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学科随堂练习
2024.12
(满分:150分,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35分)
(一)默写(13分)
1.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
3.
,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是》)
4《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一句,可
具体有力地论证《<论语>十二章》中“
”的观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5一7题(7分)
【甲】黄轉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荽鹦鹅洲。
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甲】诗的作者是
:
【乙】曲被誉为“
”。(2分)
6.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7.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都是作者登楼远跳的所见所思。
B都是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5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
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舍,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
著算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心?”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
炊忘著算,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颜有所识不?”对日:“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
更相易夺 ,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箅(b1):燕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放。②馏:蒸饭。③识:记住。④更相易
夺:相互修正失误遗漏。
九年级语文第1页,共6页
8.解释加点字(2分)
1)宾客诣陈太丘舍
(2)俱委而窃听
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回的两项是〈)()(2分)
点太丘舍去
宾客诣陈太丘舍
B.相委而去
俱委而听
C.相委荷去
更相易夺
D.尊君在不
尔颇有所识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两文均能表现陈太丘是
的人。(2分)
12.(1)运用已有知识,补全下列资料链接。(2分)
【甲】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夙塞”即“夙慧”)。
《世说新语》是
(时期)刘义庆编撰的
小说(题材)。
(2)关于【乙文末句陈太丘的言外之燕,颜有争议。有说法是赞美了元方、季方好学,
勒学,爱学的品质:也有说法是批评元方、季方不干正事,做偷听他人谈话的不好行为。你
赞同那种说法?请结合资料链接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一16题(16分)
读书要“精”到极致
①“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
经,虽受条件所喉,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咀嚼烂熟,透入身心。
②在精选中择好书。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书之好,在文、
在理、在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
着智慧的结晶。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
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看尽世事变迁、“聆听”之际感悟个
中真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锌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领构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
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治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
外,明辨是非善恶。
③在精品中得余味。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读书,是
将所学转化为所得,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旧书不厌百
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
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
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收的知识,也对个
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虽“快”却是“慢”了。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
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九年级语文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