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江西省南昌市名校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代书法家创作追求自然之美, ,人类的活动也是他们汲取养分的源泉。据说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创作正是受到公主与脚夫争道,以及公孙娘舞剑的启发。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非在于师法自然景观 B.只限定于师法自然景观C.也就局限于师法自然景观 D.并不只局限于师法自然景观2.班级围绕《无言之美》阅读提示中的“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发表观点。下列发言与此不符合的是( )A.甲:艺术作品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恰是其魅力所在。B.乙:美术作品应与实物比例完全一致,如相片一般,才能引起强烈的美感。C.丙:书法作品中的留白,也是一种含蓄的表达,能引起真切的美感。D.丁:《湖心亭看雪》文短情长,是运用文字进行含蓄表达的典范。3.班上组织“用一句话推荐一本我喜爱的名著”活动,四位同学各拟写了一句话,其中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我推荐《儒林外史》,它虽无中心人物与主线情节,却描绘了一幅士林“群丑图”。B.我推荐《朝花夕拾》,它能让你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C.我推荐《骆驼祥子》,它用生动活泼的天津市民口语,讲述了青年祥子的堕落故事。D.我推荐《水浒传》,它揭示了社会不公现象,展示了民间英雄反抗统治者的不屈精神。二、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自然的神功伟力让任何能工巧(jiàng) 都望尘莫及,所以古人视其为神圣的造物主,费尽心力地学习和模仿( )几乎在所有形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都可以找出古人赞美自然的大量例证。4.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1)(jiàng) (2)5.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许多书法家在感受自然伟力、 自然之美后,刻意把其领悟到的规律和价值转移到书法的创作上。早期的书法理论都喜欢把各种自然现象来形容为书法之美。6.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白 B.通晓 C.领略 D.解析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书法理论都喜欢用书法之美来形容各种自然现象。B.早期的书法理论都喜欢用各种自然现象来形容书法之美。C.早期的书法理论都各种自然现象来形容书法之美。D.早期的书法理论都喜欢用各种自然现象来形容。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杨柳枝孙 鲂暖傍离亭①静拂桥,入流穿槛②绿阴摇。不知落日谁相送,魂断千条与万条。雨后池上刘 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镜照檐楹③。东风忽起垂杨④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注]①离亭:路旁驿亭,地远者称离亭,近者称都亭。②入流穿槛:指柳丝拂入流水,穿过亭槛。③檐楹:屋檐和厅堂前部的柱子,这里代指池边的建筑物。④垂杨:杨柳。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柳枝》前两句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柳枝“依依”的状貌。B.《杨柳枝》中“离亭”与“魂断”相互照应,暗示离愁。C.《雨后池上》前两句写雨后的池面,水平如镜,池边亭榭倒影清晰。D.《雨后池上》后两句写东风忽起,雨点纷纷洒落,充满意趣。9.两首诗用了不同的手法来刻画杨柳,请选一首说说其手法及效果。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曾子固性矜汰①,多于傲忽②。元丰中,为中书舍人③,因白事都堂④,时章子厚⑤为门下侍郎,谓之曰:“向见舍人《贺明堂礼成表》,真天下奇作也。”曾一无辞让,但复问曰:“比班固《典引》⑥如何?”章不答,语同列曰:“我道休撩拨!”盖自悔失言也。徐德占⑦虽与子固俱为江西人,然生晚,不及相接。子固中间流落外郡十余年,迨⑧复还朝,而德占骤进至御史中丞。中丞在法不许出谒,而子固亦不过之。德占以其先进⑨,欲一识其人,因朝,路相值,迎接甚恭。子固却立曰:“君是何人?”德占因自叙⑩。子固曰:“君便是徐禧耶?”颔之而去。[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北宋南丰(今属江西)人。性矜汰:性情骄傲自负。②傲忽:轻视别人。③中书舍人:官名。④都堂:指尚书省的议事厅。⑤章子厚:章惇,字子厚,宋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⑥《典引》:东汉班固作。⑦徐德占:徐禧,字德占,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⑧迨:同“逮”,等到。⑨先进:指入仕较早且有地位和声望的人。⑩自叙:自我介绍。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白( ) (2)俱( ) (3)立(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章不答,语同列曰:“我道休撩拨!”