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七年级 历史(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同堂分卷,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本卷满分75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做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小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大的功绩是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社会经济发展C.开通了大运河 D.结束长期分裂局面2.唐朝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A.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B.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C.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4.“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诗句能够印证唐朝盛世景象的是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5.下图为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820年),它反映了A.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衰微 B.杨国忠把持朝政导致国家分裂C.唐朝后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D.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6.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7.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下列关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唐朝时,日本派遣了多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B.唐朝国力强盛,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C.《大唐西域记》记载了100多个国家的山川风物D.开元时,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8.右侧图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A.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9.西夏崇宗在位时,建“国学”,学生300人,以习儒学为主。后来又建有宫学、太学,州县则普遍设立小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和宋夏矛盾 B.学习先进文化 C.推动北人南迁 D.完成国家统一1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11.“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司制 D.行省制12.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经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西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进入鼎盛时期是在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13.(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五经”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明朝A.采用八股取士 B.大兴文字狱C.选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D.鼓励考生独立思考14.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可能是指A.沿海地区倭寇猖獗 B.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C.日本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D.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5.明朝郑和船队到达东南亚和非洲国家,船队上的医官会给当地人看诊并介绍中医技术,船队上的稳婆(接生婆)也会向落后地区的当地妇女介绍接生技术,这体现了郑和远航A.提升了明朝的科技文化水平 B.促进了亚非国家的交往交流C.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威望 D.堪称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16.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得到农民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这恰好说明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A.经济落后 B.科技落后 C.君权强化 D.政治腐败17.徐中约在评价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时,指出:“这一制度的核心缺陷在于其过度依赖个人权威。一旦君主能力不足或决策失误,国家机器便会陷入瘫痪。”作者的观点旨在强调A.康雍乾时期君主开明 B.清朝君主专制达顶峰C.清朝高度集权的弊端 D.近代清朝君主的腐败18.《国是三论》一书评论道:“中国面临大海,文物制度久已发达,人民所需无一不足……因此,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有自傲自大之风,不愿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据此推断中国“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是因为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9分)19.(11分)从古至今,政府都重视发展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神都(洛阳)帑藏储粟,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地当六合之中,人悦四方之会……长安府库及仓,庶事空缺,皆藉洛京转输价直。 ——摘编自王溥《唐会要》(1)根据材料一的地图,找出大运河的中心。(1分)并根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洛阳繁荣的表现。(2分)材料二 南方经济繁荣的资料宋元时期,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造船业与航海技术发达,开辟了多条远洋航线,海外贸易达到空前繁荣。泉州港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港之一。南宋人赵彦卫记载,在宋宁宗开禧之前,大食、波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船都常到泉州贸易。 ——摘编自姚沁《宋元时期福建的香料与海外贸易》南宋粮食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腾出更多耕地来种植经济作物,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材料,进而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商品……于是整个社会的产出水平在农商并重的良性循环中得以持续提高。 ——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农商并重”“面向海洋”和“斯密型增长”——南宋发展道路的经济特征及历史意义》1127年金军南下,攻克开封,金兵在北方烧杀洗劫。宋金对峙100多年,伴随着统治中心南移,人民大量南迁,南宋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又得到了一次大开发。 ——摘编自李国锋《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南方经济繁荣的表现。(3分)并根据材料二归纳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3分)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性经济互动关系。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烟草、花生等新经济作物的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商业领域,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全球性经济互动对明朝后期经济发展的影响。(2分)20.