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诊断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瑞士国土面积41284km2,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阿尔卑斯山脉覆盖其大部分区域,被称为“欧洲屋脊”。瑞士城镇化水平高,城市覆盖整个国家,促使工业区、住宅区等建成区布局分散。瑞士人口流动除了大都市郊区居民向中心城市的日常通勤流动外,还显著表现在城市地区居民向乡村和山区的流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瑞士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国土面积②国家政策③地形④交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瑞士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特征可反映出( )
A.城乡经济水平差异显著 B.职住分离程度较低
C.城区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D.交通运输系统发达
3.瑞士城乡空间的分布特征有利于( )
A.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B.节省国内基础设施投资
C.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D.形成多区域中心城市群
2019年底,我国盐碱地面积约为7.67×106h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黄河中上游灌区和滨海等区域。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下表示意我国不同盐碱地类型区改良方法及改良效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区域 盐碱地类型 改良方法 改良效果
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镇 滨海盐碱地 种植牧草“中苜1号”紫花苜蓿 筛选出苜蓿高产稳产行距、播量,盐碱地产能提升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 滨海盐碱地 土壤改良剂(利用脱硫石膏)、秸秆还田 土壤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粒级有机碳含量增加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 井灌代排、蓄雨淋盐技术 旱季减蒸控盐,雨季淋盐改咸
内蒙古河套灌区 内陆盐碱地 渠井灌排和节水灌溉技术 土壤积盐向脱盐发展
松嫩平原 苏打盐碱地(土壤含有高浓度的碳酸钠) 种植水稻,辅以人工调控和使用改良剂 产能提升
4.表中盐碱地类型区返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导致我国不同盐碱地类型区改良方法不同的主要因素有( )
①盐碱地的成因②气候和水文条件③经济发展水平④盐碱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主要是因为我国( )
①盐碱地分布区水资源丰富,改良便利②盐碱地分布范围广,改良方法适应性强
③耕地资源有限,盐碱地开发潜力大④促进生产力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新能源产业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性产业,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推动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我国当前正值向新能源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是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支撑,还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下图示意2012-2021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上市企业数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东部地区新能源产业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得益于东部地区( )
①雄厚的工业基础②便利的物流交通③高端的技术人才④优越的资源禀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我国新能源产业具有很强的集聚性,主要是因为该产业( )
A.售后和维护联系紧密 B.对资金和技术依赖性强
C.生产量和消费量较大 D.对生态和环境要求较高
2023年3月16日,河南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一次极端强降雪天气过程,降水主要集中在16日0时—16时,雨雪相态转换自西向东逐渐推进。下图示意2023年3月16日0时—16时河南省降雪量分布及新安降水量、温度和降水相态的转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造成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出现此次强降雪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锋面气旋 D.准静止锋
10.影响河南省此次降雪的气流为( )
A.低层的东北部冷干气流和中层的西南部暖湿气流
B.低层的西北部冷干气流和中层的东南部暖湿气流
C.低层的西南部暖湿气流和中层的西北部冷干气流
D.低层的西南部暖湿气流和中层的东北部冷干气流
11.引发新安16日0时—16时近地面气温剧烈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冷气团势力不断加强 B.冷锋过境速度缓慢
C.受冷高压控制时间长 D.降水相态多次变化
蒸散是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称,是自然水循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干旱内陆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格尔木河自昆仑山流出后,经过山前戈壁砾石区时大量下渗,并对地下水体进行补给,后经过细土平原区至洪积扇前缘,最终汇入终端的达布逊湖。如图示意格尔木河流经不同地貌区(a—b)沿格尔木河流向依次发生的月蒸散量与植被指数变化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a—b月蒸散量与植被指数变化关系最可能发生的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13.格尔木河流域月蒸散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4.植被对格尔木河流域月蒸散量贡献最大的地貌区是( )
