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希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同步导学案知识框架教学目标时空观念:知道基督教兴起的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明确法兰克王国建立(5世纪)、发展及分裂(843年《凡尔登条约》)的时间脉络,能在地图上指出法兰克王国的大致范围。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基督教兴起的背景史料、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的记载等材料,证实基督教兴起的社会基础和封君封臣制度的历史存在。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史料和史实,解释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后期获得广泛传播并成为国教的原因;理解封君封臣制度的内涵及其对法兰克王国统治的作用。家国情怀:认识宗教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复杂作用,尊重不同宗教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培养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同。唯物史观:认识基督教的兴起是罗马帝国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人们精神寄托的需求);理解法兰克王国的土地改革(封君封臣制)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创新,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地点及发展历程;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和法兰克王国时期的地位与作用;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与发展;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难点:理解基督教兴起的社会背景;分析封君封臣制度的实质及其对法兰克王国的影响;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进步性。基础考点一、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1.诞生: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2.发展:(1)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2)法兰克王国: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实行“什一税”。二、法兰克王国三、封君与封臣产生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关系 封君赏赐土地给封臣,并提供保护;封臣接受封君赏赐的土地,要忠诚,并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扩展 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达标训练1.根据以下谚语可知,两种制度的最根本差异点在于( )时期 制度 相关谚语古代中国 分封制 普天这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世纪西欧 封君封臣制度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A.严格的等级 B.君臣的关系 C.封赐的内容D.贵族的来源2.“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在于( )A.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B.都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C.都是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 D.都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形成3.克洛维打败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最后一任总督西格里乌斯,独占整个北高卢,这一年被认为是王国的开国之日。同时,该王国也是今天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前身。这里的“王国”指的是(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D.波斯帝国4.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包括不得损伤封君的肢体,不得泄漏他的秘密、出卖他的城堡等。封君不得伤害封臣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臣若受到他人攻打,封君须不惜以武力保护。这表明,当时的封君封臣关系( )A.互为盟友,关系平等 B.淡化了不同等级间的界限C.具有双向义务的特点 D.易导致西欧王权衰落5.历史绘画可以反映和印证历史。下图《克洛维受洗》集中反映了( )A.隶农制和日耳曼人氏族因素的结合B.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的结合C.法兰克征服者与教会的结合D.无条件赏赐与有条件分封的结合6.萨克森伯爵每周都去教堂做礼拜或祈祷,聆听牧师讲解《圣经》,向上帝忏悔。他所信仰的宗教产生于( )A.巴勒斯坦 B.巴基斯坦 C.古印度D.阿拉伯半岛7.封建时代的欧洲,教权与王权之间合作与互利;封建时代的亚洲,阿拉伯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这反映了欧亚大陆( )A.文明起源的统一性 B.区域文明的多元性C.政治文明的同源性 D.经济发展的多样性8.1世纪时,传道者宣传,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这些宣传传播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印度教D.伊斯兰教9.统治者将土地授予贵族,贵族将土地授予骑士,骑士将土地授予农民,同时要求他们提供军事、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服务和义务。以上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A.古罗马的执政官与将军之间 B.西欧的封君与封臣之间C.阿拉伯的哈里发与总督之间 D.日本的天皇与武士之间10.今天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在历史上曾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其中“母”指的是( )A.奥斯曼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D.查理曼帝国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最为强大。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分裂,在帝国疆域的基础上形成了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材料二 9﹣11世纪,教皇和皇帝(指封建君主)通常是携手合作。教皇帮助皇帝制服日耳曼的世俗封建主,而皇帝则支持教皇对付公开对抗罗马教皇权威的拜占庭对手。1073年,随着格列高利七世继位为教皇,开始了教皇权力至高无上的时期。位高权重的教皇不断干涉西欧各国世俗君主的政治事务,夺取他们的利益,由此引发了激烈的冲突与斗争。教权与王权的力量经常此消彼长,直到14世纪后,这一紧张对峙的局面才随着王权的增强与教皇势力的相对衰落而缓解。——摘编自《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自从基督教开始在希腊罗马世界中传播,它就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始吸收各种异质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既有希腊的,也有东方的。这种兼收并蓄和多元混合所导致的文化上的“杂交优势”,是基督教得以在罗马帝国中发展壮大并且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保证。——摘编自《世界文明史讲稿》请回答:(1)材料一中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他是如何巩固统治的?(2)据材料二,说明中世纪时教皇是如何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并概括欧洲教皇与君主之间矛盾的主要表现。(3)据材料三,分析基督教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查理大帝是如何发展基督教的?参考答案1-10 BDBCC ABBBD11.(1)克洛维。措施: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2)措施:教皇利用宗教的权威帮助皇帝制服世俗封建主,又在皇帝的支持下确立教皇在教会中的权威。表现:教皇干涉君主的政治事务,夺取他们的利益。(3)原因:多元文化的吸收和整合(吸收各种异质文化)。措施:查理大帝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实行“什一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