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宋之问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宋之问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宋之问诗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度大庾岭①
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③。
[注]①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翥:飞。③长沙:用西汉贾谊的典故,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京城了。
B.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
C.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一霎间。
D.尾联以间接抒情作结,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
2.这首诗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巩,即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巳”节宴饮春游,“寒食”节禁火冷食,“去年”与“今年”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
B.颔联,“遥怜”与“复见”一虚一实,且想象之景与眼前之景对比强烈,爱恶之情蕴含其中。
C.“感物思归怀故乡”点明诗歌意旨,感情深沉痛楚,被贬南行之悲跃然纸上。
D.这首诗处理情景关系的手法极为高妙,既运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又通过乐景来衬哀情。
4.这首诗的尾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郦道元《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都写到猿声,但表达作用不同,请分别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安秋日
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①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①注:世业:世事。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想象,进而表达作者满怀的喜悦之情。
B.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隐现,碎石可见江水磷磷,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C.诗歌七、八两句写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与人无争,但最终还是遭遇贬黜流放。
D.整首诗前几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向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E.该诗是作者晚期作品,写景物用语简洁概括,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6.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陆浑山庄①
宋之问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注】①陆浑山庄,洛阳附近宋之问的庄园。诗人因受牵连被贬南方,后辗转返回洛阳,住在陆浑山庄时有此作。
7.下列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来物外情”句写诗人回山庄后,无世俗牵挂,超然于“物外”,仿佛来到世外桃源一般。
B.“负杖阅岩耕”句中,“负”是“背着”的意思;“阅”字点明诗人像是在巡视,而不是在游览。
C.颔联写诗人沿溪流一路尽情赏花直抵源头,走入幽静树林随意采摘药草,意象真实富有生气。
D.尾联中的“去去”是“归去吧归去吧”的意思;“独”字表达出诗人隐退山林后的寂寞孤独。
8.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侧面表现山庄清幽超俗,笔意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相通。
B.颔联采用倒装句式,运用拟人手法描写眼前景物,以动衬静,形象生动。
C.颈联将鸟自呼名与野人的殷勤相问对举,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
D.本诗以自然之景入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朴实自然,平易晓畅。
9.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灵隐寺①
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②,龙宫③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④。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⑤。
【注】①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始建于东晋时。《淳祐临安志》说,在东晋成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看到这座山,惊叹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筹建了灵隐寺。②岧峣(tiáo yáo):山高而陡峻的样子。③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④浙江潮:钱塘江潮。⑤石桥:指天台山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从大处起笔形容飞来峰的高峻葱郁,接着以一“锁”字突出了灵隐寺的清静。
B.月宫中的桂子从天外飘下,寺庙中的香火从人间飘到天外,想象奇特,构思绝妙。
C.诗人以游山寻胜的所观所感为灵隐寺绘出了一个清幽旷远的背景: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这一切都显示出古朴、静洁、脱俗之美。