A.山前戈壁砾质平原 B.绿洲平原 C.盐沼平原 D.盐湖区
黄河兰州段有河流阶地发育,黄河上游干流及支流流经青藏高原及北缘地区时挟带的剥蚀物汇集于兰州黄河段,形成了多级古老河谷阶地。下图示意兰州黄河阶地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河谷T1—T3阶地下伏基岩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土层覆盖较厚,基岩承受压力而发生变质
B.位于地壳活跃带,岩层因高温高压发生变质
C.岩层形成时间晚,处于表层而容易出露地表
D.河流侵蚀力增强,表层黄土缺失使基岩出露
16.该河谷阶地上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 B.风化剥蚀 C.基岩崩塌 D.风力沉积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江河泥炭沼泽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属温带季风气候,5—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0%。白江河泥炭沼泽周围被长白落叶松林环绕,泥炭沼泽总面积约1.89km 。白江河泥炭沼泽的泥炭沉积厚度在3—300cm,平均厚度约为170cm。早期泥炭沼泽地表植被西北部灌木覆盖率高达90%,南部则以长白落叶松、油桦、苔草、泥炭藓群系为主。下图示意白江河泥炭沼泽在西北—东南方向上的横向扩展和纵向累积。
(1)指出影响白江河泥炭沼泽发育的主要自然因素。
(2)说明距今7000—2000年以来白江河泥炭沼泽横向发育的特点。
(3)分析白江河泥炭沼泽发育过程中植被发生的演替。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源涵养是自然环境的一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内陆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复杂,自然环境十分恶劣。1999年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同地形区种植的林草种类不同,其中,河谷平原区、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均以乔、灌、草结合为主,农灌区以新疆杨乔木为主,沙漠区以灌草类为主,许多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强。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地形分区、1982-2020年黄土高原水源涵养能力及其变化率。
(1)判断该地区水源涵养所对应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类型,并加以说明。
(2)退耕还林还草后,黄土高原农灌区水源涵养能力呈下降趋势,请说明理由。
(3)退耕还林还草后,黄土高原水源涵养能力总体有所提高,试分析其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高地,在驱动产业升级、辐射带动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人口1307.77万人,城镇化率高达77.7%,地区生产总值为19239.31亿元,是全省经济发展实力最强的区域。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乃至我国中西部开发区建设最早、类型最齐全、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目前已形成由11家国家级开发区、21家省级开发区构成的发展格局。图示意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分布。
(1)说明该城市群中长沙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分布最多的原因。
(2)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3)推测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A 6.D
7.A 8.B
9.A 10.B 11.A
12.C 13.B 14.B
15.B 16.D
17.(1)气候;地形;水文;植被。
(2)泥炭沼泽最初发育于西北方,并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展;泥炭层厚度从边缘向中心逐渐增厚;后期泥炭沼泽发育速度较早期更快。
(3)泥炭沼泽发育初期,西北部主要为草本植物,东南部以乔木和灌木为主;随着泥炭沼泽向中部和东南部的扩展,乔木和灌木减少,草本植物增加;后期泥炭沼泽边缘演替为乔木和灌木,中部演替为灌木和草本植物。
18.(1)类型:调节服务功能。退耕还林还草后,植被与土壤对降水的截留、下渗、蓄积能力提升,地表径流补给地下水增多;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中的根系、微生物数量增多,土壤空隙变多,土壤持水量变大。
(2)农灌区退耕还林以引种乔木为主,耗水量显著高于原农作物,人工林蒸腾、耗水量激增;植被配置单一,缺乏乔、灌、草多层次搭配,导致水分利用效率低;退耕还林区与农灌区共用黄河水,生态补水量增加,导致农业用水指标压缩。
(3)退耕还林还草后,气温降低,云雾增多,降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地表蒸发量减少;土壤中的根系和微生物数量增多,土质变得更加疏松,蓄水量增加等。
19.(1)为省会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高度集聚;产业体系完善,具备开发区建设的产业特征;交通和信息网络发达,便于企业物流和产业协作。
(2)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升级;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吸引大量劳动力,促进周边地区人口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周边地区延伸,可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3)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