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书籍的发展与演变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书籍的发展与演变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秋·
教案
科学 三年级上册(DX版)
第五单元 书籍的发展与演变
第1课 学做毛笔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了解毛笔的历史与文化,知道毛笔的基本结构。
科学思维
● 能通过观察与讨论,总结出制作简易毛笔的完整流程。
探究实践
●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完成毛笔的制作。
态度责任
●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动手能力和爱惜文具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毛笔的基本结构、制作毛笔。
难点:设计毛笔的制作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制作毛笔。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毛笔、山羊毛、直尺、水盆、梳子、棉线、白乳胶、硬吸管(直径1cm)、竹管(直径1cm)、剪刀、水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任务与要求 1.猜谜语:头戴尖尖帽,身穿竹衣裳,喝饱黑墨水,说话留痕迹。(打一文具) 2.毛笔是一种源于我国的传统书写和绘画工具,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排在首位。在毛笔出现之前,人们运用铸造、刀刻等方法来记录文字和图像,刻写难、效率低。毛笔的出现给书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文化小故事:讲述蒙恬发明毛笔的故事。秦朝大将军蒙恬带兵打仗时,发现用刀刻字太慢。一天,他看见兔子尾巴拖出的血迹在地上划出痕迹,就用兔毛绑在竹竿上蘸墨写字,发现比刀刻方便多了。经过多次改进(比如用石灰水处理毛料),终于制成了最早的毛笔。后来人们尊称他为“笔祖”。 4.提出任务:关于制作毛笔,大家有哪些想法?选用合适的材料,制作一支毛笔并进行书写和绘画。
设计与制作 活动一:观察毛笔的结构和特征 1.分发实物毛笔,小组观察讨论:毛笔由哪几部分组成? 2.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再次讲解毛笔的构成。 3.提出问题:笔管和笔头摸起来有什么感受?(笔管直、光滑,笔头尖、软) 活动二:选择合适的材料 1.通过观察实物毛笔,我们对它的基本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哪些材料适合我们在课堂上完成毛笔的制作呢?(小组讨论)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与制作 2.除了这些材料,我们还需要哪些工具帮助我们制作毛笔呢?(学生想不起来时,可借助材料超市进行提醒。) 3.小组领取材料。 活动三:商讨制作毛笔的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根据领取的材料,如何制作简易毛笔? 2.学生分享制作流程,教师进行修订或补充: ①将山羊毛一端对齐,放进水中浸湿。 ②用梳子梳理山羊毛,去除杂物。 ③在直尺上铺两到三层山羊毛,对齐压紧。 ④顺着一个方向卷山羊毛。 ⑤用棉线捆扎笔根,并用剪刀剪齐。 ⑥在笔根处涂抹白乳胶后装入硬吸管(竹管)。 活动四:制作毛笔 1.小组根据设计方案制作毛笔。2.教师安全提示: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或他人。
展示与评价 1.用自制的毛笔写字或绘画,展示自己的作品,结合自己的体验,总结毛笔的优点和缺点。 2.小组商议改进措施,修改作品。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认真制作、积极思考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制作时不够精细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
阅读与新知 阅读课本89页的内容,了解书写工具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板书设计 学做毛笔 1.毛笔的结构:笔管、笔头、笔斗 (
对齐浸湿
梳理
对齐压紧

