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
课题 4.1 光的直线传播 年级 八年级第一学期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什么是光源,能识别光源;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2.能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实验,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知道光线是物理模型,是研究光学的基本工具。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在不同的均匀介质中传播路径,形成光的传播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介绍“古老的光”,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路径,归纳出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经历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探究过程,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备注
知识点一: 光源 新课导入 观察视频:祖国大好山河(北京长城、壶口瀑布、戈壁、安徽黄山、湖北神农架、新疆天山等) 问题联想: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 提出问题:光从何而来?哪些物体可以发光?请同学们举手说一说 授课过程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分类: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想一想:月亮和夜行安全衣是光源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作答:月球、和夜行安全衣不发光,是反射光,所以不是光源。 设计意图: 祖国山河视频: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兴趣,自然引出“光与视觉”的关系,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反例(非光源)强化“发光物体”的定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知识点二: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知识点二:光的直线传播 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是以怎样的路径传播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大多会提到以下两个例子) 透过树林的光束是直的 城市灯光中的激光束是直的 学生得到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继续提出问题:光在空气、液体、透明固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照射黑板附近的粉笔灰 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分发给学生激光笔、水、小方盒、自制透明果冻 活动探究一:观察光在空气、液体、透明固体中的传播路径。 学生记录并总结:光在空气、液体、透明固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提出问题:光从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还沿直线传播吗? 活动探究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传播路径。 和学生一起探讨应如何利用手边现有的器材设计实验才能达到目的,确定实验方案。 空气 水 空气 透明果冻 光从空气分别进入水和玻璃砖时还沿直线传播吗?请将你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总结:同种介质才沿直线传播。 问题联想:光在同种介质时一定沿直线传播吗?如果介质不均匀呢? 活动探究三:观察对比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和同种均匀介质时的传播路径。 播放演示视频并截图对比 学生观察对比,并得出结论:还得是均匀介质才沿直线传播。 学生归纳小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2、光线 再次观察该图,并提出问题::你能否把你看到的光的传播路径画下来?怎么画? 学生先画,后总结光线的概念: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轨迹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理想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介绍点光源和平行光光源光线模型 将实际现象抽象为带箭头的直线,渗透“理想模型”的物理思想,培养科学建模能力。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播放图片:墙上女生的剪影。 请学生观察思考: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结合生活实例(如手影游戏)和传统文化(皮影戏),体现“科学源于生活”的理念,增强文化认同。 通过小孔成像实验视频,直观展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1)影子的形成: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的区域形成影。
举例并播放图片:皮影戏、日晷、手影等
(2)日食和月食 用光的直线传播描述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3)射击瞄准 (4)列队站齐 (5)激光准直
(6)小孔成像 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沿直线进行的性质。小孔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孔到物体的距离、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 并播放视频:小孔成像
知识点三: 光速 先播放视频:雷雨天气 观察思考:雷雨天,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带着问题默读课本P91 光的传播需要介质吗? 真空中的光速? 光在水中和玻璃中的速度为多少? 请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
宇宙中最快。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自行比较比较声和光传播的不同 联系物理与地理知识(雷雨天气),通过“先见闪电后闻雷声”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光速远大于声速,培养跨学科思维。
小结 板书
作业 课堂作业: 1. 有下列物体:①星星、②月亮、③太阳、④钻石、⑤电灯、⑥电视屏幕、⑦无影灯、⑧萤火虫、⑨灯笼鱼。 上述物体中: (1)一定是光源的有 ; (2)一定不是光源的有 ; (3)可能是光源的是 。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km/s,太阳距地球1.5×m,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_______s才能到达地球。 3.制作简易针孔照相机: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钉子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如图)。 ①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到蜡烛将在塑料薄膜上成像,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易拉罐底部小孔形状是三角形,则他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是 (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课后作业: (一)基础题(全体学生必做) 1.填空题 光在_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生活中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举两例)。 2.选择题 下列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 A. 日食形成 B. 水中倒影 C. 手影游戏 D. 小孔成像 3.简答题 为什么我们无法看到被遮挡物体后面的东西? (二)提高题(中等及以上学生选做) 1.实验设计 利用一张纸板、蜡烛和支架,设计一个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写出步骤和现象。 2.现象解释 日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如何?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成因。 实践观察 观察树荫下的圆形光斑,解释其形成原理,并拍照或绘图记录。 (三)拓展题(学有余力学生选做) 1.科学探究 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均匀的空气(如火焰上方),路径是否会弯曲?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2.创新应用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设计一个简易装置解决“夜间楼道转角处照明盲区”问题,画出设计图并说明原理。 3.学科思考 海市蜃楼现象是否违背光的直线传播?结合介质变化分析原因。 荫下的圆形光斑,解释其形成原理,并拍照或绘图记录。 (四)实践与反思(选做加分项) 动手制作 制作针孔相机(材料:纸盒、半透明纸、针),观察室外景物并记录成像特点。 设计意图: 1. 基础题:巩固核心概念(如介质条件、现象判断),确保全体学生达标。 2.提高题:(实验设计、现象解释):要求中等及以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逻辑推理深化理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拓展题::挑战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其思考复杂现象(如介质变化导致光路弯曲),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4.实践任务:通过动手实践强化知识应用,鼓励学生从“做中学”,提升科学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