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陈亮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送文子转漕江东二首(其一)陈亮①九重②寤寐忆忠诚,故向长沙起贾生。魏阙丝纶③新借宠,秦淮草木旧知名,已闻塞下销锋镝,正自胸中有甲兵。万幕从兹无减灶,笑看卧鼓旧边城。【注】①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曾极论时事,反对议和,力主抗金。②九重:朝廷,帝王。③丝纶:用以称帝王的诏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贾生的典故,表达对友人被重新起用的欣慰和对其未来的期许。B.颔联写友人这一次被朝廷征召去担任新职,而过去就有非常不错的名声。C.边区战火已止的消息让人欣慰,这一切都和友人担任负责漕运工作分不开。D.全诗运用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表现手法,赞扬友人,让友人倍感温暖。2.诗评家认为本诗尾联一扫送别的悲伤,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水龙吟·春恨陈亮闹花深处楼台,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注】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注】罗绶分香:临别以香罗带贻赠留念。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用“闹”字烘托花的精神情态,同时总揽春的景象,与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相比,毫不逊色。B.春归大地带来的春景、春色是如此的多样美好,本可引人入胜,可游人未曾赏玩这芳菲世界,只能付与啼莺语燕。C.词人因孤寂而无心赏春,他登高怀远,向南楼问一声归雁。昔年赏心乐事已风消云散,离别带给人数不清的幽怨。D.本词以摹景发端,又以写景收束,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相同,使全词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上下阕有岭断云连之妙。4.刘熙载的《艺概》评价这首《水龙吟》“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大呼渡河之意”,请结合词的下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一丛花·溪堂玩月作①陈亮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桹②?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③潇湘④。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注】①此词作于淳熙九年(1182)之后,挚友辛弃疾被劾落职,半壁江山落于金人之手,词人的抗金方略未被采纳,反遭陷害。②鸣桹:拟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发出的声音。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④潇湘:湘水之神。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玩赏风景,以“玩月”为主线,描写有序、布局有致。多角度描绘月下水乡的迷人景色,流露出词人对水乡的热爱之情。B.上片先总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之雄伟,境界宏大;再局部着墨实写渔船鸣桹中乌鹊“倦栖”,鱼龙“惊起”的画面。下片抒写凭栏“玩月”的感受。C.“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为上片写景提供广阔背景。“芦花”突出江乡特点,“千顷”极言辽阔无垠;“水微茫”又给壮丽的画面添上朦胧之感。D.结尾三句景象突变,情调悲凉,抒发了感时伤景之情,寄托了国家兴亡之感,使全词意韵和格调一变,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6.刘熙载《艺概,卷四》说:“同甫(陈亮)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此词亦显豪放之风,请结合下片从情景角度作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梅 花陈 亮①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②,东君正主张③。【注】①陈亮,南宋人,胸怀大志,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为抗金奔走呼号,反对议和。②三弄:笛曲有《梅花落》,又称《梅花三落》《落梅花》。③东君:司春之神。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出梅花的形态:疏枝横玉,写已开的梅花;小萼缀珠,写未开的梅萼。B.“横”写出梅枝之情态,“玉”写出梅花之晶莹剔透,“瘦”写出梅花之清姿。C.梅花转瞬即谢,自怨花期苦短,诗人也以“玉笛休三弄”寄寓自己惜花之意。D.陆游《卜算子·咏梅》着重抒情,以情韵胜;这首诗则情中寓理,情理交融。8.这首咏梅诗以梅喻人,写出了诗人的气质和性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丛花 溪堂玩月作陈亮冰轮斜辗镋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呜榔 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9.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三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B.“何处鸣榔”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D.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10.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陈亮横玉叫清宵,帘外月侵残烛。人在画楼高处,倚阑干几曲。穿云裂石韵悠扬,风细断还续。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注】(1)横玉:笛子的代称。