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思考中书书是谁?为什么要答谢他?《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是谁?公务员?神童?山野道夫?题·解答 谢中书 书答复即谢征。“中书”是其曾担任的官职名。书信标题的含义:答复友人谢征的一封书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体知识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答谢中书书》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合称六朝书信双璧 。dúzhá文章诵读读文,感受形式之韵文言文原本没有标点句读,是后人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上去的,现在请同学们读屏幕上的文字,前后三句的标点已标出,中间部分40字,努力读出正确的句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读文,感受形式之韵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这些句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都是四字句,两两对称,非常整齐,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句式长短不一的《狼》《陈太丘与友期行》等不同)这种特殊形式的文章,有个特定的名字,叫做骈文。关于骈文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属于早期的骈文。什么是骈文呢?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骈,指两马并驾,俪,指夫妻成双,“骈俪”的名称正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色:句式两两相对,讲究对仗、排比、用典和一定声律要求。因为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体。骈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骈文的发展历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那个时期的文献典籍、诸子百家、民间谣谚中的骈辞俪语纯出于自然,不是作者的有意追求,到了汉代,文人创作中对形式美的追求,特别是对对偶、辞采、声韵等有了刻意讲求,发展到建安曹魏之时,骈文真正形成并渐趋成熟,于南北朝后期盛行一时。关于骈文的基础知识骈文有明显的优点与缺点:它是中华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历代骈文家运用多种方式雕饰辞藻、锤炼词句,又追求精工对偶、灵活使用多样化句式,巧妙运用典故,以此增加行文美,同时以四声的不同组合,造成的平仄声合理搭配,来实现骈文的声韵美,在中国文学形式美的创造上为后世文学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对唐代文学的繁荣以及以后各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优秀的代表作有: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选入课本的《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合称为骈体书信文的“双璧”。骈文发展到后期,出现过于雕琢形式而导致华而不实,缺乏真实情感与内容的弊端。它没有继承言志、载道的传统,精湛的形式技巧,有时反而会影响内容的准确表达,最终出现文气衰弱、文风华靡的不良现象而慢慢衰亡。关于骈文的基础知识《答谢中书书》的句式特征和朗读处理《答谢中书书》作为早期优秀的骈体书信文,句式上有骈散结合的特点。骈文更多追求意态和感觉上的均衡美,但如果通篇如此,则容易显得僵化。最后的两句散句,使文章四平八稳的意气得到舒缓,在变化中富有情趣,这也是早期的骈体书信文在表情达意上舒展自然的体现。我们诵读的时候,前面的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最后的两句,要努力舒缓下来,如同画外音一般徐徐道来。现在你知道《答谢中书书》为什么不为了显得更整齐划一而全篇都是四字句了吧?文章诵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口齿清楚,缓急有秩,轻重有度,感情充沛,一气呵成。文章翻译文章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结构助词,的以来耸入巍峨的山峰这里指色彩斑斓,交相呼应文章翻译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青葱的树林指水中潜游的鱼坠落竞相跳跃都清晨的薄雾消散翠绿的竹林文章翻译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人间仙境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没有再的意思参与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整体感知总观全文,思考:这篇短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是按什么结构展开描写的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整体感知第一部分:以感慨发端。第二部分:具体描写山川景色。第三部分: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作者笔下的这幅山水画卷有何特点?请各用文中的两个字概括。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美奇整体感知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山峰流水石壁竹林晓雾猿鸟夕日沉鳞高耸清澈斑斓青翠稀薄光亮恣意活跃整体感知美整体感知赏景方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复、对偶……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色彩变化……感官分析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XX结合/通感)视角分析俯视、仰视、远眺、近望……(XX结合)陶弘景笔下的山川景物,到底“美”在哪里?结合所学的写景方法,赏析你觉得写的美的句子。山川之美,美在 (概括)“_ ”(原句),运用了 的手法/视角,写出了 (具体赏析)。炼字时间整体感知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从观察角度来看,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从景物状态来看,由静态到动态从感官角度来看,视觉听觉有机结合从时间选择来看,选择朝和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活动,是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峻峭,水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趣盎然。“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蓝天做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的是热烈欢快的晨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静幽寂的暮景,晨昏的景色变化展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太阳即将落山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作者将眼前的山川美景称为“仙都”。那与之相应的“欲界”里可能有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繁琐的公务:操劳忙碌、心身不自由黑暗的官场:互相倾轧、尔虞我诈整体感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为何要在结尾这么说?包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著名的山水诗人,晋时袭封康乐公。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恃才傲物,受权贵排挤。因厌倦仕途,他索性辞官回乡,游览山水,随景赋诗,开创了境界清新自然、语言工整精练的山水诗派。拓展材料整体感知李白的偶像谢灵运谢灵运是古代的旅游家,大部分时间都在旅游上,也正是这样 促使他成为了山水诗派鼻祖。刘禹锡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指的就是谢灵运的家族。因为不缺钱,也不好好上班,拒绝了朝廷授予他的员外散骑侍 郎的职务。谢灵运到处游山玩水,创作大量山水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情感品悟为了更好地爬山看风景,谢灵运还发明了“谢公屐”,就是一种 登山鞋。李白曾写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一个合格的粉丝应该写诗赞美偶像,走偶像诗里走过的路,还要get偶像同款登山鞋!有钱,有闲,有才之人怎么能不自恃清高 所以爱怼人也是公子哥标配。谢灵运原话:“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 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除了我和曹子建,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毒舌八级证书CET谢灵运‘谢公屐”牌李 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为何要在结尾这么说?包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谢灵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前贤的钦慕;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高雅情操而自得,有与谢公比肩之意。①②③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谢中书,即谢征(公元500~536年),字玄度,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出身名门,为谢朓的从侄孙,深得梁武帝萧衍之倚重。曾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梁书·文学传》说他:“年位尚轻,而任遇已重。”他很有才华,曾当殿赋诗三十韵,二刻便就,“其辞甚美,高祖(萧衍)再览焉”。陶弘景:“山中宰相”,便是在下南北朝时,陶弘景隐居在茅山。梁武帝萧衍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常派使者前去征求他的意见,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陶弘景身在方外,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整体感知陶弘景:“山中宰相”,便是在下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皇帝的诏书下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哪有招徕的办法 ”遂作罢。整体感知(自豪、骄傲地)哈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孤独、遗憾地)唉~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整体感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名士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美,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魂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样的精神,鲁迅先生称其为魏晋风骨。整体感知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沉醉山水、长伴林泉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整体感知练题巩固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答谢中书书 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B.清流见底 不见曦月(《三峡》)C.夕日欲颓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练题巩固B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