D.诗歌以游踪为线索,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含蓄委婉,诗人情感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11.请赏析诗歌的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武进郑明府
宋之问
弦歌①试宰日,城阙赏心违。北谢苍龙去,南随黄鹄飞。
夏云海中出,吴山江上微。甿谣②岂云远,从此庆缁衣③。
【注】①弦歌:化用《论语·阳货》之典,后以“弦歌宰”称以礼乐施教化的县令。②甿谣:百姓歌颂的民谣。③缁衣:《诗经·郑风·缁衣》,称颂郑武公知人善任。此以郑武公喻郑明府。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化用典故,暗示郑明府将以礼乐教化治理武进,同时也点明了友人赴任县令这一事件。
B.颔联以“苍龙”“黄鹄”为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友人离开京城前往南方武进赴任的情境。
C.颈联真实描绘了夏云从海中升起,吴山隐约微茫的自然景象,展现出当地独特的风光。
D.本诗通过化用或运用《诗经》《论语》的典故,丰富诗歌的文化内涵,也深化了诗歌主题。
13.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渡吴松江怀古①
唐·宋之问
宿帆震泽口,晓渡松江濆。
棹发鱼龙气,舟冲鸿雁群。
寒潮顿觉满,暗浦稍将分。
气出海生日,光清湖起云。
水乡尽天卫,叹息为吴君。
谋士伏剑死,至今悲所闻。
【注】①该诗为宋之问自越州流放钦州,夜渡吴江所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行江上,惊动鱼鸟。在一片慌乱之中,作者即景生情,悲从中来,由此引发怀古之悲。
B.五至八句写了江面景色由寒到暖、由暗到明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江水丰盈和静谧之美。
C.本诗用词精准,“满”“分”“出”“起”等动词精准刻画了事物的状态和变化,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D.本诗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对吴地人物和历史的思考,使诗歌既有美感又有思想深度。
15.同是怀古诗,请分析该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宵引赠司马承祯①
宋之问
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户墐②兮行人绝。独坐山中兮对松月,怀美人兮屡盈缺。
明月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注】①司马承祯(647-735),唐代著名道士,道教理论家。被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三代皇帝多次召见问道,以师事之。他博学多才,与李白是忘年交,与宋之问等人曾诗歌唱和。②墐(jìn)用泥涂塞。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中“兮”的用法有明显的骚体诗特点,而后四句又接近近体诗的写法灵活自由。
B.冰雪覆盖、劲风吹松的寒夜,既是诗人独坐山中时的实景,也映射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C.第四句中的“美人”意象源自屈原《离骚》,其意可用“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来解。
D.明月倒映寒潭,青松随风吟唱,这感受与《锦瑟》月照沧海、泪浴明珠一样瑰丽伤感。
17.此诗和《锦瑟》的结尾都有“此情”二字,但内容有所不同,且诗人的对待方式也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表现)自己心情的变化。颈联写山雨欲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在这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希望早日赦归。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间接抒情”错,尾联“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意思是只要有重回长安的机会,我是不敢像贾谊那样因为被贬而感到遗憾的。应该是直抒胸臆,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和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意思是山间连绵阴雨刚刚有了一点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趋势。本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这两句专门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情景交融,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濛濛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
3.B 4.①本诗中的“猿声”,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思归怀乡以及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②烘托了李白遇赦后的喜悦心情。由于作者遇赦心情愉悦,又身在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两岸“猿声”似乎在叫个不停,为其高兴。③郦道元《三峡》中所写的“猿声”,非常凄凉怪异,在空谷中久久回荡,使作者联想到三峡渔者所歌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衬托了三峡秋天悲凉的气氛。
【解析】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爱恶之情”错。“应”字有推测之意,富于想象。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新”字足见并非第一次所见。诗人身处江州,眼前的绿草触动心中的思归之情。
故选B。
4.本题考查比较诗句中意象的不同作用的能力。这道题要求分析本诗中的“猿声”与李白《早发白帝城》、郦道元《三峡》中的“猿声”的不同表达作用。首先要读懂这三首诗的内容和情感,然后结合“猿声”所在的诗句分析其不同内容、手法、情感。
