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高启诗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呈馆中诸公高启新烟①着柳禁垣②斜,杏酪③分香④俗共夸。白下⑤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卞侯⑥墓下迷芳草,卢女⑦门前映落花。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注】①新烟:古时风俗,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火冷食,次日重新生火,故曰新烟。②禁垣:皇宫的围墙。③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④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⑤白下:金陵。⑥卞侯:卞侯即晋朝的卞壶,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⑦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烟着柳禁垣斜”描绘新烟笼罩垂柳、蔓延宫墙的柔美画面,表现清明初春之景。B.“杏酪分香俗共夸”一句展现出清明时节的祥和与美好,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C.“白下有山皆绕郭”写金陵城山环水绕的地理风貌,给人一种开阔、宏大的空间感。D.第三联将“卞侯”与“卢女”相对比,既表达对“卞侯”的同情,又寄托自身感慨。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雁高启①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须高举,教弋人②空慕,云海茫然。【注】①高启:元末明初诗人。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后来高启受诛连被杀。此词作于高启辞官归田之后。②弋人:用箭射鸟的人。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木落时来,花发时归”,以雁的节候特征领起,而“年又一年”,则强化这种特征由来已久。B.“写月书斜”即“月斜书写”的倒装,“战霜”“横破”是对大雁不畏风寒、披星戴月不倦飞行的描摹。C.“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是写雁行被强劲西风吹断,有两三只大雁像筝弦一样散乱地低飞落地。D.此词描写了雁的一系列活动,写透了雁的特性,又由己出发,通篇托意高远,语言秀雅。4.清人沈祥龙认为:“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借大雁表现了他怎样的生存环境与人格精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高启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木”与杜甫《登高》中的“落木”同义,是秋天的典型意象,点明了时令。B.颔联“经济岂无人”句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飘零客坚信会有人救济的信念。C.颈联是诗人的想象,大鹏展翅翱翔,神龙翻云布雨,化用典故,意境宏阔。D.全诗由“悲”字领起,情感自然真挚,尾联改“悲伤”为“奋进”,格调转为高迈。6.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他的许多诗歌“在伤感中依然洋溢着向上的雄奇之气”,本诗就表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请结合本诗诗句分析,知识分子应具备哪些品质?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寓感(其二十)(明) 高启鸿鹄横四海,鹪鹩①恋蓬榛。长松凌风烟,小草亦自春。各禀造化育,逍遥适其真。无将赫赫者,下比栖栖②人。【注】①鹪鹩:一类小型鸣禽。《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②栖栖:孤寂零落。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句写鸿鹄志在四海,笔调高昂,而第二句转写鹪鹩,笔调低沉。B.本诗与《蜀相》都有“自春”之语,都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体验。C.这首诗用典并不晦涩,下笔十分讲究,如“逍遥”二字就可关合首联。D.诗人以议论入诗,能够做到情至论随,情理兼备,全诗并无生硬之感。8.这首诗阐述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咏梅高启【1】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才华高逸。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了梅花生长在冰天雪地且不染俗尘之处。B.颔联中“空”字传神地写出了月下梅花的朦胧之美。C.颈联中的“白衣宰相”,既指梅,也暗指诗人自己。D.尾联“回首”一句,诗人借梅表达远离名园的怨恨。10.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B.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D.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11.本诗中“翠袖佳人依竹下”化用了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来传情达意。杜诗塑造了一位遭遇战乱、被丈夫抛弃之后仍坚贞自守的绝代佳人的形象。这一化用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初夏江村高启①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注】①高启:明初著名诗人。