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0分)
(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够在文字中再现: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仿佛看到人民解放军正以锐不可挡(dǎng)之势解放全中国;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了解到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zǔ)设立;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的精彩表演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读《藤野先生》,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_______、治学严谨、没有狭隘(ài)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他激励鲁迅继续写令“正人君子”所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读《回忆我的母亲》,朱德的母亲一生不辍(zhuì)劳作的精神,让我们敬佩;读《一着惊海天》,我们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光荣与梦想,追思与__________________,决心与信念,在同一时刻汇聚: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
1.下面词语的字形以及划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锐不可挡(dǎng) B.遗嘱(zǔ)
C.狭隘(ài) D.不辍劳作(zhuì)
2.上面语段横线处填写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以盼 诲人不倦 深恶痛急 缅怀
B.叹为观止 悔人不倦 深恶痛疾 湎怀
C.叹为观止 诲人不倦 深恶痛疾 缅怀
D.翘首以盼 悔人不倦 深恶痛嫉 湎怀
【答案】1.C
2.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A .“锐不可挡” 应为 “锐不可当”,“当” 读 “dāng”,字形和注音均错误;
B .“遗嘱” 的 “嘱” 应读 “zhǔ”,注音错误;
C.正确;
D.“不辍劳作” 的 “辍” 应读 “chuò”,注音错误。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形容吕伟的跳水表演精彩到极点,“叹为观止”(赞美所见事物好到极致)比 “翘首以盼”(急切等待)更贴切;第二空:形容藤野先生乐于教诲,“诲人不倦”(“诲” 指教导)正确,“悔人不倦”(“悔” 为错误字形)排除;第三空:鲁迅笔下 “正人君子” 的虚伪令人厌恶,“深恶痛疾”(极端痛恨)正确,“深恶痛急”“深恶痛嫉” 均为错误写法;第四空:表达对过往的追思,“缅怀”(怀念)正确,“湎怀”(“湎” 为错误字形)排除。
故答案为:C
(2024八上·临湘期中)8月29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发布了《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2》。该《报告》记录了2021年以来我国诚信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了网络诚信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对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建议思考。
《报告》首次从总体概况、履责情况、问题挑战、对策建议四个部分。对年度网络诚信建设情况进行系统阐述。
针对网络诚信发展的新形势与新特点。报告指出,一是规范力度明显加大,二是诚信机制加快健全,三是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四是社会实践丰富多彩,五是失信惩治成效明显。
3.请给上面的新闻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3.《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2》于8月29日发布。
4.提出了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思考建议。或提出了对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方面的思考建议。
【知识点】新闻标题;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3.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新闻开篇明确交代 “8 月 29 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发布了《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 2022》”,后续内容均是对该报告的补充说明(如报告内容、指出的特点等)。核心要素为:时间(8 月 29 日)、事件主体(《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 2022》)、核心动作(发布)。标题应简洁明了地涵盖这些要素。
故答案为: 《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2》于8月29日发布。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原句 “提出了对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建议思考” 存在两处问题:句式杂糅:“提出了对……” 结构冗余,“对” 字多余,导致句子不够简洁;搭配不当:“建议思考” 语序不当,逻辑上应先 “思考” 后 “建议”,且 “提出” 与 “思考建议” 搭配更合理。删去 “对”,调整语序为 “思考建议”,即:提出了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思考建议。或保留 “对”,在 “建设” 后补充 “方面” 使结构完整,再调整语序,即:提出了对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方面的思考建议。
故答案为: 提出了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思考建议。或提出了对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方面的思考建议。
5.(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下面小故事,用一句话写出“重诚信”内涵。
①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他返回时,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剑挂在其坟前的树上而去。
②北宋词人晏殊14岁时,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看到题目后,对皇帝说:“这个题目10天前我就做过了。请陛下另出一题。”
重诚信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重诚信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要讲诚实,守信用。(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提炼概括。季子挂剑:季子虽因礼仪未当场赠剑给徐君,但在徐君去世后,仍践行内心的承诺,将剑挂于其坟前。这体现了即便对方无法知晓、自己需付出代价(损失宝剑),也坚守信用的品质。晏殊如实告题:晏殊在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中,主动说明题目已做过,放弃了可能的优势。这体现了在利益(考试成绩、仕途机会)面前,坚守诚实、不隐瞒的原则。两则故事的共同点在于:人物均在境遇变化(对方离世、自身利益受损)时,不因外界因素动摇,始终坚守内心的诚实与承诺。
故答案为: 重诚信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要讲诚实,守信用。(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6.(2024八上·临湘期中)根据提示,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渡荆门送别》中,李白含蓄地抒发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
(2)《与朱元思书》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富春江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   。
(3)《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
(4)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和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句子是:   ,   。
【答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李白在诗中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收束,将故乡水拟人化,写其不远万里送别自己,借水的深情含蓄表达对故乡的眷恋,符合 “含蓄抒发思念之情” 的要求。
(2)文中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运用夸张(“甚箭”)和比喻(“若奔”,把浪比作飞奔的马),生动写出水流速度之快,契合 “水流湍急” 的描述。
(3)崔颢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 “日暮”“烟波” 营造凄迷氛围,用问句抒发游子对故乡的迷茫与愁绪,直接体现 “游子的悲苦心情”。
(4)“高峰入云” 是仰观视角,写高山直插云霄;“清流见底” 是俯察视角,写流水清澈见底。两句涵盖白云(隐含于 “高峰入云” 的天空背景)、高山、流水,符合 “仰观和俯察”“三重风物” 的要求。故答案为:(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点评】(1)(2)(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二、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小题。
(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各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7.这则消息标题里包含了哪些信息?