捆扎、剪齐
抹胶、装
) 2.制作毛笔
习题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课 手工造纸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知道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科学思维
● 通过造纸活动的实践,能简要讲述造纸过程与体会,并与同伴交流。
探究实践
●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手工造纸的过程。
态度责任
● 通过手工造纸,体会科技带给人们的进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合理的手工造纸方案。
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完成手工造纸。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废纸、水杯、水、纱网、筷子、托盘、干毛巾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任务与要求 1.导入: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人们提供了优质、轻便、价廉的书写材料。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前人的知识经验要用甲骨、青铜器、石板、泥板、竹简、木牍、丝帛等来记录,具有难刻写、笨重或昂贵等缺点。造纸技术的出现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2.小贴士: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人。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蔡伦造纸的流程为切料、蒸煮、打浆、抄纸、晒纸。 3.引出任务——手工造纸。 4.提出问题:能造纸的材料有很多,在课堂上我们使用什么材料更合适呢?(废纸)造出来的纸有什么要求呢?(轻薄、平整,便于书写)
设计与制作 活动一:设计手工造纸方案 1.思考:如何把废纸变为纸浆?又如何把纸浆变为薄薄的一层? 2.组织小组讨论:在上述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材料和工具?手工造纸的流程又是怎样的? 3.学生分享所需工具及造纸流程,教师进行修订或补充,完善手工造纸的设计方案。造纸流程如下: ①用手将废纸撕碎,在水中浸泡5分钟,然后捣碎。 ②将碎纸倒入水中搅拌成纸浆。 ③用纱网抄起一层纸浆,再用干毛巾吸去纸浆里的水分。 ④轻轻揭下成形的纸,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与制作 活动二:手工造纸 1.各小组根据设计方案手工造纸,并试着在自己造的纸上写字。 2.教师提示:在抄纸前可让纸浆沿一个方向快速旋转起来,这样抄出来的纸轻薄、平整。
展示与评价 1.通过观察自己造的纸以及体验在自己造的纸上写字,说一说造纸的体会。 2.小组商讨有关造纸流程的改进措施。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认真制作、积极思考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制作时不够精细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
阅读与新知 1.阅读课本92页的内容,体会纸的不同功能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性。 2.家庭选做活动:收集家中各种各样的纸,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它们的制作、生产过程。
板书设计 手工造纸 1.改进造纸术——东汉时期的蔡伦 (
浸泡、捣碎
搅拌
抄纸
晾干
) 2.用废纸手工造纸
习题设计
第3课 体验活字印刷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知道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历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 掌握活字印刷术的主要步骤。
科学思维
● 通过活字印刷的实践,能简要讲述活字印刷的过程与体会,并与同伴交流。
探究实践
●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活字印刷的过程。
态度责任
●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文化自豪感,培养珍惜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刷术的历史发展,活字印刷的过程。
