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张养浩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张养浩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张养浩诗歌
阅读下面的元诗,回答问题。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①,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②,满空笙鹤下高寒③。
[注]①唐代李贺《梦云》诗有“遥望齐州九点烟”之句,中国古代有九州之说,故云“九点烟”。②洪崖,传说中的古代仙人。③笙鹤,暗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乘白鹤飞仙二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脚步轻灵,好像得到了风云的托举,传达出迫不及待一览胜景的心情。
B.颔联化用李贺诗意,写出泰山巍峨高耸的气势,体现历史纵深感,引发下文的哲思。
C.尾联运用典故,描绘了一幅远离尘世,在泰山与仙人共游、吟咏新作的缥缈奇幻的画面。
D.全诗虚实结合,表现出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的志趣高洁而且恬淡闲远的内心世界。
2.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望远而致思深”。诗人登泰山后生发出了什么样的“情”与“思”?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最高歌兼喜春水(节选)
张养浩
诗磨的剔透玲珑,酒灌的痴呆懵懂。高车大纛①成何用?一部笙歌断送。金波潋滟浮银瓮,翠袖殷勤捧玉钟。对一缕绿杨烟②,看一弯梨花月③,卧一枕海棠风④。似这般闲受用,再谁想、丞相府帝王宫?
注:①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②绿杨烟:宋代宋祁《玉楼春·春景》诗有“绿杨烟外晓寒轻”句。③梨花月:宋代晏殊《寓意》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句。④海棠风:元代元好问《雪岸鸣鹌》诗有“秋千红索海棠风”句。
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高歌兼喜春水”为曲牌名,它规定了曲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有时还和情感有一定关联。
B.起首两句运用对比。用醉心于诗的“剔透玲珑”和沉醉于酒“痴呆懵懂”形成对照,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取舍。
C.五、六句铺叙了抒情主人公美酒当前、美人在侧的生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饱满酣畅,用语考究华美。
D.七、八、九句作者连用三个“一”字组句,有一种整饬之美,既增加了文字的音乐性,又有助于呈现风物的美好。
4.“对一缕绿杨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田居自和二首(其二)
张养浩
稼穑无非雨露功,农家分喜到诗翁。
劳心漫刻七年楮①,贻戚空成九载弓②。
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
绰然③到处皆佳景,安得毫端句不雄。
【注】①楮:刻楮,指写文章。②弓:修弓,指练武艺。③绰然:美好的样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从“稼穑”起笔,写农民种田基本靠上天恩赐雨露,靠天收成。
B.二句写遇到风调雨顺收成好,百姓眉开眼笑,诗人从中分享到喜悦之情。
C.“七年楮”“九载弓”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多年散漫随性的习文练武经历。
D.诗人认为田居生活的美好景致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笔下自然会有好诗句。
6.本诗虽写“田居”,但少有闲适之意,多有豪迈之气。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普天乐·辞参议还
张养浩
昨日尚书①,今朝参议②。荣华休恋,归去来兮。远是非,绝名利,盖座团茅③松阴内,更稳似新筑沙堤④。有青山戏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
【注】①昨日尚书:作者曾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②今朝参议:写作此曲时,作者刚由监察御史任上辞官,监察御史俗称参议。③团茅:圆形草屋。④沙堤:唐时替新宰相铺筑的沙面大路。
7.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两句从尚书到参议,以“昨日”与“今朝”对举,体现官场风云变幻,隐含对官场的愤懑。
B.次两句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表明辞官回家的决绝态度,这是由官场回归田园的转折。
C.荣华虽好,但作者却说“休恋”,因为作者久居官场,深知官场乃是非之地,应该远离和隔绝。
D.七、八两句写作者回归田园后更喜欢松阴掩映充满诗意的茅屋,觉得比自己新修的沙堤稳固。
8.请结合全曲,赏析最后三句:“有青山戏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各题。
【越调】寨儿令 冬
张养浩
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步出柴荆,遥望郊坰,滚滚势如倾。四围山岩壑都平,道途间无个人行。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巧丹青,怎画绰然亭?