本诗,“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句,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身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闻清猿悲啼,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思归怀乡以及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肠断之痛。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由于作者遇赦心情愉悦,又身在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两岸“猿声”似乎在叫个不停,为其高兴,烘托了李白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郦道元《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句,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在空谷中久久回荡,衬托了三峡秋天悲凉的气氛。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5.AC 6.这两句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余辉铺撒在江面上呈现出的美丽江天晚景,但江天虽好,终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诗人采用“欲抑先扬”手法,褒赞江天美景,实乃为抒发浓浓的愁情。诗句用词新颖活泼,“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天美丽晚景似乎有意恼人。
【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满怀的喜悦之情”错;C项“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错,因为“世业”有“世事”之意。此句有赞美隐士研习老子的学说,脱尘出俗,能悠游世事之外的意思。宋之问早年曾学道,在陆浑山庄隐居过。这里言外之意很有些悔恨自己未能坚持隐居,热心仕途混迹官场,结果仕途受挫遭贬黜。
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已经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对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诗的表达技巧、诗的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在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斜阳余辉倾洒江中,江天虽美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分明”二字活泼了句意,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像是有意恼人的。诗人采用“欲抑先扬”手法,褒赞江天美景,实乃为抒发浓浓的愁情。
7.D 8.B 9.颈联将鸟自呼名与野人的殷勤相问对举,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与刚刚摆脱的严酷的流贬境遇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寄情于山水、愉悦闲适的隐逸情怀。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寂寞孤独”错,“独吾乐”指的是独善吾身的快乐,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愉悦悠闲心境。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拟人手法”错,颔联用了倒装句式,沿着涧水看花深入,无意中来到源头;为了搜采药草,不知不觉走进幽静的密林。没有拟人手法。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意思是:山野的人们热情打招呼,交换姓氏;好客的山鸟鸣叫着,仿佛呼叫自己的名字。
颈联写所遇见的人和物,联系作者贬谪的经历,官场对他来说就只是个不堪回首的噩梦,回到自然山林中,以普通人的身份与山民见礼,反而更让他感觉自然和亲切。人犹如此,鸟更不用说,对诗人咕咕啼叫着,仿佛自报姓名。
联系全诗,首联总叙巡视庄田,定下全诗轻快的情绪基调;中间两联分述出行的所遇所见,表现出愉悦悠闲的心情;尾联紧承诗意发展,将愉悦心情升华为独善其身的意念。这里将鸟自呼名与野人的殷勤相问对举,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与贬谪境遇形成鲜明对照,强化了“归来物外情”的主题。
10.D 11.(1)对仗工整,气势雄壮。从灵隐寺的楼阁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时的壮景,灵隐寺的寺门又正对着钱塘江汹涌的潮水,这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
(2)层次感强。景物描写极具层次感,上句写远景——海上日出,下句写近景——澎湃江潮,入胜景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回答“远近结合”也符合要求)
(3)声色兼备。上句写沧海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钱塘江潮,白浪滔滔,又仿佛能听到钱塘江潮的怒吼。(回答“视听结合”也符合要求)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D.“语言含蓄委婉”理解错误,这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上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诗句中,有远景“海日”,有近景“海潮”;有海上日出的“红霞”,有江潮翻腾的“白浪”;也有“江潮澎湃”之声。写景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同时这两句对仗工整,这里的字句并不奇异,辞藻也不繁富,然而却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12.C 13.①对友人赴任的送别之情:首联点明友人赴任县令,表达送别之意。
②对友人治理武进的期待:化用典故,希望友人以礼乐施教化,像郑武公一样知人善任,受到百姓歌颂。
③对友人的祝福:尾联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希望他在武进顺利,有所成就。
