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韩琦诗歌(含答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韩琦诗歌(含答案 )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韩琦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角
韩琦
古堞①连云暝霭收,呜呜清调起边楼。
雍琴垂泪虚情恨,羌笛残梅未胜愁。
数曲伴风吹戍垒,几番侵梦入宾邮②。
听来便觉春心破,素发生多不待秋。
[注]①堞:亦称“女墙”,城上齿状的矮墙。②宾邮:接待宾客的驿站或旅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还通过“呜呜清调”引出了全诗的描写对象——角声。
B.颔联写到“雍琴”“羌笛”两类乐器,着意强调它们较于角声更能增添诗人的愁情。
C.颈联通过描绘“伴风吹戍垒”和“侵梦入宾邮”,展现了号角声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D.全诗内容扣着“闻角”展开,不仅体现出边关气象,而且反映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同样写听到军中号角声,本诗与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①退居述怀二首(其二)
韩琦
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
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②民流河抹岸,颍湖春早柳萦桥。
相从谁挹浮丘袂③,左右琴书酒满瓢。
【注】①欧阳少师:即欧阳修。公元1071年,时年64岁的欧阳修退居颍州湖畔。②魏境:即大名府,诗人在此地任职,恰遇黄河决堤成灾,百姓流离失所。③浮丘袂:典出东晋郭璞《游仙诗》“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可知,欧阳修退居颍州后,曾写述怀诗给韩琦,韩琦步其韵写诗酬答。
B.首联点明欧阳修急流勇退的官宦经历,并顺势引出融入耕作采樵生活的愿景。
C.颔联中“川涂”衬托二人间的深厚情谊,“老病”突出对正道直行的不懈追求。
D.尾联借用典故,诗人向欧阳公问询得道成仙之法,表达自己也有退居的想法。
4.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圃春晚
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②。
【注】①韩琦,北宋著名政治家,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曾为相十载,赞辅三朝。本诗是诗人晚年因病闲居相州时所作。②堂堂:公然地,毫无顾忌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春水盈满方塘、微风送来花香,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官角度描绘了美丽的春日景象,极具画面感。
B.颔联紧承首联,描写了杨花整日里起起落落,林中的鸟儿也是忽藏忽现,为整首诗增添了动态美。
C.尾联上句“欲战万愁无酒力”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类似,都写出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愁情。
D.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诗人所见之景,后四句则由景及人,景与情有机融合,展现了诗人闲居时的内心世界。
6.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北塘避暑【注】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此诗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之后。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扣题,交代避暑的时间、地点,次句表现诗人在幽静环境中的飘逸超尘之感。
B.颔联写诗人并不借助管弦消遣,而沐浴清风,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
C.颈联借“水鸟得鱼”“岭云含雨”,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一近一远,情理兼备。
D.尾联诗人因酒已喝尽,酣然入梦;梦中醒来,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
8.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是( )
A.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
B.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
C.诗人借酒消愁,抒怀以天下为己任,心忧家国的强烈责任感。
D.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絮①
韩琦
杨柳生花不恋枝,纷纷终日亦何依。
聚来庭下为球辊②,散向空中作雪飞。
闲共落英浮远水,静和幽蝶舞斜晖。
见君方惜春难住,忍纵轻狂搅扰归。
[注]①这是诗人晚年因病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时的作品。②球辊(gǔn):一种用于制作球或者与玩球相关的工具。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树开花后,柳絮并不留恋枝头,既写出柳絮的轻盈不羁,也暗示着春天的短暂易逝。
B.用“球辊”来比喻柳絮聚集在庭院中形成像球一样滚动的景象,既生动又富有趣味。
C.柳絮“作雪飞”,从视觉角度呈现其飘飞的姿态,“聚”“散”对举,凸显了人生的无常。
D.柳絮和落花漂浮在远处的水面上,斜阳中蝴蝶翩翩起舞,展现了静谧而有诗意的氛围。
10.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如今有谁堪摘”中的“堪”字与《柳絮》中的“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结合诗句,分别对二者表达意蕴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并塞晚秋
韩琦
莫赋悲哉学楚骚,寒庭秋色一时高。
霜严猎卫鹰权峻,风入弓胶士气豪。
对月清吟森玳瑁,吹花芳酌醉葡萄。
汾波照骨银河淡,晓夕寒光助帐刀。
1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边塞诗写出了并塞晚秋的寒肃、高远,与“塞下秋来风景异”意境相同。