(2)因朝,路相值,迎接甚恭。12.从文中哪两个细节可以看出曾巩性情骄傲自负?五、名句名篇默写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陋室铭》中描写室内外绿意盎然的句子是“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表达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历史兴衰、世事变迁的句子是“ , ”。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好家风是润物无声的力量李存山①好家风是润物无声的力量,值得我们好好涵养和传承。②家风是家文化的灵魂,家庭是家文化的载体,家风的传续是通过家教来实现的。因此,重视家庭、重视家教是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的前提。而优秀的家风并不局限于一家一姓,它不仅有助于一个家庭和家族的和睦兴旺、代有才人出,还指向了“家国天下”的一体之仁,确立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价值的“三不朽”(《左传》)。它所塑造的具有崇高人格的圣贤豪杰成为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和人们称赞效法的楷模。③《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古时候以二十五家为闾,每闾有家塾;以五百家为党,每党有庠校;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遂,其学校称为“序”。“国有学”是指在国都设立的“国学”,而国都以外的学校则称为“乡学”。其学又有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两个教育阶段。在这套教育体制中,家塾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而在家塾之前则纯属“家教”的范畴。因此,家教是这套教育体制的基础,亦可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④孟母教子堪称中国母亲优秀家教的一个杰出代表,孟母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虽然孟母教子的故事不止两则,但是写入《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却极具典型性。我们在童年时常听母亲教导我们“要学好”“要要强”,而“昔孟母,择邻处”正是母教中常说的“要学好”,“子不学,断机杼”正是母教中常说的“要要强”。再往深处解读,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厚德载物”精神就蕴含在“要学好”的母教中,“自强不息”精神就蕴含在“要要强”的母教中。⑤中国文化对家庭的重视,也反映在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中,即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大家庭,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故而天地就是人与万物共同的父母。如《易传》所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传》)《尚书·周书·泰誓》也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天地之性(生),人为贵”(《孝经》);而人与万物又都是天地所生,故人就应有“仁民爱物”或“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的道德自觉。因此,儒家的孝悌观念的扩充,就指向了“家国天下”或“民胞物与”的一体之仁。如朱熹在讨论《西铭》时所说:“人之一身,固是父母所生,然父母之所以为父母者,即是乾坤。若以父母而言,则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坤而言,则万物同一父母矣。……古之君子,惟其见得道理真实如此,所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推其所为,以至于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而非意之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答陆子美》)⑥优秀的家教,从来不是教孩子鼠目寸光、自私自利,而是教导孩子“要学好”,做个好人,“要要强”,做个胸怀宽广、志向远大、能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前面提到的春秋时期“三不朽”之说,在中国文化中可以理解为一个“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绝祀”的家族传衍问题,更加被肯定的则是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能为社会作出重要而持久的贡献,为人生价值的“三不朽”。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家文化的家教培养、家风传承中,能够在中国历史上受人崇敬、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是在“立德、立功、立言”等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人。