(2)小梅:古代笛子曲中有《梅花落》《大梅花》《小梅花》等。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上片重点描写对象为听笛、吹笛之人。上片四句,除第一句“横玉叫清宵”直接写笛声外,其余三句都与写人相关。B.“帘外月侵残烛”,表面是写景,实从侧面描写清夜未眠的听笛之人C.“人在画楼高处”两句,乃直接描写画楼高处的听笛之人凝神细听的样子。D.下片描写音乐形象,自然让人联想到了《琵琶行》《李凭箜篌引》。12.这首词的下片,描写音乐的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点绛唇·咏梅月陈亮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chán)云僽(zhòu)倦,格调还依旧。【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②僝:折磨。倦:指屡次。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用寥寥数笔点染出梅花的幽姿清韵、暗香芳魂,描绘出月亮的清辉,创造了一个清幽美好的境界。B.“一夜相思”极言相思之浓,突出词人对友人的挂念。“相思”是此词意脉,相思不得,故梦;梦不得,故千里寻人,遥致情怀。C.“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咏月与梅。上句写月色皎洁,照得窗前如同白昼;下句将月、梅、情三者紧密结合,情景交融。D.“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两句蕴含丰富,“清”在这里指梅花的清香;“千里人长久”暗写词人对远方友人的祝愿和相思。E.“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借眼前之景,以物喻人,通过写梅月虽屡遭折磨,却始终未改其高洁品质,抒发了词人信念坚定、不改初衷的情怀。14.“水边清浅横枝瘦”中的“瘦”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怀王道甫①陈亮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②。[注]①王道甫是陈亮青少年时代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登第后、王道甫长期屈居微职,性情志趣有了变化。②作计周:周全的考虑安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意指光阴荏苒,转眼头白,除了怀念昔日的同游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想法了。B.“心肝吐尽无余事”两句说自己多年来屡次上书,尽吐心事、无论是否被采纳,都已尽心了。C.“口腹安然岂远谋”表面是自述胸臆、说自己志向高远,实则对老友汲汲利禄之不满。D.“天涯梦断有书不”表现对朋友充满挂念,询问书信以表达对王道甫的深切思念和期待。16.“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这两句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①尾联想象戍边部队自此无缺粮少的之虑,军容壮盛,大可进取中原,从而笑对象征停战议和的图鼓;②表达了对漕运使文子建功立业的真诚期待,令人鼓舞;③抒发了对一洗议和耻辱的渴望,令人振奋;④尾联充满了对友人文子的诚挚赞扬,积极昂扬,而无悲伤之情。【导语】这首送别诗以贾谊典故开篇,既赞友人忠诚,又暗含对其政治才能的期许。中二联虚实相生:颔联“魏阙丝纶”与“秦淮草木”形成朝野呼应,颈联“销锋镝”与“有甲兵”构成战和对比。尾联“万幕减灶”“卧鼓边城”的胜利图景,突破传统离愁,展现南宋主战派特有的豪迈气概,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这一切都和友人担任负责漕运工作分不开”错,此时文子尚未赴任漕运使(诗为送别之作)。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想象戍边部队的积极变化,展现进取气象:“万幕”代指边境军营,“减灶”典出战国孙膑诱敌之计(通过减少军灶制造兵力衰减的假象),此处反用其意,指文子担任漕运使后,粮草供应充足,军队无需再以“减灶”示弱,而是军容壮盛、实力充沛,暗含对北伐进取的期待。②对文子建功立业的期待,传递鼓舞力量:诗人以“无减灶”直接肯定文子漕运工作的价值 ——其后勤支持可使军队战力倍增,进而有望收复失地。“笑看卧鼓”中,“卧鼓”本指停战息兵(鼓为战时指挥工具),这里借指宋廷此前屈辱的议和状态;“笑看”则以乐观姿态表达对文子助力打破现状、建功立业的信心。③对洗雪议和耻辱的渴望,彰显振奋精神:结合注释可知,陈亮力主抗金、反对议和,而 “卧鼓旧边城”暗指边境因议和而长期沉寂、士气低迷的现实。“笑看”二字蕴含强烈的情感张力:既是对以往妥协政策的蔑视,也是对未来主动出击、一雪前耻的渴望。④对友人文子的赞扬,基调积极昂扬:全诗虽未直接描写文子的才能,但通过“九重寤寐忆忠诚”(朝廷器重其忠诚)、“胸中有甲兵”(谋略出众)等句,已暗含对其能力的认可。尾联以“无减灶”“笑看卧鼓”进一步凸显其漕运工作对军事的关键作用。这种对友人价值的高度肯定,既表达了真挚的赞许,又传递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全诗情感积极昂扬。3.D 4.此词看起来是一首伤春之作,实际抒发的是爱国之情。转向南楼,听归雁凄切,体现出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回忆昔年赏心乐事此时已烟消云散,难禁粉泪幽怨,亦抒发出作者亡国之痛,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也可),把别恨乡愁国破家亡之痛寄寓在凄清悲凉的景物描写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相同”错误,开头是以乐景衬哀情,给后面的春恨增添气势,进而表达孤独无助的心情;末尾为以景结情,把别恨乡愁国破家亡之痛寄寓在凄清悲凉景物描写中,言有尽而意无穷。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过片两句,因寂寞而凭高念远,向南楼听见一声归雁凄切。从上片看,姹紫嫣红,百花竞放,世界是一片喧闹的,可是这样喧闹的芳菲世界而懒得去游赏,足见主人公的处境是孤立无助的,心情是压抑的。金钗三句,谓昔年赏心乐事,而此时已如风消云散。罗绶三句,谓难忘别时的恋情,难禁别后的粉泪,难遣别久的幽怨。几多幽怨,数不清的牢愁暗恨。正销魂三句,因为一结要突出“又是”之意,用“又是”领下面两句,由于又看到了与昔年离别之时一般的疏烟淡月、子规声断,触发她的愁绪而黯然销魂。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动人们别恨乡愁。