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 (共25+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 (共25+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南宋时,诗人陆游与妻子唐琬,琴瑟相和,伉俪情深。但终被陆母逼得劳燕分飞。后来陆游随母意而另娶,唐琬也改嫁赵士程。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独游绍兴城南沈园,与唐琬邂逅,唐琬征得丈夫同意,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题《钗头凤》于沈园,唐婉则写下续《钗头凤》相答,由于伤心过度,唐婉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各自的不幸,我们的《孔雀东南飞》演绎的又是怎样的一段爱情故事呢
第一课时
素养目标
1.了解《孔雀东南飞》及汉乐府诗,把握其发展及特点。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4.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的罪恶,把握主旨。
5.掌握文本的表现手法:①叙事与抒情的密切结合,②曲折而完整的情节③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④托物起兴的开头⑤铺陈排比的描写手法⑥浪漫主义的神话结尾。
了解乐府诗
乐府:原指汉武帝刘彻始设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
乐府诗:中国古代官署(乐府)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汉乐府: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的乐府诗歌,以五言为主,句式灵活,语言流畅,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
主要作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东门行》、《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上邪》、《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民歌的特征
反映现实的广阔和深刻
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
语言朴素生动
诗末揭示写作目的
叙事开始出现第三人称角度
《孔雀东南飞》诗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与《木兰诗》、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成“乐府三绝”。
作品介绍
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走近编者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
《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后的一部诗歌总集
小序背景补充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1、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2、《礼记·本命》“七出”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又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3、《孝经》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人之行,莫大于孝
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深入人心,使得很多真诚相爱的男女劳燕分飞。
焦仲卿为妻子反抗母亲可以看出他对妻子的爱,但是他的反抗他过于软弱,不敢突破礼教,而他这种软弱的性格对这场悲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仲卿软弱的性格造成爱情悲剧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及作诗原因,说明本文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思考:小序有什么作用?
(2)一“遣”一“逼”,写出了封建家长的专横,集中体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这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3)为全诗营造了悲剧气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熟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
一、《孔雀东南飞》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顺序概括情节。(要求语言要有文采与特色,可采用古典诗词曲、对联、现代歌词、网络流行语等形式进行概括)
二、你认为《孔雀东南飞》诗中哪些诗句或段落写得最精彩,请简要赏析。
三、分析概括刘兰芝、焦仲卿、焦母这三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概括
情节
《孔雀东南飞》结构提纲:
山花子 孔雀东南飞
夙兴夜寐妇为难,阿姥刁难怎相安,
可怜兰芝终被遣,泪阑珊。
淡妆浓抹情意牵,蒲苇磐石当相还。
涕泪化作多少恨,几时干。
良媒相继难违愿,阿母叮咛兄长劝。
青龙流苏吉辰日,叹无缘。
愁思啼落琉璃毯,生人死誓向黄泉。
化作鸳鸯双栖宿,不羡仙。
微信朋友圈版《孔雀东南飞》结构提纲:
引言: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使得恩爱夫妻走投无路而双双自杀?这里是今日说法,欢迎观看《孔雀东南飞》。
开端(兰芝被遣):庐江一女子因与婆婆闹翻,被赶回娘家。如何处理婆媳关系?看看专家怎么说。
发展(夫妻誓别):庐江恩爱夫妻竟被迫分离,内幕惊人!速速转发,不转不是庐江人。
再发展(兰芝拒婚):离异女子竟然拒绝嫁入豪门,真相曝光!微信朋友圈都转疯了。
高潮、结局(双双殉情):震惊!庐江府一公务员与前妻半夜相约自杀!原因竟然是这样!