8.第⑧句运用的是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9.作者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如此叙事有什么道理和好处?
10.下列对语言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余”表明了“战线之长”,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B.“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一词,是说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以西的地区。
C.“至发电时止”在文中出现两次,体现了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要求。
D.第 句中的“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等动词表现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答案】7.渡江部队——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兵力——百万;中心事件——横渡长江。
8.议论。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思想性。
9.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接着中路军说西路军,两者合在一起,便于之后的议论。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也达到高潮。文章根据时间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10.B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新闻、材料类文本;文章标题及其作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记叙顺序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3)本题考查记叙文顺序。解答时明确记叙文的三种顺序:顺序、插叙、倒叙及其分别具有的作用。根据文章的内容做出判断。大多数时候考查插叙的可能性大。
(4)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
7.本题考查标题含义。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人民解放军” 明确了渡江部队;“百万大军” 指出了渡江作战的兵力规模;“横渡长江” 则点明了核心事件。三者结合,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消息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闻标题的概括性与准确性。
故答案为: 渡江部队——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兵力——百万;中心事件——横渡长江。
8.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第⑧句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人民解放军胜利的两方面原因(自身英勇善战与敌方失道寡助),不仅解释了战场态势的根源,还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 既赞扬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又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得人心,使消息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增添了对事件本质的剖析。
故答案为: 议论。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思想性。
9.本题考查写作顺序。作者按 “中路军 — 西路军 — 东路军” 的顺序叙述,原因如下:时间先后:中路军 “二十日夜起” 首先渡江,西路军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随后行动,东路军与西路军 “同日同时发起”,按时间顺序叙述符合事件发展的客观逻辑。战况关联: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军 “抵抗甚为微弱”,战况相似,放在一起叙述便于集中分析其胜利原因(如第⑧句的议论);东路军 “抵抗较为顽强”,激战更激烈,放在最后叙述能形成文势的高潮,增强报道的节奏感。逻辑清晰:从先到后、从易到难的顺序,使读者能清晰把握整个渡江战役的全局,体现了新闻叙事的条理性。
故答案为: 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接着中路军说西路军,两者合在一起,便于之后的议论。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也达到高潮。文章根据时间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10.本题考查新闻语言。
ACD.正确;
B.“西起九江(不含)” 中 “不含” 指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本身,而非 “不包括九江以西”,选项曲解词义,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章中林的《父亲的背影》,完成下面小题。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12.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13.细细品味第⑧段画线句子,“我”此刻是怎样的心理活动?
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14.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脊背比作门,两腿比作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年轻时健壮的形象,与现在父亲的瘦弱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变化之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
12.写油画《采石工》是为了与父亲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年轻时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拮据,也反映了现实的残酷
13.“我”此刻的心理活动是对父亲的心疼和对自己无能的自责。父亲的变化让“我”难以接受,“我”意识到父亲已经不再年轻,而自己却无法让父亲过上安逸的生活,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
14.不矛盾。作者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是因为那个背影代表着父亲年轻时的健壮和活力,是“我”对父亲美好形象的回忆和怀念;文章开头和结尾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是因为“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深厚,父亲的背影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心中。这两者都是“我”对父亲情感的表达,并不矛盾。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1.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句子将父亲的 “脊背” 比作 “门”,“两腿” 比作 “柱”,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勾勒出父亲年轻时高大健壮、充满力量的形象 —— 脊背宽阔如门般稳重,双腿如柱般坚实,挥舞铁锤时气势十足。与后文父亲 “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弯成一张弓” 的衰老模样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岁月与劳作对父亲的磨砺,字里行间流露着 “我” 对父亲的心疼与感慨。
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脊背比作门,两腿比作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年轻时健壮的形象,与现在父亲的瘦弱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变化之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
1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作者此前记忆中父亲砸石头的形象是 “身形高大、肌肉暴起”,而《采石工》中 “戴着破草帽、穿着补丁衣服、露着脚后跟” 的形象,揭示了父亲当年真实的生存状态 —— 生活拮据、劳作艰辛,打破了 “我” 对父亲的理想化想象。油画中的艰辛与父亲年轻时的 “力量感” 形成反差,既让父亲的形象更真实可感,也为后文描写父亲如今的衰老埋下伏笔,凸显岁月与生活压力对人的侵蚀,深化了 “父亲一生辛劳” 的主题。
故答案为: 写油画《采石工》是为了与父亲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年轻时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拮据,也反映了现实的残酷
1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这还是父亲吗?” 一句流露出 “我” 的震惊与难以置信 —— 曾经高大健壮的父亲,如今瘦得 “只剩一手可握的轮廓”,手如 “黢黑的烧火棍”“皲裂的麻秆”,衰老程度远超 “我” 的想象,满是对父亲的心疼。“眼泪像决堤的洪水” 则饱含深深的自责:父亲年事已高仍为 “我” 爬树摘苦柚,而 “我” 却未能让他安享晚年,内心充满对自身无能的愧疚与对父亲操劳一生的痛苦。
