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致 大 海1.通过抓住意象,分析意象特点,掌握大海这一象征的意义,揣摩诗歌的意境一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二活动目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当你身处逆境之时,当你面对人生的低谷之时,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又会告诉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普希金,学习他的《致大海》。教学过程二、作者专栏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立者。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十二岁进入彼得堡的皇村学校学习,深受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1812年的卫国战争,更激起了他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诗人在青少年时代,为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并受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影响,写了不少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教学过程二、写作背景 1820 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由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俄。1824 年又被第二次流放,遣送回家乡。临别前夕,诗人登上敖德萨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教学过程二、解题①致,向对方表示情意。②大海,诗歌抒情的对象。教学过程二、整体感知划分层次明确:分为三层。第一层(1-7节):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第一层(8-13节):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第一层(最后两节):抒发了诗人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传播自由的心声。教学过程(一)认真感受全诗的情感,并进行标注。三、听读全文,感悟诗情明确:1. 向大海(”自由的元素“)告别 海之恋2. 与大海有关的一些回忆和联想 海之思3. 发誓在“寂静的荒原”(诗人的流放地),绝不忘记大海 海之誓(二)思考整首诗歌构造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教学过程三、听读全文,感悟诗情明确:(三)两次告别情感是否一致?不一致,第一次告别是恋恋不舍,对大海的依恋、眷恋,第二次告别是一种坚定,对大海热爱的坚定,对自由的坚定,对理想追求的坚定。四、分组研讨,研习诗意教学过程任务一:六人为一组,自由讨论三分钟。分析“大海”“石岸”的象征意义,由大海联想到“拿破仑”“天才”两位人物又蕴藏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可以从事物的特点或背景入手)明确:1.大海——宁静时,是友人的絮语;汹涌时,是对命运的不屈——自由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背景拓展:《致大海》是普希金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在写作这首诗之前四年,普希金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讽刺诗中抨击沙皇统治,被流放到俄国南部,辗转于基希讷乌和敖德萨等地。他在流放期间继续创作了大量富于斗争精神的诗歌,并与当地许多密谋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者密切来往。1824年夏,沙俄政府又以“亵渎神圣”和“行为不端”的罪名下令将普希金押送到位于俄国北部、他父亲名下的一个小庄园“闭门思过”。在离开敖德萨时,普希金写下了《致大海》。教学过程2.石岸——凝固的、令人厌烦的——象征黑暗的现实,是拘禁诗人的无边囚牢,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相关链接补充:拿破仑·波拿巴(1804-1815),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后来他又恢复了君主政体,自己当上了皇帝,成为压制自由民主、扼杀革命力量的暴君。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教学过程3.拿破仑——光荣的坟墓、伟大的回忆,苦恼里长眠——虽有惋惜,但更多的是嘲讽和谴责——对暴力统治者的强烈憎恨和抗议相关链接补充:天才指拜伦。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创作的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自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的诗中写道:“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召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鞠躬尽瘁,为自由而献身。教学过程4.天才(拜伦)——使自由悲泣、心灵的主宰、为大海而歌唱,同大海般倔强——为他的逝去而悲痛、崇敬、歌颂、对人类解放的热烈追求五、主题理解:齐读最后两节学习任务二: 总结诗人笔下大海的象征意义,诗人借大海寄托了怎样的情怀?1.诗人笔下的大海,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大海,它自由奔放、浩渺无际,黄昏时分无比幽静,脾气发作时席卷一切,它具有自然界中海洋的物质形态和各种特性,在诗中也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种种感受。但诗人笔下的大海,又是被人格化了的大海,被诗人赋予了种种情感和精神,它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和对话者,它具有了强烈的象征色彩,它象征着一种自由、力量的意志,象征着一种永远不屈于任何奴役的生命存在。2.对自由的渴望;对人类解放的热烈追求;对暴力统治的强烈憎恨和抗议明确:教学过程五、主题理解:齐读最后两节教学过程明确:特征:大海是“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倔强”的,同时也是“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的,它壮阔雄浑,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它具有无穷的力量和魅力,它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象征意义: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提示了这种象征意义。大海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这正体现了大海的自由精神。五、主题理解:齐读最后两节教学过程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 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作者借大海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五、主题理解:齐读最后两节教学过程诗人在诗中以“你”称呼大海,这种写法有何作用?明确: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当堂练习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大海》第1节和第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连。B.“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珍爱的愿望”指普希金曾想秘密逃到海外去。C.诗人在诗中对大海直抒胸臆,对大海倾诉衷肠,激情澎湃,使全诗呈现高昂的欢快的基调。D.从诗的开头可以看出,诗人在面向大海告别的时候,内心的万千思绪也同大海一样翻腾奔涌。C解析:选C 有激情澎湃,也蕴含深沉的苦闷,全诗具有哀歌的忧郁美。当堂练习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絮语”。B.大海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大海又向诗人发出了“喧声呼唤”,这正是反抗精神的召唤。C.诗中“最后一次了”用的是反复的修辞。“再见吧,自由的元素”用的是呼告手法。“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用的是比拟的修辞。D.大海与诗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的精神,所以第二人称、拟人手法的使用,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连,表现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羡慕。解析:选B 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而非反抗精神的召唤。B自主阅读《树与天空》找出诗歌中带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并通过分析其特点,感知其内在情感。六、课后作业教学过程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