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与风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空气与风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秋·
教案
科学 三年级上册(DX版)
第二单元 空气与风
第1课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科学思维
●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比不同实验条件,分析现象差异的原因。
探究实践
●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吹套在瓶内的气球”“不会湿的纸团”等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态度责任
● 激发对空气特性的探究兴趣,培养实证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难点:通过各种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不会湿的纸团、“听话”的小球)、气球、塑料瓶、锥子、水槽、水、纸团、透明塑料杯、乒乓球、安全剪刀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问题与假设 1.游戏导入:请学生现场吹气球,先吹一个气球,然后将另一个气球套在瓶子里,吹这个套在瓶子里的气球。 2.组织学生描述并讨论吹这两个气球时的不同现象。 3.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把暴露在空气中的气球吹得很大,却只能把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吹大一点点? 假设:小学生力气小、气球漏气了、瓶子里有空气顶着…… 4.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空气占据空间。
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1.教师指导学生用锥子在瓶子的侧壁上钻一个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再吹套在瓶子里的气球,观察并记录现象。把瓶子竖直放入水中,直至侧壁的小孔被水淹没,再吹套在瓶子里的气球,观察并记录现象。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思考: (1)钻孔前后现象有何不同?为什么? (2)把瓶子放入水中吹气球时,发生了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3.引导学生总结:瓶子里的空气占据空间,钻孔后空气排出,瓶子里的气球才能被吹大;把瓶子放入水中吹气球时,小孔处有气泡冒出,也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探究与结论 活动二:不会湿的纸团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 (1)在杯子底部紧塞一团纸,然后将杯子垂直倒扣着压入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纸团是否会湿。 (2)重复步骤(1),然后将杯子倾斜,观察发生的现象。 (3)用锥子给杯底扎一个洞(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在杯子底部紧塞一团纸。右手食指堵住杯底小洞,将杯子倒扣压入水底,然后松开食指,观察现象。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分析: (1)为什么垂直扣杯子时纸团不湿,倾斜后纸团湿了? (2)扎洞和堵住洞时分别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总结:空气占据杯内空间,阻挡水进入,倾斜或扎洞后空气排出,水才能进入杯中使纸团变湿。 活动三:寻找身边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空间也被空气占据着?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 3.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发现的身边被空气占据的空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 4.总结: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反思与评价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瓶子里气球外面的空气和杯子里的空气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2.引导学生总结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性。 3.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的其他物体也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吗?通过对比空气与固体(如桌子、笔等)、液体(如水、油等)的性质,得出物体都占据空间的结论。 4.教师对各小组和学生个人进行综合评价,表扬优秀表现,提出改进建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思考问题、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
应用与迁移 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听话”的小球。 1.去掉塑料瓶底部,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并拧紧瓶盖。把乒乓球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用手心堵住瓶盖上的小孔,用瓶子罩住乒乓球,将瓶子下压到水底,让学生观察乒乓球的位置(停在水槽底部)。 2.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让乒乓球“听从”我们的命令,做出上升、停下等动作呢?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操作,分享让乒乓球移动的方法。 3.教师讲解其中空气占据空间、改变压强使乒乓球移动的原理。
阅读与新知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添堵’的空气”相关内容,了解把大壶里的醋分装到小瓶时,醋堵住漏斗的原因(空气占据空间)以及解决办法(将漏斗轻轻提起,放下后再试)。 2.组织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的类似因空气占据空间带来的小麻烦,以及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拓宽学生对空气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的证据
习题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课 空气受热上升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理解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性质。
科学思维
● 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纸蛇、塑料袋的变化,归纳热空气会上升的规律。
探究实践
●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规范地完成“转动的纸蛇”“放飞塑料袋”等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
● 激发对空气运动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从科学视角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受热会上升。
难点:发现生活中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能用该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转动的纸蛇、放飞塑料袋)、卡纸、安全剪刀、细线、蜡烛、火柴、透明薄塑料袋、电吹风机、弯头吸管、圆饼形蜡烛底座、万能胶、半透明纸袋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问题与假设 1.出示教材图片——抽油烟机安装在燃气灶上方的厨房场景图,提出问题:为什么抽油烟机要装在燃气灶上方? 2.引导学生关联生活经验,猜想“油烟会随着热空气向上跑”。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空气受热会上升。 3.小组讨论如何证实自己的假设。