诗人曾于吴淞青丘隐居,一日傍晚外出散步,有感而作此诗。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12.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一项是( )A.首联交代行踪,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B.颔联炼字准确, “翻”和 “拂”表现出江村动物的生机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C.颈联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捕鱼的小艇停在渡口,人们自然可以想象白天渔夫劳动的欢欣,而树林外不时传来缫丝的纺车声,可见农妇们正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D.尾联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蛙鸣声增添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13.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①明·高启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②。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③。【注】①这首诗作于明朝立国第二年(1369年)。当时,御史中丞汪广洋出任陕西参政,高启的朋灰左司郎中沈某同行。②《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帝将北都洛阳,以光武帝为司隶校尉,三辅吏士见光武僚属,皆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泪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③此处代指明朝都城南京。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台端指御史台。首联写汪广洋身兼重任,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行之人都是一时俊彦。B.四塞指四方。颔联写天下已归人大明版图,长期遭受异族统治的人民又见到汉官的服饰。C.函关指函谷关。颈联实写汪广洋沈左司一行从容度过函谷关,驻马西岳华山,遥望云天。D.江左指江东。尾联写沈左司在西行途中一定会回望都城,其中暗寓着对朋友的赞扬之意。E.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摆脱了送别诗的一般格调,全诗用典贴切,气魄宏大,堂皇整饬。15.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步至东皋高启①斜日半川明,幽人每独行。愁怀逢暮惨,诗意入秋清。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注】①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因不满朝廷的高压政策,内心充满痛苦和压抑,辞官归里,后创作此诗。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写诗人置身东皋,感受到环境的寂寥冷清,流露出了孤独寂寞之情。B.“愁”“惨”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极不平静,从而引发读者深入思考。C.尾联以主客问答方式作结,含蓄地表现出诗人郁结于胸、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D.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写归隐,都思考自然和生命,但情感基调不同。17.明人谢徽认为高启的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请以本诗的颈联为例进行分析。答案1.D 2.①对清明风物的喜爱。“新烟着柳”“杏酪分香”描绘新柳轻烟清明景象与清明特有的习俗,展现节日祥和,暗含愉悦之情。②思乡之情。清明时节,诗人身处异地,看到京城景色,触景生情,思念家乡。③对生命短暂、盛衰无常的感慨。写芳草掩忠骨、落花映旧居,感慨人生无常、繁华易逝。④与友人相聚和仕途如意的喜悦。诗人庆幸与老友同在京师任职,计划买美酒庆祝,展现出豁达开朗的心境。(或:表现了诗人表面欢愉、内心孤寂的复杂心境。诗人写与同僚共事的欣慰,却以“醉”字透露借酒消愁之意,在强作豁达中暗含羁旅漂泊的无奈与孤寂。)【导语】《清明呈馆中诸公》以清明为背景,诗人高启通过描绘新烟柳色、杏酪飘香的节日景象,展现京城春意与风俗之美。“白下”一联巧妙转承,由景入情,道出羁旅之思。尾联以“醉京华”作结,既见友聚之欢,又暗藏宦游之慨。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将‘卞侯’与‘卢女’相对比,……表达对‘卞侯’的同情”错,第三联“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中,“卞侯墓”的“芳草”与 “卢女门”的“落花”均为自然景象,并非“对比”。二者共同营造出时光流逝、繁华易逝的氛围,而非单独“同情卞侯”。诗人借历史遗迹(卞侯墓)与往昔繁华(卢女门)的今昔变化,感慨生命短暂与世事无常,并无明确的对比意图或对卞侯的单独同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对清明风物的喜爱。“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中,“新烟着柳”描绘清明新火初燃、柳色朦胧的春日景象,“杏酪分香”写清明吃杏酪的习俗被众人称赞。两句通过景物与风俗,展现清明的生机与祥和,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眼前风物的愉悦之情。②思乡之情。