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秋·教案科学 三年级上册(DX版)第四单元 不一样的物体第1课 “盲袋”里的物体【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都能流动。● 知道液体静止时上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概括出固体、液体、气体等科学名词。探究实践● 能描述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态度责任●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类型,能根据物体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难点:判断某一物体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盲袋”里的是什么)、玻璃球、橡皮、发夹、魔方、牛奶、果汁、水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问题与假设 1.出示“盲袋”,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如果让你摸一摸这些物体,你能猜出它们是什么吗?请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 2.学生上台尝试,教师引导其说出猜测的理由。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观察不同的物体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观察提示: (1)把玻璃球、橡皮、发夹、魔方摆放在桌上,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状。 (2)观察容器里的水、牛奶,想一想,它们能直接摆到桌子上吗?它们有固定的形状吗?把它们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里验证自己的想法。 (3)倾斜容器,观察水或牛奶的液面,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想一想,如果是魔方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法。 (4)观察周围的空气,说一说它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小组分享观察结果。 活动二:能够有依据的给物体分类 1.提出问题:你能给材料超市里的这些物体分分类吗?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2.学生分组总结:玻璃球、橡皮、发夹、魔方是固体,水、牛奶、果汁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究与结论 3.思考:为什么玻璃球、橡皮等这些物体被称为固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水和牛奶等液体又具有怎样不同的特征?气体呢? 活动三:归纳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简单特征 1.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分享,我们知道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哪些特征? 2.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它们都能流动。液体静止时上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反思与评价 1.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将我们观察的物体和“固体”“液体”“气体”填入到课本69页的思维导图中。 2.学生分享填写的答案,教师进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固体、液体、气体特征混淆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应用与迁移 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并说一说人们分别运用了它们的哪些特征。板书设计 “盲袋”里的物体习题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2课 固体【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质量,明确体积和质量的含义。科学思维● 能归纳概括固体在形状、体积、质量等方面的简单特征。探究实践● 在教师引导下,正确使用卷尺测量固体的大小,正确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态度责任●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质量。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测量物体的大小、测量物体的质量)、天平、刻度尺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问题与假设 1.展示教材情境——究究寄快递遇到了麻烦,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帮助究究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思考:怎样知道物体的大小和轻重呢?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测量物体的大小 1.观察箱子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2.总结:与箱子的一个顶点相交的三条边分别是这个箱子的长、宽、高,想知道它的大小,需要测量长、宽、高的长度。 3.讲解刻度尺(卷尺/米尺/直尺)使用要点: (1)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 (2)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整体与被测一端保持水平。 4.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5.小贴士: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又称物体的体积。体积=长×宽×高(适用于长方体或正方体) 6.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我们可以用长、宽、高等的数值来描述它的大小。 活动二:测量物体的质量 1.讲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称为物体的质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量”,重量是一种不规范的说法。天平是常见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克、千克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常用单位。 2.借助图片,认识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究与结论 3.播放视频,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根据视频进行归纳: (1)选——量程、分度值 (2)调——水平桌面、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3)称——左物右码 (4)读——砝码质量+游码所在刻度数值 (5)注意事项:游码有一定宽度,读数时看最左侧;不能直接用手拿砝码,要用镊子拿取。 4.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些常见的小物品的质量,如橡皮、文具袋、课本等。汇报测量结果。 5.总结:固体有确定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平来测量它的质量。反思与评价 1.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测量和描述固体的大小和质量的?这和固体的什么特征相关? 2.连一连:将课本72页中固体的特征与对应的测量工具、测量的量连起来。 3.学生分享连线情况。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认真测量、积极思考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天平的使用不够规范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应用与迁移 1.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所以能测量到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2.拓展活动:知道常见的测量物体的大小和质量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刻度尺:皮尺、直尺、卷尺。测量质量:机械台秤、电子秤。板书设计 固体 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2.固体有确定的质量习题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课 液体【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液体会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但具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科学思维● 能归纳概括液体在质量、体积、形状等方面的简单特征。探究实践●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测量液体的体积、质量等。态度责任● 对液体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液体在形状、体积、质量等方面的特征。