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9*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王宏甲
一、新课引入
“中国天眼”(FAST)是我国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由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主人公科学家南仁东在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2017年11月17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南仁东先进事迹,追授他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宏甲接到创作一部反映南仁东生平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的任务。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王宏甲赴南仁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深入采访,在一次次的访谈中,王宏甲看到生命并不因为身体的逝去而消失,在深入的采访后,他深深感到南仁东是一个天文学家,他的学识远远超过天文学,他写到:“国家需要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成长为南仁东那样的赤子,我必须写,写好一部长篇。”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所著《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对中国新世纪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电视总撰稿。
人物简介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 年9 月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字词理解
1. 潜( )质:潜在的素质。
2. 尴尬:指处境困难,不好处理;也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3. 筛( )选:泛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
4. 篝( )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5. 目睹:亲眼看到。
qián
shāi
gōu
字词理解
6. 严丝合缝( ):指缝隙密合,也用来形容言行周密,没有一点儿漏洞。
7. 瞠( )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8. 热泪盈眶( ):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盈,充满;眶,眼眶。
fèng
chēng
kuàng
字词理解
9. 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览,看;余,剩余。
10. 朝( )气蓬勃: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zhāo
整体感知
1.课文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南老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1—7):概括记叙南仁东早些年(33 岁前)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第二部分(8—20):写南仁东申请的在中国独立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项目正式立项。
第三部分(21—39):写在南仁东的带领下,“中国天眼”落成启用,71岁高龄的南仁东登上“中国天眼”,泪流满面。
第四部分(40—42):南仁东逝世后,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 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整体感知
2.结合全文分析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
介绍南仁星从小对看星星感兴趣,为他后来研究“中国天眼”,取得成就做铺垫。
整体感知
2.第3段中“老师谈到人生需要立志,谈到要为国家作贡献,还谈到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光芒的伟大人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三个“谈到”构成排比,交代了老师与南仁东谈话的内容之广泛,暗写了南仁东后来有突出成就的原因。
整体感知
3.文章第4、7、20、38段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有什么作用?
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形成一条自然的线索,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传主在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经历;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富有变化,行文活泼。
整体感知
4.第2段和第9段都提到了“看星星”,它们所指内容是否相同?
不相同。第2段中的“看星星”是指南仁东喜欢在大地上仰望天空的星星。
第9段中的“看星星”是指多国天文学家共同提出的要联手建设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大射电望远镜”。
整体感知
5.第13 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南仁东以及整个团队工作的险峻条件,凸显了南仁东及其团队工作环境的艰难,将南仁东及其团队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脚踏实地、团结协作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环境的艰险与人物的坚韧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深刻地衬托出南仁东作为科学家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突出了他执着追求科学目标的毅力,使读者对他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整体感知
6.第21 段中作者列举了详细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详细的数字说明了参与的人员数量多,人们的热情高涨,也写出了南仁东这个项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整体感知
7.第22 段中学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的话反映了南仁东当时的精神状态:极度疲惫。从侧面写出了南仁东在项目建设中身先士卒、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也为下文写他被查出患有肺癌作铺垫。
整体感知
8.第28 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敬礼”运用了动作描写,南仁东的这一动作象征着他对馈源舱所代表的科学成就的敬意,也表达了他对团队多年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期待。“胡子已经花白了”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了南仁东为科学事业付出的漫长岁月和巨大心血。
整体感知
9.第37段作者回忆南仁东给学生讲课时朗诵毛主席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毛主席说这段话时,南仁东12岁”,是毛主席的这段话指引着南仁东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
如今的南仁东71岁,面对“中国天眼”,他思绪澎湃,感慨万千,不觉泪流满面。回忆与现实交融,人生与天地同辉。
分析形象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南仁东的人民形象,并说说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分析形象
1.南仁东是一个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他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辛,与团队一起寻找射望远镜的选址。
2.南仁东是一个坚韧不拔的毅力的人。无论是青年学习的艰辛还奋斗他都能迎难而上,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懈中寻找。
3.南仁东是一个有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他不仅是“中国天眼”项目的发起者,还亲自参与了项目的选址、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坚实基础。
分析形象
语言描写。“让我自己过去看”这句话表现出“中国天眼”在南仁东心里的分量,南仁东对“中国天眼”的关注、关心,体现了他对事业的爱,对祖国天文事业的爱。
分析形象
文中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文中在描述他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夜以继日地工作,对每一个数据都进行精细的分析以及描述他在面对闲难时如何坚定信念时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这些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南仁东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
分析形象
文中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例如“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通过学生的语言侧面表现南仁东的形象,体现出南仁东顾不得自己打扮,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敬业精神。
写作特色
1.时间为序,线索清晰。
文章选取了南仁东人生中的多个重要阶段,依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从少年时的求学、青年时的成长,到主持的伟大工程落成启用,着重展现他为建成“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作者以“看星星”串起全文,展现了一个爱看星星的少年是怎样成为“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的,自然呈现他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可贵品格。
写作特色
2.概括叙述,感情浓郁。
文章以概括式的叙述为主,穿插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场景等描写,展现出众多生动的画面,让传主在读者心目中“立”起来,“活”起来。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融入了深沉的情感,有着浓厚的抒情意味,更能激发读者对南仁东的崇敬之情。
三、归纳小结
本文运用细腻、准确而又真挚的文学笔触,浓缩了“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的一生,全面呈现了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文章主旨
四、作业布置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科学家的故事,在班级召开一次专题会,学习他们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