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伐檀》 同步练习B卷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语言文字运用1. 下列关于《伐檀》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是《诗经·卫风》中的名篇,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B. 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屈原,采用楚辞体创作C. 属于“风”的范畴,是周代宫廷乐歌D. 运用重章叠句,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2. 下列对《伐檀》中“县”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通“悬”,意为悬挂,如“县貆”“县特”均指挂着的猎物B. 指“县城”,如“县貆”意为县城里的貉C. 是“悬挂”的简化字,古今用法一致D. 通“献”,意为进献,如“县貆”指进献貉3. 下列句子中,与“河水清且沦猗”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诗歌通过________的质问,________了剥削者的贪婪本质,________了劳动人民的愤怒。A. 激烈 揭示 表达B. 强烈 揭露 抒发C. 猛烈 暴露 宣泄D. 剧烈 揭穿 倾诉5. 下列对“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指责剥削者不劳而获,占有劳动者的猎物B. 询问剥削者为何庭院中挂满了猎物C. 表达对剥削者狩猎技巧的羡慕D. 暗示劳动者也应参与狩猎活动6. 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诗歌B. “雅”分为大雅、小雅,多为民间歌谣C.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D. 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7.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坎坎伐轮兮——砍伐车轮发出坎坎的声音B. 胡取禾三百囷兮——为何获取三百捆禾C.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那些君子啊,不会白吃晚饭D. 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澈且平静无波8. 下列对“重章叠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使诗歌节奏整齐,韵律和谐B. 通过重复强化情感,深化主题C. 每章内容完全相同,缺乏变化D. 体现《诗经》的结构特点9. 下列诗句中,与《伐檀》主题最接近的一项是( )A.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B.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0. 下列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伐檀”起兴,直接表达对剥削者的愤怒B.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差异C. 全诗直抒胸臆,缺乏含蓄之美D. 反语的使用削弱了批判力度二、文本探究1. 结构分析:全诗三章均以________的劳动场景开头,形成________的结构,层层递进地揭露剥削现象。2. 主旨概括:诗歌通过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的鲜明对比,批判了________的社会制度,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3. 翻译句子:(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2)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三、课内阅读阅读《伐檀》第三章,完成以下题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 分析“河水清且沦猗”在诗中的作用。2. 诗中“县鹑”与前文“县貆”“县特”有何联系?3. 结合全诗,谈谈“不素飧兮”的讽刺效果。四、课外阅读汉乐府《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1. 《东门行》与《伐檀》都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但其表现的反抗方式有何不同? 2. 分析《东门行》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与《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在叙事角度上的差异。B卷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 D 2. A 3. B 4. B 5. A 6. B 7. C 8. C 9. B 10. B二、文本探究砍伐树木 递进劳动者 剥削者 不合理(1)不耕种不收割,为何获取三百仓禾?(2)那些君子啊,不会白吃晚饭!三、课内阅读 以河水清澈反衬社会不公,暗示劳动者的纯洁与剥削者的污浊。“县鹑”“县貆”“县特”均为猎物,体现剥削者的贪婪无度。“不素飧兮”表面肯定,实则讽刺,强化批判力度。四、课外阅读1. 反抗方式不同:《伐檀》通过辛辣的讽刺与质问,表达对剥削者的不满,是精神层面的批判;《东门行》中主人公“拔剑东门去”,以实际行动反抗生存困境,更具激烈的抗争性,体现了被逼到绝境后的决绝。 2. 叙事角度差异:“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是从底层人民自身视角,直陈生活的贫困(无米无衣),属“亲历者的困境自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从劳动者视角,指向剥削者的不劳而获,属“对他人不合理行为的质问”。前者侧重“自我困境的呈现”,后者侧重“对剥削者的批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