故答案为:“我”此刻的心理活动是对父亲的心疼和对自己无能的自责。父亲的变化让“我”难以接受,“我”意识到父亲已经不再年轻,而自己却无法让父亲过上安逸的生活,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不矛盾。喜欢 “砸石头的背影”:这一背影象征父亲年轻时的健壮、力量与生命力,是 “我” 对父亲青春岁月的怀念,承载着对父亲当年不畏艰辛的敬佩。忘不了 “一年多以前的背影”:此时的背影是父亲衰老、脆弱的写照 ——“弯成一张弓”“像塑料袋挂在树上”,体现了父亲为家庭操劳一生的付出,凝聚着 “我” 对父亲当下状态的心疼与深沉的思念。两种情感均源于对父亲的爱与敬意,前者是对过往的追忆,后者是对当下的牵挂,共同勾勒出父亲从强壮到衰老的一生,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亲情的厚重,深化了文章主题。
故答案为:不矛盾。作者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是因为那个背影代表着父亲年轻时的健壮和活力,是“我”对父亲美好形象的回忆和怀念;文章开头和结尾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是因为“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深厚,父亲的背影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心中。这两者都是“我”对父亲情感的表达,并不矛盾。
(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5.古代诗词讲究炼字,颈联中的“乱”和“浅”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6.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精选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15.“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浅”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16.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生活杂感;钱塘湖春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5.本题考查诗歌炼字。“乱” 字描绘出百花初绽时的状态 —— 各色花朵竞相开放,高低错落、色彩斑斓,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生动展现了春天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既写出了花的数量之多,又暗含了诗人被春花吸引的沉醉之感。此时草刚破土而出,长势尚弱,仅能没过马蹄,形象地表现了春草鲜嫩、低矮的情态,凸显了早春万物萌发的清新与活力,也暗示了 “春行” 时马蹄轻踏草地的轻盈感。
故答案为:“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浅”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BD.正确;
C.全诗通过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细致描绘,如 “最爱湖东行不足”,流露出的是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与陶醉,并无 “惋惜之情”,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灏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盘:油瓶。②罅:裂缝。③滟灏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7.下面句子和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雄才大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痛心疾首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莠不齐
D.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前后相属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9.甲语段为什么先写夏景而后写春冬、秋之景?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20.两个语段的最后都有引用,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案】17.D
18.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19.(1)三峡的山和水,尤以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最有代表性,所以先写夏天的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2)由奔放到清幽,再到凄婉,这也符合读者的感情认知的顺序。
20.甲文的引用渲染了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乙文的引用写出了瞿塘峡的夏季水位高,水大的特点。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六日,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1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略无阙处” 的 “略” 是 “丝毫、一点儿” 的意思;“雄才大略” 的 “略” 是 “谋略” 的意思,二者不同。
B.“不以疾也” 的 “疾” 是 “快” 的意思;“痛心疾首” 的 “疾” 是 “痛苦、疼痛” 的意思,二者不同。
C.“良多趣味” 的 “良” 是 “甚、很” 的意思;“良莠不齐” 的 “良” 是 “好的” 的意思,二者不同。
D.“属引凄异” 和 “前后相属” 的 “属” 都是 “连接” 的意思,二者相同。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至于” 是 “等到、到了” 的意思;“襄陵” 指 “漫上山陵”;“沿” 是 “顺流而下”,“溯” 是 “逆流而上”;“阻绝” 是 “阻断”。
故答案为: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19.本题考查写法探究。三峡的突出特点是山和水,而夏季的江水最为迅猛、凶险,“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最能体现三峡的特色,所以先写夏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情感认知角度看,夏季景色奔放,春冬景色明丽清幽,秋季景色凄婉,这样的顺序符合读者由强烈到舒缓再到深沉的情感变化过程,使文章层次更清晰。
故答案为: (1)三峡的山和水,尤以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最有代表性,所以先写夏天的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2)由奔放到清幽,再到凄婉,这也符合读者的感情认知的顺序。
2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甲文引用渔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结合前文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也侧面体现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乙文引用土人的话 “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具体说明了瞿塘峡在夏秋季水位极高、水量极大的特点,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故答案为: 甲文的引用渲染了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乙文的引用写出了瞿塘峡的夏季水位高,水大的特点。
四、名著阅读(8分)
21.(2024八上·临湘期中)红色精神不仅是我们冲破牢笼和枷锁的动力,更是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灯塔。下面是写于红军长征途中的一首诗,下列不属于诗中提到的事件的一项是(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巧渡金沙江 B.四渡赤水 C.飞夺泸定桥 D.翻越岷山
【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CD.正确;
B.四渡赤水是长征中极具战略意义的战役,但诗中 “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 等意象均未涉及该事件,因此 B 项不属于诗中提到的事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2.(2024八上·临湘期中)下面是一段赞颂祖国的文段,请仿照前文将它补充完整。
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   ;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答案】示例: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前文以 “我自豪你的……,……” 为固定结构,前半句突出祖国的某一优秀特质(如 “悠久”“光明”“精神”),后半句用具体内容阐释这一特质(如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对应 “悠久”)。因此,补充的句子需保持这一结构。文段围绕 “赞颂祖国” 展开,情感基调是自豪与热爱。所填内容需体现祖国的美好品质,如坚强、坚韧、辽阔、智慧等,且后半句要通过具体场景或事例印证这一品质,与前文 “狂风吹不折脊背”“掌握自己命运”“改革勇往直前” 等形成呼应,展现祖国的伟大。故答案为:示例: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23.(2024八上·临湘期中)以下是主持人在活动中说的一段话。请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50字)