难点:设计实验测量液体的质量。【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测量液体的质量、测量液体的体积、制作液体“彩虹”)、量筒、量杯、烧杯、天平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问题与假设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等内容,知道固体有确定的质量和体积,提出问题:液体是不是也具有确定的质量和体积呢?我们该怎么测量和描述它的体积和质量呢? 2.小组讨论测量方案。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测量液体的质量 1.小组讨论如何测量液体的质量,并进行分享。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先利用天平测量出容器的质量。 (2)将被测液体倒入容器中,利用天平再测量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3)计算出两次数据之差就是液体的质量。 3.回顾天平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4.分组尝试测量液体的质量。 5.总结:液体有确定的质量。 活动二:测量液体的体积 1.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导学生观察量筒的结构,认识量筒上的数值和单位。量筒和量杯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常用工具。 2.播放视频,了解量筒的使用方法并总结: (1)选——量程(一般选择比测量液体体积稍大即可)、分度值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究与结论 (2)放——水平桌面 (3)读——视线与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3.指导学生分别使用量筒和量杯测量同一杯水的体积。 4.总结:液体会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但具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反思与评价 1.思考:刚才我们测量了一杯水的质量和体积,大家比较一下,测量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与测量固体的有什么不同?这与液体的什么特征有关? 2.总结:因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所以我们可以用尺子量,进而知道固体的体积;而液体有流动性,没有确定的形状,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容器进行测量。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认真测量、积极思考等;(抖音号、B站、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搜索:PASS绿卡科学小课堂)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测量时不够规范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应用与迁移 1.通过图片欣赏液体“彩虹”。 2.提出问题:这种液体“彩虹”是如何制作的? 3.借助课本75页了解液体“彩虹”的制作方法。 4.思考:如果改变倒入液体的顺序,还能做成液体“彩虹”吗? 5.课后活动:制作液体“彩虹”。板书设计 液体 1.液体的特征 2.量筒的使用:选、放、读习题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课 气体【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但有质量。科学思维● 能归纳概括气体在质量、体积等方面的简单特征。探究实践● 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实验探究气体的体积特征、测量空气的质量等。态度责任● 对气体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测量和探究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气体在质量和体积方面的特征。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空气的体积特征,测量空气的质量。【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空气可以被压缩、空气有质量吗)、针筒、天平、小皮球、打气筒吸管、软纸、筷子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问题与假设 1.回顾前面我们学习的测量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知道固体和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和体积。提出问题:气体有确定的质量和体积吗? 2.以小组为单位有依据地进行讨论交流。 3.分享交流结果。 4.思考:气体的体积和质量可以测量吗?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探究气体有无确定的体积 1.讲解实验方法:先在针筒内注满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针筒的下端,用力压装有空气的针筒,观察发生的现象。 2.学生开始实验,并分享感受及发生的现象。 3.将空气换成水,再次尝试。 4.总结:空气有体积,但因为会被压缩,所以没有确定的体积。 活动二:探究气体有无质量 1.提出问题:空气有质量吗?我们怎样研究?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把小皮球放在天平的左盘,调节天平平衡; (2)往小皮球内注入空气; (3)再次将小皮球放回左盘,观察到了什么?(指针向左偏) 3.结论:空气有质量。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反思与评价 1.提出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通过测量、实验等方法,探究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形状、质量和体积等特征,同学们来梳理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引导学生总结: 有无确定形状有无确定体积有无质量固体有有有液体无有有气体无无有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认真测量、积极思考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测量时不够规范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应用与迁移 1.教师利用提前制作好的“空气弹弓”进行演示并讲解“空气弹弓”的制作方法。 2.思考:我们还能用哪些材料来制作“空气弹弓”? 3.课后活动:制作空气弹弓 4.安全提示:请勿将“空气弹弓”对准他人或自己;请勿使用废弃医疗器材;防止用力过大意外受伤。阅读与新知 1.自行阅读教材78页的“阅读与新知”部分。 2.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有哪些收获? 3.学生讨论总结: (1)氦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氦气的质量比相同体积的空气的质量小。 4.教师补充:氢气也是一种无色、无味且质量比相同体积的空气质量小的气体。 5.思考: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很少有氢气球? 6.教师安全提示:氢气球有爆炸的危险,请勿购买和使用氢气球。板书设计 气体 气体的特征习题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5课 混合物体的分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某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科学思维● 联系生活,归纳常见物体的性质等方面的简单特征。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态度责任● 对生活中的分离混合物体的方法产生兴趣,认识到科学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混合物体的分离方法。难点:用合适的方法分离不同的物体。【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含实验视频:混合物体的分离)、绿豆、糠、曲别针、木屑、面粉、沙子、花椒、磁铁、筛子、烧杯、水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问题与假设 1.根据课本情境提出问题:生活中很多时候不同的物体或材料混合在一起,影响了人们对这些物体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物体或材料,人们需要将它们分离开来。你们有办法完成这个工作吗? 2.思考:怎样才能将这些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又快又好地分离开呢?探究与结论 活动一:将固体和固体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1.提示:观察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2.学生分享方法,教师进行归纳: (1)绿豆+糠——吹风机——物体轻重不同 (2)木屑+曲别针——磁铁——磁铁能吸引铁质物品 (3)面粉+绿豆——筛子——颗粒大小不同 (4)沙子+花椒——烧杯、水——水浮法(密度不同) 3.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将沙子与花椒进行分离的其他方法: ①筛子——颗粒大小不同 ②吹风机——轻重不同 活动二:将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1.