(选自2024 年1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14.下列对本文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说法,论证了我国重视好家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B.家风的传续是通过家教来实现的,因此文章着力论证了家教的重要性。C.文章在论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时,以孟母教子为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D.《易传》《尚书》等典籍中的说法直接表明了中国文化对家庭的重视。15.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B.诸葛亮给儿子作《诫子书》,殷殷教诲尽现于一篇短文之中。C.《颜氏家训》全面阐述修身、治家、为人处世及求学问道等方面的独到见解。D.《傅雷家书》中傅雷以写信的方式悉心教导儿子,展现出严谨细致的家风。16.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④段的论证思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自新一代人工智能问世以来,人工智能在文本生成上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可以按照人们的要求,完成包括纠正语法错误、摘编文章观点、编制广告文案等多种多样的任务。用人工智能完成故事大纲、背景设定、人物形象等一系列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具体的情节文本,则是对这些功能的综合应用。近期,国内首部由人工智能创作而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发布,有关文学与人工智能的话题再度引发文学创作与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②这并不是人们第一次感受到“机器”对于文学的冲击。2017年,伴随“小冰”的《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骆梦”“风的指尖”等一批在网络平台活跃的“诗人”,被揭晓为“小冰”的“马甲”。同一年,清华大学的“九歌”系统发布并在电视节目亮相,其产生的文本具有古典诗歌的形式,能够遵守格律和用韵的要求,同样让人难辨真假。但在当今围绕人工智能与文学的讨论中,诗歌仿佛离场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技术名词位居话题的中央,那就是“语言大模型”。通过将模型内部参数的规模提升到十亿、百亿的数量级,并在人类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的海量文本上进行训练,大模型获得了模仿人类生成各种文本的能力。无论是生成诗歌还是小说,又或是各类应用文,都只是其通用性的体现。(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二:①人文学界对AI诗歌的讨论,往往围绕“AI能否写诗”展开。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首先,如果将诗定义为真情实感的抒发,那么当前的AI 确实无法写诗。因为真情实感意味着拥有心智,这样的“强人工智能”迄今尚未出现。不过,即便出现“强人工智能”,写的未必就是人类可理解的诗。因为“强人工智能”和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智能体,它甚至可能没有个体意识。就当下的AI而言,其存在形式是整体而非群体——根据冯·诺依曼结构,存储器将参数分配给芯片进行运算,然后接收返还的结果。不同的AI之间算法机制不同,如果它们都能写诗,其间的差别将远远大于人类世界中不同语言的诗歌。②那么,AI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AI完全有可能写出以假乱真的诗。事实上,AI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易通过图灵测试(测试是否为人类的语言)。因为后者必须考虑现实经验,在拟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AI没有身体,无法掌握人类的动作顺序,在叙述时难免露出破绽,“具身认知”仍然是AI自然语言面临的难题。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它可以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的笔法,像“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就很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而这样的创作特点恰恰消解了AI面临的障碍。(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三:①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通过不断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人类主体”的目标愈来愈远。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从被“编辑”或“优化”,故而才会痴迷于对死亡、孤独这类话题的不懈追求。