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顾炎武诗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居庸关(其一)① 顾炎武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终古戍兵烦下口②,本朝陵寝托雄边。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冈落雁前。燕代③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注]①本诗作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因江南抗清事业遭遇失败,顾炎武自顺治十四年(1657)北上,为继续抗清寻找时机。②下口:地名,在居庸关附近。③燕代:燕赵之地,泛指北方,古有“燕赵多义士”之说。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居庸关的地理形势,“鸟道”典出李白《蜀道难》,写出山势的高峻险要。B.颔联写下口自古以来是驻兵要塞,明十三陵以居庸关为守卫,历史沧桑之感扑面而来。C.“终古戍兵烦下口”句中的“烦”与“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句中的“繁”意思不同。D.颈联写车行峡中听到鸟鸣,远眺群山可见点点烽燧与大雁,视听结合,营造边塞气息。2.南人北游,诗人为什么说“不关游子思风烟”?请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酬朱监纪四辅①顾炎武十载②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东京朱祜③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注]①朱四辅,明末秀才,在明时曾任监纪推官、监纪提刑,为诗人友人。②此诗作于清顺治十年(1653),此时明亡已十年。③朱祜,东汉名将,曾举兵平定叛党,防备匈奴。后拜建武大将军,封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世事变迁,诗人和友人各自经过了曲折艰辛,九死一生,得以“生归”。B.作者回顾了当时的两个事件,一“愁”一“痛”之间,蕴含了历史的悲感。C.“碧血未消”侧面表现了当时反清斗争的激烈以及烈士们的血洒疆场。D.这首诗悲叹往事凄楚动人,但格调并不仅仅流于低沉凄婉,也不失激越高昂。4.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表达技巧和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又酬傅处士①山次韵二首·其一顾炎武清切频吹越石②笳,穷愁犹驾阮生车。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仇③旧相家。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注】①傅处士:傅山,作者友人,明朝灭亡后一直从事抗清活动。②越石:晋人刘琨,字越石,以坚守抗敌著称。③韩仇:指张良为韩国复仇事。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傅山吹笳,体现出他的抗清斗志,“清切”写笳声清越激切,“频吹”写次数多。B.首联表面上写傅山,实际上也在说自己,身无分文仍如阮籍一样驾车外出,不走寻常路。C.颈联化用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将内心的情感外化到自然景物,寓情于景。D.诗歌用典贴切自然,全诗感情充沛、悲壮昂扬,可以从中看出顾炎武的心胸与人格。6.顾炎武一生“以天下为己任”,这首诗中流露出的哪些思想感情体现了这一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五十初度时在昌平①顾炎武居然濩落②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③。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钟鼎一扬名。【注】①初度:此处解释作“生日”。顾炎武为明朝遗老,去昌平拜谒明陵,表达故国之思。②濩落:沦落失意。③河清:古人以“河清”为升平祥瑞的象征,这里暗指恢复明朝统治。7.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作于诗人半百之时,他拜谒明陵,俯仰世事,抒发了复杂的思想情感。B.首联诗人回顾过往,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自己却像漂荡浮萍一般度过此生。C.颈联写诗人常随黄鹄、青骢奔走于山河、边塞,暗示自己为理想而奋斗不已。D.尾联中诗人抬眼长望,仿佛觉得故国还在眼前,其复国扬名的愿望终能实现。8.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各题。精卫顾炎武①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释:①明亡后,顾炎武立志复国,本诗作于清世祖顺治四年。9.从体裁上看,本诗是 。10.选出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空自苦”表明作者认为精卫回天无力,理应放弃,精卫精神是可悲的。B.本诗借精卫填海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C.本诗末句流露出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以及对“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气势宏大,以其所弘扬的正义之气强烈地感染着读者。11.