B.颔联用秋霜凛冽和秋风劲吹,衬托出士卒军容严整的风貌、严阵以待的豪情。
C.“吹花芳酌醉葡萄”化用典故,描写出戍边将士在战争之余醉饮边关的场景。
D.秋日汾河泛着粼波,寒光凛凛,天上银河更显暗淡,帐中战刀更加寒气逼人。
12.诗人说“莫赋悲哉学楚骚”,又写了“对月清吟森玳瑁”,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水阁①
韩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己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秋天的一次宴请后。②韩琦,北宋诗人,与范仲淹齐名,人称韩、范,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身居高位,颇注重晚节之保。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九日宴会,与题目照应;用池馆倾圮,台榭荒芜,来反衬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兴致很高。
B.颔联写九日与友人赏菊。园圃秋色疏淡,只有盛开的黄菊散放清香,主要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惭愧之情。
C.颈联写眼前宴会之事。借用“酒”“蟹螯”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展现了文人风流雅致情趣。
D.全诗意境开阔,格调健朗。诗歌从水阁入题写出九日宴会的兴致,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追求。
14.此诗与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是诗人在重阳节有感而发,两诗在表现手法及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元日祀坟道中①
韩琦
新元先陇遂伸虔,荒岁嗟逢众食艰。
比户生涯皆墨突②,几家林木似牛山③。
三阳已泰春来懒,六幕虽昏雪尚悭。
道殣寖④多无力救,据鞍衰叟只惭颜。
【注】①作此诗时韩琦已68岁,仍在相州任职。②墨突,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③牛山,孟子“牛山濯濯”之典,形容寸草不生的荒山。④殣,指饿死的人。寖,渐渐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照应题目中的时间与事件,点明此次出行诗人是怀着虔诚之心前去上坟的。
B.“荒岁”“食艰”交代了本诗创作的社会背景,同时领起下文对百姓生活的描述。
C.借“墨突”“牛山”的典故写出了百姓依靠砍伐树木来维持基本生活的状况。
D.尾联直抒胸臆,一个“惭”字表达诗人因百姓疾苦而无力救助的惭愧心理。
16.从全诗来看,颈联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1.B 2.①本诗表达的是诗人在边关听闻号角声的愁苦之情。诗人先以“呜呜清调”直接写角声,再通过雍琴、羌笛等意象渲染角声的悲凉,进而引发诗人的愁情。②辛词则表达词人梦回军营的激昂奋发的情感。词人先以“吹角连营”展现军营景象,再以“八百里”抒发豪情壮志,表达出词人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导语】韩琦的《闻角》通过描绘角声悠扬萦绕于边城上,营造出暮色中的孤寂之感。诗中用“雍琴”“羌笛”加重愁绪,表现边塞的萧条与诗人的感伤。诗人听到角声,内心涌起忧思,暗示世事无常、生死无常的感悟,蕴含悲凉的情感。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着意强调它们较于角声更能增添诗人的愁情”错,“雍琴垂泪”和“羌笛残梅”是诗人听到角声后联想到的意象,意在强调角声的悲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本诗首联点明地点和时间,“呜呜清调”点出“角声”,引出下文对“角声”的描写。颔联写雍琴、羌笛,意在强调角声的悲凉,表达诗人内心的愁情。颈联写角声的穿透力,尾联写诗人听到角声的感受,“素发”指白发,“素发渐衰”言岁月流逝,“春心破”言内心凄凉。全诗围绕“角声”展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②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这是词人梦中听到的声音,“梦”是词人的想象,是虚写,“吹角连营”是曾经的经历,如今只能“梦回”,表达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3.D 4.①虚实结合,先实写诗人任职的魏境洪水泛滥成灾的惨状,再想象欧阳修闲居颍湖,欣赏杨柳萦绕溪桥的美景。
②两幅图景对比鲜明,既表现出忧心民生而恪守职分之情,又自然流露出对欧阳修退居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导语】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欧阳修退居生活的赞许与向往,同时流露出自身政治理想未遂的感慨。诗中“神交”与“直道”彰显了友情的深厚与个人的坚持,末尾以超脱之态作结,意境悠远。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向欧阳公问询得道成仙之法,表达自己也有退居的想法”错误。尾联“相从谁挹浮丘袂,左右琴书酒满瓢”借用典故,表达的是诗人对欧阳修退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浮丘袂”典故指的是仙人浮丘公,这里用来形容欧阳修退居后的超脱生活。诗人希望能与欧阳修一起享受这种闲适的生活,而不是询问成仙之法。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及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虚实结合:“魏境民流河抹岸”,诗人身处大名府(魏境),目睹黄河决堤成灾,百姓流离失所,洪水泛滥成灾的惨状。这一描写是具体的、现实的,属于实写,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颍湖春早柳萦桥”,诗人想象欧阳修在颍州湖畔的生活,春天到来时,柳树环绕着溪桥,景色优美。这一描写是虚幻的、想象的,属于虚写,展现了诗人对欧阳修退居生活的向往。
②对比手法:一边是洪水泛滥、百姓流离的惨状,一边是春光明媚、柳树依依的美景。这两幅图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一句表现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职责的恪守,后一句则流露出对欧阳修退居生活的羡慕与向往。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和立体。
5.A 6.
