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查慎行诗歌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京口与韬荒兄【清】查慎行江树江云睥睨①斜,戍楼吹角又吹笳。轴胪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北府②山川余霸气,南徐③风土杂惊沙。伤心蔓草斜阳岸,独对遥天数落鸦。【注】①睥睨:城墙上凹凸状的短墙,又称女墙。②③北府、南徐:均为镇江古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选取云树、城墙、戍楼、角笳等典型意象写景,动静相生,视听结合,展现了京口军事要塞的风貌。B.京口自古便是水运交通的重要枢纽,诗歌颔联描绘的便是当时江河之上船只首尾相连,漕运繁忙的景象。C.颈联诗人叙写京口的山川风土之中依然夹杂风沙,喻示战乱争霸仍在,暗含诗人对动荡时局的深刻隐忧。D.尾联“蔓草斜阳岸”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斜阳草树”营造的意境类似,俱有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感。2.前人评价查慎行早年诗作有“沉雄悲壮之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三闾祠①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注】①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将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B.颔联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充满了哲理,蕴含了深广的社会意义。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楚地的风物人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4.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池河驿查慎行古驿通桥水一湾,数家烟火出榛菅①。人过濠上②初逢雁,地近滁州饱看山。小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跨鞍便作匆匆去,谁信孤踪是倦还?【注】①榛菅:丛生草木。②濠上:濠水之滨,今安徽境内。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点明池河驿所处的环境。驿边有桥梁和水,在草木丛生的荒野,零星地点缀着几家烟火。B.颔联对仗工整,“初逢雁”“饱看山”写出了诗人陶醉于此地风景,“初、饱”二字用得非常传神。C.尾联写诗人匆匆踏上归程,末句用反问写出了诗人此行虽身体疲惫,但别人却看不出他的疲态。D.整首诗结构谨严,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格调清新自然,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诗歌。6.赏析诗歌的颈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雨过桐庐①查慎行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②间。雨蓑烟笠严陵③近,惭愧清流照容颜。【注】①本诗是查慎行于康熙二十二年自家乡赴江西幕府途经桐庐时所作。②碓床:靠水力来舂米的器具。③严陵,指严子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征召,曾于此隐居垂钓。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交代诗人的行踪,又写出诗人看到与故乡迥然不同的风光景物时的惊讶之情。B.颔联写桐庐县城,三面以山作为城墙且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县城给作者以新奇之感。C.尾联即景抒怀,诗人看到清流中苍老的容颜,不禁发出功业无成、愧对名士的感慨。D.本诗运思周密,结构严谨,以“乍惊”领起,以“惭愧”收束,一起一收,脉络清晰。8.本诗颈联刻画工细,请简要分析其写景技巧。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抵晏城次壁间韵查慎行目力穷边酒旆生,熟梅天爱偶然晴。高楼吹角风无赖,坏壁留诗客有情。红日忽沉烟起处,白杨长递雨来声。万山回首如屏障,一片平芜接晏城。注:康熙二十三年(1684)夏,查慎行告别家人,游学京师,行至晏城写下此诗。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韵,依照原诗的用韵写和诗,也称步韵。次壁间韵,这里指作者步墙壁上原诗的韵而写成这首诗。B.第一句写放眼望去,看到了极远处,可见这里已经是一片平原,没有了山峰丘垅阻人前行。C.第五句紧扣题目中“晚抵”二字写日影;第六句接第三句,写风吹白杨树,雨打白杨树叶之声。D.回首来路,万山如屏;放眼前路,一马平川。尾联既总结行程,又概括了晏城一带的自然风貌。10.有人说,从这首美丽如画的风景诗中可以读出诗人所写的旅途愉悦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清)查慎行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注释: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1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1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3.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答案1.C 2.沉雄之气:①诗作写景空间阔大(意境开阔),气度(气象)恢弘。漕运船只绵延三千里,沿岸市井街巷万家灯火通明。“三千里”“一万家”之数尽显当时的繁荣。