难点:活字印刷过程中刻反向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橡皮、美工刀、笔、颜料、印泥、纸、橡皮筋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任务与要求 1.导入: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需要一张一张地书写,效率低;印刷术出现之后,刻一次版可以多次印刷,使书籍的制作变得快捷和精确,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早期的雕版印刷术是把图文刻在木板或石板上,用水墨印刷。北宋庆历年间,毕昇以胶泥刻字,用火烧硬后制成活字,在带铁框的铁板内将字排版成页,加热铁板上的“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固定活字,压平字面后,再刷墨印刷,使印刷更为方便。 2.小贴士:毕昇,宋代发明家。首创活字版印刷术。 3.出示任务:体验活字印刷。 4.提出问题:在课堂上,什么材料更合适我们体验活字印刷术?对此次要体验的印刷有什么要求呢?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材料(可出示材料超市): 橡皮——胶泥 颜料、印泥——墨汁 美工刀——雕刻 橡皮筋——固定活字 纸——印字、写字 笔——写字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任务与要求 6.引导学生总结印刷要求: ①印出来的字和图形要清晰、美观一些。 ②刻印不同的字,排版、印刷成不同的词语或句子。
设计与制作 活动一:设计体验活字印刷术的活动方案 1.根据刚才的选材及要求,小组讨论:如何制作“活字”? 2.教师提示:应该刻印的是“反向字”。 3.出示小贴士:在比较薄的纸上写出需要刻印的字。将纸翻转,背面显示出的字就是反向字。 4.小组讨论:如何把刻印好的字印成一句话? 5.学生分享想法,教师进行修订或补充:用橡皮筋横向固定,注意反向字的顺序。 6.完善体验活字印刷术的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体验活字印刷技术。 准备材料:橡皮、美工刀、笔、颜料、印泥、纸、橡皮筋。 活动过程: ①在纸上写出“我”“爱”“中”“国”“汉”“字”的反向字。在6个大小、规格相同的橡皮上分别描写出它们的反向字。 ②用美工刀将字迹以外的橡皮剔除。 ③将雕刻的字排版组合成词语或句子,用橡皮筋横向固定。 ④蘸上颜料或印泥,在纸上印出需要的内容。 活动二:体验活字印刷 1.小组根据活动方案体验活字印刷。 2.教师安全提示:使用美工刀时注意安全,防止划伤自己和他人。
反思与评价 1.结合我们的制作过程,说一说活字印刷术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总结:能够随意组合进行排版、印刷,每一个字还可以重复使用,但刻起来比较慢。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认真体验、积极思考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雕刻的反向字不够美观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
应用与迁移 家庭实践活动——我的印章。根据所学方法,设计、制作自己的姓名印章,把它印到自己喜欢的书上或自己书画作品的落款处。 温馨提示:也可以尝试用萝卜或土豆进行刻字。
阅读与新知 阅读课本95页的内容,了解现代打印技术——激光打印机的优势。
板书设计 体验活字印刷 手工抄写——效率低 (
毕昇首创活字版印刷术
优点
缺点:不方便,刻起来比较慢
)雕版印刷 (
可以随意组合排版、印刷
每个字可以重复使用
) (
1.
印刷术的发展
)活字印刷 (
分辨率高
打印速度快
能打出鲜艳、逼真的彩色图片
) 激光打印 写反向字 (
2.
体验活字印刷
)刻 排版 印
习题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装订我的小书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了解用线装订的过程;了解订书机的结构和功能。
科学思维
● 通过对比不同装订方法的效果,分析其优缺点。
探究实践
●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安全工具完成打洞、穿线、打结、按压订书机等步骤,制作一本结构完整的小书。
态度责任
● 通过现代装订的工具,感受到合适的工具可以更加便利、快捷和精确,增强学生对科学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线装订小书的过程;订书机的结构;不同装订方法的优缺点。
难点:用线装订小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锥子、棉线、订书机、纸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任务与要求 1.导入:书籍的装订技术由古代的简策、卷轴、册页等形式,发展到线装图书和今天的胶订、骑马订等形式,逐步克服了古代书籍笨重、容易散落、收放费时、携带不便等缺点,变得越来越简易、牢固,便于翻阅和携带。装订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今天我们就利用上节课造的纸一起来体验——装订我的小书。 2.教师发布任务:利用不同的工具装订小书,体验不同的装订工具和技术。 3.引导学生总结装订要求:①装订的小书尽量整齐,外观要美观一些;②小书要装订结实一些。
设计与制作 活动一:了解用线和订书机装订 1.阅读课本97页,初步了解装订的过程。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解用线装订小书。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适时进行补充,并提出问题:在用线装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 ①使用锥子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和他人。 ②打洞时注意保护桌面,打的洞要整齐。 ③穿线时线要紧实一些。 ④打的结要结实一些。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解用订书机装订小书。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与制作 6.