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八上一周一测(四)第2章《特殊三角形》阶段测试(2.1~2.5)(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4)八上一周一测(四)第2章《特殊三角形》阶段测试(2.1~2.5)(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4)八上一周一测(四)
第2章《特殊三角形》阶段测试(2.1~2.5)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D A D C B A B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3分)透过城市文旅LOGO可以窥见城市独有的文旅魅力.下列城市文旅LOGO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逐项分析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A.选项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
B.选项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C.选项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D.选项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关键.
2.(3分)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它的周长是(  )
A.10 B.10或11 C.10或12 D.11
【分析】由于题中没有指明哪边是底哪边是腰,则应该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解答】解:①3是腰长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3、4,
能组成三角形,周长=3+3+4=10,
②3是底边长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4,
能组成三角形,周长=3+4+4=11,
综上所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0或1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难点在于要分情况讨论.
3.(3分)如图,△ABC中,AB=AC,AD⊥BC,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D是BC中点 B.AD 平分∠BAC
C.AB=2BD D.∠B=∠C
【分析】由在△ABC中,AB=AC,AD⊥BC,根据等边对等角与三线合一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AB=AC,AD⊥BC,
∴∠B=∠C,∠BAD=∠CAD,BD=DC.
∴AD平分∠BAC,
无法确定AB=2BD.
故A、B、D正确,C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4.(3分)如图,E点在等腰△ABC的底边上的高AD上,且BE⊥CE,若∠BAC=70°,则∠ABE的度数为(  )
A.25° B.20° C.15° D.10°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出BD=CD,∠BAD∠BAC=35°,即可求得∠ABD=90°﹣35°=55°,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证得BE=CE,进而求得∠EBC=45°,即可求得∠ABE=55°﹣45°=10°.
【解答】解:∵AD是等腰△ABC的底边上的高,
∴BD=CD,∠BAD∠BAC=35°,
∴∠ABD=90°﹣35°=55°,
∵AD⊥BC,BD=CD,
∴BE=CE,
∵BE⊥CE,
∴∠BEC=90°,
∴∠EBC=45°,
∴∠ABE=55°﹣45°=1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5.(3分)如图:△ABC的周长为30cm,把△ABC的边AC对折,使顶点C和点A重合,折痕交BC边于点D,交AC边与点E,连接AD,若AE=4cm,则△ABD的周长是(  )
A.22cm B.20cm C.18cm D.15cm
【分析】由图形和题意可知AD=DC,AE=CE=4cm,AB+BC=22cm,△ABD的周长=AB+AD+BD=AB+CD+BC﹣CD=AB+BC,即可求出周长为22cm.
【解答】解:∵AE=4cm,
∴AC=8(cm),
∵△ABC的周长为30cm,
∴AB+BC=22(cm),
∵△ABD的周长=AB+AD+BD,AD=DC,
∴△ABD的周长=AB+AD+BD=AB+CD+BC﹣CD=AB+BC=22(cm),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翻折变换的性质、三角形的周长,关键在于求出AB+BC的长度.
6.(3分)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  )
A.60° B.120° C.60°或150° D.60°或120°
【分析】等腰三角形的高相对于三角形有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内部,三角形的外部,三角形的边上.根据条件可知第三种高在三角形的边上这种情况不成了,因而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答】解:当高在三角形内部时(如图1),顶角是60°;
当高在三角形外部时(如图2),顶角是120°.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记三角形的高相对于三角形的三种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易出现的错误是只是求出120°一种情况,把三角形简单的认为是锐角三角形.
7.(3分)如图,点P在∠AOB内,线段MN交OA、OB于点E、F点,M、N分别是点P关于OA、OB的对称点,若△PEF的周长为15cm,则MN的长为(  )
A.10cm B.12cm C.15cm D.18cm
【分析】由点M、N分别是点P关于直线OA、OB的对称点,即可推出OA为MP的中垂线,OB为PN的中垂线,即可推出PE=ME,FP=FN,然后根据△PEF的周长=15cm,MN=ME+EF+FN,即可推出MN的长度.
【解答】解:∵点M、N分别是点P关于直线OA、OB的对称点,
∴OA为MP的中垂线,OB为PN的中垂线,
∴PE=ME,FP=FN,
∵△PEF的周长=15cm,
∴PE+PF+EF=ME+EF+FN=15cm,
∴MN=15cm.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关键在于正确的运用有关的性质定理推出PE=ME,FP=FN,然后认真的进行等量代换即可.