新妇不堪驱驰,求情不相从许。母慈子孝遣妻归,哽咽难讲离
别语,兰芝默相许。
府吏宁死不取,离别涕泪婆娑,伤心我自泣奈何,誓言府吏口
中得,他日同相乐。
蒲苇心念磐石,坚韧矢志不渝。兰芝‘还家十余日,阿兄逼婚无理据,含泪嫁人去。
府吏求假暂归,二人相见悲摧。兰芝纵身赴清水,仲卿东南魂梦归,意绝恨不缀。
华山两家合葬,松柏梧桐生长。连理枝头双飞鸟,自名鸳鸯鸣相向,悲歌永传唱。
被遣
誓别
逼嫁
殉情
化鸟
艺术
特色
你认为《孔雀东南飞》诗中哪些诗句或段落写得最精彩,请简要赏析。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这一段前几句用赋(铺陈排比),突出刘兰芝的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勤劳能干。中间几句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了故事的缘起:“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最后写兰芝因不堪屈辱, 所以自请遣归,也体现了她聪明敏感、自强自尊、不卑不亢的性格特点。
仿照上面的例子,任选一段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赏析画线句子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效果。
运用赋(铺陈排比)、比喻手法,通过外貌描写写刘兰芝的美丽,与后文县令、太守家来求婚形成照应。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坚强自尊的性格。兰芝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事事四五通”也表现出她的心绪不宁和留恋不舍。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鮭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此处用铺陈(赋)手法写了太守家的婚事排场,其用意是什么?(6分)
(1)侧面表现兰芝的美丽与贤惠;
(2)豪华的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
(3)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形成对比,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反衬了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从这段对话可以分别看出,刘兰芝、焦仲卿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焦仲卿因不了解情况,对刘兰芝有误解;“磐石”句与前文两人分别时兰芝的誓言相照应,也表达了仲卿对爱情的忠贞。
兰芝通情达理,深知自己和仲卿同是被压迫的人,她理解仲卿的痛苦, 表现出宽大的胸怀,也显示了忠贞、坚强的品格。用语平淡,含蕴丰富,令读者深思。
思考:诗歌结尾为何要安排最后化鸟的结局?
诗句赏析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思考:诗歌结尾为何要安排最后化鸟的结局?
诗句赏析
(1)象征了焦刘夫妇不朽的爱情,
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
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渴望。
(2)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的孔雀失偶遥相呼应(首尾呼应 ),体现了构思之精巧,用心之良苦。
(3)告诫后人不要棒打鸳鸯。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2、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手法分析:赋
问题:找到诗文中的“赋”,谈谈其作用。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2、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手法分析:赋
问题:找到诗文中的“赋”,谈谈其作用。
1、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直截了当、清晰明了。
2、诗人可以详细地描述场景、人物或情节,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
3、增强诗歌的叙事性和戏剧性,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1、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手法分析:比兴
问题:找到诗文中的“比”,谈谈其作用。
问题:找到诗文中的“兴”,谈谈其作用。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①借孔雀起兴,以孔雀失偶比喻夫妻离散,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的顾恋之情。
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哀婉缠绵的基调,形成悲剧气氛。
③与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结束,使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谨,诗意更加浓郁。
比兴句
2、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生动传神
语言特色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
诗句的口语化,大量叠词的使用,以及一些互文句子(比如最后一段“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等),使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
诗中的叙述语言,大都是白描式的,精警凝练,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等,这些议论和抒情的诗句,往往出现在情感发展达到高潮之处,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共30张PPT)
第二课时
深度分析,总结人物形象
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刘兰芝性格分析
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表现她大家闺秀的风范。
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
表现了她不卑不亢、从容淡定、坚强沉着、外柔内刚的性格。
事事四五通,多少也透露出她内心的杂乱和犹豫情绪,既有决绝又有留恋。
刘兰芝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梳妆打扮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描写
拜别婆婆
9.
10.“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刘兰芝性格分析
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表明刘兰芝从小就有很好的教育和教养,做人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举止得体,使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成为无稽之谈。
刘兰芝为什么还要辞别驱遣她的焦母?