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适时进行补充: (1)订书机的结构有四部分:压柄、钉槽、底座和成型板。 (2)订书机的使用方法: ①打开订书机。 ②放进订书钉,放好后合起来。 ③对准应钉订书钉的位置,用手掌用力按压下去。 ④订好,手松开订书机。 (3)订书机的工作原理:人手用力按压订书机时,在力作用下,针在穿过物体后会碰到模具,针头弯曲,从而实现针与物之间的穿透装订;在完成装订后,人撤去对针头端盖的力的作用,此时弹片会回弹,订书机恢复到初始状态。 7.提出问题:在用订书机装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8.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 ①打开订书机时,用手固定好打开那头,防止弹回伤手。 ②手不要放在钉槽附近。 活动二:装订我的小书 1.课件出示“提示”内容,组织学生分组用两种方式装订小书。 2.提出问题:用线和订书机装订小书有什么不同感受?完成记录表后进行分享。 3.总结:用线装订小书费时费力,用订书机装订小书很省力,且操作简单。
展示与评价 1.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哪个小组装订的小书更好一些? 2.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提示或补充,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也可直接参考课本上的评价标准) 3.展示各小组的成果,根据评价标准选出最佳作品。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认真体验、积极思考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装订的小书不够整齐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
阅读与新知 1.阅读课本98页的内容,了解装订的新方式。 2.教师展开讲解: 螺旋装:通过将书页沿一侧边缘打孔,并用螺旋形的塑料或金属线圈穿入孔中固定而成。螺旋装订平衡了实用性和经济性,是频繁翻阅类文档的理想选择。 骑马订装:通过将书页对折后,用金属订书钉沿折线(书脊)固定而成。它因装订时纸张像“骑马”一样跨在装订机上进行订合而得名。骑马装订是低成本、轻量化印刷品的首选方式,尤其适合页数少且需快速生产的文档。 精装:与“平装”相对,指用硬质封面(如纸板、皮革等)和优质材料制作的书籍
阅读与新知 装订方式。 热熔胶装:利用“热熔胶”(一种加热后熔化的粘合剂)将书页粘合在一起。它属于“无线胶装”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平装书、杂志、教材等大批量印刷品。
板书设计 装订我的小书 1.装订技术:简册、卷轴、册页、线状、胶订、骑马钉…… (
步骤:打洞、穿线、打结
费时、费力、操作难
) 2.用线装订小书 (
订书机结构:压柄、钉槽、底座、成型板
省时、省力、操作简单
) 3.用订书机装订小书
习题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纸质书与电子书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了解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基本特点(材质、阅读方式、存储等)。
● 知道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优缺点(如对眼睛的影响、便携性、环保性等)。
科学思维
● 通过观察,分析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异同。
探究实践
●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调查表,并对观察结果如实记录。
态度责任
● 感受到合适的工具可以更加便利、快捷和精确,激发对科技产品的探索兴趣,培养理性选择阅读方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优缺点。
难点:根据调查结果,总结纸质书和电纸书的异同、优缺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纸质书(绘本、课本等)和电子书阅读器(或平板电脑展示电子书界面)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问题与假设 1.提出问题: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如今,电子书已走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阅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想一想,纸质书与电子书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分享。 3.引出课题:走进《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世界,感受它们的异同之处。
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通过分析调查表总结电子书与纸质书的特点 1.教师利用上节科学课的课前或课后5分钟时间,给学生发布任务:调查并记录周围的人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情况。调查表参考如下: (
4.你选择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理由是什么?