(13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请给材料一中的科技文化成就进行主题分类,农业______;医学______;史学______。(填写序号,3分)从①②③图片中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幅,并说出你的理由。(3分)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数量与占世界主要科技发明比例时期 中国科技发明/件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全球占比/%两汉 28 45 62隋唐 32 45 71宋元 38 67 57明清 19 472 4——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变化。(2分)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在梁架上,建造富有装饰效果的斗拱,用来减少横梁与立柱交接点的剪力。在平面布置上,中国建筑一般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组成,并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这种建筑组群,在艺术效果上和欧洲建筑有着一些根本的区别。——摘编自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3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2分)21.(15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见下表时期 表现 典型实物史料隋唐时期 贞观十五年,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为妻。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 宋辽双方在边界开设榷场,各族人民通过贸易各取所需。辽、西夏政权随着自身汉化程度的加深,逐渐萌生了对“中国”的认同。明清时期 清朝册封佛教首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办事大臣。(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4分)材料二 边疆民族从请婚到公主出塞、谢婚之流程,使者不绝于道,及和亲后双方频繁的交往活动,无疑会使边疆民族往来人员受到中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原有风俗旧习,“汉风”在边疆地区广受欢迎,如吐蕃去赭面风俗,松赞干布“自褫毡罽,袭纨绡”,回纥“衣朱碧,类华人”,其“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吐蕃还为两位和亲公主分别筑城。突厥毗伽可汗曾想“修巩城壁,造立寺观”,足见中原建筑风格对其影响。——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和亲政策推动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2分)材料三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后,清朝中央认为应该实行军府制,采取强有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以便对新疆实行直接治理。新疆建省后,刘锦棠于光绪十二年(1886)专门制定《新疆屯垦章程》,大力鼓励军民屯垦,产生较大影响。根据新疆具体情况,清朝还制定相应法规,例如,清朝制定《新疆条例》和《回疆则例》,对新疆以及南疆地区司法作出清晰而具有针对性的界定,同时,清朝还保留一些新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习惯法和宗教法。——摘编自许建英、刘志佳《清朝新疆治理概述论》(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管理新疆的主要措施。(3分)(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以“民族·发展”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从材料及所学知识中选取两个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6分)2025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D B C B A C B A B D D C A A B D C D二、非选择题(共39分)(人名、地名、专有名词有错别字都不得给分)19.(1)中心:洛阳(或东都)。(1分)表现:储粮充足;人口众多;水运发达,是大运河的中心。(只要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2)表现:海外贸易繁荣;农业和手工业在农商并重的良性循环中持续提高;江南得到大开发。(3分)因素:政府的投入;政策的实施;科技的运用;人民的努力等。(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3)影响: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也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分)20.(1)农业 ① ;医学 ③ ;史学 ② 。(3分)选择①的理由:筒车诞生于唐,它以水流为动力,将水自动输送至农田,解决灌溉难题。筒车作为古代先进的灌溉工具,扩大耕地灌溉面积,推动农业发展。选择②的理由:《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本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选择③的理由:《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由医药学家李时珍耗时27年编撰而成。这部巨著收载药物1800种,药方11000则,药物形状图1100多种,它不仅推动了中国医药学发展,对人类医学进步影响深远。【写出概况(时间或人物1分、内容或用途1分),影响或作用1分】(2)变化:中国古代科技在两汉至宋元时期一直领先世界,到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逐渐在世界上落后;宋元以后中国科技发明全球占比下降。(2分)(3)主要特点:木制结构;建有装饰与减少剪力的斗拱;组成庭院建筑组群。(每点1分,共3分)(4)认识: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只有继承过去的智慧,才能实现文化的发展;发扬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促进文化发展,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等。(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21.(1)方式:汉化、和亲、会盟、贸易往来、册封、设置机构等。(只要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4分)(2)表现:和亲之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交往频繁;少数民族统治者纷纷效仿汉族的文化习俗。(2分)(3)措施:实行军府制;鼓励军民屯垦;因地制宜制定律法。(3分)(4)示例1:观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1分)论述: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派蒙恬北击匈奴。由此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元朝时期,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对东南沿海及台湾地区的管辖。在西藏地区,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4分)结论:综上所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1分)示例2:观点:正确民族政策促进社会发展。(1分)论述: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西藏地区得到发展。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维护西藏地区稳定和繁荣。(4分)结论:综上所述,正确民族政策有利于社会发展,我们要根据国情制定恰当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1分)示例3:观点: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分)论述: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二者间长期和平,促进了汉族与契丹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而促进了民族交融。南宋与金南北和议,维持长期的对峙局面,边界开榷场进行贸易,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北宋与西夏在最初不断交战,宋屡战屡败,但因西夏本身实力有限,双方力量均衡,故最终签订宋夏和议,促进了边贸的兴盛。(4分)结论:综上所述,这些交往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国家发展。(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