自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的表现形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13.“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①顾炎武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樽十日留。独漉②泥深苍隼没,五羊③天远白云秋。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敝裘。[注]①屈大均,明末清初广东文学家,一生投身抗清斗争,多次从南方北上,联络志士,力图匡复。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顾炎武与屈大均在雁门相遇,两人志趣相投,引为知己。②独漉,即涿鹿,位于河北境内,有涿水出。③五羊,广州别称。14.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诗名动九州”和屈原“纫兰”“餐菊”的典故,盛赞屈大均文采风流、品性高洁。B.颔联中“千山”突出两人相隔遥远,相遇不易;“十日”极写畅饮长谈之久来表达一见如故的欣喜。C.屈大均一路从关中而来,北方水深泥浊、鹰隼隐没,这与南方天高云淡、清新秀美形成鲜明的对比。D.全诗语言自然洗练,意象选取典型,通过空间转移与时间流逝传达出人生的厚重感,引人深思遐想。15.诗歌尾联情感丰富,寄寓深远,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偶来顾炎武①偶来湖上已三秋,便可栖迟②老一丘。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绿野故③无求。柴车向夕逢元亮,款段乘春遇少游④。鸟兽同群终不忍,辙环非是为身谋。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他为了抗清而在多地辗转。②栖迟:游息。③故:通“固”。④款段:驽马。少游:指汉代的马少游。16.下列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上”即“湖边”,作者偶然来到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B.“老一丘”是说作者若愿意,可以选择在此地生活到终老。C.“赤米”是颜色发红、高品质的米,“足”是说物资充足。D.用“青”“绿”来描写自然风光,色彩丰富,颇具画面感。17.本诗后四句用“元亮”“少游”“鸟兽同群”“辙环”等典故来表达心志,下列对这几处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亮”是陶渊明的字;作者能够在精神上与陶渊明相遇,可以过上闲适的生活。B.马少游乘马车疾驰,气势煊赫,但坐在简陋柴车上的作者不羡慕那样的富贵生活。C.“鸟兽同群终不忍”化用了孔子的“鸟兽不可与同群”,作者与孔子的想法类似。D.“辙环”,既指孔子周游列国而车辙往复,也指作者自己为抗清在多地奔波辗转。18.有些古诗在拟题目时,只借首句前两字来代题,实际相当于无题。但对于这首诗的题目,有评论家说,本诗“以‘偶来’二字为题,似同无题,然全首寓意尽在此二字中”。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偶来”二字体现了全诗怎样的寓意。答案1.C 2.①诗人游历北方,观察边塞形势,是为抗清事业寻找时机,并无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故曰“非关游子”;②燕赵古来多义士,诗人希望能在此地找到志同道合者,共襄抗清大计,故曰“思风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意思不同”错。“烦”“繁”都是“多”的意思。句意:自古以来,守卫的兵卒多次地来往于居庸关和夏口之间;/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惹恨添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意思是居庸关地处古代燕国代国的疆域,这一带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慷慨悲歌的壮士,不像那些游子们,只是悲叹个人流落风烟之中。前三联写居庸关险要的地理形势和作者所见的边塞气息,如此险固的居庸关,竟然无法抵挡清人的进攻,以至于大明江山沦落。结合注释“因江南抗清事业遭遇失败,顾炎武自顺治十四年(1657)北上,为继续抗清寻找时机”可知,诗人游历北方,观察边塞形势,是为抗清事业寻找时机,并无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故曰“非关游子”;“燕代经过多感慨”一句中“ 燕代”泛指北方,古有“燕赵多义士”之说,即自古以来,燕地和赵国就出很多的义士。诗人希望能在此地找到志同道合者,共襄抗清大计,故曰“思风烟”。3.C 4.①同:都运用了典故,表达了矢志报国之情。②异:辛词结尾中作者以廉颇自比,报国无门,满含忧虑和悲愤之情,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本诗尾联中作者以朱祜比朱四辅,鼓励友人不要哀怨悲叹,要积极效法名将,恢复故国,也表达了自己的坚强意志。【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侧面表现”错,“碧血未消今战垒”一句,是指在今天的战场上,反清烈士们的鲜血还没有消失,这是直接描写了当时的反清斗争的激烈和烈士们血洒疆场。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人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关于相同点,两首诗词的结尾部分运用了典故,同样都是爱国诗词,其中的情感都与爱国有关,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这一点,可以比较容易进行提炼总结。