②诗作由京口这座名城山川风土之观引发感慨,暗含有对与京口有关的群雄战事、历史风云、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悲壮之气:③尾联以“伤心”“独对”直抒悲慨、沉郁之情,又以“蔓草”“斜阳”“落鸦”渲染悲凉氛围,借景言情(点染结合),吊古伤今,抒发盛衰兴亡之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战乱争霸仍在”“对动荡时局的深刻隐忧”错,是立足于当下对京口历史风云变幻的感慨。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沉雄之气体现在:“轴胪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诗人笔下的境界阔大,“三千里”“一万家”,极力描绘了漕运船只绵延之长,沿岸市井街巷灯火之多之明,尽显当时的繁华与喧闹,气度(气象)恢弘。“北府山川余霸气,南徐风土杂惊沙”,京口的山川风土之中依然夹杂当时的霸气与风沙,诗人足于当下对京口历史风云变幻发出了感慨,对与京口有关的群雄战事、历史风云、世事变迁的有着深沉思考。悲壮之气体现在:尾联“伤心蔓草斜阳岸,独对遥天数落鸦”,夕阳西下,两岸的蔓草萋萋,萧条之色令人黯然神伤;诗人只能独自遥对着漫天的落鸦。诗人以“伤心”“独对”直抒悲慨、沉郁之情,“蔓草”“斜阳”“落鸦”这些意象又渲染悲凉氛围。结句寓情于景,吊古伤今,抒发盛衰兴亡之叹。3.D 4.①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诗人遐思,诗人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②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面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③整首诗由景到情,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情感自然流转,情韵悠长。【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错误,尾联意思是,兰蕙和白芷年年绿遍沅湘两岸,沁芳吐艳,屈原的灵魂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不是湘兰沅芷想见,而是作者能够想象得到,没有拟人。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此诗首联以写景兴起。“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地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作者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故宫黍离之感,油然而生。颔联触景兴怀,作者自然地联想起诗人的平生遭际,屈原以光明正直存心国家民族的忠贞之士,竟至落入谗言的深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可谓千古奇冤。“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意谓用不着嫌怨举国难觅知音。诗句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颈联是一个转换,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 尾联“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一个浪漫的美丽想像作结:想见吟魂自往来。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象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5.B 6.颈联借景抒情,诗人借小店、青帘、疏雨、红树、夕阳等意象,渲染了夕照下僻郊酒店幽静绚丽的环境,抒发了诗人归途中内心洋溢着喜悦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诗人陶醉于此地风景”错,颔联中“初”字说明地远人稀,在此之前连雁鸟都没有遇见,可见旅途寂寞。“饱”字,足以说明一近滁州,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景色未免有些单调。这样荒凉单调的景色,引起诗人旅途遥远艰辛、寂寞之感,他只想赶紧离开,所以,诗人并没有陶醉于此地风景。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颈联“小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意为:稀稀疏疏的小雨停歇后,看到酒店招客的青布幌子,夕阳照耀下,遥村的红树显得异常绚丽。“青帘”,旧时酒店的青布幌子。诗人在“初逢雁”“饱看山”之后,见到一个挂着青布招子的酒店,而且是在稀疏的秋雨停后;遥村的红叶与夕阳的余晖两相映红,绚烂夺目,艳丽鲜明。该联借景抒情,前句诗人借小店、青帘、疏雨,后句抓住“红树”“夕阳”等鲜红绚丽的景色,渲染了夕照下僻郊酒店幽静绚丽的环境,抒发了诗人归途中内心洋溢着喜悦之情。7.C 8.①运用叠词。“依依”状帆影,“汩汩”摹水声,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之美。②视听结合。诗句描绘了如燃的枫林、隐约的帆影以及汩汩的水声,景色明丽,画面立体。③远近结合。远处帆影缓缓移动,近处山溪汩汩欢唱,观察角度多变,诗歌意境开阔。【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C.“苍老”“功业无成”的说法没有根据。诗人惭愧的是自己外出求禄,未能免俗。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依依”,状帆影轻柔貌,“汩汩”摹水流的声音,叠词的运用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远处的枫林、隐约轻柔的帆影,这些为视觉描写;汩汩的水声为听觉描写,诗句视听结合,呈现的景色红白相间,明丽动人,画面充满立体感。