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 2.2.1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 2.2.1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
2.2.1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第二章 · 有理数的运算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知识目标
1.准确复述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内容。
2.明确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负因数个数决定,并能结合绝对值计算得出最终结果。
3.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能力目标
1.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律对含有多个有理数的算式进行变形。
2.在解决涉及混合正负数的乘法问题时,能快速判断符号规律并正确应用,避免因符号错误导致的全盘失误。
素质目标
1.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习惯。
2.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各自对符号法则的理解误区与突破方法,增强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深度解析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本质及其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奇负偶正”符号法则的推导过程与实操要点
情景导入
1
合作探究
2
抽象概括
3
示范讲解
4
课堂练习
5
课堂小结
6
情景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念
示范讲解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情景激趣
知识回顾
1.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且积的绝对值等于乘数的绝对值的积.
2.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0.
有理数乘法法则: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得,计算不为0的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步骤是:
1. 先确定积的符号.
2. 再计算积的绝对值.
情景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念
示范讲解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情景激趣
在小学里,我们都知道数的乘法满足: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思考:引入负数后,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呢
例如3×5 = 5×3
(3×5)×2 = 3×(5×2)
3×(5+2) = 3×5+3×2
分析问题,寻找对应
计算5×(-6),(-6)×5,所得的积相同吗?换几组乘数再试一试.
分组讨论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5×(-6)= -30
(-6)×5 = -30
7×(-12) (-12)×7
8×(-9) (-9)×8
= -84
= -84
= -72
= -72
=
思考:从上述计算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乘法运算律:
一般地,在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交换律:
ab=ba.
注意:a×b可写为a·b或 ab,当用字母表示乘数时,“×”可以写为“ ”或省略.
分析问题,寻找对应
计算[(-4)×25]×3,(-4)×[25×3],所得的积相同吗?换几组乘数再试一试.
分组讨论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多重括号,从内到外计算
=(-100)×3 = -300
[(-4)×25]×3
(-4)×[25×3]
=(-4)×75 = -300
=
思考:从上述计算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0×3 = 90
[(-6)×(-5)]×3
(-6)×[(-5)×3]
=(-6)×(-15) = 90
=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乘法运算律:
一般地,在有理数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
(ab)c=a(bc).
注意: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乘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
分析问题,寻找对应
算一算
分组讨论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5×[3+(-7)] = 5×(-4)
所以
5×3 +5×(-7)
5×[3+(-7)] =5×3 +5×(-7)
=-20
=-20
= 15 - 35
你发现什么规律?
一般地,在有理数中,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例题讲解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1)计算 2×3×0.5×(-7);
例1

(1)2×3×0.5×(-7)
= (2×0.5)×[3×(-7)]
= 1×(-21)
= -21
例题讲解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例1

解1:
解2:
比较解法 1 与解法 2,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解法 2 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解法更简便?
例题讲解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例1

解1:
解2:
解法1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解法2是先去括号,再相加减,解法2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解法2更简便。
分析问题,寻找对应
改变例1(1)的乘积式子中某些乘数的符号,得到下列一些式子.
观察这些式子,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分组讨论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2×3×(-0.5) ×(-7),
2×(-3)×(-0.5)×(-7),
(-2) ×(-3)×(-0.5)×(-7).
正的
负的
正的
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的乘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规律:
几个不为 0 的数相乘,
负的乘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数;
负的乘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数.
简记为“奇负偶正”.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如果有乘数为 0,那么积有什么特点?
0 × 2
0 × 2 × (-5)
0 × 2 × (-5) × (-16)
= 0
= 0
= 0
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乘数为0,那么积为 .
0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几个有理数相乘的方法:
几个有理数相乘
无乘数0
有乘数0
偶数个负的乘数
奇数个负的乘数
积为0
积为正
积为负
绝对值相乘
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各个乘数的绝对值相乘,作为积的绝对值.
例题讲解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纠错 阅读下面题目的运算过程,并解决下列问题.
17×25-6×25+7×(-2)-13×25;
解:原式=17×25-6×25-13×25+7×(-2)①;
=(17-6-13)×25+7×(-2)②;
=(-2)×25+7×(-2)③;
=-50-14④;
=-36⑤.
(1)第①步运用的运算律是 ;
(2)上述计算过程,在第 步出现错误,本题运算的正确结果是 .
例2
加法交换律

-64
例题讲解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老师设计了计算接力游戏,规则是每名同学只能利用前面一个同学的式子,进一步计算,将计算的结果传给下一个同学,最后解决问题.过程如下:
其中步骤错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例3
(-5)×12-(-0.1)×12
B
对照练习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1. 计算:
(1)(-85)×(-25)×(-4);
解: (-85)×(-25)×(-4)
= -85×25×4
= -85×(25×4)
= -85×100
= -8500
相乘得100
相乘得1
对照练习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对照练习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2. 计算:
对应中考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1.(2025河北)一道习题及其错误的解答过程如下:请指出在第几步开始出现错误,并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
[答案]第一步开始出错;-2
对应中考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2.(2022山东烟台) 小明和同学们玩扑克牌游戏.游戏规则是: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小王”)中任意抽取四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上的数字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等于24.小明抽到的牌上的数字分别为“2,3,5,6”,请帮小明列出一个结果等于24的算式 _____.
[答案](5-3+2)×6(答案不唯一)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加、减、乘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详解]解:由题意得:
(5-3+2) ×6=24,
故答案为:(5-3+2)×6(答案不唯一).
课堂小结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我亲历了什么
我知道了什么
我会什么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简化运算
几个有理数相乘的方法
课堂小结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 (b+c)=ab+ac
乘法
加法
交换律: a+b=b+a
结合律:(a+b)+c=a+(b+c)
有理数的运算律
课堂小结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规律:
几个不为 0 的数相乘,
负的乘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数;
负的乘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数.
简记为“奇负偶正”.
课堂小结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几个有理数相乘的方法:
几个有理数相乘
无乘数0
有乘数0
偶数个负的乘数
奇数个负的乘数
积为0
积为正
积为负
绝对值相乘
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各个乘数的绝对值相乘,作为积的绝对值.
课堂小结
情境导入
合作探究
抽象概括
课堂练习
示范讲解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A层:P48:习题2.2:第4、5题.
B层:P49:习题2.2:第14题.
下 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