雄蝇Y染色体上
代正常,该病致病基因为隐性,Ⅰ2 正常,Ⅱ5 患病,该 多了一段带有E基因的片段”,可知F1 中灰体雄蝇的出
基因不在 X染 色 体 上,A 错 误;该 地 区 的 发 病 率 为 现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C正确;根据题意“X射线
1%,所以该地区 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9/10、1/10, 处理灰体雄蝇”可知亲代灰体雄蝇的变异发生在其减数
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81%、18%、1%, 分裂过程中,A错误;根据题意“数千只子代(F1)中出现
该家系中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高于1/10,B错误; 一只灰体雄蝇”说明突变具有低频性,B正确;由题意可
Ⅱ8 的基因型为Aa,与该地区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男孩 知,F1 灰体雄蝇的基因型为XeYE,与黄体雌蝇(XeXe)交
患该病的几率18/99×1/4=1/22,C正确;Ⅲ10的线粒 配,后代雄蝇(XeYE)都是灰体,D正确。
体DNA序列来源于卵细胞,应该与Ⅰ3 相同,与Ⅱ5 无 拓展题特训
关,D错误。 11.(1)X 白眼
4.D 解析: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白化病 (2)卵原 减数第一次 后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伴X隐性遗传其患者在男性中 (3)XrXrY Xr、XrXr、XrY、Y
多于女性;某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病概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纯种白眼果蝇做母本,纯
率为25%。 种红眼果蝇做父本,得到的子代雌蝇均为红眼,雄蝇均
易错题特训 为白眼,子代的眼色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存在明显差异,
5.C 解析:若腹部无斑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 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因控制,则无斑的雄蝇的子代中的雌果蝇一定为无斑, 上,且白眼为隐性性状,即XrXr×XRY→XRXr∶XrY=1
与已知内容矛盾,所以不可能。 ∶1。
6.B 解析:黑色雌狐狸的基因型为XAO,产生的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XrXr×XRY→
卵细胞种类有:1/2的XA,1/2的 O,正常白色雄狐狸 XRXr∶XrY=1∶1,现子代中出现个别白眼可育雌蝇
为XaY,产生的精子类型有1/2Xa,1/2Y,因此后代为 (XrXrY)和红眼不育雄蝇(XRO),应该是母本的卵原
1/4的XAXa,1/4的XaO,1/4的XAY,1/4的 OY(致 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性染色体X没有分
死),因为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所以子代中 离,产生了含XrXr和不含X的卵细胞分别参与受精作
的黑色狐狸占2/3,雌雄比例为2∶1。 用导致的。
7.C 解析:F1 中雌鸡均为非芦花形说明亲本中 (3)子代中白眼可育雌蝇的基因型为XrXrY,它产
的雄鸡只含有非芦花基因,F r r r r1 中雄鸡均为芦花形,说 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是X、XX、XY、Y。
明芦花为显性,F1 中的雌雄鸡的基因型分别为:ZbW, 12.(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ZBZb,其自由交配,产生的F2 中雄鸡基因型为ZBZb和 (2)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ZbZb,两种表现型,雌鸡的基因型为ZBW,ZbW,两种表 (3)灰身是显性性状且纯合致死
现型,C错。 (4)①Y 传男不传女 ②母亲
8.C 解析:A.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灰雌性 (5)单 4
×黄雄性→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黄色是隐性; 解析:(1)与图 A相比,图B中有两个朱红 眼 基
黄雌性×灰雄性→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 因,这种变异被称为染色体变异(数目的变异)。
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黄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 (2)不同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碱基对(脱氧核苷酸)
基因,A错误;B.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黄色基因 的排列顺序不同。
是伴X的隐性基因,B错误;C.由A项分析可知,灰色 (3)果蝇的灰身性状和黄身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
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C正确;D.由A项分析可知, 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杂合的雌、雄果蝇交配,理