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惧、忧伤、愁怨,等等。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拟造出的孤独书写、死亡意识、痛感叙事,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此很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也无法抵达非理性想象力、潜意识、直觉等需要经历命运磨砺才能顿悟的“真实”。②微软科学家曾预言,人工智能发展下一步的突破重点之一,就是为其赋予情感,即人工智能创造。这相当于承认了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像人类作者那样演绎一个生命主体独特的呼吸节奏,拟现主体经验和深层记忆“历史化”的进程。因为不具备人的“意向性”,缺乏主体情思的人工智能诗歌疏离了基于“生活感悟、精神信仰、历史意识、哲学思辨一类富含人文逻各斯底色的想象品格”(欧阳友权语),其计算、推演出的是“不自足”的拟真文本,即使模仿度再高,也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人工智能诗文本仍属于“非诗”。(摘编自《光明日报》)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表明,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并非“机器”第一次对文学产生冲击。B.语言大模型通过海量的文本进行训练,获得了模仿人类生成各种文本的能力。C.诗歌很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这样的创作特点恰恰消解了AI面临的障碍。D.人工智能发展下一步的突破重点之一,就是为其赋予情感,目的是使其能够写出真正的诗来。18.结合三则材料,分析目前人工智能诗歌被认为属于“非诗”的原因有哪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邮食事苏北①在高邮,印象最深的是吃了一次大肉圆。②高邮的大肉圆很好吃,特点是嫩。肉圆接近一个拳头那么大,我辈书生,一般都是两人分食一个。为何要做这么大呢?没有道理可讲,仿佛大肉圆就该这么大。③在高邮见薛师傅做大肉圆,仿佛看工艺师制作一件工艺品。也对,烹饪就是一种艺术。薛师傅不是厨师,他做菜纯属业余爱好,就像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遛鸟——他则喜欢做菜,尤喜做高邮大肉圆。④儿子来了客人,一般会提前一天跟老爷子说。第二天一早,薛师傅就上街。“做菜首先是选材。”要选前胛肉,在前胛肉中,选头三刀。“第三刀最好。”得有肥有瘦,肥瘦各占六四。必须人工剁,机器绞味减一等。切肉也有讲究,细切粗斩——斩得过于细了,肉的纤维就被破坏了。⑤做大肉圆一定要加鸡蛋,用鸡蛋清最好。将打好的蛋清倒入斩好的肉中,加入切成米粒大小的生姜和小米葱,以及糖、味精、盐。搅拌时要多加水,这样才嫩。大肉圆吃的就是一个嫩。⑥肉圆准备下锅了。先备好一锅水,将斩肉时削下来的肉皮放入水中与肉圆同炖——肉皮很重要,它是胶质,能增加汤的黏性。拌好的料抓在手里团成肉圆,两只手要来回倒,边倒边蘸淀粉水——得用红薯粉调,不能用菱粉和土豆粉。下锅后,先是大火猛炖,之后文火慢煨,时间不能少于两个小时。⑦做这个菜费工夫,但薛师傅乐在其中,仿佛倾注了某种感情。“做菜若不带感情去做是做不好的。”⑧沾高邮湖的光,湖鲜当为高邮菜的重头戏。正如薛师傅所言,做菜的重点是食材。没有好的食材,说什么也没有用。⑨比如酸菜黑鱼片,这个菜并不稀罕,但高邮的酸菜黑鱼片稀罕在鱼是高邮湖野生的,每条都至少有七八斤。这样的黑鱼不多见。⑩又如红烧汪丫,鱼也要用高邮湖里野生的,一条大约在二三两。野生的汪丫都很瘦,不像饲料喂养的,挺个大肚子。红烧汪丫在大火猛攻之后,一定要文火慢炖。中途不能断火,断火再热,鱼肉必老,吃汪丫吃的也是一个嫩。因此,在上桌前,要用小火保温。上桌之后,搛上一条,入口即化,鲜美无比。可用鱼汤拌饭,那简直是人间至味。我在高邮的祺菜馆,多次吃过红烧汪丫,每次都用卤子拌饭,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了。 高邮的朋友每年都会寄一份螃蟹给我。高邮湖的蟹当然没有阳澄湖的有名,但也不差。高邮湖的蟹,个大,色青。我们知道,高邮湖是过水湖,水是活的。这里的蟹是天然生长的,吃的是浮游生物。有顺口溜云:“壳是青的,肉是白的,毛是黄的,味是鲜的。” 高邮湖产蟹年头久矣。苏东坡肯定吃过高邮湖的螃蟹。南宋曾几的《文游台》诗云:“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香莼紫蟹供杯酌,彩笔银钩入唱酬。”有诗为证,假不了。 蟹不好保存,死蟹又吃不得,因此收到蟹后最好赶快消灭掉。通常,我第一顿清蒸两只,配上姜醋,原汁原味地享受一番。第二顿买了豆腐回来,剔了蟹肉烩豆腐羹吃。 别蟹要有耐心,先将蟹脚掰下,用剔棒剔好,再将蟹壳剥开,分别处理蟹黄和蟹肉。将蟹壳等余料放在锅里熬好原汤,滗去渣备用。锅里放少许油,油热后倒入姜米,放入别好的蟹肉和蟹黄,油中爆一下。将原汤倒入,再倒入豆腐。大火烧开,而后调小火咕嘟一会。盛上半碗,趁热,用勺子小口吃。或者就着米饭,或者弄小半盅酒,边抿小酒边吃,皆极佳。 当然,高邮最有名的还数高邮咸鸭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中的那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简直成了高邮鸭蛋最著名的广告语。 有一年,高邮名厨张宝年先生送了我两箱咸鸭蛋。张先生对食材极为挑剔,因此我对这两箱咸鸭蛋充满期待。 当天晚上吃豆子稀饭,赶紧煮了鸭蛋就着吃。拆开一看,这鸭蛋果然不是市面上常见的真空包装,每一枚都包了一层泥,泥微黑、松软,内中似乎还混有少量的草木灰。去了泥,洗净,放到铁锅里煮。