“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中,“白下”是诗人的家乡金陵,“皆绕郭”的山峦是家乡的地理特征;“清明无客不思家”直接点出清明时节游子的普遍思乡之情。诗人由京城景色联想到家乡山水,触景生情,直白抒发思乡之感。③对生命短暂、盛衰无常的感慨。“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中,卞侯(晋朝忠臣)的墓已被芳草掩盖,卢女(传说中善歌的美人)的门前只剩落花,昔日的英雄与繁华都随时间消逝。“芳草”“落花”象征自然的循环与时光的流逝,诗人借此感慨生命短暂、盛衰无常。④与友人相聚和仕途如意的喜悦:“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中,“喜得故人”直接表达与老友同朝为官的欣慰;“拟沽春酒醉京华”既可理解为买酒庆贺,表达欢娱之情,展现作者的豁达开朗,也可理解为看似计划饮酒庆祝,但若结合前文思乡与人生感慨,“醉”字也暗含借酒消愁之意——表面的欢愉下,隐藏着羁旅他乡的孤寂与对仕途漂泊的无奈,体现复杂心境。3.C 4.①上阕咏雁的习性、品性及敢于拼搏的精神,表现作者傲世独立、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②下阕写失群之雁的艰苦生活和夜宿时的恶劣环境,暗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的黑暗险恶;劝告大雁不要贪恋遗落在田野里的谷物,要高飞远举让猎人失望,表现了作者不贪恋功名利禄、洒脱自信的人格精神。【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像筝弦一样散乱地低飞落地”错。似落筝弦:古人把斜列的筝柱称为雁行,所以这里说风吹雁落,似筝上弦索脱落。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上阕写雁群南飞,赞美了它们的奋进精神和坚强毅力。词上片从雁的特性入手,写雁飞来飞去,从不耽搁、改变。由“望”转而刻画雁飞行状况,说它们在月下、霜露中排着整齐的队伍,越过大江,飞向湖南,在阵阵寒冽的秋风中,缓缓落下,犹如古筝上排列的琴弦一般。这几句,状雁飞极为传神,将雁不畏风寒、顽强前进的品格点染无遗,表现作者傲世独立、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②下阕写雁群环境恶劣,危机四伏,惊魂难定。雁群栖息在寒烟迷离的浅水芦苇边照理应该很安定,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是守城士卒所吹的号角把它们惊起,就是悠悠渔火往来把它们恐吓。最后,词人干脆代雁发言:说大雁在西北边塞恶劣环境中高飞,在江湖中流落,这是为了谋生。可是世间还有比谋生更艰难的,因此劝告大雁不要贪恋遗落在田野里的谷物,千万要高飞远翥,不要被猎人的冷箭射中。表现了作者不贪恋功名利禄、洒脱自信的人格精神。5.B 6.①心忧庙堂,忧国忧民。北辰星在古代常代指君主或朝廷,作者与友人秋日登高,观见北辰星,可见其心中常记朝廷与君主。尾联“天地正烽尘”写出作者心中记挂动荡的时局。②刚健奋发,互勉互励。颈联借助鹏鸟典故和龙归生雨的意象,借此鼓励友人,当有一番作为。尾联作者与友人约定,彼此要努力,可见其刚健奋发的精神品质。③志在济世,勇于担当。诗中写道,国家正处于动乱时局中,自己和一起努力,经国济世,这正是儒家一脉贯承的济世担当的高贵品质。【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坚信会有人救济”对“经济”一词的理解有误。“经济”应意为“经国济世”。整句意思是旅居他乡的人大有人在,经国济世难道就真的没有人了吗?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诗的首联提挈全篇,是全诗抒情的出发点。“木落悲南国”,一个“悲”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同时也点明时在秋令。诗人是由草木零落想到美人迟暮、国事衰败因而发出悲叹。诗人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仰望高空,只见众星环绕着北斗星旋转。这不禁使他想到孔子的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是,现实是“登城望神州,风尘暗淮楚。江山带睥睨,烽火接楼橹。并吞何时休?百骨易寸土。”(高启《登西城门》)这句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表达了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可见作为知识分子,要心忧庙堂,忧国忧民。颔联由望中众星拱卫北辰引出登临者的思绪。诗人是一个有怀抱的人,曾道:“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从这里可以设想,诗人此次出游的目的,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考察社会形势,以便待时而举;二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的“经济”人才,共同实现理想。“经济岂无人”,既有“夫子自道”的意味,又含对刘将军、杜文学的期望,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坚强信念,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可见知识分子要有刚健奋发的精神品质。尾联“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诗人和刘将军、杜文学互相约好,一起努力,收拾这“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的烽火连天、战尘滚滚的局面。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出,这位被“文字狱”腰斩的诗人,决不是那种放弃社会责任,坐等天下太平的“纷纷儿女”辈。表达了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这正是儒家一脉贯承的济世担当的高贵品质,这也是知识分子应具有的品质。7.A 8.