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转动的纸蛇 1.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在卡纸上画一条盘成螺旋状的蛇,沿着线条剪下来,用细线把纸蛇提起来,放到蜡烛的上方。强调安全(蜡烛使用、剪刀规范操作等)。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纸蛇的变化(蜡烛点燃后,纸蛇转动),记录现象并思考原因(热空气会上升,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蛇转动)。 活动二:放飞塑料袋 1.教师讲解实验步骤:两人将轻薄的透明塑料袋口朝下展开,另一人用吹风机向袋内吹热风,等塑料袋中的空气变热,关掉吹风机,松开塑料袋。强调安全使用吹风机(吹风机使用、防烫伤等)。 2.学生分组实验,比较并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塑料袋受热后鼓起、松开后上升),尝试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热空气使塑料袋上升)。 3.引导学生总结:空气受热会上升。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反思与评价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提出问题:说一说,在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我们研究了哪些受热的空气?它们有怎样的共同性质? 2.出示教材图片,引导学生判断哪些图是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篝火、热气球、炊烟、线香都是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实验操作规范性”“现象观察与分析能力”“结论总结准确性” 等维度,组织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补充评价,肯定优点并指出不足。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
应用与迁移 1.自制孔明灯:教师结合教材图片讲解孔明灯制作步骤(用吸管搭建框架、固定底座、安装纸袋、点燃燃料),重点强调安全放飞注意事项(放飞时要遵守法律规定,要有大人陪同、选空旷开阔的地方,确保没有安全隐患,同时尽量用燃料)。 2.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孔明灯升空与热空气上升的关系。
板书设计 空气受热上升
习题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知道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科学思维
● 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线香烟的流动路线,分析归纳空气流动的规律。
探究实践
● 规范完成模拟风的形成的实验,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绘制空气流动路线图,清晰地阐述风的形成过程。
态度责任
● 激发对大气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主动观察、思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的流动产生风。
难点:通过实验验证空气流动的原因并绘制空气流动路线图。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模拟风的形成)、火柴、线香、蜡烛、带孔玻璃箱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问题与假设 1.出示教材图片——暖气片旁空气流动的生活场景图,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暖气片旁的空气受热会上升,那么,这些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怎样呢? 2.引导学生关联生活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猜想。 3.引导学生结合日常观察(如蜡烛火焰旁的空气、炉子生火时的气流),猜想“蜡烛(模拟暖气片)点燃后,玻璃箱(模拟房间)内空气会如何流动”,鼓励画图表达猜想,明确本节课探究方向。
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空气流动的原因 1.教师展示带孔玻璃箱、蜡烛、线香等材料,讲解“玻璃箱模拟房间,蜡烛模拟暖气片,线香的烟辅助观察空气流动”,重点强调实验安全(如正确使用火柴、远离易燃物)。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先将点燃的线香放到装置侧面的开口处,再点燃装置里的蜡烛,观察并记录线香烟的流动路线。重复实验。 活动二:现象分析与原理总结 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绘制空气流动路线图。 2.各小组学生代表分享实验中观察到的线香烟的流动路线(蜡烛点燃后,烟雾从侧面的开口处进入玻璃箱,再随热空气上升,从上方的孔流出)。 3.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燃烧使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流向这里,在流动过程中就形成了风。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反思与评价 1.出示教材图片——有暖气的房间场景图,引导学生画一画有暖气时房间里的空气流动情形,解释其原因。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能规范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准确分析实验现象,总结风的形成原理”“清晰绘制并讲解空气流动路线” 等维度,组织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补充评价,促进反思与改进。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
应用与迁移 1.出示“巧妙的设计——风门”的图文资料,组织学生画一画燃着的炉子内外的空气流动路线。 2.思考:为什么要在炉子下方开一个风门?怎样利用风门控制炉子里燃料的燃烧速度?3.总结:风门的作用是控制炉子的火力。风门开得大一些,流进炉子里的冷空气就多一些,炉子里的火就会旺一些。 4.观看视频,了解冷热空气对流,强化学生对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理解。(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会上升。)
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习题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大自然里的风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知道大自然里的风是因不同地方空气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而形成。
科学思维
● 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通过对比不同环境模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的关联。
探究实践
● 能在不同气温环境下(如房间内外)设计、操作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空气流动现象。
● 收集、分析大自然中风的成因的资料,绘制海陆间空气流动示意图,清晰地阐述风的形成过程。
态度责任
● 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养成主动观察、思考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受热不均使得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难点:区分海陆风并理解海陆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火柴、线香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问题与假设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提出问题:在大自然里,我们是否也能观察到空气流动的现象呢?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大自然里空气的流动现象,教师出示大自然中风的现象图片。 3.提出新的问题:谁使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起来形成了风? 4.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假设,从而聚焦风的成因探究。
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模拟实验验证空气流动的原因 1.思考:如何选择气温不同的环境?引导学生考虑如室温低(开空调)的房间与室外(或普通房间)。 2.教师指导学生记录环境温度差异,然后点燃线香,观察烟雾流动方向。 3.明确实验现象(房间气温低,线香的烟飘向屋外)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流动与温度差的关系。 活动二:了解大自然中风的成因 1.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大自然里的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2)白天和晚上的风向一样吗? 2.出示海陆风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解释。 3.总结:一个地方的空气受热上升后,周围的冷空气就会流向这里,在流动过程中就形成了风。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反思与 评价 1.说一说,我们的模拟实验和收集的资料都能说明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原因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能设计并规范操作模拟实验,记录现象”(抖音号、B站、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搜索:PASS绿卡科学小课堂)“准确分析资料,总结风的形成原理”“清晰绘制海陆风示意图并讲解” 等维度,组织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补充评价,促进反思与改进。 3.思考:在我国,夏季多刮东南风,冬季多刮西北风,根据中国地形图,结合我们所学知识,解释我中国季风的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大自然里的风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形成风 2.白天(海风):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晚上(陆风):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习题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我们来制造风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知道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会发明一些工具来制造风。