煮好趁热取出,也不切,敲破空的那一头,轻轻一捣,蛋白细嫩,蛋黄通红,其色极佳,似朱砂,入口润滑绵厚,实在是大好。 我多次去过高邮,吃过的高邮美食无数。其实,高邮不仅有美食,其历史文化也极为悠久,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高邮之名,即由“筑高台,置邮亭”而来。 我和高邮的缘分,缘起于汪曾祺先生。没有与汪先生的交往,就不可能对高邮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记得1997年5月,我最后一次去先生家,带着女儿。先生留饭,菜的种类不算多,记得有切香肠、凤尾鱼,最有特色的是糟泥螺——不知是不是从高邮捎来的。汪先生拿出一瓶白酒,让我自己喝,他则喝葡萄酒。席间他拽着我女儿的羊角辫念起童谣:“小小子,坐门墩,哭鼻子,要媳妇……” 没过多久——那年的5月16日,汪先生就去世了。转眼,汪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非常想念他。(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9.文章写了高邮的食事种种,富有情趣。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高邮食物 特点高邮大肉圆 (1)高邮湖鲜 食材好高邮咸鸭蛋 (2)2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物及人,虽然高邮的食物让作者无比眷恋,但这都缘起于与汪曾祺的交往。B.从对大肉圆食材的选择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薛师傅对做这道菜倾注了很深的感情。C.文章的引用有诗句、散文中的句子、顺口溜等,增添了可读性,提升了思想深度。D.文章最后一段怀念汪曾祺,虽极为简略,却表达出作者对汪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21.文章第 段详细描写了作者吃蟹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2.本文的语言也有汪曾祺散文“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的风格,请结合文章简要说说。七、名著阅读23.著名学者朱维之说:“《简·爱》描写了一个谦谨、坚强而有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在英国文学妇女画廊中独树一帜。”请从“谦谨”“坚强”“独立精神”三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100字左右。24.阅读科普作品,要体会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下面是《昆虫记》的选段,请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80字左右。这些昆虫,有些是我的新朋,有的则是我的旧友,它们全都在我这里,挤在这方小天地之中,忙着捕食,采蜜,筑窝搭巢。另外,若是想要改变一下观察环境,这也不难,因为几百步开外便是一座山……山上有泥蜂们所偏爱的沙质土层,有各种膜翅目昆虫喜欢开发利用的泥灰质坡面。八、作文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陕北有一位名叫牛玉琴的普通农村妇女,她的丈夫张加旺于1984年承包了一片沙荒地,决心将其变为绿洲。不久,张加旺因病故去,牛玉琴便带着三个儿子继续苦干。她不畏艰难,不惧风沙,用汗水和智慧,终于使11万亩沙荒地披上了绿装。读完材料,你有哪些感悟?从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记叙或议论性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1.D2.B3.C4. 匠 mó 5.。6.C 7.B8.D 9.示例一:《杨柳枝》采用拟人手法,把杨柳人格化,用极富感染力的方式表达离愁。(写到借景抒情等手法亦可)示例二:《雨后池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出了杨柳飞舞的姿态,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10. 讨论,说 都,都是 站立,站着 11.(1)章惇不回答,对同僚说:“我说了不要挑逗他吧!”(2)趁着上朝,路上相遇的时候,(徐德占)迎接他时非常恭敬。 12.一是子厚夸赞他的《贺明堂礼成表》是天下奇作时,他非但不谦让,反而自比班固《典引》;二是徐德占自我介绍完后,他仅仅点头就走了。13.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14.D 15.A 16.第④段先以孟母教子为例,再引出我们身边的例子——母亲对我们的教导,最后以说理论证的方式,论证母教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精神。17.D 18.①当前的AI没有心智,缺乏真情实感,而诗需要真情实感的抒发;②人工智能具有趋于完美的特质,而人类诗歌的核心母题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③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意向性”,缺乏主体情思,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19. 嫩、拳头般大 色香味俱佳(写到“其色极佳”“入口润滑绵厚”等两点亦可) 20.A 21.①作者剔蟹极其细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耐心的人;②作者吃蟹非常讲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雅趣的人。