第一问:①生命没有高低贵贱大小之分,每个生命都应有各自的追求与价值。②生而平凡,也要努力创造自我的价值。③世间万物,顺应自然,承受各自生命的造化,也能逍遥自在,不失本真。第二问:①不要轻视生命的价值与力量,尊重每个生命;②生命的价值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广度。【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而第二句转写鹪鹩,笔调低沉”说法错误。应从整体来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整首诗是强调生命无论大小,都有各自的价值,“鹪鹩恋蓬榛”是写鹪鹩的追求,并无低沉之感。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的能力。从诗的前两联“鸿鹄横四海,鹪鹩恋蓬榛。长松凌风烟,小草亦自春”可知,作者写鸿鹄志在四海,而鹪鹩却眷恋这灌木丛。伟岸的松树能经受烽烟的洗礼,而小草虽小,却也能够自己在春天生长。此处作者借鸿鹄与鹪鹩,长松与小草的对比,指出生命没有高低贵贱大小之分,每个生命都应有各自的追求与价值。而颈联“各禀造化育,逍遥适其真”则是说各个物种或生命都有自己的禀赋,都可以创造自己的价值,从中可以体会到各个生命生而平凡,也要努力创造自我的价值的道理。而尾联“无将赫赫者,下比栖栖人”则是表明了作者的处世之道,不追求赫赫之名,只要能逍遥自在不失本真即可。从中可以体会出世间万物,顺应自然,承受各自生命的造化,也能逍遥自在,不失本真的道理。通过阅读本诗,从作者将鸿鹄与鹪鹩的对比,长松与小草的对比,我们可以体会出,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要轻视生命的价值与力量,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与尊严,要尊重每个生命;同时,生命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显赫的声名,也在于对于对平凡生活的体验,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广度。9.D 10.B 11.本诗此句把梅花比作依于竹下的翠袖佳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于冰雪中绽放的美丽,以及与青竹为伴的高洁志趣,化用杜诗更增添了意蕴,凸显出梅于苦寒之中甘于寂寥、高洁自守的品格,寄寓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解析】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D项,“诗人借梅表达远离名园的怨恨”错误,本诗主要赞美梅花的清雅、孤傲、高洁,“寂寥此地君休怨”,是对在此地寂寥开放的梅花的劝慰之语,所以无“怨恨”之意。故选D。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托物言志。解答这道题目,应先明确托物言志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从而做出选择。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A项,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B项,这三句诗主要通过明丽的色彩描绘早春特有的风物,没有表现自己的志向或意愿;C项,作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D项,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故选B。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化用这一手法。解答这道题目,要了解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其在古诗词的表情达意上的妙用。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天气寒冷,女子却衣着单薄,写出了她命运的坎坷,但与“修竹”为伴又象征了她高洁的情操,两句诗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形象,写出了她的孤高和绝世而立。这两句中的女子和高启笔下的“梅”有着相似的神韵,“云雾为屏雪作宫”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环境,和女子身处的环境是相似的;“夜月初来树欲空”,梅花和皎洁月光融为一体,写出了梅花的朦胧纯净的美,和这个女子的形象是相似的;“寂寥此地”写出了梅花寂寞开放的情态,与女子的身世相似。作者化用杜甫的诗句,其实就是把梅花比喻成一个美丽、高洁的女子,从而赞美了梅花高洁自守的品性,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清高自守、淡泊名利的志向。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12.D 13.一、二句交代行踪,暗示了农村生活一定是别有一番景象。诗人穿着轻便的衣服、拖着轻软的鞋,步行于江村,在树木丛生之中,断然是农家集中之处,“绿树村边合”,自然别有意趣在其中。三、四句写农村动物之乐。初生的水鸟在藕叶间游来游去,翻动着莲叶,而微微风中,飞燕斜擦,掠起桐花飞扬。五、六句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捕鱼的小艇停在渡口,人们自然可以想象白天渔父劳动的欢欣,而树林外不时传来缫丝的纺车声,可见农妇们正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七、八句则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鸣蛙声,更增添了一份生机、一份乐趣。【解析】1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有误,“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尾联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鸣蛙声,更增添了一份生机、一份乐趣,故选项中“孤独、寂寞”一说错误。