也许生活会欺骗你,但读过的书不会;也许时光会偷偷溜走,但读过的书会永远陪伴着你。
【答案】示例:《红星照耀中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精神,展现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风貌,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发自内心的革命信念与最纯粹的理想之乐,书中体现的对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守之美与奉献之美也一定会时刻陪伴着我,指引着我梦想的方向。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考查名著阅读。“也许生活会欺骗你,但读过的书不会;也许时光会偷偷溜走,但读过的书会永远陪伴着你”,强调书籍传递的真理与精神具有真实性和持久性,能跨越时间,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撑。《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采访经历,展现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坚守革命信仰、为理想奋斗的真实场景 —— 无论是长征路上的艰难跋涉,还是根据地军民的乐观坚韧,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源于真实,没有虚假的粉饰,印证了 “读过的书不会欺骗你”。同时,书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具有永恒价值: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红军战士的无畏勇气、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理想,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当读者读过这本书后,这些精神会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在成长过程中给予指引,正如 “读过的书会永远陪伴着你”。故答案为:示例:《红星照耀中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精神,展现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风貌,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发自内心的革命信念与最纯粹的理想之乐,书中体现的对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守之美与奉献之美也一定会时刻陪伴着我,指引着我梦想的方向。
【点评】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县体内容和主旨,联系自身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文(50分,其中书写5分)
24.(2024八上·临湘期中)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对自己尽责,享受成功的喜悦;对家庭尽责,享受温馨的预约,对社会尽责,享受付出的欢欣……
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体材;(2)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责任,奏响生活的华章
什么是责任?有人诠释为对自己该做的事情怀有热爱与敬意,认真努力地将其完成。在我看来,责任是自我约束,是对家人的关爱,更是对社会的担当,它宛如一首动人的乐章,始终萦绕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奏响生命的旋律。
于己之责,是自我成长的基石。努力学习知识,是我们作为学生对自己的责任。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讲,课后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为的是充实自己,为未来奠基。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清晨在跑道上挥洒汗水,课间于操场中伸展四肢,让活力充满身心,以迎接生活的挑战。学会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习惯,皆是我们为自己谱写的责任音符。当我们认真履行这些责任时,便能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收获成长的喜悦与自信。
家庭之责,是温暖港湾的守护。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在父母疲惫时,递上一杯热茶,送上一句关切的问候;在父母忙碌时,主动承担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理解父母的苦心,尊重他们的意见,努力成为他们的骄傲。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共同营造家庭的和谐氛围。当我们用心去承担家庭责任时,家庭便成为了幸福的港湾,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浓浓的亲情,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与慰藉。
社会之责,是广阔天地的奉献。在社会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爱护公共环境,不乱扔垃圾,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地球家园增添一抹绿色。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传递爱心与正能量。或许只是一次小小的让座,一次为陌生人的指路,却能汇聚成社会文明的暖流。当我们肩负起社会的责任,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而我们也能在奉献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责任,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前行的动力;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的行动。让我们心怀责任,在人生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奏响属于自己的华丽乐章,让生命因责任而绽放绚烂光彩。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责任” 展开,指出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承担相应责任,且尽责能带来不同的美好感受。材料是一段阐述责任与角色、收获关系的文字,核心话题为 “责任”。
【题干分析】①“责任” 在这里指分内应做的事,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责任,如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等。对自己尽责,是努力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对家庭尽责,是担当起家庭中的义务,维系家庭的和谐;对社会尽责,是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体现社会价值。②写作思路可从 “责任是什么”“为什么要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 这几个角度展开。“是什么” 可以结合不同角色具体阐述责任的内涵;“为什么” 可以论述承担责任对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如何做” 可以谈谈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一是选材过于宏大空泛,只谈社会责任却缺乏个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导致内容不真实;二是详略不当,在阐述责任的定义上花费过多笔墨,而在如何承担责任、承担责任后的收获等关键部分一笔带过;三是情感表达不真挚,只是生硬地谈论责任,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开头可以用一句关于责任的名言引出话题,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可以讲述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引出对责任的思考。事例素材可以选取个人生活中的经历,比如自己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也可以选取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榜样,如文天祥坚守民族大义,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强调责任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表达自己承担责任的决心。
【立意提取】
1.责任在肩,砥砺前行
2.责任绘就美好生活
3.责任:成长的催化剂
【点评】这篇例文紧扣 “责任” 话题,从对自己、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层次清晰。每个层面都结合具体行为阐述责任内涵,如学生努力学习、子女孝敬父母等,让责任有了具体载体。语言生动,用 “乐章” 比喻责任,增强了文章感染力,结尾升华主题,强调责任的积极意义,符合题旨且情感真挚。
1 / 1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0分)
