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清)黄遵宪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赠梁任父同年清·黄遵宪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梁任父即指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父”是诗人对他的尊称。旧时科举制度中,同一榜考中的人叫同年。B.作者饱含深情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此大好河山却被列强瓜分殆尽,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暗含痛恨之意。C.作者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国家,不禁仰天长问:什么人才能担当起救国于危难之中的重任?D.本诗语言绚丽飘逸,字字含情,句句蕴泪。作者那一腔忧国报国之情,跃然纸上,其殷殷之心,皇天可鉴,令人感动。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香港回归6周年纪念活动时发表演讲,曾化用了本诗的诗句激励香港同胞:“以杜鹃啼血之情去热爱我们的香港,我们的祖国,以精卫填海之心去建设香港,建设祖国。”请简要赏析温总理化用的诗句在诗中的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夜起黄遵宪①(清)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注)①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D.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寒夜独坐卧虹榭【注】黄遵宪今时何时我非我,中夜起坐心旁皇。风声水声乌乌武,日出月出团团黄。层阴压屋天四盖,寒云入户山两当。回头下视九州窄,高飞黄鹄今何方?【注】卧虹榭:位于人境庐内。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党人或被害或流亡海外。黄遵宪受到株连被清廷革职,回家乡梅州定居,蛰居人境庐。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内心活动发端,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寒夜独坐,心神不宁,彷徨无定的情状。B.颔联运用叠词,“乌乌”拟声,“团团” 摹状,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深夜的所见所闻。C.阴云“压屋”、寒云“人户”写出了环境的寒冷和压抑,这也是诗人心情外化的表现。D.诗歌以问黄鹄所在收尾,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具有韵味深长的效果。5.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感到彷徨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清]黄遵宪人境庐①之邻,有屋数间,余购取其地,葺而新之。有楼岿然独立,无壁。南武山人②为书一联曰: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因足成一诗:半世浮槎梦里过,归来随地觅行窝。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③。偶引雏孙问初月,且容时辈量汪波。湾湾几曲青溪水,可有人寻到钓蓑?〔注〕①人境庐: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坐落在广东梅州东郊周溪畔。②南武山人:丘逢甲,黄遵宪友人,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③壁受呵:屈原被放逐,彷徨山泽之间,见到先王的宗庙,他感慨万千,于是书壁呵斥,质问苍天。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半生漂泊,好比漂浮的木筏,归来时寻得安乐窝,内心非常欣喜。B.颔联的“舟”即无壁楼,时局艰难,仿佛大陆沉陷,诗人想借此暂避。C.屈原被放逐,因内心的苦闷而书壁呵斥,诗人有同样愤懑却无壁呵斥。D.偶尔携着儿孙辈观看初月,期望时辈能拥有宽广的气度丈量当下时代。7.请结合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为这首诗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8.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七月十五夜著甚,看月达晓①[清]黄遵宪空庭树静悄无鸦,太白光芒北斗斜。破碎山河犹照影,广寒宫阙定谁家?光残银烛谈偷药,热逼金瓯②看剖瓜。满酌清尊聊一醉,漫愁秋尽落黄花③。[注]①此诗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这一年慈禧太后先是利用义和团,随即大肆镇压,以讨好八国联军,帝国主义列强趁机实现瓜分中国的梦想。②金瓯:金瓯指金制的小盆。比喻疆土的完整、国家的巩固。③“黄花”暗用北齐后主穆皇后之典。《隋书·五行志》:“武平末,童谣曰:“‘黄花势欲落,清樽但满酌。’时穆后母子淫僻,干预朝政,时人悲之。穆后小字黄花,寻逢齐亡,‘欲落’之应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七月十五看月到天明,既有“夜暑甚”的表层原因,也有深层原因。B.