8.(3分)“三等分角”大约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由古希腊人提出来的,借助如图所示的“三等分角仪”能三等分任一角.这个三等分角仪由两根有槽的棒OA,OB组成,两根棒在O点相连并可绕O转动、C点固定,OC=CD=DE,点D、E可在槽中滑动.若∠BDE=78°,则∠CDE的度数是(  )
A.60° B.76° C.78° D.84°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OE=∠CDO,∠DCE=∠DEC,由外角性质可得∠DOE=26°,即可求解.
【解答】解:∵OC=CD=DE,
∴∠DOE=∠CDO,∠DCE=∠DEC,
∵∠DCE=∠DOE+∠CDO=2∠DOE,
∴∠DEC=2∠DOE,
∴∠BDE=∠DOE+2∠DEC=3∠DOE=78°,
∴∠DOE=26°,
∴∠DCE=∠DEC=52°,
∴∠CDE=76°.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推理是本题关键.
9.(3分)如图,∠AOB=60°,OA=OB,动点C从点O出发,沿射线OB方向移动,以AC为边在右侧作等边△ACD,连接BD,则BD所在直线与OA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相交
C.垂直 D.平行、相交或垂直
【分析】先判断出OA=OB,∠OAB=∠ABO,分两种情况判断出∠ABD=∠AOB=60°,进而判断出△AOC≌△ABD,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AOB=60°,OA=OB,
∴△OAB是等边三角形,
∴OA=AB,∠OAB=∠ABO=60°
①当点C在线段OB上时,如图1,
∵△ACD是等边三角形,
∴AC=AD,∠CAD=60°,
∴∠OAC=∠BAD,
在△AOC和△ABD中,,
∴△AOC≌△ABD(SAS),
∴∠ABD=∠AOC=60°,
∴∠DBE=180°﹣∠ABO﹣∠ABD=60°=∠AOB,
∴BD∥OA,
②当点C在O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同①的方法得出OA∥BD,
∵△ACD是等边三角形,
∴AC=AD,∠CAD=60°,
∴∠OAC=∠BAD,
在△AOC和△ABD中,,
∴△AOC≌△ABD(SAS),
∴∠ABD=∠AOC=60°,
∴∠DBE=180°﹣∠ABO﹣∠ABD=60°=∠AOB,
∴BD∥OA,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求出∠ABD=60°是解本题的关键.
10.(3分)如图,过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ABC的边AB上的一点P作PE⊥AC于点E,Q为BC的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时,连接PQ交AC边于点D,则DE的长为(  )
A. B. C. D.不能确定
【分析】过点P做BC的平行线PF,根据条件已知条件可知三角形全等,再根据全等的性质即可得出线段的长度.
【解答】解:过点P做PF∥BC,
∵PF∥BC,△ABC是等边三角形,
∴∠PFD=∠QCD,∠APF=∠B,∠AFP=∠ACB=60°,∠A=60°,
∴△APF是等边三角形,
∴AP=PF=AF,
∵PE⊥AC,
∴AE=EF,
∵AP=PF,AP=CQ,
∴PF=CQ,
在△PFD和△QCD中,
∴,
∴△PFD≌△QCD(AAS),
∴FD=CD,
∵AE=EF,
∴EF+FD=AE+CD,
∴,
∵AC=3,
∴;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点,能够综合运用性质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3分)
11.(3分)在△ABC中,与∠A相邻的外角是130°,要使△ABC为等腰三角形,则∠B= 50°或65°或80°  .
【分析】依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A=180°﹣130°=50°.
当BC=BA时,∠A=∠C=50°,则∠B=180°﹣50°﹣50°=80°;
当AB=AC时,;
当CA=CB时,∠B=∠A=50°.
∴∠B的度数为50°或65°或80°,
故答案为:50°或65°或8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12.(3分)命题“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逆命题是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它是  假  命题(填真或假)
【分析】根据逆命题的概念,交换原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即可得出原命题的逆命题,进而判断它的真假.
【解答】解:命题“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题设是“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结论是“它们的对应角相等”,
故其逆命题是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它是一个假命题.
故答案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假.
【点评】此题考查了互逆命题的知识,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命题的真假判断,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要熟悉课本中的性质定理.