(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够在文字中再现: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仿佛看到人民解放军正以锐不可挡(dǎng)之势解放全中国;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了解到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zǔ)设立;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的精彩表演让我们__________________;读《藤野先生》,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_______、治学严谨、没有狭隘(ài)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他激励鲁迅继续写令“正人君子”所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读《回忆我的母亲》,朱德的母亲一生不辍(zhuì)劳作的精神,让我们敬佩;读《一着惊海天》,我们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光荣与梦想,追思与__________________,决心与信念,在同一时刻汇聚: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
1.下面词语的字形以及划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锐不可挡(dǎng) B.遗嘱(zǔ)
C.狭隘(ài) D.不辍劳作(zhuì)
2.上面语段横线处填写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以盼 诲人不倦 深恶痛急 缅怀
B.叹为观止 悔人不倦 深恶痛疾 湎怀
C.叹为观止 诲人不倦 深恶痛疾 缅怀
D.翘首以盼 悔人不倦 深恶痛嫉 湎怀
(2024八上·临湘期中)8月29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发布了《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2》。该《报告》记录了2021年以来我国诚信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了网络诚信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对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建议思考。
《报告》首次从总体概况、履责情况、问题挑战、对策建议四个部分。对年度网络诚信建设情况进行系统阐述。
针对网络诚信发展的新形势与新特点。报告指出,一是规范力度明显加大,二是诚信机制加快健全,三是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四是社会实践丰富多彩,五是失信惩治成效明显。
3.请给上面的新闻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下面小故事,用一句话写出“重诚信”内涵。
①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他返回时,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剑挂在其坟前的树上而去。
②北宋词人晏殊14岁时,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看到题目后,对皇帝说:“这个题目10天前我就做过了。请陛下另出一题。”
重诚信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4八上·临湘期中)根据提示,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渡荆门送别》中,李白含蓄地抒发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
(2)《与朱元思书》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富春江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   。
(3)《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
(4)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和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句子是:   ,   。
二、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小题。
(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各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7.这则消息标题里包含了哪些信息?
8.第⑧句运用的是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9.作者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如此叙事有什么道理和好处?
10.下列对语言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余”表明了“战线之长”,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B.“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一词,是说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以西的地区。
C.“至发电时止”在文中出现两次,体现了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要求。
D.第 句中的“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等动词表现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章中林的《父亲的背影》,完成下面小题。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12.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13.细细品味第⑧段画线句子,“我”此刻是怎样的心理活动?
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14.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5.古代诗词讲究炼字,颈联中的“乱”和“浅”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6.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精选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2024八上·临湘期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灏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盘:油瓶。②罅:裂缝。③滟灏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7.下面句子和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雄才大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痛心疾首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莠不齐
D.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前后相属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9.甲语段为什么先写夏景而后写春冬、秋之景?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20.两个语段的最后都有引用,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四、名著阅读(8分)
21.(2024八上·临湘期中)红色精神不仅是我们冲破牢笼和枷锁的动力,更是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灯塔。下面是写于红军长征途中的一首诗,下列不属于诗中提到的事件的一项是(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巧渡金沙江 B.四渡赤水 C.飞夺泸定桥 D.翻越岷山
22.(2024八上·临湘期中)下面是一段赞颂祖国的文段,请仿照前文将它补充完整。
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   ;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我自豪你的精神,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23.(2024八上·临湘期中)以下是主持人在活动中说的一段话。请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50字)
也许生活会欺骗你,但读过的书不会;也许时光会偷偷溜走,但读过的书会永远陪伴着你。
五、作文(50分,其中书写5分)
24.(2024八上·临湘期中)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对自己尽责,享受成功的喜悦;对家庭尽责,享受温馨的预约,对社会尽责,享受付出的欢欣……
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体材;(2)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A .“锐不可挡” 应为 “锐不可当”,“当” 读 “dāng”,字形和注音均错误;
B .“遗嘱” 的 “嘱” 应读 “zhǔ”,注音错误;
C.正确;