①时光流逝之愁。这首诗尾联写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②老病孤苦之愁。这首诗的颈联上句写诗人晚年沉疴在身,尾联上句写无法借酒浇愁,表达了诗人既老且病的愁苦。
③忧国优民之愁。“沉疴不为闲来减”一句可见诗人虽因病闲居却依然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风光,表达了诗人身居闲地但心绪不宁的复杂情感。首联与颔联用动静结合的描摹手法展现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后联以沉疴难减、无酒难释的惆怅引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愁苦,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A.“听觉”错误,视觉上看到了溶溶的春水满池塘,嗅觉上闻到了微风送来几缕淡淡的清香。没有听觉上的描写。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鉴赏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①“三月去堂堂”既是实写春水满塘、春花堕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同时,它又是虚拟,比喻诗人桑榆晚景,沉疴在身,这是愁的根源,自然界春天的逝去不过是愁的触媒。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②颈联上句写久治不愈的病并没有因为空闲而减退一分,尾联上句写诗人想借酒一浇,无奈因病戒酒,连这也不能做到。于是,一切防守的力量尽失,只好任凭“万愁”进攻了。表达了诗人既老且病的愁苦。
③“沉疴不为闲来减”,韩琦本来是不“闲”的,他一向在朝廷或边关任职,政事繁剧,军务倥偬;由于病情加重,终日“闲”居。既有生理的痛苦,又有精神的苦闷,更觉得时间难熬。可见诗人虽因病闲居却依然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7.D 8.C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与意境不符,尾联是说酒醒之后,自有清心澄虑之物,即“万柄莲香一枕山”。这句衬托出他胸襟的清高脱欲。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C.“诗人借酒消愁,抒怀以天下为己任,心忧家国的强烈责任感”分析错误,尾联以“万柄莲香一枕山”作为清心澄怀的醒酒之物,见出诗人潇洒出尘的风致。抒发了诗人高尚清廉的情怀和超尘拔俗的思想情感。
故选C。
9.C 10.①“堪”意为能够,李清照词中“如今有谁堪摘”是说眼前的菊花憔悴不堪,自己不忍心,也没有人去采摘,体现出词人历经沧桑后的孤独寂寞和对往昔美好不再的哀伤。
②在《柳絮》中,“忍”是怎忍、不忍的意思,《柳絮》中诗人不忍看到柳絮的轻狂飘飞扰乱春归的宁静和美好,这种“不忍”蕴含着诗人对春天即将消逝的惋惜之情。
【导语】《柳絮》通过描写柳絮从枝头飘落到庭院,又随风四散的过程,展现了春天稍纵即逝的景象。诗人借柳絮的形态和归宿影射人生的轻狂与无常,表达了岁月流逝、人生易变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整体氛围静谧美好,充满了诗情画意。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凸显了人生的无常”错误,诗歌主要通过对柳絮的描写,表达对春归的惋惜之情,“凸显了人生的无常”过度解读。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
①“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意思是,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还有谁能采摘?“堪”意为能够,菊花憔悴不堪,自己不忍心,也没有人去采摘,表达的是一种感慨与怅惘,面对残花凋谢的景象,带有难以承受的伤感情绪,体现出词人历经沧桑后的孤独寂寞和对往昔美好不再的哀伤。
②在《柳絮》中,“忍”是怎忍、不忍的意思,表达了一种不舍与怜惜。诗人在故乡看到柳絮纷飞,感慨春光短暂,甚至不忍心让这些“轻狂”的柳絮搅扰春归的宁静和美好。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变化的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蕴含着诗人对春天即将消逝的惋惜之情。
11.A 12.①面对边塞的秋色,诗人强调不要写像楚辞那样的伤感悲秋的诗歌。②“对月清吟森玳瑁”写出边关将士驻守沙场对月吟诗的生活场景。③两句看似矛盾,实则共同抒写了晚秋并塞沙场将士们的豪迈洒脱情怀。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与‘塞下秋来风景异’意境相同”分析错误。“塞下秋来风景异”写的是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而本词则是写边防军人高昂的士气,所以并不相同。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的首句“莫赋悲哉学楚骚”,诗人面对边塞的秋色,强调不要写像楚辞那样的伤感悲秋的诗歌。为什么呢?作者在后面给出了答案。“塞庭秋色一时高”是说边塞此时秋高气爽,并塞晚秋的寒肃、高远,不应用悲哀的楚辞来表现。接着“霜严猎卫鹰权峻,风入弓胶士气豪”则是写出了守边将士的英姿,完全不是那种悲悲切切的失意文人的样子,所以这些将士是不会吟咏愁苦的楚辞的。