13.(3分)如图,已知等腰△ABC中,AB=AC,AD平分∠BAC,AE=2EC,若△ABD的面积是12,则△CDE的面积是 4  .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利用三角形的中线得出△ADC的面积=12,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得出△CDE的面积即可.
【解答】解:∵等腰△ABC中,AB=AC,AD平分∠BAC,
∴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
∵△ABD的面积是12,
∴△ADC的面积=12,
∵AE=2EC,
∴△CDE的面积=4,
故答案为:4.
【点评】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
14.(3分)如图,△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边AB于D点,交边AC于E点,若△ABC与△EBC的周长分别是40cm,24cm,则AB= 16  cm.
【分析】首先根据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可得AE=BE;然后根据△ABC的周长=AB+AC+BC,△EBC的周长=BE+EC+BC=AE+EC+BC=AC+BC,可得△ABC的周长﹣△EBC的周长=AB,据此求出AB的长度是多少即可.
【解答】解:∵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E=BE,
∵△ABC的周长=AB+AC+BC,△EBC的周长=BE+EC+BC=AE+EC+BC=AC+BC,
∴△ABC的周长﹣△EBC的周长=AB,
∴AB=40﹣24=16(cm).
故答案为:16.
【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周长的求法,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5.(3分)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为AC边上任意一点(不含两端点),作BD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E,交BC于点F.连接DE、DF,当AB=2时,△ADE与△CDF的周长之和为  6  .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BC=AC=2,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EB=ED,DF=BF,根据三角形周长公式即可求解.
【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2,
∴AB=BC=AC=2,
∵EF是BD的垂直平分线,
∴EB=ED,DF=BF,
∴△ADE与△CDF的周长之和为(AD+AE+ED)+(DC+DF+FC)=AE+EB+AD+DC+BF+FC=AB+BC+AC=6.
故答案为:6.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6.(3分)如图,∠MBN=30°,在射线BM上截取BA=a,动点P在射线BN上滑动,要使△PAB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共有 3 个
A.1个 B.2 C.3个 D.4个
【分析】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根据此条件可找出符合条件的点P,根据角的不同应该能够找到三个点构成等腰三角形.
【解答】解:当∠B=∠BAP时,构成等腰三角形可找到一个P点.
当∠B=∠BPA时,构成等腰三角形可找到一个P点.
当∠BAP=∠BPA时,构成等腰三角形可找到一个P点.
故可找到三个P点.
【点评】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此判定定理可找符合条件的P点.
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72分)
17.(8分)(1)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一个△ABC.作△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图形(不写作法);
(2)在直线MN找一点P,使△PAC的周长最小(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3)若网格上的最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求△ABC的面积.
【分析】(1)根据轴对称的性质作图即可.
(2)连接A'C,交直线MN于点P,则点P即为所求.
(3)利用割补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即可.
【解答】解:(1)如图,△A'B'C'即为所求.
(2)如图,连接A'C,交直线MN于点P,连接AP,
此时AP+CP=A'P+CP=A'C,为最小值,
∴AP+CP+AC的值最小,
即△PAC的周长最小,
则点P即为所求.
(3)△ABC的面积为.
【点评】本题考查作图﹣轴对称变换、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熟练掌握轴对称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8分)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D=AE,BD=CE,求证:AB=AC.
【分析】首先过点A作AF⊥BC于点F,由AD=AE,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DF=EF,又由BD=CE,可得BF=CF,然后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证得AB=AC.
【解答】证明:过点A作AF⊥BC于点F,
∵AD=AE,
∴DF=EF,
∵BD=CE,
∴BF=CF,
∴AB=AC.
【点评】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19.(8分)如图,已知△ABC.
(1)利用直尺和圆规,按照下列要求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
①作∠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
②作线段BC边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BD于点E、F.
(2)连接CF,若∠A=95°,∠ABD=25°,求∠ACF的度数.
【分析】(1)①利用基本作图作BD平分∠ABC;②利用基本作法作EF垂直平分BC;
(2)先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CBD=∠ABD=25°,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FB=FC,则∠FCB=∠FBC=25°,接着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计算出∠ACB=35°,然后计算∠ACB﹣∠FCB即可得到∠ACF的度数.