D.“不辍劳作” 的 “辍” 应读 “chuò”,注音错误。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形容吕伟的跳水表演精彩到极点,“叹为观止”(赞美所见事物好到极致)比 “翘首以盼”(急切等待)更贴切;第二空:形容藤野先生乐于教诲,“诲人不倦”(“诲” 指教导)正确,“悔人不倦”(“悔” 为错误字形)排除;第三空:鲁迅笔下 “正人君子” 的虚伪令人厌恶,“深恶痛疾”(极端痛恨)正确,“深恶痛急”“深恶痛嫉” 均为错误写法;第四空:表达对过往的追思,“缅怀”(怀念)正确,“湎怀”(“湎” 为错误字形)排除。
故答案为:C
【答案】3.《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2》于8月29日发布。
4.提出了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思考建议。或提出了对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方面的思考建议。
【知识点】新闻标题;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3.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新闻开篇明确交代 “8 月 29 日,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发布了《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 2022》”,后续内容均是对该报告的补充说明(如报告内容、指出的特点等)。核心要素为:时间(8 月 29 日)、事件主体(《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 2022》)、核心动作(发布)。标题应简洁明了地涵盖这些要素。
故答案为: 《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2》于8月29日发布。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原句 “提出了对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建议思考” 存在两处问题:句式杂糅:“提出了对……” 结构冗余,“对” 字多余,导致句子不够简洁;搭配不当:“建议思考” 语序不当,逻辑上应先 “思考” 后 “建议”,且 “提出” 与 “思考建议” 搭配更合理。删去 “对”,调整语序为 “思考建议”,即:提出了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思考建议。或保留 “对”,在 “建设” 后补充 “方面” 使结构完整,再调整语序,即:提出了对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方面的思考建议。
故答案为: 提出了加强网络诚信建设的思考建议。或提出了对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方面的思考建议。
5.【答案】重诚信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要讲诚实,守信用。(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提炼概括。季子挂剑:季子虽因礼仪未当场赠剑给徐君,但在徐君去世后,仍践行内心的承诺,将剑挂于其坟前。这体现了即便对方无法知晓、自己需付出代价(损失宝剑),也坚守信用的品质。晏殊如实告题:晏殊在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中,主动说明题目已做过,放弃了可能的优势。这体现了在利益(考试成绩、仕途机会)面前,坚守诚实、不隐瞒的原则。两则故事的共同点在于:人物均在境遇变化(对方离世、自身利益受损)时,不因外界因素动摇,始终坚守内心的诚实与承诺。
故答案为: 重诚信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要讲诚实,守信用。(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6.【答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李白在诗中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收束,将故乡水拟人化,写其不远万里送别自己,借水的深情含蓄表达对故乡的眷恋,符合 “含蓄抒发思念之情” 的要求。
(2)文中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运用夸张(“甚箭”)和比喻(“若奔”,把浪比作飞奔的马),生动写出水流速度之快,契合 “水流湍急” 的描述。
(3)崔颢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 “日暮”“烟波” 营造凄迷氛围,用问句抒发游子对故乡的迷茫与愁绪,直接体现 “游子的悲苦心情”。
(4)“高峰入云” 是仰观视角,写高山直插云霄;“清流见底” 是俯察视角,写流水清澈见底。两句涵盖白云(隐含于 “高峰入云” 的天空背景)、高山、流水,符合 “仰观和俯察”“三重风物” 的要求。故答案为:(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点评】(1)(2)(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7.渡江部队——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兵力——百万;中心事件——横渡长江。
8.议论。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思想性。
9.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接着中路军说西路军,两者合在一起,便于之后的议论。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也达到高潮。文章根据时间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10.B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新闻、材料类文本;文章标题及其作用;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记叙顺序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3)本题考查记叙文顺序。解答时明确记叙文的三种顺序:顺序、插叙、倒叙及其分别具有的作用。根据文章的内容做出判断。大多数时候考查插叙的可能性大。
(4)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
7.本题考查标题含义。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人民解放军” 明确了渡江部队;“百万大军” 指出了渡江作战的兵力规模;“横渡长江” 则点明了核心事件。三者结合,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消息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闻标题的概括性与准确性。
故答案为: 渡江部队——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兵力——百万;中心事件——横渡长江。
8.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第⑧句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人民解放军胜利的两方面原因(自身英勇善战与敌方失道寡助),不仅解释了战场态势的根源,还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 既赞扬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又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得人心,使消息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增添了对事件本质的剖析。
故答案为: 议论。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思想性。
9.本题考查写作顺序。作者按 “中路军 — 西路军 — 东路军” 的顺序叙述,原因如下:时间先后:中路军 “二十日夜起” 首先渡江,西路军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随后行动,东路军与西路军 “同日同时发起”,按时间顺序叙述符合事件发展的客观逻辑。战况关联: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军 “抵抗甚为微弱”,战况相似,放在一起叙述便于集中分析其胜利原因(如第⑧句的议论);东路军 “抵抗较为顽强”,激战更激烈,放在最后叙述能形成文势的高潮,增强报道的节奏感。逻辑清晰:从先到后、从易到难的顺序,使读者能清晰把握整个渡江战役的全局,体现了新闻叙事的条理性。
故答案为: 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接着中路军说西路军,两者合在一起,便于之后的议论。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也达到高潮。文章根据时间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10.本题考查新闻语言。
ACD.正确;
B.“西起九江(不含)” 中 “不含” 指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本身,而非 “不包括九江以西”,选项曲解词义,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脊背比作门,两腿比作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年轻时健壮的形象,与现在父亲的瘦弱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变化之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
12.写油画《采石工》是为了与父亲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年轻时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拮据,也反映了现实的残酷