【注】绰然亭,作者别墅云庄中的亭子。
9.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首散曲长调中,“越调”是宫调,“寨儿令”是曲牌,“冬”是题目。其中,宫调是元曲中音乐部分的曲调模式。
B.开篇两句诗人以主观感受起笔,从视觉和触觉两个角度展开。天欲明之时,是一天最寒冷的时候,两句衔接流畅自然。
C.“布出柴荆,遥望郊坰”两句,作者以一“望”字领起,依次见得郊野、四周的山岩、道路、行人,写得层次分明。
D.“爱园林春浩荡”一句,作者身处冬日,却想象出浩荡的春景,期盼寒冷的冬天速速离去,大好春光早日到来。
10.这首散曲旨在咏雪,却不着一雪字,结合全诗,简析诗人是如何写雪的。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煞江南。
【注】①飐:风吹物动的样子。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中“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不同的数词使行文富有变化,生动活泼。
B.作品前两句以“一江烟水”和“两岸人家”总写江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物,一个“接”字写出了两岸房舍的稠密。
C.“晴岚”是指晴天中仿佛有烟雾笼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意为芰荷呈妩媚轻盈的淡粉之色。
D.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上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12.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作简要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嬴,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开篇从骊山的视角切入,以秦始皇兴建的阿房宫被付之一炬的史实奠定了全曲感叹历史兴亡的基调。
B.“当时奢侈今何处”,以设问引发思考,将往昔的奢华与眼前“草萧疏,水萦纡”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寄寓深沉感慨。
C.“至今遗恨迷烟树”中“迷”字既写出烟雾笼罩树木的朦胧之景,也暗含历史遗恨如迷雾般萦绕不散,虚实相生。
D.“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意在强调历史上的争霸战争无论输赢都推动了朝代更替,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4.这首小令与杜牧《阿房宫赋》都从阿房宫写起,以古讽今。但两篇作品借同样的“古”讽了不一样的“今”。请分析这两篇作品所讽喻的内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注】张养浩为官三十余年,而长时间的仕途却令他厌倦,刚逾中年便辞官归隐,此曲是张养浩久历官场之后所做。
15.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点出时令,秋天到了,凄风苦雨,亭台楼阁中也黯然生凉,从而为全词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晚秋氛围。“可怜”二字,兼指草木与人事而言。
B.“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两句是词人怜惜菊花,当过了重阳,从秋入冬时,菊花也凋零了,花残叶败,早已没有了盛开时的风流姿态。
C.“对黄花人自羞”照应题目,面对菊花,诗人羞惭难当,感叹人不如花。诗人宦海沉浮,最后落得辞官归隐而自怜自叹,曲风慷慨悲壮。
D.“问花不语”引自欧阳修词《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化用前人词句而自出新意,曲辞浅近通俗而意蕴深远。此曲在艺术上的成就可见一斑。
16.朱熹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请结合这首曲子分析它的“曲折”之处。
答案
1.D 2.(1)情:表达登山的快意。“快意生平”表达登山赏景带来的愉悦,登山揽胜后、悟道后与仙人“同游”而生的畅快。(2)思:诗人登山居高临下,眼界开阔,感觉到以前犹如井底之蛙见识狭窄,以后即便住进局促之地,也觉宽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恬淡闲远的内心世界”错误,《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人政治上遭遇挫折后抒发内心郁积的怨愤之作,诗中蔑视权贵,批判现实,内心激荡不平,不是“恬淡闲远”。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首联“快意生平有此观”,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快意”二字显示出诗人登上泰山的喜悦之情;
中间两联,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是具体写登山泰山之巅后看到的壮丽景色,也流露出兴奋喜悦之情;
尾联“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笑”字是直接传情达意的字,诗人颈联悟道后与仙人“同游”而生畅快之意,不由诗兴大发,豪情满怀。
思。颈联“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写的是登上泰山之后被壮阔的景色震撼,才知道以前自己居住之地的狭窄,知识的浅薄,好似井底之蛙,说经此之后,就算住鸟巢也会觉得海阔天空,这是诗人的感悟思考。
3.B 4.①面对一缕杨柳轻烟,眼看一弯梨花明月,头卧一枕海棠清风。皎洁明亮的月光之下,微风夹杂着海棠香气拂面而过。②“绿杨烟”“梨花月”“海棠风”运用排比和化用的手法,句式整饬,语言典雅,将作者的生活环境渲染得十分雅致。③作者将自己隐逸的生活描写得乐趣备至,令人心驰神往。面对极为寻常的田园生活,在摆脱了俗世羁绊、无牵无挂的作者心中,这一切十分惬意。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运用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取舍”错。“诗磨的剔透玲珑,酒灌的痴呆懵懂”,起首的这两句领起全篇,是对作者生活状态的总体概括:精心作诗,纵情饮酒。没有“对比手法”,也没有“态度取舍”。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诗句所写的内容。这几句意思是:“面对一缕杨柳轻烟,眼看一弯梨花明月,头卧一枕海棠清风。”
接着结合所写对象以及所用手法鉴赏句子效果。月光皎洁明亮,微风夹杂着海棠香气拂面而过,诗句写了优美清丽的自然风光。“绿杨烟”“梨花月”“海棠风”句式上是排比,句式整饬,读来朗朗上口;内容上化用古诗句,语言典雅别致,将作者的生活环境渲染得十分雅致。
本来极为寻常的田园生活,在摆脱了俗世羁绊、无牵无挂的作者心中,却生发出了无限奇思妙想,产生了十分惬意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5.C 6.①诗人关注农民稼穑的辛劳和喜乐,抒发了才学不得施展的苦闷,少有清闲、安适之意;