远处帆影缓缓在江面移动,近处山溪在碓床间汩汩欢唱,诗句远近结合,观察角度多变,由江面到山间,诗歌意境开阔,引人想象。9.C 10.(1)看到酒旆,远处已有人家或市镇,可以喝一杯酒,洗我征尘,一喜;(2)旅途中带来诸多不便的黄梅雨已停,天已经放晴,一喜;(3)天色向晚,眼前已有人家,今晚已有投宿之地,一喜。(4)树叶沙沙如雨来之声,清凉,涤尘,白天一路的暑热和疲惫,顿时消除,一喜;(5)眼前一片平芜,明天再也不用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了,一喜。(6)作者的愉悦之情,我们可以从颔联和第七句中感受到:风声可爱,旅客有情,回首来路,万山如屏,给人以屏护安宁之感,作者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第六句接第三句,写风吹白杨树,雨打白杨树叶之声”错误,第六句接第三句风声,写风吹白杨树叶发出沙沙之声,仿佛一阵阵下雨之声。故选C。10.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古朴的山东平原上的景色。时间是初夏,地点是北方。一片平芜,黄梅时节。“目力穷边酒旆生”,放眼看去,看到了极远处,可见这里已是一片平原,没有山峰丘陇阻人前程。对于一个远行旅客来说,这一点能使人胸怀豁然开朗。看到了酒旆,可见远处已有人家或市镇,能有一壶美酒,浇我征尘。对于远行旅客,这也令人心喜。梅雨时节偶然放晴,便会使人感到格外的愉快。“高楼吹角风无赖,坏壁留诗客有情”,无赖,在这里是指可喜可爱,这句是说:风声可爱,吹送来高楼上的吹角之声;旅客有情,在破壁上题写了诗句。这就使人感到,旅途并不寂寞。远道旅行,很怕寂寞。不感到寂寞,说明诗人心情很好,也表明所到之处 (晏城地区)可爱。“红日忽沉烟起处,白杨长递雨来声”,继续写旅途愉悦之情。炊烟起处,红日忽沉,不仅写出了景色的奇丽,也表明天色虽然向晚,但前面已有人家,今晚已有归宿之地,旅客因此感到快慰。一个“忽”字,把旅客(诗人)欣赏落日景象时的美感和将有归宿时的惊喜心情,准确、微妙地表达了出来。高高的白杨树在可喜可爱的风声中沙沙作响,仿佛一阵阵下雨的声音,这声音也使人喜悦。时当夏季,又刚从万山丛中来到平原,旅途中的暑热与疲劳,都因这雨来之声得以消除,读之使人有一种清凉之感,兼有涤尘之快。“万山回首如屏障,一片平芜接晏城”,既总结了全诗,又概括了晏城一带的自然风貌,同时也是这一段行程的小结。回首望去,万山如屏,可见旅客 (诗人)是穿越万山才来到晏城。一路辛劳,不言而知。可是,一当穿越之后,拦路的山峰便在诗人的感觉中发生了转化,从险阻变成了屏障,给人以屏护安宁之感。对于远行旅客,这是最可贵的感觉。诗人身倚如屏万山,向前看去,进入眼中的是“一片平芜”。明天,在这平坦宽阔的原野上继续行进,当然就会轻松愉快得多了!【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1.白描:错落有致的村子里,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绿草绒绒的河岸上,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或: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 12.①祥和(和谐)、宁静(安宁)、新鲜(清新)【颔联】;舒适(清凉)、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颈联】;农耕(春耕、耕作)繁忙(忙碌)【尾联】。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的热爱(喜爱、向往),对百姓勤劳的赞美。【解析】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他边走边听边看:“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景画。“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新鲜的生活气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作者情感。“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新鲜的生活气息。“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春雨密密细细而下,宛如缕缕银丝在你眼前飘动,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受。一场春雨过后,水田里的水也蓄满了,禾苗长势喜人,禾苗的高度几乎与水面平齐,青绿的秧齐整整地就好象是谁用剪刀修剪过一样,清亮悦目。”“犹与湖南风土似,春深无处不耕犁”,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感:谷雨过后,处处桃红柳绿,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3.“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答题步骤: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通读全诗,首先要分析“软”在诗句中的意思,然后从手法上进行赏析。“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软”字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手法上主要是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点睛】鉴赏诗歌的炼字能力,答题时基本思路是:如果该词含义特别,则要单独解释一下;然后考虑其中是否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如有,则点出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则把该词放在句中解释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是否生动形象表现了某人某事某物某现象的特点,是否能烘托某种气氛,是否能传情达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