黄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D错误。 论上,产生大量的子代中灰身∶黄身=3∶1,而实际
9.C 解析:A.由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同源区 上灰身∶黄身=2∶1,说明灰身是显性性状且纯合
段,所以显性纯合个体与杂合子杂交后代都是显性性 致死。
状,无法判断,A错误;B.显性纯合个体与显性纯合个 (4)①人类男性的性别取决于是否含 Y染色体,
体杂交后代都是显性性状,无法判断,B错误;C.隐性 该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是传男不传女;②双亲色
个体与杂合子杂交,后代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比例 觉正常,子代有一性染色体组成为XO女性色盲患者,
为1∶1。如 果 没 有 性 别 差 异,则 基 因 位 于 常 染 色 体 说明其母亲含有色盲基因,该患者患病的原因最可能
上;如果有性别差异,则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C正确; 与母亲有关。
D.隐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都是隐性性状,无 (5)未受精的卵发育成雄蜂,则雄蜂是单倍体;假
94

生物·遗传与进化
设蜂王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产生 解析:(1)图A中F2 的表现型之比为9∶3∶4,是
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ab、Ab、aB四种,卵细胞 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
直接发育为子一代,所以其雄蜂的基因型有4种。 (2)根据图B分析可知,要出现紫色花需同时具有
13.(1)①X染色体的数目为1 ②染色体(数目) A和B基因,蓝色花需具有 A基因,白色花不能具有
变异 X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时没有平均分配 A基因,再结合图A中的9∶3∶4的性状比,甲的基因
到两极 型为AAbb,乙的基因型为aaBB,F2 中的蓝花基因型
(2)①灰体长翅 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 及比例 为 AAbb(1/3)和 Aabb(2/3),自 交 后 代 出 现
等位基因 F1 雌性(灰体长翅)果蝇在减数分裂产生 2/3×1/4的白花,其余均为蓝花。
生殖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②AaXDY 7/64 (3)图中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
(3)2/3 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的另外一种控制性状的方法是通
解析:(1)①分析表格中性别决定的情况可知,受 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含有2条 X染色体则发育成雌 (4)在植物 M种群中,以 AaBb和aaBb两种基因
性,含有1条X染色体发育成雄性,因此果蝇的性别取 型的植株做亲本,杂交后产生的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
决于X染色体的数目。②根据题意已知左侧身体细胞 例为紫色花(1/2×3/4),蓝色花(1/2×1/4),白 色 花
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右侧身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 (1/2),比例为3∶1∶4。
XO,而果蝇本身的基因型应该是XX,则说明右侧身体 (5)XdXd×XDYd后代中雌性全为宽叶,雄性全为
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窄叶;XdXd×XdYD后代中雌性全为窄叶,雄性全为宽
(2)①题目中“黑体残翅雌果蝇与灰体长翅雄果蝇 叶;可直接依据叶型区分雌雄。
杂交,F1 全 为 灰 体 长 翅,说 明 灰 体 长 翅 是 显 性 性 状。 第5讲 人类遗传病
用F1 雄果蝇进行测交,测交后代只“出现灰体长翅∶
基础特训
黑体长翅=1∶1”可以看出该果蝇的基因灰、长基因位
, , 1.C 解析:该病性别差异大,且父亲有病,女儿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属于连锁关系
。 全有病,则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F1 雌果蝇与黑体残翅果
2.D 解析:D.若某小组的数据偏差较大,在汇总蝇杂交子代中出现灰体残翅和黑体长翅果蝇的原因是
F 时
,要先分析讨论,不仅需要分析组内数据还要分析数
1 雌性(灰体长翅)果蝇在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时
发生了交叉互换。②黑体白眼果蝇与灰体红眼果蝇交 据偏差的原因,所以应如实记录,不应武断地舍弃。
配,F1 中红眼都是雌性,白眼都是雄性,说明眼色与性 3.D
解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别相关联,为伴X遗传,且红眼是显性性状,亲本的基 此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为:男患多于女患、交叉遗传、一
因型分别是XdXd、XDY;已知灰体是显性性状,后代中 般为隔代遗传,妇女患红绿色盲的概率小于 M;抗维
灰体与黑体果蝇都有雌有雄,说明是常染色体遗传,亲 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