关于不同点,辛词中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效命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三是抒写忧虑。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顾炎武诗中尾联诗人与友人互勉,寄希望于来者。诗人为了理想的未来,他告诫友人不要叹息,要像古代的英雄那样去奋斗:“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这两句,诗人是以朱祜比朱四辅。“式微”这里代指哀叹,是鼓励朱四辅不要意志消沉,不要只是哀怨悲叹,而要像东汉的朱祜那样建功立业,为恢复故国而努力。这里不仅是鼓励友人,实际上也是在表现自己那不屈服的坚强意志。5.B 6.①对傅山爱国精神的赞扬。这首诗借用刘越石、阮籍等典故,赞扬傅山坚持不懈、战斗不息的爱国精神。②失去山河的悲痛之情。正是因为对天下的责任感,诗人悲伤痛苦、感慨万千,眼中陵阙也产生了哀愁,山河亦泪。③对有共同志向的友人的勉励。尾联说只要我们互为声援扶助,虽天各一方,也会成为朋友,表现了他对同样“以天下为己任”的友人的鼓励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身无分文仍如阮籍一样驾车外出”说法错误,“穷愁犹驾阮生车”意为阮籍尝独自驾车而出,走到途穷之处便恸哭趋车而回。本句用典,《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尝独自驾车而出,他不走现成的道路,走到途穷之处便恸哭趋车而回。这一句中诗人是以阮籍的途穷比喻傅山从事抗清活动的艰难困苦,所以“穷愁”不是身无分文之意。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借用典故,刘越石是古代爱国英雄,傅山是明末清初有气节的爱国志士。这里顾炎武把他与刘越石相比是为了颂扬他的爱国精神。《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尝独自驾车而出,他不走现成的道路,走到途穷之处便恸哭趋车而回。这一联中诗人用了两个典故,以刘琨的被围、阮籍的途穷比喻傅山从事抗清活动的艰难困苦,又以“频吹”“犹驾”赞扬他那坚持不懈、战斗不息的精神。颈联“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意思是夕阳回照着先朝的陵墓宫阙,使人频添悲哀,河山流下眼泪,期待着大地发出新花。当诗人瞻拜明故宫陵墓,漫游神州各地时,正是因为对天下的责任感,使他不禁生发出失去山河的悲痛之情,在诗人的眼中连陵阙也产生了哀愁,连河山也垂下了泪水。这里诗人移情及物,宫殿陵墓山河都有哀愁,可见其情之切痛之深了。尾联“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意思是你我相互扶持,便是天涯的伴侣,用不着再白白去乘那浮海的木筏。诗人在这里表述友情:只要我们互为声援扶助,虽天各一方,也会成为朋友,我们不用长途跋涉时来相访,我们的心是相连的。顾炎武与傅山同样“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的友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志向之上的,故两人的心灵有无限的契合。所以这一联是对有共同志向的友人的勉励。7.D 8.①情感表达上,本联所的情感由首联的低沉转向昂扬,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复国之志。②结构安排上,本联承上启下,“远路”“日暮”“老年”等承接上联“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等词;同时引出了下联为复国奔忙的状况。【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其复国扬名的愿望终能实现”理解错误,“可能”应该作“能否”解。尾联的意思是,抬头看到那些明朝帝王的陵寝还像处在原来的国家一样,能否完成复明的事业而钟鼎扬名呢?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的能力。首联意思是:想不到沦落失意理想落空,在匆匆而逝的时光里,像漂荡浮萍一样度过了今生。这一联是顾炎武对过往人生境遇的总结,表达了他对理想失意、漂泊无定、时光匆匆的感慨,情绪低沉。颔联,前句化用伍子胥的话,意思是说虽然路途遥远,我也不必为将要日落而愁苦。“远路”喻指反清复明事业;“日暮”喻指自己进入五十之年。诗人知道反清复明任重道远,但也不为自己已进入暮年而忧愁。他进入老年也仍然始终希望恢复故国。“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表达出了反清复明之心并不因年老而终了,明知希望渺茫但理想信念始终不渝的意思。所以,情感表达上,首联情绪低落,颔联则转向昂扬,自勉自励,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复国之志。颈联,情绪上承首联。“黄鹄”和“青骢”分别用来比喻明朝的遗民文士和抗清勇士。诗人一方面是描摹自己的漂泊状态,一方面则暗喻反清斗争情势。“黄鹄”本应高飞九天,这里却在山影里飞翔,意谓自己与反清的文士们一起常进行隐蔽的斗争。“青骢”本应在边塞奔驰,但他对听到“青骢别塞”之声却习已为常。“青骢别塞”喻指抗清武装逐渐瓦解。尾联,在情绪上上承颔联。意思是说抬头看到那些明朝帝王的陵寝还像处在原来的国家一样,能否完成复明的事业而钟鼎扬名呢?所以,在结构安排上,颔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远路”“日暮”“老年”等承接上联“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等词,同时引出了下联为复国奔忙的状况。9.古体诗 10.A 11.①以对话、问答形式,作者通过反驳自命通达、随波逐流者对精卫的态度,表明了自己坚定的抗清复明之志。②对比,精卫和自营巢窠,卖志求荣的“众鸟”对比,表明了作者如精卫般为理想献身的精神。