陈亮是南宋爱国词人,下片的闺怨是假托的,使用这类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并不鲜见,大率以柔婉的笔调,抒愤激或怨悱的感情。此种愤激之情是作者平素郁积的,而且与反偏安、复故土的抗金思想相表里,芳菲世界都付莺燕,实际的意思则是大好河山尽沦于敌手。为此可知,此词看起来是一首伤春之作,实际抒发的是爱国之情。转向南楼,听归雁凄切,体现出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回忆昔年赏心乐事此时已烟消云散,难禁粉泪幽怨,亦抒发出作者亡国之痛,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也可),把别恨乡愁国破家亡之痛寄寓在凄清悲凉的景物描写中,言有尽而意无穷。5.B 6.①以壮阔月下之景显豪放之风,“千顷”芦花、水“微茫”,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相互辉映,芦花纷纷扬扬,画面幽秀又瑰伟壮丽。②“山河影转”整个空间都在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着,而不仅限于“溪堂”“江乡”,境界更为开阔。③“今古照凄凉”句中“今古”时间上跨越古今,气象宏阔;“今古照凄凉”联想古往今来世事沧桑,折射严酷的现实,声情悲壮。【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B.“再局部着墨实写渔船鸣粮中乌鹊‘倦栖’,鱼龙‘惊起’的画面”错误。词人只是凭栏听闻,而且隔着烟霭迷蒙的江村,不辨渔舟。“倦”“惊”有想象成分,有作者的主观感觉,不是实写,应为想象(虚写)。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诗词的豪放之风,可从意象、意境、情感三个维度赏析。该词下片紧承上片,写芦花飘荡、烟水苍茫之景,“千顷”芦花、水“微茫”,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相互辉映,芦花纷纷扬扬,画而幽秀又瑰伟壮丽。“山河”句和篇首“冰轮斜辗”遥相呼应,显示出时间的推移、景象的变化和词人“溪堂玩月”之久。但既云“山河影转”,境界就更为开阔,整个空间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而不仅仅局限于“溪堂”和“江乡”,它分明织进了词人的想象。“今古”句是全词的结穴所在,也是作者“溪堂玩月”的最后感触所在。从古到今,明月无殊,普照人间。“今古照凄凉”句中“今古”时间上跨越古今,气象宏阔;“今古照凄凉”联想古往今来世事沧桑,折射严酷的现实,声情悲壮,寄寓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感。7.C 8.①敢为人先,品行高洁。梅花先于百花绽放,不与百花争春;而诗人力主抗金,行高于众。②无私奉献,坚韧不拔。梅花不怕被雪深埋,傲雪绽放,为人间带来春的信息;而诗人为抗金奔走呼号,也体现了无私奉献、顽强坚韧的精神。【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形象的能力。C项,“梅花转眼即谢,自怨花期苦短”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人们不要吹奏“梅花三落”了,梅花自有自己的命运,司春之神正为梅花安排呢。梅花本身并没有“自怨花期苦短”之意。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形象特点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以梅喻人写出诗人怎样的气质和性格。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诗歌中物象的特点,然后结合注释将物象特点与人的特点进行连接,把握人的特点。先看诗歌中梅花的特点,如“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意思是“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绽开放了,这使得想要在春天竞吐芳香的种种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这是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如“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是说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了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然后结合注释把握诗人的信息,“胸怀大志,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为抗金奔走呼号,反对议和”,诗人力主抗金,行为高于当时的求和派,这与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相关,展现诗人敢为人先,品行高洁的特点;诗人胸怀大志为抗金奔走,这与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相关,展现诗人的坚忍不拔和无私奉献。9.C 10.①先总写月光照下之景,月光与水色交相辉映的场景;②再写诗人赏月的情态;③最后写作者赏月的感受,从而表达自己颠沛流离、江山易主的悲凉与感慨。【解析】9.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及考点和考向的能力要求,最后要认真的比对选项内容和原文内容的差异。本题中,C项,“山河影转”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没有体现“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诗词最后几句可以理解为:夜风清露广大壮阔,山河的空间随着月影推移的时间而变化。明月普照下,想到古往今来世事沧桑,联想到南北分疆,江山易主,心境感到无比悲怆凄凉。故选C。10.本题考查的是围绕标题中的诗词意象,理解和把握全词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注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和理解诗句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要最后扣住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本题题干要求是: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注意扣住词中如何写“月”,来做具体的分析和概括。