故选D项。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分析”,考生要圈出诗歌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活动,根据诗句概括其特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这首诗歌按照行踪顺序,突出了夏初农村生活的生气勃勃,首联“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交代行踪,写诗人穿着轻便的衣服、拖着轻软的鞋,步行于江村,在树木丛生之中,断然是农家集中之处。诗人用一“步”字,可见诗人被乡村美景所吸引,不忍破坏环境的清静,行走起来也是轻脚细步,显出一种既悠闲自得又小心翼翼的情状,与“轻衣软履”又很好地照应。颔联“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是写农村动物之乐。初生的水鸟在藕叶间游来游去,翻动着莲叶,而微微风中,飞燕斜擦,掠起桐花飞扬。诗人写水中乳凫,用一“翻”字,写风中飞燕,用一“拂”字,活现出这些动物的生气勃勃,充满灵气,它们在风中水中多么自由自在、活灵活现,而藕叶的翻动、桐花的拂起更增添了一点诗情画意。颈联“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这是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捕鱼的小艇停在渡口,人们自然可以想象白天渔父劳动的欢欣,而树林外不时传来缫丝的纺车声,可见农妇们正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诗人写渡头渔艇,用一“横”字,创造了一种清幽闲适的意境,也使读者可以想见这里的村民生活的无拘无束和惬意。而写村中缫丝纺车,用一“响”字,自然为画面添声,于静中更添一份幽,也再现出了农村家家户户辛勤劳作的场面。尾联“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鸣蛙声,更增添了一份生机、一份乐趣。【点睛】针对诗歌中景物的鉴赏,考生可以先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 “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然后明确答题的思路。一般先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14.BC 15.(1)对朋友旅途顺利、广受欢迎的祝愿。诗人想象朋友一行必将从容度过函谷关,受到陕西父老的热情欢迎,而不会像孟尝君一样狼狈。(2)对朋友出外为官、心念国君的赞扬。尾联写朋友西行之时回望江左,委婉赞扬了朋友把国君挂在心上。(3)对明朝全国统一、和平安定的喜悦。诗人写四塞之地归入大明版图,陕西父老重见汉官威仪,表现了江山一统的强烈喜悦。【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B项,“四塞”指国境四周的天险屏障,形容地势险要,“天下”应为“陕西”。C项,应为“虚写”,第三联写汪广洋此去一定会受到热情的欢迎,不像孟尝君当年靠鸡鸣狗盗之徒骗开城门才得以逃出。当他们从容渡过函谷关,驻马华山,遥望天空,乌云散去,心胸是何等开朗。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首联,说汪广洋受到朝廷的重用,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从的人都是当代的俊杰。这里用此典,既称赞了汪广洋等人即将出发的浩大声势,又切合明朝乱后新建的局势。第二联歌颂刚刚建立的明王朝。第三联写汪广洋此去一定会受到热情的欢迎,不像孟尝君当年靠鸡鸣狗盗之徒骗开城门才得以逃出。当他们从容渡过函谷关,驻马华山,遥望天空,乌云散去,心胸是何等开朗。尾联写一行此去的终点是长安,而时代已经改变,当今明王朝的首都是南京,所以沈左司在长安定会回望江左,委婉地称赞了他的朋友为官在外而时刻把君王挂在心上。16.C 17.①枯杨因鸟啄而破碎,虫附细丝悬吊空中,落叶随风飘零不定,描绘了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以及轻贱脆弱的生命状态,②诗人将眼前之景与自身处境紧密联系,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自己苦闷压抑、惊恐不安的心境。【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C. “尾联以主客问答方式作结”错误。“如何得归后,犹似客中情”意思是“怎么能够在辞官归隐后,还好像是身处客中,无法真正找到归属感。” 可知只有问,没有回答,抒发了作者深藏内心的忧愁。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缘情随事,因物赋形”是指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随着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①“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描写了鸟啄枯杨,枯萎的杨树叶因鸟的啄食而破碎掉落,瘦小的虫依附着细丝悬吊在冷寂的空中,破碎的落叶随着风的吹拂而飘摇摆动。诗中,枯木破碎,叶失依傍, 描绘了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鸟雀啄食枯杨无法充饥,小虫悬于空中而处于危险之中,写出了生命的轻贱与脆弱。②这两句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景物中蕴含着作者情感。枯杨、悬虫的处境恰恰是此时作者因不满朝廷的高压政策,辞官归里处境的写照,所以作者在诗中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自己苦闷压抑、惊恐不安的心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