【解答】解:(1)①BD为所作;
②如图,EF为所作;
(2)∵BD平分∠ABC,
∴∠CBD=∠ABD=25°,
∴∠ABC=2×25°=50°,
∵EF垂直平分BC,
∴FB=FC,
∴∠FCB=∠FBC=25°,
∵∠ACB=180°﹣95°﹣50°=35°,
∴∠ACF=35°﹣25°=10°.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图﹣法则作图:复杂作图是在五种基本作图的基础上进行作图,一般是结合了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基本作图方法.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把复杂作图拆解成基本作图,逐步操作.
20.(8分)如图,在△ABC中,AB=AC,E在CA的延长线上,∠AEF=∠AFE,求证:EF⊥BC.
【分析】注意证明垂直的方法: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还要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答】解:EF⊥BC.理由如下:
延长EF交BC于点D.
∵AB=AC,
∴∠B=∠C.
∵∠E=∠AFE,
又∵∠BAC=∠E+∠AFE,
∴∠BAC=2∠AFE.
又∵∠B+∠C+∠BAC=180°,
∴2∠B+2∠AFE=180°.
又∵∠AFE=∠BFD,
∴2∠B+2∠BFD=180°,
∴∠B+∠BFD=90°,
∴∠BDF=90°,
∴EF⊥BC.
【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1.(8分)已知,如图,延长△ABC的各边,使得BF=AC,AE=CD=AB,顺次连接D,E,F,得到△DEF为等边三角形.求证:
(1)△AEF≌△CDE;
(2)△ABC为等边三角形.
【分析】(1)关键是证出CE=AF,可由AE=AB,AC=BF,两两相加可得.再结合已知条件可证出△AEF≌△CDE.
(2)有(1)中的全等关系,可得出∠AFE=∠CED,再结合△DEF是等边三角形,可知∠DEF=60°,从而得出∠BAC=60°,同理可得∠ACB=60°,那么∠ABC=60°.因而△ABC是等边三角形.
【解答】证明:(1)∵BF=AC,AB=AE(已知)
∴FA=EC(等量加等量和相等).
∵△DEF是等边三角形(已知),
∴EF=DE(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又∵AE=CD(已知),
∴△AEF≌△CDE(SSS).
(2)由△AEF≌△CDE,得∠FEA=∠EDC(对应角相等),
∵∠BCA=∠EDC+∠DEC=∠FEA+∠DEC=∠DEF(等量代换),
△DEF是等边三角形(已知),
∴∠DEF=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BCA=60°(等量代换),
由△AEF≌△CDE,得∠EFA=∠DEC,
∵∠DEC+∠FEC=60°,
∴∠EFA+∠FEC=60°,
又∠BAC是△AEF的外角,
∴∠BAC=∠EFA+∠FEC=60°,
∴△ABC中,AB=BC(等角对等边).
∴△ABC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点评】本题利用了等量加等量和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还有三角形的外角等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是60°,那么就是等边三角形).
22.(10分)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上任意一点,过点D分别向AB、AC引垂线,垂足分别为E、F,CG是AB边上的高.
(1)当D点在BC什么位置时,DE=DF?并证明;
(2)线段DE,DF,CG的长度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分析】(1)当点D在BC的中点时,DE=DF,根据AAS证△BED≌△CF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推出即可;
(2)连接AD,根据三角形ABC的面积=三角形ABD的面积+三角形ACD的面积,进行分析证明即可.
【解答】解:(1)当点D在BC的中点时,DE=DF,理由如下:
∵D为BC中点,
∴BD=CD,
∵AB=AC,
∴∠B=∠C,
∵DE⊥AB,DF⊥AC,
∴∠DEB=∠DFC=90°,
在△BED和△CFD中

∴△BED≌△CFD(AAS),
∴DE=DF.
(2)DE+DF=CG.
证明:如图,连接AD,则S△ABC=S△ABD+S△ACD,
即AB CGAB DEAC DF,
∵AB=AC,
∴CG=DE+DF.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时注意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同一个图形的面积,来进行证明结论的方法,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23.(10分)(1)如图1,线段OA的一个端点O在直线l上,且与直线l所成的锐角为50°,以OA为一边画等腰三角形,并且使另一个顶点P在直线l上,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  4  个.
(2)如图1,如果OA与直线l所成的锐角为60°,以OA为一边画等腰三角形,并使另一个顶点P在直线l上,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  2  个.
想一想:如图2,△ABC中,∠A=20°,∠B=50°,过顶点C作一条直线,分割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直线最多可以画  5  条.
