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王之涣、李白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漫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本节课让我们跟随两位诗人去领略鹳雀楼的高大巍峨,去感受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课文导入7 古诗二首统编版 二年级上紫生字认一认登dēng瀑布遥pùbùzǐyáo欲yù唐táng登楼dēng跃跃欲试yù唐朝táng“依、尽、穷、层、炉、烟”见“生字写一写”紫色瀑布遥望pù bùzǐyáo音序部首笔画结构Y亻8左右依偎yī生字写一写音序部首笔画结构J尸6上下用尽jìn音序部首笔画结构Q穴7上下贫穷qióng音序部首笔画结构C尸7半包围层次céng音序部首笔画结构Z灬13上下照明zhào音序部首笔画结构L火8左右香炉lú音序部首笔画结构Y火10左右烟云yān音序部首笔画结构C丿3独体山川chuān音序部首笔画结构Z十8上下笔直zhí音序 y部首 钅笔画 11结构 左右银刀yín尽jǐnjìn尽管尽力造句:尽管他尽力了,可他的成绩还是没有及格。【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依赖。【尽】达到极端。诗中指太阳落山了。【千里目】指看得很远很远。 【更】再,还要。【香炉】指庐山香炉峰。【挂前川】瀑布挂在山前,看上去像一条大河。【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层,九天是天的最高处。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一读译文:太阳挨着山头落下,黄河水向大海滚滚流去。如果想望到更远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整体感知读《登鹳雀楼》并思考,作者在鹳雀楼上产生了怎样的感想?作者在鹳雀楼上产生了“想要看到更远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的感想。课文解读1.分别找出《登鹳雀楼》中表示动作、颜色、数量的词语。①表示动作的词语:②表示颜色的词语:②表示数量的词语:依、尽、入、流、目、上白、黄千里、一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内容 《登鹳雀楼》前两句诗写诗人傍晚站在鹳雀楼上远眺祖国河山的情景。第一句描绘夕阳落山的景色,第二句叙述俯瞰大河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赏析《登鹳雀楼》后两句诗。《登鹳雀楼》后两句诗是诗人登高望远的感受,点明了“登高”与“望远”的关系,告诉人们“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豪放的性格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主题归纳《登鹳雀楼》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在登高望远中,诗人表现出不凡的胸襟抱负。这首诗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读一读译文:太阳照耀下的庐山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好像一条大河悬挂在山前。瀑布从高处飞泻而下,很长很长,使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整体感知读《望庐山瀑布》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瀑布的?作者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瀑布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然后又兼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的壮丽景象,将瀑布比作银河从九重天外跌落下来。课文解读1.诗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前两句主要是静态描写。“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挂”字化动为静, 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试着赏析这两句诗。这两句诗写的是动态的瀑布。“飞流直下”“落九天”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雄奇、迅猛。“三千尺”“落九天”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瀑布之高。主题归纳《望庐山瀑布》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教材习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 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注意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2) 背诵指导: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想象诗中的画面,再进行背诵。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说一说: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一说: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读一读,记一记。穷尽 山穷水尽层叠 层林叠翠烟云 烟消云散山川 名山大川提示:每一组的两个词语意思是相关的。后面的四字词语是对前面二字词语的扩展,通过二字词语可以推知对应的四字词语的意思。如“穷尽”的意思是“到尽头”,“山穷水尽”的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层叠”的意思是”重叠“,“层林叠翠”的意思是山上的树重叠着,形容树木多而翠绿丰茂。课外积累铁杵磨成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他又逃学去玩。李白来到山下的小河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吃惊地问:“铁杵这么粗,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十分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开始发奋读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 古诗二首.pptx 7古诗二首.mp3 依.mov 尽.mov 层.mov 川.mov 炉.mov 烟.mov 照.mov 直.mov 穷.mov 银.m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