13.“我”此刻的心理活动是对父亲的心疼和对自己无能的自责。父亲的变化让“我”难以接受,“我”意识到父亲已经不再年轻,而自己却无法让父亲过上安逸的生活,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
14.不矛盾。作者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是因为那个背影代表着父亲年轻时的健壮和活力,是“我”对父亲美好形象的回忆和怀念;文章开头和结尾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是因为“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深厚,父亲的背影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心中。这两者都是“我”对父亲情感的表达,并不矛盾。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1.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句子将父亲的 “脊背” 比作 “门”,“两腿” 比作 “柱”,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勾勒出父亲年轻时高大健壮、充满力量的形象 —— 脊背宽阔如门般稳重,双腿如柱般坚实,挥舞铁锤时气势十足。与后文父亲 “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弯成一张弓” 的衰老模样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岁月与劳作对父亲的磨砺,字里行间流露着 “我” 对父亲的心疼与感慨。
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脊背比作门,两腿比作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年轻时健壮的形象,与现在父亲的瘦弱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变化之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
1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作者此前记忆中父亲砸石头的形象是 “身形高大、肌肉暴起”,而《采石工》中 “戴着破草帽、穿着补丁衣服、露着脚后跟” 的形象,揭示了父亲当年真实的生存状态 —— 生活拮据、劳作艰辛,打破了 “我” 对父亲的理想化想象。油画中的艰辛与父亲年轻时的 “力量感” 形成反差,既让父亲的形象更真实可感,也为后文描写父亲如今的衰老埋下伏笔,凸显岁月与生活压力对人的侵蚀,深化了 “父亲一生辛劳” 的主题。
故答案为: 写油画《采石工》是为了与父亲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父亲年轻时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拮据,也反映了现实的残酷
1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这还是父亲吗?” 一句流露出 “我” 的震惊与难以置信 —— 曾经高大健壮的父亲,如今瘦得 “只剩一手可握的轮廓”,手如 “黢黑的烧火棍”“皲裂的麻秆”,衰老程度远超 “我” 的想象,满是对父亲的心疼。“眼泪像决堤的洪水” 则饱含深深的自责:父亲年事已高仍为 “我” 爬树摘苦柚,而 “我” 却未能让他安享晚年,内心充满对自身无能的愧疚与对父亲操劳一生的痛苦。
故答案为:“我”此刻的心理活动是对父亲的心疼和对自己无能的自责。父亲的变化让“我”难以接受,“我”意识到父亲已经不再年轻,而自己却无法让父亲过上安逸的生活,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不矛盾。喜欢 “砸石头的背影”:这一背影象征父亲年轻时的健壮、力量与生命力,是 “我” 对父亲青春岁月的怀念,承载着对父亲当年不畏艰辛的敬佩。忘不了 “一年多以前的背影”:此时的背影是父亲衰老、脆弱的写照 ——“弯成一张弓”“像塑料袋挂在树上”,体现了父亲为家庭操劳一生的付出,凝聚着 “我” 对父亲当下状态的心疼与深沉的思念。两种情感均源于对父亲的爱与敬意,前者是对过往的追忆,后者是对当下的牵挂,共同勾勒出父亲从强壮到衰老的一生,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亲情的厚重,深化了文章主题。
故答案为:不矛盾。作者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是因为那个背影代表着父亲年轻时的健壮和活力,是“我”对父亲美好形象的回忆和怀念;文章开头和结尾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是因为“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深厚,父亲的背影已经深深印在“我”的心中。这两者都是“我”对父亲情感的表达,并不矛盾。
【答案】15.“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浅”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16.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生活杂感;钱塘湖春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5.本题考查诗歌炼字。“乱” 字描绘出百花初绽时的状态 —— 各色花朵竞相开放,高低错落、色彩斑斓,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生动展现了春天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既写出了花的数量之多,又暗含了诗人被春花吸引的沉醉之感。此时草刚破土而出,长势尚弱,仅能没过马蹄,形象地表现了春草鲜嫩、低矮的情态,凸显了早春万物萌发的清新与活力,也暗示了 “春行” 时马蹄轻踏草地的轻盈感。
故答案为:“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浅”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BD.正确;
C.全诗通过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细致描绘,如 “最爱湖东行不足”,流露出的是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与陶醉,并无 “惋惜之情”,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7.D
18.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19.(1)三峡的山和水,尤以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最有代表性,所以先写夏天的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2)由奔放到清幽,再到凄婉,这也符合读者的感情认知的顺序。
20.甲文的引用渲染了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乙文的引用写出了瞿塘峡的夏季水位高,水大的特点。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六日,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1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略无阙处” 的 “略” 是 “丝毫、一点儿” 的意思;“雄才大略” 的 “略” 是 “谋略” 的意思,二者不同。
B.“不以疾也” 的 “疾” 是 “快” 的意思;“痛心疾首” 的 “疾” 是 “痛苦、疼痛” 的意思,二者不同。
C.“良多趣味” 的 “良” 是 “甚、很” 的意思;“良莠不齐” 的 “良” 是 “好的” 的意思,二者不同。
D.“属引凄异” 和 “前后相属” 的 “属” 都是 “连接” 的意思,二者相同。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至于” 是 “等到、到了” 的意思;“襄陵” 指 “漫上山陵”;“沿” 是 “顺流而下”,“溯” 是 “逆流而上”;“阻绝” 是 “阻断”。
故答案为: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19.本题考查写法探究。三峡的突出特点是山和水,而夏季的江水最为迅猛、凶险,“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最能体现三峡的特色,所以先写夏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情感认知角度看,夏季景色奔放,春冬景色明丽清幽,秋季景色凄婉,这样的顺序符合读者由强烈到舒缓再到深沉的情感变化过程,使文章层次更清晰。
故答案为: (1)三峡的山和水,尤以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最有代表性,所以先写夏天的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2)由奔放到清幽,再到凄婉,这也符合读者的感情认知的顺序。
2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甲文引用渔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结合前文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也侧面体现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乙文引用土人的话 “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具体说明了瞿塘峡在夏秋季水位极高、水量极大的特点,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故答案为: 甲文的引用渲染了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乙文的引用写出了瞿塘峡的夏季水位高,水大的特点。
21.【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CD.正确;