纸质书:
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书:
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使用什么工具阅读电子书?

手机(


平板(


电脑(


电子书阅读器(

) (
1.
你每天都会阅读吗?

会(


不会(

2
.
你每天阅读的时间是多少?

30分钟以内(


1小时以内(


1

2小时(

3.
你喜欢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

纸质书



电子书



两种都喜欢


)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探究与结论 2.提示: ①调查表及时回收。 ②可小组分工(每人调查4-5人),也可小组集体调查。 ③可调查家庭成员,也可在小区中调查(需成年人陪同)。 ④调查过程中需文明、有礼貌,展现良好校风。 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将回收的调查表进行分析,初步总结电子书与纸质书的特点。(重点参考调查表的问题4) 4.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及记录。 活动二:观察电子书和纸质书,总结两者的特点 1.每组分发一个电子书阅读器(也可利用教室电脑展示电子书界面),在教师的提示下逐一观察,感受它们的异同之处。 2.提出问题: (1)摸一摸课本和阅读器,手感有什么不同? (2)分别连续5分钟盯着书和屏幕,眼睛有什么感受? (3)如果书能自己读给你听,你愿意尝试吗? (4)如果一本祖传的书变成了电子版,你的感觉会发生变化吗? 3.学生根据问题再次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 4.经过两次的观察分析活动,我们对电子书与纸质书的特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那两者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5.学生分享想法,教师补充: ①信息载体:均用于传递文字、图像等知识内容。 ②教育价值:均可作为学习工具,支持阅读、写作、研究等教育活动。 ③文化传承:均承载人类文明成果,如经典文学、科学著作。 ④创新驱动:两者均随技术进步升级(如纸质书从手抄到印刷,并改进纸张工艺;电子书从黑白屏到彩色触控,优化屏幕技术)。6.教师总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便利、快捷和精确。技术无优劣,需求定选择。
反思与评价 1.根据我们的探究过程,将纸质书与电子书的特点和共同特征填入到课本101页的方框中。 2.学生分享填写的答案,教师进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认真比较、积极思考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观察时不够精细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
应用与迁移 1.小组辩论赛: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辩论使用电子书的利与弊。
应用与迁移 2.教师根据辩论的情况,总结归纳使用电子书的利与弊,并告知学生电子书并非“完美替代品”,需理性选择,避免陷入“技术崇拜”的极端。
阅读与新知 1.学生自行阅读课本102页的阅读与新知部分,初步了解数字图书馆。 2.选做实践活动:参观当地的数字图书馆。
板书设计 纸质书与电子书 (
方便翻阅、做标注
不方便携带
) 1.纸质书 (
方便查找、便于搜索、方便携带
眼睛疲惫、易沉迷
) 2.电子书
习题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单元小结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了解书写工具、书写载体、印刷技术、装订方式、书籍载体等的演变及历史意义。
● 知道制造毛笔、手工造纸、活字印刷、装订小书的流程。
● 了解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基本特点和优缺点。
科学思维
● 通过观察和讨论,能提炼、总结某一制作的简易流程。
● 通过比较,能总结归纳不同工具或技术之间的异同,发现各自的优缺点。
探究实践
● 观察毛笔、订书机,明确毛笔、订书机的结构,会用毛笔书写、用订书机装订。
●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毛笔的制作、手工造纸、体验活字印刷、装订小书等实验。
态度责任
●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养成爱惜文具的习惯。
● 知道合适的工具可以更加便利、快捷和精确。
● 体会科技带给人们的进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科学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制造毛笔、手工造纸、活字印刷、装订小书的流程。
难点:对比不同工具或技术,发现并总结异同和进步性。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题是书籍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围绕书写工具、书写载体、印刷技术、装订方式以及书籍载体等方面的发展展开学习。 2.提出问题:对于本单元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单元要点 一、书写工具 1.引导学生回顾书写工具的发展、毛笔的结构、制作毛笔的要求和流程等内容。 2.组织各小组用自己做的毛笔互相介绍毛笔的结构和制作流程,交流制作毛笔的心得,并练习用自制的毛笔写字。 二、书写载体 1.引导学生回顾书写载体的发展、造纸术的历史地位和涉及的历史人物、手工造纸的流程等内容,体会造纸的不易,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 2.组织学生分组提问手工造纸的流程,并拿自己造的纸与其他纸张对比,交流手工造纸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单元要点 三、印刷技术 1.引导学生回顾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术涉及的历史地位和涉及的历史人物、活字印刷的流程和优缺点等内容。 2.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活字印刷的流程(包含写反向字的方法),说说不同印刷技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激光照排等)的优缺点,展示自己用橡皮制作的姓名印章。 四、装订方式 1.引导学生回顾装订方式的发展、用线装订小书的流程、订书机的结构等内容。 2.组织学生分组比较各自用线装订的小书和用订书机装订的小书,交流两种装订方式的不同(用时、是否省力、操作难易程度),并分享知道的其他装订方式。 五、书籍载体 1.引导学生回顾纸质书和电子书的特点、优缺点。 2.组织学生总结电子书和纸质书的特点,交流各自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情况。
