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北师大版 数学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标定位素养阐释 1.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了解双曲线的焦点、焦距.2.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能利用定义求标准方程及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素养.3.进一步体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轨迹方程及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一、双曲线的定义【问题思考】1.如图2-2-1,观察下图,思考问题:(1)在点M移动的过程中,||MF1|-|MF2||的值发生变化吗 提示:不变.(2)动点M的轨迹是什么 提示:双曲线.(3)双曲线的定义中强调平面内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差的绝对值为常数,若没有绝对值,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提示:双曲线的一支.图2-2-1(4)在双曲线的定义中,必须要求“常数大于零且小于|F1F2|”,那么“常数等于|F1F2|”“常数大于|F1F2|”和“常数为0”时,动点的轨迹分别是什么 提示:①如果定义中常数等于|F1F2|,此时动点的轨迹是以F1或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包括端点).②如果定义中常数大于|F1F2|,此时动点轨迹不存在.③如果定义中常数为0,此时动点轨迹为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2.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 差的绝对值 等于常数(大于零且小于|F1F2|)的点的集合(或轨迹)叫作双曲线.这 两个定点F1,F2 叫作双曲线的焦点, 两个焦点间的距离|F1F2| 叫作双曲线的焦距.3.已知两个定点F1(-3,0),F2(3,0),平面内动点P满足下列条件的轨迹,是双曲线的是( ).A.||PF1|-|PF2||=5 B.||PF1|-|PF2||=6C.||PF1|-|PF2||=7 D.||PF1|-|PF2||=0解析:A中,∵|F1F2|=6,∴||PF1|-|PF2||=5<|F1F2|,故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B中,∵||PF1|-|PF2||=6=|F1F2|,∴动点P的轨迹是以F1或F2为端点的射线(含端点);C中,∵||PF1|-|PF2||=7>|F1F2|,∴动点P的轨迹不存在;D中,∵||PF1|-|PF2||=0,即|PF1|=|PF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动点P的轨迹是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故选A.答案:A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问题思考】1.(1)以直线F1F2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思考怎样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提示:设M(x,y)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F1(-c,0),F2(c,0)(c>0),由||MF1|-|MF2|| =2a(a>0),可得(c2-a2)x2-a2y2=a2(c2-a2).提示:若x2的系数为正,则焦点在x轴上;若y2的系数为正,则焦点在y轴上.(3)椭圆标准方程和双曲线标准方程中的a,b,c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区别 提示:在椭圆中a2=b2+c2,在双曲线中c2=a2+b2.3.已知点F1(-4,0),F2(4,0),曲线上的动点P到F1,F2的距离之差为6,则曲线方程为( ).答案:A【思考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它后面的括号里画“√”,错误的画“×”.(1)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2)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等于常数(大于零且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探究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用待定系数法求双曲线方程的步骤【变式训练1】 (1)求以椭圆 的短轴的两个端点为焦点,且经过点A(4,-5)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已知双曲线经过M(1,1),N(-2,5)两点,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探究二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求参数【例2】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②若方程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则1③若方程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则k<-3.1.题设中k的正负未定,不能误以为 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需分类讨论.有时要注意对焦点在x轴、y轴上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解.2.