(意思相近即可) 22.本文用语简洁,自然流畅,如直言“非常想念他”,无过多的修饰语,因而读起来平淡自然;中间穿插引用的诗句、顺口溜、汪曾祺散文中的句子等,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23.示例:关键词:独立精神分析:简·爱在与罗切斯特长时间接触以后,发现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逐渐对他产生了感情,但在举行婚礼时,发现他还有一个疯妻活着,于是毅然离去。在经历了诸多磨难后,简·爱面对唾手可得的幸福,由于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依然选择离去的行为,是独立精神的体现。24.示例: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坚持实地观察。他把昆虫当成了朋友,仔细地观察它们,从而获得了很多关于昆虫的第一手材料,如泥蜂偏爱沙质土层,膜翅目昆虫喜欢泥灰质坡面。这种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25.例文一:那株倔强的绿萝教室窗台上的那盆绿萝又蔫了。叶片耷拉着,像被烈日晒蔫的小伞,边缘泛着不健康的黄。这是班主任交给我的任务,可我似乎总也养不好它。记得第一次见到它时,它刚从花店搬来,叶片油亮亮的,像抹了一层蜡。班主任说:“小语,这盆绿萝就交给你照顾了。”我信心满满地点头,却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会这么难熬。起初我热情高涨,每天早早就到教室,用喷壶给叶子喷水。可没过两周,绿萝就开始发蔫。我慌了神,水浇得更多,结果情况更糟。那天放学后,我蹲在花盆前,看着盆底渗出的水渍和发软的茎干,眼泪不争气地掉了下来。“水浇太多会烂根的。”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是生物老师。她蹲下身,轻轻拨开土壤给我看那些发黑的根须。“植物和人一样,需要恰到好处的关爱。”从那天起,我开始认真学习养绿萝的知识。在笔记本上记下浇水的周期,用牙签测试土壤湿度,甚至上网查资料到深夜。我发现原来绿萝喜欢散射光,于是每天午休都把它搬到阳光适中的位置;知道它需要营养,就省下零花钱买了专用肥料。最难忘的是那个暴雨天。我担心教室窗户漏雨,冒雨跑回学校,果然看见绿萝在窗边瑟瑟发抖。我赶紧把它抱到讲台上,用纸巾一片片擦干叶子上的雨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牛玉琴在沙暴中护住树苗的心情。现在,这盆绿萝已经长出好几条新藤,垂下的枝条像绿色的瀑布。每当我学习遇到困难时,抬头看看它,就会想起生物老师的话:坚持不是蛮干,而是用心的付出。原来,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守护,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在照顾这株绿萝的过程中,它也在悄悄滋养着我的成长。例文二:坚守的力量:从荒漠到绿洲的启示陕北农妇牛玉琴用三十八年时间,将十一万亩荒漠变成绿洲。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平凡人的坚守,能够创造非凡的价值。这种坚守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是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坚守需要时间的沉淀。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师们,日复一日地面壁工作,用一支毛笔、一盏台灯,让千年壁画重焕光彩。八步沙林场的“六老汉”,三十八年如一日地在沙漠边缘植树,用白发换来了绿荫。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改变从来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的酝酿。就像沙漠中的梭梭树,第一年可能只长高几厘米,但十年后就能固住一片流沙。坚守更需要智慧的传承。牛玉琴的故事最动人的地方,不仅在于她个人的坚持,更在于她的孩子们接过了治沙的接力棒。这种代际传承的精神,在塞罕坝林场同样可见。三代务林人用五十五年时间,在荒漠上造出了百万亩林海。他们用行动证明,坚守不是一个人的孤独跋涉,而是一群人的薪火相传。每一代人都为下一代人打下基础,就像接力赛跑一样,将改变的力量传递下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坚守精神。外卖小哥在暴雨中准时送达的餐盒,乡村教师在偏远山区几十年的坚守,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千万次重复实验……这些平凡人的坚守,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他们像沙漠中的点点绿意,终将连成希望的绿洲。牛玉琴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往往孕育在平凡之中,奇迹常常诞生在坚持之后。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坚守初心,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就像那首老歌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坚守的力量,终将让所有的荒漠都变成绿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