播放视频,了解如何将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2.总结方法: (1)沉淀法:一般适用于固体无法在水中溶解,且固体的颗粒状较大。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究与结论 (2)过滤法:一般适用于固体无法在水中溶解,且固体的颗粒状较小。 (3)蒸发法:一般适用于固体可以在水中溶解。反思与评价 1.提出问题:在刚才分离混合物体的过程中,我们分别利用了这些物体的哪些特征?使用了相应的什么方法将物体进行了分离? 2.引导学生填写课本81页的表格并交流、分享。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积极思考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对物体的性质差异不够了解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应用与迁移 1.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分离的例子几乎无处不在,你们能够举例说一说吗? 提示:淘米、洗菜、洗衣服、水果削皮、净化自来水…… 2.针对学生的回答可以对水净化器和冶铁进行展开说明。板书设计 混合物体的分离 1.分离固体与固体 2.分离固体与液体习题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课 物质改变了吗【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有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时,其构成物质没有改变。科学思维● 能举例说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没有产生新物质。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身边物体的变化。态度责任●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比较、总结,知道有些物体只改变了形状或大小,本身物质没有发生改变。难点:判断物体发生变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有没有产生新物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问题与假设 1.出示课本82页的图片——四个小朋友在课间针对“橡皮”展开了讨论。提出问题:橡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构成橡皮的物质改变了吗? 2.引导学生分享看法。探究与结论 活动:描述物体发生的变化 1.引导学生描述以下物体发生的变化: (1)木头→桌子 (2)易拉罐→压扁 (3)面粉→面团(只加水) (4)萝卜→萝卜丁 (5)棉花→棉线 (6)纸→窗花 2.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变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学生分享想法,教师进行提示、补充: (1)木头→桌子:形状变了、还是木头。 (2)易拉罐→压扁:形状变了、还是铝。 (3)面粉→面团:形状变了、还是面。 (4)萝卜→萝卜丁:形状、大小变了、还是萝卜。 (5)棉花→棉线:形状、大小变了、还是棉花。 (6)纸→窗花:形状变了、还是纸。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探究与结论 4.思考:这些变化具有哪些共同点? 5.总结:这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等,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反思与评价 1.说一说:在刚才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是怎样发现构成这些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 2.想一想:这个探究过程,对你今后的探究活动会有哪些启发? 3.总结:只有不断观察、比较、思考,才会有深刻的发现。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等;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如归纳能力不够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小组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在评价表上给相应图形涂上颜色。应用与迁移 1.出示课本84页的材料,提出问题:构成这些物体的物质有没有发生改变?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总结:这些物品在加工过程中,只是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板书设计 物质改变了吗 木头→桌子 萝卜→萝卜丁 棉花→棉线 ……习题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单元 单元小结【教学目标】科学观念● 知道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能根据物体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在形状、体积、质量等方面的特点。● 了解混合物体的分离方法。●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改变时,其构成物质没有改变。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不同状态的物体进行准确区分。探究实践● 设计并完成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能根据不同物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分离混合物体。态度责任● 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物质的特性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掌握区分它们的方法。难点:通过实验准确判断物体所属的类型;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分离混合物体。【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天平、量筒、针筒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题是物体的分类,主要围绕不一样的物体展开。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类型,它们在形状、体积和质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征。分离混合物和物体的改变都用到了它们的特征。 2.提出问题:对不同类别物体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单元要点 一、固体 1.引导学生回顾固体的特征(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的、体积与质量的含义、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和质量、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等。 2.为各小组分发卷尺和托盘天平,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的小固体的大小和质量,互相提问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二、液体 1.引导学生回顾液体的特征(没有确定的形状、有流动性、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的、如何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量筒的使用方法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单元要点 2.为各组发放量筒、量杯,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测量液体质量的实验方案、使用量筒的注意事项。 三、气体 1.引导学生回顾气体的特征(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有质量)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的、如何测量气体的质量。 2.为各小组发放针筒,进行压缩空气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没有确定的体积。组织学生交流测量气体质量的实验方法。 四、混合物体的分离 1.引导学生回顾有哪些方法可以将混合物体分离,用到了什么原理。 2.组织学生分组互相提问分离混合物体的方法,并分享知道的生活中的分离方法和技术。 五、物体的变化 1.展示不同物体的变化,引导学生回顾物体形状和大小改变而构成物质不变的情况。 2.组织学生互相提问物体的某一改变发生了哪些变化。实践与检测 1.提出问题:爷爷找来一袋稻谷种子,发现有的种子均匀饱满,有的却是空壳。你有办法将空壳种子分离出来吗? 总结:利用风扇(或风)分离;利用水分离。 2.提出问题:图中的加工过程中,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的物质有没有发生改变? 总结: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构成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单元小结 1. 物体的类型有无确定形状有无确定体积有无质量固体有有有液体无有有气体无无有2.分离混合物 3.判断物质变化时,形状、大小和构成物质是否改变。习题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