科学思维
● 通过科学辩论,知道风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学会辩证思维。
探究实践
● 通过科学辩论,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利与弊。
态度责任
● 引导学生关注在科学原理的支持下,技术与工程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的工具都是通过推动空气流动制造出风的。
难点:辩证地看待风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纸、塑料瓶、竹棒、雪糕棒、白乳胶、细线、锥子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问题与假设 1.出示教材图片——天气炎热场景图,提出问题:夏天天气炎热,清凉的风可以赶走酷暑。生活中,人们有哪些制造风的方法? 2.学生分享制造风的方法:用扇子扇、用鼓风机吹…… 3.提出问题: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制造风?是不是和空气流动有关?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生活中的造风工具 1.出示洗耳球、风力灭火机、风箱、地面吹干机等图片,分组观察、讨论,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制造出风来的。 2.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3.不同的工具通过挤压、扇动、机器转动等方式推动空气流动,从而制造风。 活动二:游戏——我们来制造风 1.出示任务:用自制道具(纸扇、塑料瓶等)或模型,表演造风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模拟工具制造风的原理让空气流动明显? 3.学生用纸做纸扇扇动、用塑料瓶剪去底部吹气等,制作造风工具并展示,教师点评“是否体现‘推动空气流动’核心逻辑”。 活动三:科学辩论会——可爱又可恨的风 1.将学生分为“风的好处”“风的坏处”两方,发放风的利弊案例(如风力发电、台风破坏等)资料。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探究与结论 2.双方围绕“风对生活的影响”辩论,教师引导紧扣“可爱”或“可恨”举证。 3.总结:风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
反思与评价 1.知识回顾,不同的工具是怎样制造出风的?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总结:不同的工具都是通过推动空气流动制造出风的。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能描述造风工具的原理”“积极参与辩论或游戏”“实验操作规范性”等维度,组织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补充评价,促进反思与改进。
应用与迁移 1.出示图片,讲解自制拉线风扇的制作步骤,重点强调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以免伤到自己或他人。 2.学生领取材料,合作完成拉线风扇,调试“拉动短竹棒,扇叶转动造风”效果,教师巡视指导。 3.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创意造风设计?如何改进自制风扇让风力更大?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创新、改进。
板书设计 我们来制造风 1.制造风的工具:纸扇、风箱、电风扇、洗耳球…… 2.不同的工具都是通过推动空气流动制造出风的 3.风的影响
习题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单元小结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 了解空气受热会上升的特性,明白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 理解风的形成原理,知道空气的流动会产生风。
● 认识大自然中风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
● 理解制造风的方法,了解风在生活中的影响。
科学思维
● 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空气的特性以及风的形成过程。
●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空气和风相关的现象。
● 通过设计和实施制造风的实验,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探究实践
● 设计并完成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进行空气受热上升的实验,理解实验原理。
● 模拟风的形成过程,探究风的产生条件。
● 观察大自然中风的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
● 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制造风的装置,体验制造风的乐趣。
态度责任
● 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的热情。
●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风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 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和分享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受热上升和风的形成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与空气和风相关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题是空气与风,主要围绕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受热上升以空气流动形成风等内容展开学习。 2.提出问题:对有关空气与风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单元要点 一、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吹套在瓶子里的气球、不会湿的纸团),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单元要点 2.组织学生分组梳理不同实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现象以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并分享生活中涉及空气占据空间的事例。 二、空气受热上升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证明空气受热上升的实验(转动的纸蛇、放飞塑料袋),讲解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的实例,如孔明灯、热气球等,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空气流动形成风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探究空气流动的原因的实验(模拟风的形成实验装置)、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原因、制造风的方法(如用扇子扇、用电风扇吹……)等,总结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形成的。 2.组织学生分组绘制海陆风形成的示意图,展示并讲解空气流动的过程,交流风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带来降雨、传播种子、风力发电……)以及如何利用风的好处和预防风的危害。
实践与检测 在做放飞塑料袋实验时,小明用吹风机把塑料袋吹鼓后,小玉和小兰马上松开了塑料袋,可塑料袋很快就落下来了。你能给他们提点建议吗? 总结:塑料袋很快落下来是因为吹风机仅将袋子吹鼓而未充分加热内部空气,建议用吹风机持续向袋内吹入热风,直到塑料袋明显膨胀且手感到温热,再轻轻向上托送放飞。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单元小结
习题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