拜别婆婆
语言描写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刘兰芝性格分析
与小姑关系好,可见刘兰芝是在尽心尽力照顾小姑。而且她并没有迁怒,还劝导小姑照料婆婆。
可以看出她不仅善良贤惠,而且还在心中还记挂着婆婆,是一个有礼有节、情意深重的人。
写刘兰芝辞别小姑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惜别小姑
语言、动作描写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刘兰芝性格分析
刘兰芝被丈夫的誓言打动,重新对丈夫把自己接回去燃起了希望,她发下的誓言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
同时她还十分理性,对未来表示出深深地担忧。
誓别丈夫
语言描写
写刘兰芝辞别丈夫的誓言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刘兰芝就像是蒲苇既坚韧又柔软
母亲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刘兰芝性格分析
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
强调刘兰芝并非无才无德,
再次反映了焦母的专横无理,
也表现了刘母的关心和爱护。
间接描写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刘兰芝回到娘家之后,让母亲拒绝了前来提亲的人,却慨然应允了阿兄的提婚,她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①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没有用。
②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③这符合其性格特点,也是她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表现。
思考:作者浓墨渲染太守迎娶兰芝的场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刘兰芝性格分析
(1)极言聘金之重、聘礼之丰,喜事之豪华排场,集中反映了汉乐府诗长于铺陈的特点。
(2)反衬刘兰芝不慕富贵、守信用、忠贞不渝的品德和节操,也照应前兄“足以荣汝身”说法。
(3)以乐景衬悲情,太守家的喜与刘兰芝悲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悲剧效果。
间接描写
人物形象总结:
1、刘兰芝: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新妇起严妆 ,……精妙世无双
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多才多艺、知书达礼
——聪明、冷静、有主见
——不卑不亢
——对爱情的专一
——外柔内刚
美丽、聪明、勤劳、善良、坚强、自尊、知书达礼、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
——勤劳能干
——美丽、自尊
分析人物形象
③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⑤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⑥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⑦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焦仲卿为妻大战老母亲……
观察焦仲卿的语言和行为
焦仲卿在母亲面前露出苦相,温和的质问母亲。这是他对爱情作出的反抗。
焦仲卿的行为完全符合礼教的规定
在遭到母亲严厉的训斥后,他只有“长跪”,表示不再婚娶。他的言辞也是很温和的质问。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
——《礼记·内则》
焦仲卿的结局
27.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29.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31.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思考:兰芝和仲卿相约殉情,仲卿不如兰芝果断,殉情前“徘徊庭树下”,如何理解仲卿的“徘徊”?
焦仲卿的性格总结
思考:兰芝和仲卿相约殉情,仲卿不如兰芝果断,殉情前“徘徊庭树下”,如何理解仲卿的“徘徊”?
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
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孝道是一个读书人必有的品德,也是社会礼法的约束。秦朝法律中已有“不孝”罪状,汉代时,如果父母状告子女不孝罪名成立,轻则免官,重则死罪。
他在掂量孝道为先还是为爱情而死?思考死后母亲该怎么办?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最终选择反抗礼教。
也有说法是仲卿其实主观上不想死,只是受“执手之约”所束。
焦仲卿的性格总结
思考:兰芝和仲卿相约殉情,仲卿不如兰芝果断,殉情前“徘徊庭树下”,如何理解仲卿的“徘徊”?