根据对全词内容的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去答题:词人以“玩月”为主线,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月下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上片写秋江月色,首二句写月光斜射江面,泛出一片寒光,给人以凄清之感;接着写自己陶醉于这如画般的迷人的月色中,勾勒出一幅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下片紧承上片,写芦花飘荡,烟水苍茫之景,进一步抒写凭栏“玩月”的感受,结尾笔调陡转,景象实变,情调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感。11.C 12.①“落小梅”既指曲调,亦指梅花因笛声所激而花粉飘落,具有艺术夸张效果。②“穿云裂石韵悠扬”,用夸张手法写笛声激越昂扬;③“风细断还续”用比喻手法,化抽象的笛声为具体的细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音乐悠扬轻柔之美;④“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想像笛声惊落了梅蕊香粉,在绿苔上留下了点点痕迹。【解析】1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C项,曲解文意,直接描写“画楼高处的听笛之人”凝神细听的样子错误。从诗文内容看,描写的应该是“吹笛人”。故选C。12.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再结合内容层次的安排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分运用了何种手法,从表达内容、抒发情感等方面看表达效果。题干要求鉴赏词的下片描写音乐的手法的妙处,对“穿云裂石韵悠扬,风细断还续。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穿云裂石韵悠扬”,“韵悠扬”写出笛声的悠扬,“穿云裂石”是突出笛声的高亢激越,用的是夸张手法。“风细断还续”,“断还续”,写的是笛声的悠扬轻柔,该句用的是比喻修辞,把笛声比作细风,化抽象的感受为具体的形象。“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这句话也是写笛声,“惊落”,是写笛声惊落梅蕊香粉,“点”是写笛声在绿苔上留下的点点痕迹,用的是想像的手法,给人生动的画面感。另外,结合注释看,“小梅”:古代笛子曲中有《梅花落》《大梅花》《小梅花》等。“落小梅”既指曲调,亦指梅花因笛声所激而花粉飘落,具有艺术夸张效果。13.DE 14.①“瘦”,清瘦,瘦劲。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梅花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梅枝遒劲有力的姿态。③突出梅花傲然挺立的清标风神,从而抒写出词人坚持正义不怕打击不屈不挠的人格。【解析】1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本项中对“清”字赏析不完全,本句中“清”不仅指梅花的清香,也指月光的清辉。与下句“千里人长久”相应和。E项,“‘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借眼前之景,以物喻人”中“眼前之景”说法错误,此句不是“眼前景色”。故选DE。14.试题分析:题干是“‘水边清浅横枝瘦’中的‘瘦’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水边清浅横枝瘦”,用“瘦”来写“横枝”,明显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时要能表述出“瘦”给“横枝”带来的独特效果。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在赏析炼字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形容词,二要关注修饰语 ,三要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词类活用,巧用修辞格的词语等)。答题时,首先解释该字(词)的含义,并指出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赏析,诗人在该句中运用该字(词)写了什么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词)表达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15.A 16.①表面上是词人在自嘲自己近来眼光短浅,竟然羡慕起王道甫虽官位卑微却能周全地为自己谋划。②但实际上,这是词入的反语,意在批评王道甫自登第后,志趣大变与普日豪情壮志相去其远。③表现词人对王道甫只顾个人温饱而不再顾及国家大事的变化感到失望和惋惜。【导语】陈亮的《鹧鸪天·怀王道甫》以怀旧为主题,表达对昔日好友王道甫的思念与失望。首两句慨叹人生无常,接着抒发多年心血付诸东流的无奈。结尾抒发对故人仕途变化的感慨,体现对友情的追忆和人生态度的对比。全词情感深沉,言辞直率。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再也没有其他想法了”过于绝对。“头颅如许尚何求 ”指光阴荏苒,青春易逝,转眼头白,二人昔日志同道合,此时仍应采取同样的态度,坚持到底,不该易志变节,随俗浮沉。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浅层含义,也就是翻译诗句大意:大约近来我目光短浅了,也羡慕起你官位卑微,却善于为自己谋划了。其次,对照全诗深入理解,这其实是借己责人。可结合颔联 “口腹安然岂远谋”对照着来解读尾句,这是作者剖析自己心情,写多年来,屡次上书,披肝沥胆,不以追求衣食温饱为意,更不必为此而长计远谋,这样以此结尾句的意思便了然于胸了,绝不是羡慕友人的生活,而是用来反衬这位老友对利禄的追求——“微官作计周”。由注释①可知,当年两人志同道合,因而成了好友,而现在,王道甫却只知为自己谋划,“羡尔微官作计周”,与其说是羡慕朋友有官可做,沽名钓誉,毋宁说是暗讽朋友为口腹之欲和自身温饱而丧失曾经的志向和操守,批评王道甫自登第后,志趣大变与普日豪情壮志相去其远。对照“浅”字理解,诗人表面说“羡慕”,内里却是对王道甫只顾个人温饱而不再顾及国家大事的深深的失望和莫名的遗憾、惋惜,甚至是责问与戏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