②写山野之景,意境阔大,山随地远,风扫云空,气势非凡,多有豪迈之气。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散漫随性”错误。“漫刻七年楮”,诗人通过“楮”,委婉地抒写了很多才子得不到重用的困惑。“空成九载弓”,表达出自己卧薪尝胆多年,却经常被猜疑和排挤的忧虑。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从首联“稼穑无非雨露功,农家分喜到诗翁”可知,诗人关注农民稼穑的辛劳和喜乐,赞美农家的辛苦耕作,作者自称诗翁,他深知稼穑艰难,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百姓收成好,眉开眼笑,诗人从中分享到这种喜悦之情。从颔联“劳心漫刻七年楮,贻戚空成九载弓”可知,诗人苦心经营了多年的文学,还有只留下了悲戚的习武,都只是徒劳无功。可见,诗人分享到了百姓的喜悦,却少有清闲、安适之意,更多地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
颈联“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描写山野之景,想象丰富,意境阔大,展现了他的隐居环境。诗人眼前的群山苍翠,展开一个个屏风,随着蜿蜒的地势而延伸;山风挥动着巨大的笤帚,清扫着云天。诗人喜欢美好的大自然,也热情地赞美青山碧水,细腻地描画出山随地远,风扫云空的大好河山,气势非凡,多有豪迈之气。
7.D 8.①把“青山”与“酒”,“白云”与“睡”,“明月”与“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中间分别着一“戏”“伴”“催”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体现青山、白云、明月的多情与善解人意,富有别样的情趣和独特韵味。②运用“青山”“白云”“明月”这些美好的意象,描绘出辞官还乡后田园生活环境之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表现自己辞官后神仙一般的生活。③借“酒”“睡”“诗”写自己辞官后饮酒、睡眠、作诗的闲适生活,表现自己辞官后生活的安闲与洒脱,充满高雅的情趣。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比自己新修的沙堤稳固”错误,沙堤,唐时替新宰相铺筑的沙面大路,代指仕途官场。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从修辞手法看,“有青山戏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戏”“伴”“催”,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青山、白云、明月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情趣。
从意象选择看,“青山”“白云”“明月”代表了田园自然美好的景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选用这些意象,意在表达自己辞官归隐后对自然风光的喜爱,“青山戏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就是对田园生活最好的注解。
从创设意境看,“青山戏酒,白云伴睡,明月催诗”,自己辞官后饮酒、睡眠、作诗的悠闲生活,创造了闲适、恬淡的意境,意境优美,情趣高雅,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田园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9.B 10.(1)运用白描手法,通篇未用一个描写雪形似的字眼和比喻雪外形或动态的词汇,纯用白描写雪。
(2)视听结合,先从室内听觉上写雪之声,次从室外视觉上写雪之势。
(3)角度变化,层次分明,从高到低、从远到近,把郊外之雪描摹得令人陶醉。
(4)使用烘托手法,写雪之势用“滚滚势如倾”,写雪之美用“春浩荡”,写雪之洁用“气澄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这首散曲长调”错误,这是一首小令,不是长调。
C.“依次见得郊野、四周的山岩、道路、行人”错误,根据“道途间无个人行”,可知没有见到行人。
D.“期盼寒冷的冬天速速离去,大好春光早日到来”错误,“爱园林春浩荡”一句,是作者看到雪景,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似乎浩荡的春风为园林吹开了满园的琼枝玉卉,使人顿生春风扑面、春色无边之感。表达了诗人对景赏雪的无限赞美和喜悦之情。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曲没用与雪相关的如“皓、白、洁、素”等形容颜色的词;也没有使用与雪有外部形似的比喻词汇,如“玉、月、梨、梅、练、银、盐、絮”等词;也没有使用与雪的动态相似的比喻词汇,如 “舞、鹅、鹤、鹭、蝶、飞”等词,纯用白描手法。
“打书窗只闻风有声。步出柴荆,遥望郊坰,滚滚势如倾”,先从室内听觉上写雪之声,次从室外视觉上写雪之势。
“滚滚势如倾”,是空中之景;“四围山岩壑都平”,是地面之景;“道途间无个人行”,是远景,也可理解为近景。从岩壑、人踪不同角度写雪之厚、之阔,也写出雪野的空,再从园林上写雪之美之洁。
写雪之势用“滚滚势如倾”,写雪之美用“春浩荡”,写雪之洁用“气澄清”,也均是从整体上铺叙烘托,避免着实。
11.C 12.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到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了,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
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C项,“‘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意为芰荷呈妩媚轻盈的淡粉之色”错。这里的“淡”不是修饰“芰荷”的,而是修饰“秋光”的,指的是秋味恬淡。
故选C。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描写的手法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元曲作简要鉴赏。
这首小令在艺术的处理上,能够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从大处、远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近处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首句画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了江南地区人口稠密和繁华富庶的特点。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水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仿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这两句都是近景。“卷香风十里珠帘”也是近景,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则是远近结合,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了。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此外,这首小令在动静的处理上也颇见功力。远处晴日照江,流水生烟,山岚耸翠,都是静态的画面,也属于大背景;而人家画檐掩映,近处芰荷轻盈,则是静态特写,一远一近,层次分明,江南景色之秀丽,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皆在其中。接着再点缀以沙鸥飞舞、画船渐至,酒旗飘展,在静态画面上加上动态的事物,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13.D 14.