算一算:如图3,在△ABC中,∠BAC=10°,若存在过点C的一条直线,能把该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试求∠B的度数.
【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两个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
(2)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弧,交AB于两点,即可得到结论;
想一想:①当AC=AF,②当BC=BE,③当CB=CE,于是得到结论;
算一算:如图3,当AD=CD,①当CD=BD时,∠B=∠BCD=80°;②当CD=BC时,∠B=∠CDB=20°;③当BD=BC时,∠B=180°﹣20°﹣20°=140°;如图4,当AC=AE,CE=BE时,G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1)如图1,①当AO=OP1,②当AO=AP2;③当AO=OP3,④当AP4=OP4,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4个.
故答案为:4;
(2)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弧,交直线l于两点;
故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2个,
故答案为:2;
想一想:如图2中,①当AC=AF,②当BC=BE,③当CB=CE,④当AD=CD,⑤当BE=EC故过顶点C作一条直线,分割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直线最多可以画5条,
故答案为:5;
算一算:如图3,当AD=CD,
∴∠ACD=∠A=10°,
∴∠CDB=20°,
∴①当CD=BD时,∠B=∠BCD=80°;
②当CD=BC时,∠B=∠CDB=20°;
③当BD=BC时,∠B=180°﹣20°﹣20°=140°;
如图4,当AC=AE,CE=BE时,
∵∠A=10°,
∴∠ACE=∠AEC=85°,
∴∠B=∠BCE=42.5°,
如图5,
当AC=CE,CE=BE时,
∵∠A=10°,
∴∠AEC=∠A=10°,
∴∠B=5°,
综上所述,存在过点C的一条直线,能把该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B的度数为80°或20°或140°或42.5°或5°.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4.(12分)在等边△ABC中,点D是边BC上一点.作射线AD,点B关于射线AD的对称点为点E.连接CE并延长,交射线AD于点F.
(1)如图①,连接AE,
①AE与AC的数量关系是 AE=AC  ;
②设∠BAF=a,用a表示∠BCF的大小;
(2)如图②,用等式表示线段AF,CF,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分析】(1)①可得AE=AB,AB=AC,则AE=AC;
②根据∠BCF=∠ACE﹣∠ACB,求出∠ACE,∠ACB即可.
(2)结论:AF=EF+CF.如图,作∠FCG=60°交AD于点G,连接BF.证明△ACG≌△BCF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1)①∵点B关于射线AD的对称点为E,
∴AE=AB,
∵△ABC为等边三角形,
∴AB=AC,
∴AE=AC.
故答案为:AE=AC.
②解:∵∠BAF=∠EAF=α,△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BAC=∠ACB=60°,
∴∠EAC=60°﹣2α,AE=AC,
∴∠ACE[180°﹣(60°﹣2α)]=60°+α,
∴∠BCF=∠ACE﹣∠ACB=60°+α﹣60°=α.
(2)结论:AF=EF+CF.
证明:如图,作∠FCG=60°交AD于点G,连接BF.
∵∠BAF=∠BCF=α,∠ADB=∠CDF,
∴∠ABC=∠AFC=60°,
∴△FCG是等边三角形,
∴GF=FC,
∵△ABC是等边三角形,
∴BC=AC,∠ACB=60°,
∴∠ACG=∠BCF=α,
在△ACG和△BCF中,

∴△ACG≌△BCF(SAS).
∴AG=BF,
∵点B关于射线AD的对称点为E,
∴BF=EF,
∴AF﹣AG=GF,
∴AF=EF+CF.