【导语】在送别武进郑明府之际,宋之问写下这首饱含深情与期许的诗作。诗人借“弦歌试宰”道出友人赴任履职,以“城阙赏心违”暗喻离别愁绪。诗中“夏云”“吴山”勾勒出江南景致,既描绘友人赴任之路的风光,又寄寓对其治理武进、赢得百姓赞誉的美好祝愿,尽显送别之情与对友人的殷切期待。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真实描绘” 错误。颈联 “夏云海中出,吴山江上微”,从诗歌整体情境及创作意图来看,此联是诗人想象友人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非真实描绘。诗人通过想象这些景象,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意境,衬托友人赴任的行程,也表达出对友人的祝福等情感。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首联“弦歌试宰日” 表明友人即将赴任县令,“城阙赏心违” 则体现出与友人在京城分别,内心的愉悦之感不再,直接抒发了对友人赴任的送别之情。从这两句诗的内容和情境可知,诗人在友人即将离开京城前往武进任职之际,流露出不舍与送别之情。
②“弦歌” 化用《论语 阳货》之典,诗人借此希望友人到武进后能以礼乐施教化;“从此庆缁衣”运用《诗经 郑风 缁衣》的典故,以郑武公喻郑明府,表达了对友人能像郑武公一样知人善任的期待,希望友人能治理好武进,受到百姓的歌颂。
③尾联“甿谣岂云远”意思是百姓歌颂的民谣不会遥远,“从此庆缁衣”表达出从现在开始就为友人像郑武公一样被百姓称赞而庆贺,这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在武进任职顺利,取得成就,获得百姓的认可。
14.A 15.①宋诗借景抒情,借眼前之景,表达对吴地人物和历史的思考。
②辛词借古讽今,借历史人物讽喻现实,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渡江时的自然景色,引发对吴地历史的感慨。以“夜渡”为书写背景,以“晓渡”活动展开景色描写,将寒潮、暗浦及清晨的日光云起等景色转换,抒发对历史人物忠烈悲剧命运的惋惜与感叹,表达出对吴国历史和人物的崇敬与遗憾,结合写景、抒情与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与思想深度。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在一片慌乱之中”说法错误。“棹发鱼龙气, 舟冲鸿雁群”生动展现出船只行进时的动态和周围环境的活力,无“慌乱”之意。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开篇写“宿帆震泽口,晓渡松江濆。棹发鱼龙气,舟冲鸿雁群”,描绘了作者夜渡吴松江时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船只行进时的动态和周围环境的活力。“寒潮顿觉满,暗浦稍将分。气出海生日,光清湖起云”,细致地刻画了江面的景色变化,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逐渐明朗的氛围。写景之后,作者转向抒情,“水乡尽天卫,叹息为吴君。谋士伏剑死,至今悲所闻”,抒发了对吴地君主和谋士命运的叹息与感慨,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整首诗用词精准,诗歌画面生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先描绘江上景致, 再表达怀古的悲叹,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复杂情感。结合注释,我们更能体会到作者自越州流放钦州时的心境,其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蕴含其中,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怀古为切入点,通过写周瑜的雄姿英发与刘裕的英雄业绩,抒发对抗金复国的渴望,传达对南宋偏安现状的不满和痛惜。他以对历史人物的回忆和赞颂,针砭现实,讽刺朝廷昏庸无为,寄托自己收复失地、挽救国家的热切愿望。借古讽今手法深化了词的思想性,将现实问题融入历史背景,使其主题更具批判性和现实关怀。
16.D 17.①这里的“此情”具有非常明确和具体的含义,它直接指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而在《锦瑟》的“此情”则更加含蓄和笼统它并没有明确指向某一种具体的情感,而是泛指人生中的各种情感和经历。
②在表达方式上,《锦瑟》的“此情”是朦胧和多义的;本诗的“此情”是诗人内心此刻的感情,确定和单一的。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这感受与《锦瑟》月照沧海、泪浴明珠一样瑰丽伤感”错误。“明月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在明亮清澈的月光映照下的寒潭中,青翠的松树在强劲的风中低低地吟唱。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神秘且略带忧郁的氛围。与《锦瑟》的想象瑰丽伤感的诗句感受不一样。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词语含义的能力。
在“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这句话中,“此情”指的是诗人对于心中的人深深思念和无法言说的痛苦。这里的“此情”具有非常明确和具体的含义,它直接指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人选择不向俗人 (即世人) 诉说这份情感,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这份感情过于深沉和特殊,难以被世人理解或接受。而在《锦瑟》的结尾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此情”则更加含蓄和笼统它并没有明确指向某一种具体的情感,而是泛指人生中的各种情感和经历。这里的“此情”更多的是一种对于过去时光的追忆和感慨,它涵盖了人生中的欢乐、悲伤、得失等各种情感。
在表达方式上,《锦瑟》的“此情”表达的是一种复杂精微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感受, 一种主观化的人生意绪和心灵化的人生体验。它本身就具有某种复杂性、抽象性和模糊性,再通过诗人特有的象征艺术形式的表达,从而使诗境变得更加模糊、朦胧。而“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中的“此情”是诗人情感的直接表达。他不愿意将这份情感诉诸于世俗之人,因为这样的情感深沉真挚,难以言表。这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流露出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无奈。故本诗的“此情”是诗人内心此刻的感情,确定和单一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