实践与检测 1.提出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记录信息的媒介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使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快捷和高效。回顾我们的探究过程,观察、比较两组图片,按照技术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2.讲解:最开始人们只能把文字或者图画刻在龟甲上,可龟甲难找,写的字也少,很不方便;后来人们发明了竹简,可是竹简很重也很厚,一卷竹简也记录不了多少信息,而且制作竹简也需要很多工艺;过了很多年,人们发现某些植物经过处理后可以作出纸浆,然后用纱网抄纸,再晾干,就可以做成纸了。古时候人们用刀在木头或石头上雕刻出文字,而当今的人们能用多种方法在多种材料上雕刻各种字体,如:石材,木材。后来人们用打字机把文字打印在纸上。现在还可以通过语音(语音转文字)输入到电子设备中。 3.总结:信息记录媒介发展的先后顺序为:④(龟甲)①(竹简)③(纸)②(电子设备)。信息记录方式发展的先后顺序为:③(刻字)②(书写)①(打字)④(语音输入)。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单元小结 (
发展
毛笔结构:笔管、笔头、笔斗
制作流程
) 书写工具 (
发展
造纸术手工造纸的流程
) 书写载体 (
发展不同印刷技术的优缺点
活字印刷术流程
) (
书籍的发展与演变
)印刷技术 (
发展
用线装订的流程
订书机的结构
) 装订方式 (
电子书
纸质书
) 书籍载体
习题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反思单元 不一样的星星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 认识恒星、行星、卫星,知道星星有不同的种类及特征。
科学思维
● 能通过阅读,对星星的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 通过反思本学期的探究经历,回顾、总结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探究实践
●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回顾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制作卡片并完成“消除”小游戏。
● 通过收集、观察树叶,能够按照不同的方法将树叶进行分类。
态度责任
● 在反思探究经历的过程中,理解观察、比较、实验、分类等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星星的种类及特征。
难点:区分恒星、行星和卫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提前收集的落叶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阅读 1.导入:同学们,你们夜晚观星时有没有发现天空中有些星星和其他的星星不太一样?(学生回答)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粗略阅读104和105页,说一说天文学家发现了哪几类星星? 2.学生通过阅读回答:恒星、行星、卫星。 3.阅读2~3自然段,回答: ①恒星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人们是怎样发现恒星的? 4.阅读第4自然段,回答: ①人们是怎样发现行星的? ②行星和恒星有什么不同? 5.阅读5~9自然段,回答: ①甘德和石申是用什么方法研究星星的? ②在本学期的探究学习中,你有没有用过这类方法? ③甘德和石申的经历带给你什么启发?
反思 1.提出问题:同学们,本学期的学习马上就要进入尾声了,那在本学期中我们研究了哪些不同种类的事物?它们分别有哪些共同特征?我们是如何找到这些共同特征的?请小组讨论。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反思 2.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教师适时进行补充或提示。 3.做游戏:每人从某一类事物中选择两种制作成两张卡片,再把大家制作的卡片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然后将有共同特征的卡片两两配对“消除”,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4.小贴士:卡片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 5.学生制作完成后开始游戏,此环节教师注意强调学生提及的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6.提出问题: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设计制作等方面还有哪些收获?想一想,我们取得这些收获的途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7.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设计制作等方面进行分享,并对分享情况进行评价。
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提前收集的树叶。提出问题:给收集到的树叶分类,有哪些分类方法?(必要时教师可进行提示) 2.学生利用展台分享分类方法,并说明分类的理由,教师根据分享情况进行提示或修订。 3.教师期许:希望大家能够将课堂中的收获与习惯延伸到生活中,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星星 (
相对恒星运动
5
颗肉眼可见的行星
——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 (
种类
) (
恒星:位置不变
行星
卫星
)
习题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