【点评】本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作图﹣轴对称变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4)八上一周一测(四)
第2章《特殊三角形》阶段测试(2.1~2.5)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分)
1.(3分)透过城市文旅LOGO可以窥见城市独有的文旅魅力.下列城市文旅LOGO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3分)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它的周长是(  )
A.10 B.10或11 C.10或12 D.11
3.(3分)如图,△ABC中,AB=AC,AD⊥BC,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D是BC中点 B.AD 平分∠BAC
C.AB=2BD D.∠B=∠C
4.(3分)如图,E点在等腰△ABC的底边上的高AD上,且BE⊥CE,若∠BAC=70°,则∠ABE的度数为(  )
A.25° B.20° C.15° D.10°
5.(3分)如图:△ABC的周长为30cm,把△ABC的边AC对折,使顶点C和点A重合,折痕交BC边于点D,交AC边与点E,连接AD,若AE=4cm,则△ABD的周长是(  )
A.22cm B.20cm C.18cm D.15cm
6.(3分)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  )
A.60° B.120° C.60°或150° D.60°或120°
7.(3分)如图,点P在∠AOB内,线段MN交OA、OB于点E、F点,M、N分别是点P关于OA、OB的对称点,若△PEF的周长为15cm,则MN的长为(  )
A.10cm B.12cm C.15cm D.18cm
8.(3分)“三等分角”大约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由古希腊人提出来的,借助如图所示的“三等分角仪”能三等分任一角.这个三等分角仪由两根有槽的棒OA,OB组成,两根棒在O点相连并可绕O转动、C点固定,OC=CD=DE,点D、E可在槽中滑动.若∠BDE=78°,则∠CDE的度数是(  )
A.60° B.76° C.78° D.84°
9.(3分)如图,∠AOB=60°,OA=OB,动点C从点O出发,沿射线OB方向移动,以AC为边在右侧作等边△ACD,连接BD,则BD所在直线与OA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相交
C.垂直 D.平行、相交或垂直
10.(3分)如图,过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ABC的边AB上的一点P作PE⊥AC于点E,Q为BC的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时,连接PQ交AC边于点D,则DE的长为(  )
A. B. C. D.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3分)
11.(3分)在△ABC中,与∠A相邻的外角是130°,要使△ABC为等腰三角形,则∠B=    .
12.(3分)命题“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逆命题是     ,它是     命题(填真或假)
13.(3分)如图,已知等腰△ABC中,AB=AC,AD平分∠BAC,AE=2EC,若△ABD的面积是12,则△CDE的面积是    .
14.(3分)如图,△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边AB于D点,交边AC于E点,若△ABC与△EBC的周长分别是40cm,24cm,则AB=    cm.
15.(3分)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为AC边上任意一点(不含两端点),作BD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E,交BC于点F.连接DE、DF,当AB=2时,△ADE与△CDF的周长之和为     .
16.(3分)如图,∠MBN=30°,在射线BM上截取BA=a,动点P在射线BN上滑动,要使△PAB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共有 个
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72分)
17.(8分)(1)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一个△ABC.作△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图形(不写作法);
(2)在直线MN找一点P,使△PAC的周长最小(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3)若网格上的最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求△ABC的面积.
18.(8分)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D=AE,BD=CE,求证:AB=AC.
19.(8分)如图,已知△ABC.
(1)利用直尺和圆规,按照下列要求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
①作∠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
②作线段BC边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BD于点E、F.
(2)连接CF,若∠A=95°,∠ABD=25°,求∠ACF的度数.
20.(8分)如图,在△ABC中,AB=AC,E在CA的延长线上,∠AEF=∠AFE,求证:EF⊥BC.
21.(8分)已知,如图,延长△ABC的各边,使得BF=AC,AE=CD=AB,顺次连接D,E,F,得到△DEF为等边三角形.求证:
(1)△AEF≌△CDE;
(2)△ABC为等边三角形.
22.(10分)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上任意一点,过点D分别向AB、AC引垂线,垂足分别为E、F,CG是AB边上的高.
(1)当D点在BC什么位置时,DE=DF?并证明;
(2)线段DE,DF,CG的长度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23.(10分)(1)如图1,线段OA的一个端点O在直线l上,且与直线l所成的锐角为50°,以OA为一边画等腰三角形,并且使另一个顶点P在直线l上,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     个.
(2)如图1,如果OA与直线l所成的锐角为60°,以OA为一边画等腰三角形,并使另一个顶点P在直线l上,这样的等腰三角形能画     个.
想一想:如图2,△ABC中,∠A=20°,∠B=50°,过顶点C作一条直线,分割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直线最多可以画     条.
算一算:如图3,在△ABC中,∠BAC=10°,若存在过点C的一条直线,能把该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试求∠B的度数.
24.(12分)在等边△ABC中,点D是边BC上一点.作射线AD,点B关于射线AD的对称点为点E.连接CE并延长,交射线AD于点F.
(1)如图①,连接AE,
①AE与AC的数量关系是    ;
②设∠BAF=a,用a表示∠BCF的大小;
(2)如图②,用等式表示线段AF,CF,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