“对月清吟森玳瑁”则是写出边关将士驻守沙场对月吟诗的生活场景,将士们不吟愁苦的楚辞,而是吟咏一些立功封赏的诗句。“玳瑁”是装饰高官服装的用品,此处用“森玳瑁”指代高官,也就是将士梦想通过勇敢作战获得边功。下一句“吹花芳酌醉葡萄”则是运用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典故,暗示战士们的勇敢无畏。
所以诗人说“莫赋悲哉学楚骚”,又写了“对月清吟森玳瑁”并不矛盾,两句诗都抒写了晚秋并塞沙场将士们的豪迈洒脱情怀。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13.B 14.①表现手法:王诗采用联想与想象,想象家人重阳节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韩诗采用反衬、借物抒情的手法。用池馆倾圮,台榭荒芜,来反衬友人的兴致很高;借写菊花的清香,表达自己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②表达情感:王诗主要表达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韩诗主要表达与友人相聚的愉悦及自己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解析】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主要表现自己对友人的惭愧之情”错误。字面看是写菊花犹有晚香,实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表现手法:
王诗采用联想与想象,想象家人重阳节的情景。“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表达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韩诗采用反衬、借物抒情的手法。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写景较工,而以疏淡见长,且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与全诗以意胜的特点很一致。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这一对比的意思一直贯穿到诗尾。用池馆倾圮,台榭荒芜,来反衬友人的兴致很高;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是韩琦的名句,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借写菊花的清香,表达自己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表达情感:
王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王诗主要表达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韩诗中描写了重阳佳节在水阁延请宾客的情形。首联表明尽管池馆台榭一片荒败,诗人延客的情谊则十分殷勤。颔联一方面绘时令风光,一方面借秋景秋色譬喻主人公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品格。后半篇描述饮宴之乐,并表示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韩诗主要表达与友人相聚的愉悦及自己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15.C 16.①将“春”“雪”拟人化,春“懒”写出时入正月,春天已经到来,却仍春寒料峭;雪“悭”写出天地四方,阴郁昏暗却未见瑞雪。运用拟人突出了此时天气的寒冷与昏暗。②从侧面烘托出百姓生活的困窘和艰难。③渲染一种低沉压抑的氛围,为后文的“殣寝多”作铺垫。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了百姓依靠砍伐树木来维持基本生活的状况”分析错误。没有几户烟囱是冒烟的,山上也光秃秃的没有植物,此处是运用典故表明百姓生活的艰难。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本诗的颈联“三阳已泰春来懒,六幕虽昏雪尚悭”对仗工整且富含意蕴。“懒”“悭”本是只有人才有的情态,此处作者却用它来形容春天的姗姗来迟,运用拟人的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从诗的题目可知,作者此诗作于元月一日,此时正是正月,节气上已入春天,但却仍春寒料峭,“六幕虽昏”表明此时天色阴沉,“雪尚悭”表明并没有下雪,这一联写出了天色阴郁昏暗却未见瑞雪,运用拟人突出了此时天气的寒冷与昏暗。
其次,联系上联“比户生涯皆墨突,几家林木似牛山”,作者目力所及之处,没有几家烟囱冒出炊烟,而山也都是秃山,此时却正是春寒料峭之时,百姓盼望的瑞雪也迟迟不下,从侧面烘托出百姓生活的困窘和艰难。
作者在这一联中渲染了一种低沉压抑的氛围,照应了前面的“荒岁嗟逢众食艰”等诗句,也为后文的“殣寖多”作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