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
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孝道是一个读书人必有的品德,也是社会礼法的约束。秦朝法律中已有“不孝”罪状,汉代时,如果父母状告子女不孝罪名成立,轻则免官,重则死罪。
他在掂量孝道为先还是为爱情而死?思考死后母亲该怎么办?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最终选择反抗礼教。
也有说法是仲卿其实主观上不想死,只是受“执手之约”所束。
焦仲卿是“大家子”,为“庐江府小吏”。
他谨于职守,忠于爱情,正直纯朴。同时,又性格懦弱,优柔寡断。
在母亲的威势之下俯首帖耳,不敢断然反抗。
他所能做到的最激烈的抗争就是表示不再婚娶,他有善良软弱的顺从,也有苦苦抗争的坚韧,更有为爱而死的忠贞不渝,表现出性格的多面性。
焦仲卿:
人物形象总结: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女行无偏斜,何意至不厚”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对爱情坚贞不渝
叛逆精神
忠于爱情,有叛逆精神,忍辱负重,但也略显懦弱与优柔寡断。
懦弱
焦母:专横跋扈,独断专行,蛮横无理。她不能容忍兰芝的个性,斥其为“自专由”,衔恨在心,耿耿于怀,表现出一个封建家长的强势和暴戾。
焦母和刘兄形象分析
《礼记.内则》中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
因此,即使面对哀哀求情的儿子,
她也声色俱厉,无情无义地训斥。
她无视仲卿和兰芝相亲相爱的事实,完全凭着自己的心意行事,坚决拆散了他们。
直到仲卿与她诀别,她在落泪之余,还是不思悔过,仍然卖弄为子另娶的谋略。
思考:寻找描写焦母的段落,分析她的为人。
归根到底,还是封建礼教给了她这样的权力。
“作事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
利诱
斥责
威逼
刘兄“性行暴如雷”,是一个没有责任心、自私自利、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的市井小人。
他既不想让妹妹居家增加他的经济负担,又想让她嫁到豪门,使他得以攀附权贵,捞取利益。
他的逼婚,最终把兰芝送上了绝路。
焦母和刘兄形象分析
思考:寻找描写刘兄的段落,分析他的为人。
人物形象分析
忠于爱情
善良孝顺
懦弱拘谨
焦仲卿
理想爱情捍卫者
封建礼教抗争者
刘兰芝
年轻美貌
多才多艺
勤劳能干
坚强自重
忠于爱情
外柔内刚
识礼仪
有教养
封建家长制
封建礼教化身


冲突
焦家
刘家
焦母
刘兄
蛮横无理
独断专行
见利忘义
尖酸刻薄
思考:结合文本结合背景材料,谈一谈你认为为何刘兰芝会被驱遣?
主旨探究
悲剧原因
直接原因
社会原因
性格原因
婆媳矛盾
封建礼教
封建家长制
兰芝倔强刚强不愿服输
仲卿较为软弱缺乏主见
1.越礼说:原因在于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平日的言行,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为焦母所不容。(三从四德)
2.无子说:原因在于兰芝多年不生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为娶进罗敷而驱逐兰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门第说:原因在于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门第观念)
4.情爱说:原因在于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因而必欲逐之而后快。(寡母恋子)
深入探讨
思考:造成刘、焦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封建社会:做人难,做人媳妇更难
探究悲剧根源
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礼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焦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
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但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是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   
《孔雀东南飞并序》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殉情的故事,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篇尾焦仲卿和刘兰芝死后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总结主旨
拓展练习:《孔雀东南飞》学习感言
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胜枚举的凄美、壮烈、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我们曾经热情赞美崔莺莺、张生长亭话别的执手相看泪眼;我们曾因白娘子为许仙的执着而感叹;我们曾为十八相送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叹惋;我们更为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许的爱情而震撼。
每每掩卷之时,那份神圣、伟大、永恒的爱情主题带给我们许多的感悟和思考……
(1)请以“致刘兰芝”或“致刘兰芝和焦仲卿”为副标题,写一段话,展现你对这一爱情故事的感悟与思考。
(2)假如班里要排练一部课本剧《孔雀东南飞》,请选一首流行歌曲作为这部剧的主题曲。
小结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是一种经典爱情。他们的生命为爱而来,为爱而死。在爱的敌人面前,他们决不妥协,敢于作玉石俱焚的决裂,他们的殉情其实就是用行动来诠释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守。
殉情能坚守住爱情誓言,能赢得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尊敬,成为后代反对封建礼教、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殉情能获得文学上和美学上的悲剧意义,成为流传千古、永垂不朽的艺术形象。
但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更是可贵的。因此,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①天色纪时法。②地支纪时法。
昼 夜
十二时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时辰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子鼠 丑牛 寅虎
现代时段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知识积累
古代纪时法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夜 五更 现今时间
黄昏 甲夜 一更 19-21
人定 乙夜 二更 21-23
夜半 丙夜 三更 23-1
鸡鸣 丁夜 四更 1-3
平旦 戊夜 五更 3-5
课外扩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崤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古代纪年法
②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知识积累
③干支纪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1911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