“太白”即金星,“北斗”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这一句呼应了标题。C.“破碎”句意谓现在月中还剩有一些破碎山河的影子。“广寒宫阙”指月宫,神话传说为嫦娥所居。D.“偷药”是指嫦娥偷吃不死之药的神话传说。“剖瓜”是说一家人围坐,边赏月,边分瓜食的团圆美满的场景。(2)“空庭树静悄无鸦,太白光芒北斗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到 家【注】黄遵宪处处风波到日迟,病身憔悴尚能支。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大海走鳗寻有迹,老翁失马卜难知。援琴欲鼓《拘幽操》,月在中天天四垂。【注】诗人参加戊戌政变失败后,抱病滞留上海,清兵围困住处,后被“放归”。这是诗人1898年底被“放归”到家后的作品。9.诗歌的第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具体分析。答案1.D 2.(1)温总理化用的诗句是“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这两句诗都运用了典故来表达感情。(2)“杜鹃”一句中作者自比杜鹃,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3)“精卫”句中作者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4)作者既在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也是在勉励同年考中科举的梁启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D.“本诗语言绚丽飘逸”错误,表现了作者为国献身,变法图存的坚强决心和对梁启超的热切希望,用典贴切自然,激昂豪迈。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温总理化用的诗句是“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意思是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像精卫填海一般的奋斗。“杜鹃再拜忧天泪”中借用了望帝啼鹃的典故,望帝劝说丛帝回头无望,身化杜鹃,在城里苦苦哀叫,直到啼血而死。作者以杜鹃自比,以“泪”表伤心之情,表示自己愿意像杜鹃一样哀叫,呼唤栋梁之材来共同为国家出力,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深担忧。“精卫无穷填海心”中借用了精卫填海的典故,古代皇帝炎帝的女儿溺死在东海里,化为精卫鸟,经常衔石投入东海,要想把大海填平。“无穷”表明作者希望自己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意志坚定,决不放弃。结合诗题“赠梁任父同年”可知,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既意在表达作者自己的拳拳爱国心,同时也是在勉励同年考中科举的梁启超。3.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错误。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并非“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故选A。4.B 5.(1)诗人为自身的处境而彷徨。今时是何时,我非往日之我,诗人对自身被贬谪的处境及前途感到彷徨不安。(2)为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压抑和黑暗而彷徨。凛冽的风声、黯淡无光的日月,密布的阴云和寒云暗喻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环境的险恶。(3)为人才被迫害、辗转流离而彷徨。高飞的黄鹄不知该飞往何方,暗指人才的流失。(4)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彷徨,诗人对国家的动荡不安和人才的流失感到担忧。【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深夜的所见”错,日出月出为诗人联想之景,并非深夜所见。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诗人为自身的处境而彷徨。“今时何时我非我,中夜起坐心旁皇”今时是何时,我非往日之我,诗人寒夜独坐,心神不宁,彷徨无定,写出诗人对自身被贬谪的处境及前途感到彷徨不安。(2)为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压抑和黑暗而彷徨。“风声水声乌乌武”“日出月出团团黄”这里写风声雨声入耳、日月昏暗无光,都是作者联想之景;“层阴压屋天四盖”“寒云入户山两当”,阴云“压屋”、寒云“人户”写出了环境的寒冷和压抑。诗人选取凛冽的风声、黯淡无光的日月,密布的阴云和寒云暗喻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环境的险恶。(3)为人才被迫害、辗转流离而彷徨。“回头下视九州窄,高飞黄鹄今何方?”九州本为广阔之地,却无处容身,高飞的黄鹄不知该飞往何方,以“黄鹄”比喻人才,暗指人才的流失。(4)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彷徨。联系前文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环境险恶,人才被迫害、辗转流离,诗人对国家的动荡不安和人才的流失感到担忧。6.A 7.标题:无壁述怀。全诗为诗人在无壁之楼前感时伤世之语。