方程Ax2+By2=1(A,B≠0)表示椭圆的充要条件为A>0,B>0,且A≠B.表示双曲线的充要条件为AB<0,若A>0,B<0,则方程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若A<0,B>0,则方程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即双曲线的焦点位置是由x2,y2的系数的正负决定的.(1)求t为何值时,曲线C分别为椭圆、双曲线;(2)求证:不论t为何值,曲线C都有相同的焦点.(2)证明:当|t|>1时,曲线C是椭圆,且t2>t2-1,因此c2=t2-(t2-1)=1.于是焦点为F1(-1,0),F2(1,0).∵c2=t2+1-t2=1,∴焦点为F1(-1,0),F2(1,0).综上所述,无论t为何值,曲线C都有相同的焦点.探究三双曲线定义的应用(1)若双曲线上一点M到它的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16,求点M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2)若P是双曲线左支上的点,且|PF1|·|PF2|=32,试求△F1PF2的面积.(1)由双曲线的定义,得||MF1|-|MF2||=2a=6,又双曲线上一点M到它的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16,假设点M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d,则|16-d|=6,解得d=10或d=22.故点M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10或22.(2)将||PF2|-|PF1||=2a=6两边平方得|PF1|2+|PF2|2-2|PF1|·|PF2|=36,则|PF1|2+|PF2|2=36+2|PF1|·|PF2|=36+2×32=100.1.若将本例(1)中条件“距离等于16”改成“距离等于7” ,其他条件不变,求点M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得a=3,b=4,c=5.由双曲线定义,得||MF1|-|MF2||=2a=6.假设点M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d,则|7-d|=6,解得d=1或d=13.又d≥5-3=2,即双曲线上动点到任一个焦点的最短距离为2,所以d=1舍去.故d=13.2.若将本例(2)中条件“|PF1|·|PF2|=32”改成“∠F1PF2=60°”, ,其他条件不变求△F1PF2的面积.1.求双曲线上一点P到某一焦点的距离时,若已知点P的横、纵坐标,则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可求得结果;若已知点P到另一焦点的距离,则根据||PF1|-|PF2||=2a求解,注意对所求结果进行必要的验证(负数应该舍去,且所求距离应该不小于c-a).2.在解决双曲线中与焦点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时,要注意两点:(1)定义中的条件||PF1|-|PF2||=2a的应用;(2)要利用余弦定理、勾股定理或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知识进行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整体思想和一些变形技巧的应用,如|PF1|2+|PF2|2=(|PF1|-|PF2|)2+2|PF1|·|PF2|.【变式训练3】 已知F1,F2分别为双曲线C:x2-y2=2的左、右焦点,点P在双曲线C上,(1)若|PF1|=2|PF2|,求∠F1PF2的余弦值;易错辨析因忽视隐含条件导致所求轨迹方程错误【典例】 已知定点A(-3,0)和定圆C:(x-3)2+y2=16,动圆和圆C相外切,并且过定点A,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错解:设M(x,y),动圆与圆C的切点为B,则|BC|=4,|MC|=|MB|+|BC|,|MA|=|MB|,于是|MC|=|MA|+|BC|,即|MC|-|MA|=|BC|=4<|AC|.由双曲线的定义知,点M的轨迹是以A,C为焦点的双曲线,且a=2,c=3,b2=5.以上解答过程中都有哪些错误 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你如何改正 你如何防范 提示:上述解法的错误在于把动点的轨迹看成双曲线,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这一条件,动点轨迹实际上是双曲线的一支.正解:设M(x,y),动圆与圆C的切点为B,则|BC|=4,|MC|=|MB|+|BC|,|MA|=|MB|,于是|MC|=|MA|+|BC|,即|MC|-|MA|=|BC|=4<|AC|.由双曲线的定义知,点M的轨迹是以A,C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且a=2,c=3,b2=5.在求解与双曲线有关的轨迹问题时,准确理解双曲线的定义,才能保证解题的正确性.当F1,F2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且||PF1|-|PF2||= 2a<|F1F2|(a>0),即|PF1|-|PF2|=±2a(0<2a<|F1F2|)时,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其中取正号时轨迹为双曲线的右支,取负号时轨迹为双曲线的左支.随堂练习1.若双曲线 的两个焦点分别是F1,F2,双曲线上一点P到F1的距离是12,则点P到F2的距离是( ).A.17 B.7C.7或17 D.2或22解析:由双曲线定义知||PF1|-|PF2||=10,即|12-|PF2||=10,且c-a= -5<2,所以|PF2|=2或|PF2|=22.答案:D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AA.±5 B.±3C.5 D.9解析:由题意知,焦点在x轴上,34-n2=n2+16,∴2n2=18,n2=9.∴n=±3.答案:B答案:A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