③比喻,用燕鹊来比喻无远见、无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④象征(用典),以精卫的形象(典故)象征了为抗清复明勇于献身、不计私利的可敬形象。【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知识。古代诗歌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古体(五古)、七言古体(七古)、杂言体。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本诗字数、句数、押韵等比较自由,属于古体诗。1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认为精卫回天无力,理应放弃,精卫精神是可悲的”错误。顾炎武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故选A。1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本题可以分析的表现手法有问答形式、比喻、对比、用典、象征等,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一种。结合诗句分析时,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充分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尤其要注意,作者借精卫之口以明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这是对精卫精神的讴歌,又是作者心灵的直接宣泄。“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借对话者的口吻,诗人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12.A 13.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解析】12.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是日”句翻译有误。是日,“这一天”,指重阳之日;秋老,即晚秋、深秋。正确译文应为: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令我不免心惊。故选A。13.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结合文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 注意结合诗句“逐客已无家”和注释的内容“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分析“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表达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14.B 15.(1)表达与屈大均短暂欢聚后又分别的惜别之情。(2)表达对屈大均奔波劳碌的敬重之情。(3)屈大均投身抗清斗争,联络志士,力图匡复,却无人理解,暗含诗人的苦闷与无奈。【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畅饮长谈之久”错,“清樽十日留”用典,比喻宾朋短暂欢聚。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班马萧萧”班马,离群的马。“班马萧萧”渲染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此句表达与屈大均短暂欢聚后又分别的惜别之情。“一敝裘”,“敝裘”指破旧的皮衣。用破旧皮衣的形象形容屈大均奔波劳碌之苦,表达诗人的敬重之情。“谁怜函谷东来后”一句中“谁怜”暗指屈大均投身抗清斗争,联络志士,力图匡复,却无人理解的苦闷与无奈。16.C 17.B 18.“偶来”指自己偶然来到湖边,因而有难得的机会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清静、闲适的生活。“偶来”也指自己享受隐居式的生活只能是偶尔的、暂时的,最终还要去为抗清事业奔波。“偶来”中既有对闲适生活的留恋,又有投身抗清事业的坚决,二者交织,寄寓了作者为了抗清事业而“终不忍”自我享受、还是选择舍己为公的情怀。【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赤米,即粗糙的米。白盐是粗盐。“赤米白盐”是淡泊简陋的生活。自足是自己感到满足,不是充足。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典故的能力。B.马少游是汉代名将马援之从弟。他与志向远大的哥哥马援完全不同,他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无意仕途,只想优游乡里终此一生。此处是说自己在春天里骑驽马的淡泊悠闲的情怀和马少游一样。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偶来”,偶然来到。据此可知诗中所观所感皆是偶然得来的,是暂时的。对应诗歌内容,“偶来湖上……”指自己偶然来到湖边,“栖迟”“ 青山绿野”等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清静、闲适的生活因“偶来”而显机会难得。结合注释“他为了抗清而在多地辗转”可知,作者享受隐居式的生活不会长久,最终还要去为抗清事业奔波。“偶来”的 “ 自足”“ 无求”“逢元亮”“遇少游”的闲适生活表明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留恋,而“鸟兽同群终不忍”,不能忍受和那些异族为伍,所以必定又要投身抗清事业。诗歌以“偶来”寄寓了作者舍己为公的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