诗人因半生漂泊无法扭转艰难的时局而愤懑不已,但同时仍能够劝导“时辈”去闯荡时局,不要置身事外、苟且偷安,情感愤懑但不消沉。【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安乐窝,内心非常欣喜”错,“归来随地觅行窝”,是说诗人半生漂泊,回来后随便找了个地方安了个家,表达的是苦中作乐的无奈,并非“内心非常欣喜”。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缘由,其中“人境庐之邻,有屋数间,余购取其地,葺而新之。有楼岿然独立,无壁”写自己所居之处的简陋,特点是“无壁”;友人所写对联也提到了“无壁”,“陆沉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诗歌首联交代了半生漂泊,归来后“随地觅行窝”,照应了诗前小序;颔联直接用了友人的对联,其中“陆沉”比喻国土沦陷于敌手,而以“舟”比喻所居之处,再加上“权住”,写出了国土沦丧和生活无法安定的现实;“天问”运用屈原的典故,暗示内心的苦闷;“翻无壁受呵”则比屈原有更深一层的悲哀,屈原被放逐,彷徨山泽之间,见到先王的宗庙,他感慨万千,于是书壁呵斥,质问苍天,而诗人想要质问苍天却“无壁”可 “呵”,内心的痛苦更加深沉;颈联“偶引雏孙问初月,且容时辈量汪波”写诗人把希望寄托在孙辈身上,借携孙辈望月,期望时辈能拥有宽广的气度丈量当下时代。“量汪波”含有勉励后辈不要畏惧风浪,去闯荡时局,有一番作为的意思。由此可见,这首诗是诗人在无壁之楼前感时伤世之语。诗人因半生漂泊无法扭转艰难的时局而愤懑不已,但同时仍能够劝导“时辈”去闯荡时局,不要置身事外、苟且偷安,情感愤懑但不消沉。由此可拟题为“无壁述怀”。8.(1)D(2)没有风吹过,树静止不动,沉睡于树上的乌鸦也悄无声息,金星明亮,北斗星转向地平线下,描绘了一幅空庭所见空旷死寂的景象。(3)①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②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愤恨。③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苦闷。④对慈禧干政误国的愤恨。⑤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坚定自信和自我宽慰。【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D.选项对“偷药”“剖瓜”的解释错误。结合注释“帝国主义列强趁机实现瓜分中国的梦想”可知诗歌创作背景,所以这里的“偷药”“剖瓜”,借指外国列强对我国领土的巧取与强夺。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空庭树静悄无鸦,太白光芒北斗斜”是说空荡荡庭院中只有树木静立,连乌鸦也静悄无声,天空中太白金星明亮,北斗星移向地平线下。接着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分析画面特点。诗句中由庭院到远天写了“庭”“树”“鸦”“太白”“北斗”等景象,“庭”是“空”的,“树”是“静”的,“鸦”是“悄“的,“太白”是明亮的,“北斗”是“斜”的,由此可知,这是一幅死寂无声空旷冷落的画面。作答的时候可以先描述画面,最后概括画面特点。(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结合“破碎山河犹照影,广寒宫阙定谁家”和注释“帝国主义列强趁机实现瓜分中国的梦想”可知,诗歌写于列强瓜分中国之时,中国山河破碎,“定谁家”流露出对国家前途命运未卜的担忧。结合“光残银烛谈偷药,热逼金瓯看剖瓜”和注释“帝国主义列强趁机实现瓜分中国”“金瓯:金瓯指金制的小盆。比喻疆土的完整、国家的巩固”可知,这里的“偷药”和“剖瓜”是外国列强对我国领土的巧取与强夺,流露出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愤恨。结合“满酌清尊聊一醉”可知,面对国土被瓜分这一现状,诗人只能倒满酒杯姑且一醉,流露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和苦闷。由注释“这一年慈禧太后先是利用义和团,随即大肆镇压,以讨好八国联军”以及最后一句中的典故“‘黄花’暗用北齐后主穆皇后之典”可知,北齐后主穆皇后干预朝政,之后齐亡,诗人在这里使用“黄花”的典故表达对慈禧干政误国的愤恨。由最后一句“秋尽落黄花”可知,诗人说黄花将会落尽,意味着慈禧干政的局面和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情形都将成为过去式,既是对未来发展的自信,也是对自我的宽慰。9.(1)比喻。(2)诗歌的第一句实写诗人乘船离上海南归,途中处处经历风波,其实是暗喻戊戌政变中自己受到政治风波的冲击。 10.(1)“病身憔悴尚能支”憔悴的身躯在种种风波中“尚能支”,暗示在思想上并没有屈服。(2)“多难仍逢剪韭时”,尽管多难,但新事业如同被剪的韭菜一样,一定能发芽,表示诗人的意志没有消沉。(3)“寻有迹”表明诗人不畏惧、不灰心,希望变法能像“老翁失马”那样,将来还有希望。【解析】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处处风波到日迟,病身憔悴尚能支。” 以诗人乘船离上海南归,途中处处经历风波,暗喻戊戌政变中自己受到政治风波的冲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0.试题分析:题干“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情感”“结合全诗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题中,抓住关键词句“病身憔悴尚能支” “多难仍逢剪韭时” “寻有迹” “老翁失马”分析情感。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