B.四渡赤水是长征中极具战略意义的战役,但诗中 “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 等意象均未涉及该事件,因此 B 项不属于诗中提到的事件。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2.【答案】示例: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前文以 “我自豪你的……,……” 为固定结构,前半句突出祖国的某一优秀特质(如 “悠久”“光明”“精神”),后半句用具体内容阐释这一特质(如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对应 “悠久”)。因此,补充的句子需保持这一结构。文段围绕 “赞颂祖国” 展开,情感基调是自豪与热爱。所填内容需体现祖国的美好品质,如坚强、坚韧、辽阔、智慧等,且后半句要通过具体场景或事例印证这一品质,与前文 “狂风吹不折脊背”“掌握自己命运”“改革勇往直前” 等形成呼应,展现祖国的伟大。故答案为:示例: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23.【答案】示例:《红星照耀中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精神,展现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风貌,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发自内心的革命信念与最纯粹的理想之乐,书中体现的对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守之美与奉献之美也一定会时刻陪伴着我,指引着我梦想的方向。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考查名著阅读。“也许生活会欺骗你,但读过的书不会;也许时光会偷偷溜走,但读过的书会永远陪伴着你”,强调书籍传递的真理与精神具有真实性和持久性,能跨越时间,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撑。《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采访经历,展现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坚守革命信仰、为理想奋斗的真实场景 —— 无论是长征路上的艰难跋涉,还是根据地军民的乐观坚韧,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源于真实,没有虚假的粉饰,印证了 “读过的书不会欺骗你”。同时,书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具有永恒价值: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红军战士的无畏勇气、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理想,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当读者读过这本书后,这些精神会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在成长过程中给予指引,正如 “读过的书会永远陪伴着你”。故答案为:示例:《红星照耀中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精神,展现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风貌,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发自内心的革命信念与最纯粹的理想之乐,书中体现的对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守之美与奉献之美也一定会时刻陪伴着我,指引着我梦想的方向。
【点评】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县体内容和主旨,联系自身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24.【答案】例文:
责任,奏响生活的华章
什么是责任?有人诠释为对自己该做的事情怀有热爱与敬意,认真努力地将其完成。在我看来,责任是自我约束,是对家人的关爱,更是对社会的担当,它宛如一首动人的乐章,始终萦绕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奏响生命的旋律。
于己之责,是自我成长的基石。努力学习知识,是我们作为学生对自己的责任。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讲,课后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为的是充实自己,为未来奠基。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清晨在跑道上挥洒汗水,课间于操场中伸展四肢,让活力充满身心,以迎接生活的挑战。学会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习惯,皆是我们为自己谱写的责任音符。当我们认真履行这些责任时,便能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收获成长的喜悦与自信。
家庭之责,是温暖港湾的守护。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在父母疲惫时,递上一杯热茶,送上一句关切的问候;在父母忙碌时,主动承担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理解父母的苦心,尊重他们的意见,努力成为他们的骄傲。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共同营造家庭的和谐氛围。当我们用心去承担家庭责任时,家庭便成为了幸福的港湾,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浓浓的亲情,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与慰藉。
社会之责,是广阔天地的奉献。在社会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爱护公共环境,不乱扔垃圾,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地球家园增添一抹绿色。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传递爱心与正能量。或许只是一次小小的让座,一次为陌生人的指路,却能汇聚成社会文明的暖流。当我们肩负起社会的责任,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而我们也能在奉献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责任,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前行的动力;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的行动。让我们心怀责任,在人生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奏响属于自己的华丽乐章,让生命因责任而绽放绚烂光彩。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责任” 展开,指出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承担相应责任,且尽责能带来不同的美好感受。材料是一段阐述责任与角色、收获关系的文字,核心话题为 “责任”。
【题干分析】①“责任” 在这里指分内应做的事,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责任,如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等。对自己尽责,是努力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对家庭尽责,是担当起家庭中的义务,维系家庭的和谐;对社会尽责,是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体现社会价值。②写作思路可从 “责任是什么”“为什么要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 这几个角度展开。“是什么” 可以结合不同角色具体阐述责任的内涵;“为什么” 可以论述承担责任对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如何做” 可以谈谈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一是选材过于宏大空泛,只谈社会责任却缺乏个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导致内容不真实;二是详略不当,在阐述责任的定义上花费过多笔墨,而在如何承担责任、承担责任后的收获等关键部分一笔带过;三是情感表达不真挚,只是生硬地谈论责任,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开头可以用一句关于责任的名言引出话题,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可以讲述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引出对责任的思考。事例素材可以选取个人生活中的经历,比如自己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也可以选取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榜样,如文天祥坚守民族大义,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强调责任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表达自己承担责任的决心。
【立意提取】
1.责任在肩,砥砺前行
2.责任绘就美好生活
3.责任:成长的催化剂
【点评】这篇例文紧扣 “责任” 话题,从对自己、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层次清晰。每个层面都结合具体行为阐述责任内涵,如学生努力学习、子女孝敬父母等,让责任有了具体载体。语言生动,用 “乐章” 比喻责任,增强了文章感染力,结尾升华主题,强调责任的积极意义,符合题旨且情感真挚。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