①《山坡羊·骊山怀古》由阿房宫的“奢侈今何处”反思历史的兴衰无常,表达了对历代王朝更迭、繁华易逝的感慨。带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沧桑和劝诫的意味。
②《阿房宫赋》借秦建阿房宫奢靡亡国的历史,警示晚唐统治者吸取教训,戒奢恤民,避免重蹈覆辙。具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批判色彩。
【导语】《山坡羊 骊山怀古》以骊山、阿房宫起兴,今昔对比中见兴亡。“草萧疏,水萦纡”绘荒凉,“迷烟树”藏遗恨。末句以“赢输皆土”收束,于历史虚无中显对争霸的淡然,简笔藏千钧,苍凉见哲思。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意在强调历史上的争霸战争无论输赢都推动了朝代更替,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错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一句,并非强调战争推动朝代更替的进步意义,而是通过“赢”与“输”最终都化为尘土的结局,抒发对历史兴衰无常的感慨——无论帝王霸业如何辉煌、争霸结果如何,最终都逃不过归于虚无的命运,暗含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历史沧桑的怅惘。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山坡羊·骊山怀古》中张养浩由阿房宫的“奢侈今何处”拓展到“列国周齐秦汉楚”的兴亡。通过“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的结论,将历史上所有争霸、兴亡都归于“成者为王败者寇”的虚无结局。其核心是超越具体朝代的兴衰,感慨历史循环往复的无常,暗含对追逐霸业、沉迷名利的否定,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看透历史沧桑后的旷达与悲凉,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
②《阿房宫赋》中杜牧借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极力铺陈秦始皇的奢靡无度,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并将其与秦王朝的速亡直接关联,明确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其核心是警示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反对穷奢极欲,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君民关系,避免因暴政和奢靡重蹈秦朝覆辙,具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批判色彩。
因此,《阿房宫赋》的讽喻聚焦于“暴政亡国”的具体历史教训,针对性更强;《山坡羊 骊山怀古》则上升到对历史整体规律的感慨,更具普遍性的哲思。
15.C 16.①重阳节后,诗人看到菊花凋零,便心生“怜花”之情,此为一折(层),人惜花。
②由怜惜菊花“减尽风流”,转而自怜“比黄花瘦”,此为二折(层),“自羞”“自怜”。
③结处“问花不语,花替人愁”,进而感叹人的命运不如花的命运,更见诗人内心的沉痛,此为三折(层),人不如花。
【导语】张养浩的《殿前欢·对菊自叹》通过描写秋雨、黄花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孤寂与自怜。全曲情感深沉,语言浅近通俗却意蕴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仕途厌倦后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怀。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曲词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曲风慷慨悲壮”的概括不准确,应为“沉郁悲凉”。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描绘了秋天凄凉的景象,营造了忧郁的氛围。“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忧郁的情感,表达了对菊花凋零的惋惜之情。写到重阳之后,菊花凋零,曾经鲜艳夺目的花朵已落去大半。诗人看到菊花凋零,便心生“怜花”之情,此为一折(层),人惜花。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从菊花转到人自身,表达了诗人的自愧不如菊花的心情;再次对比菊花和人,突出了人的憔悴与菊花的坚韧。意识到人比黄花还要消瘦憔悴时,又由“怜花”转到“自怜”,此为二折(层)。
结处“问花不语,花替人愁”最终表达了花与人之间的默契与共鸣,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层次。感叹人的命运不如花的命运,更见诗人内心的沉痛,顿使曲子中的愁情变得更加浓郁。此为三折(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